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以善意对它,它的反应给你一个很美的结晶;以恶念对它,一个很丑陋的结晶。这个图案我们讲堂外面有,你们都能看到。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它的感应很灵敏,它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这在三种周遍上。至於它的反应那就是在四德上,这是随缘妙用。我们凡夫也随缘、也起用,但是起用里面怎么?起用里头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不妙了,人家妙。不但这个妙,他还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那是圆满的性德自然的流露,无论在哪一道,无论跟什么样的众生往来,都是做出最好的榜样。
  那个榜样的用意何在?用意是帮助人省悟过来。业障重的人,帮助他省悟过来断恶修善,也就是帮助他不落三恶道。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做很多恶事,来世堕三恶道。菩萨做十戒,做行善,修苦行,用这种方法让他看了心有所感动,回过头来断恶修善,他就不堕三恶道。人做极大的坏事,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他还能忏悔,就有机会不堕三恶道。就怕没有人提醒他,他那个恶念不能悔改,那个亏就吃大了。这是对於根性劣的人说的。根性殊胜,很聪明、很有善根,菩萨就示现帮助他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什么?他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断恶修善不能脱离六道,只是不堕三恶道,从三恶道把你提升到三善道,没离开三恶道,离开三恶道一定得破迷开悟。什么是迷?最严重的迷惑就是执著,就是常常有一个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两个错误念头是你在六道轮回里头造一切恶业的根。你为什么要占有、为什么要控制?你以为是真的,你不知道六道是假的。如果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念头就放下。这是关於迷悟,你省悟过来之后,才知道过去错了、真错了,为什么会动这种恶念。控制占有是恶念,严重的恶念,为什么?自私自利从它起来的,贪瞋痴慢从它起来的,烦恼习气从它生起的。所以我们修行,最重的习气先断,这两种习气最严重,我们从这里下手。真的要把念头转一转,一切所作所为是为利益众生,是为帮助众生,帮助他要有正确的方向目标,那就是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转凡成圣。这个目标是纯正的,这种思想见解叫佛知佛见,做这些工作的行为那叫菩萨行,我们这一生就不会再犯错误了。行的是菩提大道、成佛之道,於世间法不再沾染。不再沾染是心地里头没有,事上呢?事上帮助众生,有,心上没有。一定要学佛、要学法身大士他们的行德。我们凡夫,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凡夫行,下头没有德这个字,下面叫什么?叫业,业报的业。凡夫叫行业,菩萨示现叫行德,不一样!这个我们要懂得。
  「后一胜进」,胜是殊胜,进是提升,再进一步,进一步什么?他才「趣后」,十住后面是十行,趣后就是十行,又升一级,升上去了。后面这一品叫「明法品」,「明法品」帮助十住菩萨提升到十行。我们再接著看底下,这是先介绍一下,「前会无胜进者,但是趣位方便,未成位故」。前会是十信会,十信菩萨,十信菩萨在佛法里是小学,没有学位,所以他只是趣位的方便,他本身没有学位,所以就没有胜进这个意思。因为十信菩萨没有出十法界,在十法界里面,超越十法界才有学位,这个学位是真的。所以阿罗汉叫小果,小果里头他有个学位,在大果里头他没有,大乘里面他没有。小乘里面,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小乘的学位,都没有出十法界,而且前面三果还没有脱离六道,到阿罗汉才算脱离六道,所以阿罗汉算一个小果。底下「回向是位」,十回向,十回向也没有进趣,就是胜进趣后十回向也没有,为什么?「三贤位满,总为趣地之方便」。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位,到登地才叫圣人,所以我们常讲三贤十圣。三贤是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贤位,所以第十回向三贤位圆满了。圆满怎么样?圆满往上面去是登地,是圣人了,转贤成圣。所以三贤位他修学的目标是要证圣人的果位,就跟小学毕业他的目标是进中学,中学毕业之后他的目标进大学。所以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里面,从最上面阶段说,他们都没有学位,都没有拿到学位,到登地这才真正有学位。所以,总为趣地之方便故。「亦显趣无分别,离趣相故」,这句说得非常好,他没有身见了,为什么?他不著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显这个意思在。
  「今初分三」,这个初就是「十住品」,十住品分为三段,大分分为三大段。「初品辨位」,这就是十住品,是初品。今初是讲前三当位行德,讲十住、梵行、初发心功德品。所以十住品辨位,说明十住位的意思。第二「次品」是梵行品,「辨行」,说明菩萨修行。「梵行品」是属於戒,像我们在前面十信位里面有「净行品」,十信菩萨修的;十住菩萨修行修「梵行品」。就像我们现在劝同学,我们修什么?以什么来做为我们修行的标准?要以《弟子规》,要以《感应篇》,要以《十善业道》,如果出家还要加上《沙弥律仪》,那就是我们修行。十住菩萨修梵行,十信菩萨前面我们念过,修净行。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与经教相应,没有违背。我们真正学佛必须要记住,佛法修行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要是做不到,不是真正修行人,是假的。所以有慧眼的人,慧眼实在讲人人都有,你就能辨别哪是真佛、哪是假佛,就是真学佛的人、假学佛的人。真学佛的人是什么?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跟十善业道相应。出家了,出家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这是一般世俗人讲的,我这讲法大家容易懂,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他的思想、言行与沙弥律仪相应的,那是真的;与沙弥律仪不相应的,那就是假的,所以一看就穿了。在从前学儒的,他是真儒还是假儒?你拿《弟子规》去衡量就知道了。他的行为跟《弟子规》完全相应,真的,不是假的,他是学孔孟之道;与《弟子规》相违背的,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四书五经讲得再好,是学术,不是圣贤大道,他讲的是学术。所以一定要重视德行,他有没有德行,这个重要。
  「后品」就是「初发心功德品」,说明他修行的功德。你看前一品讲他的修行,第一品「十住品」是讲他的位次,从发心住到灌顶住,说明他的地位,然后就说明他们的行相,他们修行。十个位次修行是同样的,都是一样的,像佛家讲的菩萨,都是修十波罗蜜,都是修普贤行愿,名目完全相同,但是深度不一样,境界不一样。「初亦名解」,就是「十住品」每个位次都给我们详细讲解。「文分七分」,七分就是七个段落,第一个是「三昧分」,第二是「加分」,加是加持,第三个是「起分」,第四个是「本分」,第五个是「说分」,第六是「证成分」,最后「重颂」,这有带偈颂的。底下这个文,这就是第一段,就是「三昧分」。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来学学十住菩萨的三昧分,经文里面讲「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这非常有趣味。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一卷)  200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4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经文第一句: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这是这一品经里面清凉大师判作七分,就是七大段,这是第一大段,叫三昧分。我们从《华严经》一直听下来,这样的句子、章法我们都很熟悉,不陌生。『尔时』,这是「须弥山顶偈赞品」结束之后,这就入了正宗,在这个时候,前面两品是赞叹、介绍,意思显示这一品经文的殊胜、重要性。『法慧菩萨』是初住菩萨的通号,证得初住位,他的德号就叫「法慧」,同名法慧。所以它不是专指一个人,它是指这个位次的。尔后每个位次代表的意思都相同,我们自己修行如果证得初住位,名号也叫法慧菩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上面要冠个名字,某某法慧菩萨,加个名号;如果不指,法慧菩萨是通名。『承佛威力』,这句话我们念得很多,往后还有很多句都相同,这句话我们就很熟悉。凡是佛在经典上多数重复的,那就特别重要,而往往这些小事情,我们一般讲这小节,礼节里面是小小的礼节,都被我们疏忽,殊不知小小礼节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修行证果,即使世间法里头处事待人接物,凡是有大成就的人,成大功、立大业,对於小小节都非常尊重,不敢疏忽。这里头有很深的用意在里头,就是贤首大师《还源观》四德里头的第二条「威仪有则」。要为世间人做个好样子,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的行为可以做世间一切众生的好样子。在哪里做?就是小节、细节。这些小节、细节,《弟子规》里面讲得很圆满,这是应该要重视的,不能不重视。
  法慧菩萨为我们说十住经,也就是说在十住这一会里面,他首先来给我们做报告。他的态度非常谦虚,不敢说我自己修行不错,现在你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离开十法界,我证得初住位,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住在一起,佛的实报庄严土。有这种念头、有这种言语,诸位细心想想看,还是骄慢,这是三重障里面的傲慢,三重障是傲慢、嫉妒、贪欲,他还带这个习气。菩萨做给我们看的,他不说他自己有能力,能在这个地方做报告是得佛力加持,不是自己有能力,把这个功德推给佛。这是教导我们,我们无论有一点小成就总以为是自己有的,纵然是师长教的也不承认,认为自己成就已经超出老师。纵然真的超出老师,对老师的恩德还是念念不忘,这个人厚道,这才能教化众生。所以这里含义很深。前面经文我们看到有普观大众,这个地方没有,这个地方只有「承佛威力」。承佛威力什么?因为他自己得三昧,你看自己证入三昧还是承佛威力。这是不是真的?他说得不假,如果没有佛陀长时间的教诲,你怎么能入得了三昧?所以,自己证得无论是哪一种果位,都要有感恩心,有谦虚、恭敬、感恩,这是菩萨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我们先说三昧,三昧是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也就是三昧的意思是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我们这些众生的享受是不正常的。六道众生的享受,佛在经教里面常讲,把它分成五大类,身有苦受、有乐受,分这两大类;心也有两大类,有欢喜、有忧虑,有喜、有忧;另外一种,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境界不错,这种境界叫舍受,不是三昧。舍受跟三昧非常相似,为什么不称三昧称为舍受?三昧得到之后就永远得到,不会退失的,那才叫三昧,才叫正常享受。舍受你得到的时间很短暂,那个境界很快的就会失掉,失掉的时候又有苦乐忧喜,所以它不叫做正受,叫舍受。佛讲这五种受分配在六道,六道众生统统都有。我们人道有时候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但是时间不长,很短暂。境界一现前,受了一点刺激,苦乐忧喜又出来了。顺境有乐受、有喜受,逆境有苦受、有忧受,不苦不乐的这个境界在哪里?在色界天、在无色界天。我们知道,色界跟无色界他们所修的是四禅八定,我们前面学得很多,这种常识我们也都相当清楚。四禅八定里面,差不多是时间跟空间维次都突破,有这种能力。古印度,不但婆罗门教重视修定,几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派都重视修定。这在三千年前,印度当时他们的宗教、学术,确实不是这个世界上其他地区能够跟它相比的。纵然得到第八定,这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够长了。我们这个世界成住坏空算一个大劫,这个世界成住坏空,成住坏空八万次,你看他定功多深,就是他寿命多长。可是八万大劫到了,他定功就失掉,一失掉之后苦乐忧喜又现前。所以他还是舍受,不是正受。
  舍受变成正受必须再提升一层,楞严会上讲的第九定,说明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世间禅定是舍受,不是正受。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轮回,才算是正受,证得阿罗汉果,决定不会再退转到六道,这叫正受。可是阿罗汉实在讲也很慈悲,回小向大,他有能力跟六道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过去在六道修的,六道里的亲朋好友、冤亲债主多的是,这些人跟他有缘,有缘就必然有感,有感他自自然然就有应。所以阿罗汉也有应化身,在六道里面教化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六道苦!用什么方法帮助他离苦得乐?这些基本的常识我们学佛必须要记得很清楚,离苦得乐最低的层次是断恶修善,以世尊所说的《十善业道》为标准,能够断十恶、修十善你就能离苦,六道里面苦的是三恶道,你才能够得到天人之乐。
  在大乘教里,像智者大师跟我们细说十法界,他将十法界每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譬如我们人法界,我们一般讲人道,人法界,人法界修养功夫很好,有相似佛的生活,那就叫人间的佛法界;有相似的菩萨,那就是人间的菩萨法界。每一界里面的十法界,十法界就变成一百个法界,叫百界千如。智者大师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看宇宙人生、来看诸法实相。佛的法界,所以佛常说,说得很明显,我们不难懂,那是对我们说的,恒顺众生说的,佛法界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平等,平等心是佛,真的平等。我们现在在《华严》里学了这么多,了解了,真平等,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才是真平等。六根,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佛法界。不起心不动念是三昧,那是什么三昧?那是自性三昧,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的,第四句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是自性本定,只要你放下,它就现前,真平等。像前面李长者举的比喻,一滴水进入到大海,它就平等了,跟大海水融成一片,再也分不出哪是江水、哪是河水、哪是海水,分不出。那就入了佛的境界,法慧菩萨入了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这里没有称法慧如来,没有称法慧佛,称法慧菩萨,这个意思前面说过,他还有无始无明的余习没断。把这个习气轻重分为四十一个等级,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这都是我们应当要清楚、要明了的。这个习气少了一分,级别就提升一层,其实它里头没有阶级、没有等级的,平等境界哪来的等级?这种等级的说法都是属於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
  我们晓得人间有佛,用平等心,不分别、不执著,实在讲分别执著很淡薄,用平等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个人就是人间的相似佛,他跟佛差不多。菩萨心是六度心,念念不离六波罗蜜,喜欢布施、喜欢持戒。喜欢布施是能舍、肯帮助人,见到人有困难、有需要,他一个都不空过,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他能舍财,能舍法,舍法叫肯教人;能舍无畏,别人有困难、有痛苦,他真的帮助他解决,我们世间讲好人,热心的人士。这种人是人间的菩萨,他的心行跟菩萨很接近,是智者大师所讲的人间的菩萨法界。缘觉法界是辟支佛,这人很聪明,修学十二因缘就能帮助他看破放下,把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看轻了,也就是淡化了,人间的辟支佛。阿罗汉称为声闻,那就是欢喜佛法,依教奉行,出家是个好修行人,给出家人做个好榜样,在家是个好居士。在佛门里面,出家称法师,出家是善师,在家称高士,高僧、高士,这是人间的声闻。我们这么一说诸位就晓得,天人,天人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十善业道他真做到,做得很好,四无量心,他的心量大,四种就是慈悲喜舍。他有慈心,欢喜帮助别人得乐;他有悲心,欢喜帮助别人离苦,离苦是悲心,得乐是慈心;他能够常生欢喜心,常常能够舍,真能放下,人间的天人。
  人道是五戒伦常心,在我们中国传统里面讲就是五伦、五常、八德,他都能够奉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越这个范围,他是人中之人,为什么?肯定不堕三恶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违背伦常八德,伦常是关系,关系搞坏了,起心动念违背了道德,这一生得人身,来生就得不到人身,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十善业道经》这个经不长,从前我们学习用的经本字不大,三号字排印,只有四张纸,八页。世尊居然在前后两次苦口婆心的叮咛我们,十善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换句话说,没有十善,我们人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