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 名妓卷-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母掀开李娃房间的门帘,把郑元和推给了她。

里边的李娃姑娘见来了客人,心里一阵发慌,待她定神一看,客人恰
是窗外那位翩翩公子,又略添了几分欣喜和安慰。今天是她头一遭接客,她
当然期盼一个可意的人。

进了屋的郑元和,见黄衣姑娘款款地从窗边的炕上站了下来,略显迟
疑地朝他嫣然一笑,且请他坐了。再打量那姑娘,见她身段小巧玲珑,年龄
显得不大,而那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却分明显示出一种优雅的韵致,与别
的烟花女子绝然不同,令郑元和心倾神迷。

两人娓娓叙谈,原来那女子本为高门闺秀,本名李亚仙,因父亲仕途
失挫,家道中落,一年前才被迫沦落风尘。那收买她的鸨母见她资质绝佳,
便视为上品,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一颗摇钱树,因此买下她后,为她改名李娃,
经过一年的悉心调教,今天才让她开始接客。

李娃幼承庭训,教养甚佳,精通诗书,与郑元和相谈得十分投机。郑


元和由怜生爱,由爱生恋,当晚就留宿在李娃房中。因为李娃的资质,鸨母
要价是相当高的,郑元和一惯贵公子作风,又是为了心爱的姑娘,自然也就
不惜一掷千金。

有了心神俱醉的第一夜,郑元和就再也放不下李娃,他索性抛出重金,
长期住在了鸣河曲中,鸨母见有利可图,也就乐得成全他们。郑元和称李娃
为李亚仙,仍把她视作是娴雅贞洁的世家小姐,立誓此生决不相负;李亚仙
更是感激涕零,保证此身只属郑郎,海枯石烂,贞情如一。

弹琴调筝、品茗奕棋、谈诗论文、赏月观花,一对小情人沉醉于多姿
多彩的甜蜜生活之中。郑元和早已把礼部会试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日日醉
倒在温柔乡里。时光飞逝,春去秋来,转眼又到第二年的秋天,郑元和所带
的丰厚盘缠,经过这一年的挥洒,已经一文不剩,只认银钱不认人的鸨母开
始对他冷眼相待。碍于一年相交的情面,鸨母没有直接赶走郑元和,而是趁
他外出之际,派人把李亚仙强行架上马车,转到另一家远处的妓院去了。

待郑元和回来,已是人去楼空,鸨母对他冷言相讽,绝口不露李亚仙
的去向。郑元和明白自己身无分文。已经没有资格再做青楼娇客,李仙亚毕
竟不是自己名正言顺的妻子,也就无法与鸨母论理。沉落于贫寒孤寂中的郑
元和开始想到家乡和父母,想到自己前来京城的初衷,如今不但功名无成,
而且败落到这般地步,他根本无法回家向父母交待。

不管怎么说,总得先找一个落脚和吃饭的地方才行,于是他只好厚着
脸皮去找长安城中的亲戚朋友。大家虽然还客客气气地对他,但谁都知道他
那段荒唐的历史,心中对他十分鄙夷,因而也就没有谁愿意收留他长住。

他失意、他愤怒、他诅咒、他发狂似地在长安街市上流浪,上顿不接
下顿。最后,还算凭着他的一点才识和仪表,谋到一份“凶肆歌者”的差事,
勉强解决了温饱之需。

所谓“凶肆歌者”,就是殡仪馆里的司仪人员,包办撰写祭文、表礼司
仪、悲唱挽歌、执绋送葬等一整套丧事。因古人忌讳死人,所以这种职业被
视为下贱之职,一般正经的读书人是不愿意去做的。郑元和堂堂一个官家弟
子,现在来做这种事,实在也是迫不得已。对这一套工作,郑元和倒是颇能
胜任,他文章感人,仪态从容,歌声清越,还常常一边唱挽歌,一边想到自
己悲凉的遭遇。痛切之情愈加逼真,这样还时常能获得丧家额外的赏金。生
活问题虽然暂时不用发愁,但是徒有满腹经论,无以发挥,前途茫然,不知
将来会走到怎么地步?他真怕自己的一生就在做“凶肆歌者”中浑浑噩噩地
过去了!

郑仁仰在常州左等右盼,巴望着儿子的好消息传来。先前还风闻儿子
在长安舞花弄月的消息,但他心想青春少年做点荒唐事,无须大惊小怪。后
来新科发榜了,他从前看到后,从后看到前,不但没有儿子的名字,竟然没
了一点点儿子的音讯。于是他以入京觐皇上为由,来到长安,寻找宝贝儿子。
经过几天的奔波、四下的探访,最后竟然在一个送葬的行列中找到了郑元和,
他正手执丧幡,长放悲歌。见到此情此景,素重脸面的郑刺史气得全身发抖,
几乎不敢相信亲眼所见。待他回过神来,不由分说地命左右把郑元和从队伍
中拖出来,挟持到郊外的曲江杏园墙外,扬起皮鞭,对儿子一顿没头没脑的
抽打,边打边怒骂到:“老夫望子成龙,想不到你的志行如此卑贱,我还未
死,你就大唱起挽歌来,真是玷辱了郑家的门风,愧对列祖列宗!”发泄之
后,郑刺史带着随从转身离去,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从今以后,我没有你


这个儿子,你也没有我这个老子了!”

郑元和被打得遍体鳞伤,加之又羞又悲。只剩下悠悠一线气息。后来
被好心的过路人找来医生勉强救活,但伤处一直未愈,又值盛夏,全身肉烂
生蛆,臭不可闻,无人愿管,成了一个路边的乞丐。秋叶落尽,又是冬初,
郑元和仍然是一袭破烂的单衣,瑟缩在东城门角,饥寒交迫,竭尽最后一点
气力发出乞讨的哀号。

李亚仙被鸨母软禁了一段时间,行动得不到丝毫自由。过了些时候,
鸨母渐渐放松了监视,她便设法四处打听郑郎的消息,却一直了无音讯,让
她几乎都绝望了。这天乘车路过东城门,忽闻一阵哀乞声。她不由自主地心
中一沉,命车夫放慢车速仔细辨听,那声音好熟悉!于是她轻轻掀开车幔,
寻声望去,那蜷缩在墙角的乞丐竟然正是她梦寐以求的郑郎。不由泪如泉涌,
毫不顾路人惊疑的注视,冲到郑元和身旁,脱下身上的披风,裹在郑郎身上,
也不嫌弃他身上的污秽和腥臭,把虚弱的郑郎抱在怀中,呜呜咽咽地大哭了
起来。

其后,李亚仙把郑元和带回了妓院,用自己这两年攒下来的全部积蓄
为自己赎了身,又变卖了仅有的一点首饰,在城外买了一处勉强可以容身的
小屋。一对情人就这样冷冷清清地安顿下来了,李亚仙悉心体贴地先调治好
郑元和的疾病,然后鼓励他重新树立信心,努力上进;郑元和经过这一番挫
折,立志痛改前非。于是由李亚仙织布维持生计,郑元和关在小屋中埋头苦
读。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天宝十年,郑元和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及第,
接着又应试直言极谏科,名列第一,朝廷授职为成都府参军。

郑郎荣获功名,李亚仙先是喜不胜收,继而又暗想:自己出身青楼,
历尽风尘,情郎官高位显之后,想必会另择名门淑女婚配,弃旧欢如敝履。
到这里,她不敢往下再想,索性先发制人,垂泪对郑元和道:“妾身卑贱,
不足以事君子,请从此去,君当自爱!”

郑元和闻言伤心,含着泪劝慰说:“我有今天,全由芳卿所赐。我贫贱
时,卿不弃我;今我富贵,卿为何忍心离我而去?倘若不能同往成都,我当
自刎而死,以报卿之大恩大德!'

听到这一席话,李亚仙彻底放心了,她的郑郎决不是一个负心人。不
久择一吉日起程,郑元和携李亚仙赴成都就任。

就在郑元和从长安赴成都的同时,朝廷恰好调遣其父郑仁仰为成都府
尹,也由常州溯江西上,父子两人重逢在成都。郑仁仰见到曾被自己毒打抛
弃的儿子,只觉惭愧无颜;郑元和虽然也懂得父亲的斥打事出有理,但对他
那般无视父子之情而心有余恨。这时幸而李亚仙出面劝解郑元和,才使郑氏
父子以礼相识,恢复了父子关系。之后,郑元和向父亲—一禀明李亚仙的身
份和情深义重之举,郑仁仰大为感动,于是请下媒妁,备下大礼,为两人举
办了隆重的婚礼,李亚仙成为郑元和正式的妻子。

成都府尹与成都府参军,白天分衙办事,晚上同归一宅,公务合作无
间,家事也融睦和乐。而李亚仙作为儿媳妇,一面殷勤地侍奉公婆,一面悉
心地相夫教子,谨守妇道,端庄贤淑,博得蜀中官民的交口称赞。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攻陷长安,唐玄宗大驾西行,
避难来到成都,郑氏父子护卫得宜,深得唐玄宗赞赏。后来唐肃宗收复长安,
唐玄宗以太上皇名义回銮返京,郑氏父子均得到加官进爵的赏赐。李亚仙则
以其妇德可风,也被封为汧国夫人。


道姑李季兰诗会天下友

大凡佛道同占的宗教名山,一般是佛教庙宇居山腰、山底,道教宫观
在山顶。道观之所以能够雄踞名山之巅,乃是因为道教是土生土长于中国的
一派宗教。

春秋时代老子撰《道德经》,原本为哲学著作;但到汉代张道陵、于吉
等人,篡用老子之名,创立了“五斗米教”、“太平教”等宗教组织,从而兴
起了以符籙禁咒之法行世的道教。道教因宣扬长生不老之术和驱灾免祸之
法,因而广为贵族阶层和贫民百姓所信奉;男女道士都宽袍黄冠,出入豪富
人家或浪迹江河湖海,为人谈玄说道、驱鬼镇邪,成了一种神秘而无拘的特
殊人物。

到唐代道教更是盛极一时,因为唐皇室姓李,与《道德经》的作者老
子李耳同姓,为了说明自家皇朝是顺应天时、替天行道的,唐皇朝尊奉老子
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则是他的后人。既然道教成了国教,那么势必使全国
上下的人们趋之若骛,后妃公主进入道观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门闺媛也多争
相出家作女道士,因女道士都头戴黄缎道冠,故又称为“女冠”。受唐代思
想开放之风的影响,道观中也并非清静之地,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虽以修
行为名,但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成为一种“交际花”似的人物,李季兰就属
于这一类的女冠。

李季兰原名李绐,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江南乌程人。乌程就是现在
的浙江吴兴,此地山明水秀,地灵人杰。小李绐禀受此地灵秀之气,生得妩
媚可人,眉目如画。除长相靓丽外,李绐自幼聪明伶俐过人,六岁那年,她
写下一首咏蔷薇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她
父亲见诗大惊,一方面十分惊叹女儿的文才,另一方面又觉得,她小小年纪,
居然春心萌动,性情不宁,再往以后保不定出什么乱子;于是向她母亲说:
“此女富于文采,然必为失行妇人!”正因家人有这样的顾虑,所以在李绐
十一岁时,便被送入剡中玉真观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兰。家人想藉助青灯
黄冠的清修,来消除她生命中的孽障。

虽然当时许多地处繁华地区的道宫中常有绯色新闻发生,但李季兰所
处的玉真观因地处偏僻,还算是较为清静的地方。在这里,李季兰不知不觉
长到了十六岁,这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出落得婷婷玉立,雪肌脂肤,好似一朵
盛开的白莲。她在道观中读经之外,就是作诗、习字、弹琴。观主见她悟性
甚高,对她悉心栽培,使她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诣极深;但是道经的熏陶并没
能制约住她浪漫多情的心性,身在清静道观的她,却一心向往着外面繁花似
锦的世界。

剡中就是今日的浙江嵊县一带,水木清华,物产丰饶,气候宜人。自
东晋以来,这里就文风鼎盛,骚人名士辈出。玉真观虽地处偏远,但因景色
幽谧,因而也不时地有一些文人雅士来观游览。文人中不免有风流多情之辈,
见到观中风姿绰约又眉目含情的小女冠李季兰,总偶尔有大胆之士暗中挑
逗。李季兰并不嗔怒,反而流露出“回眸虽欲语,阿母在旁边”的神情,令


挑逗者更加心荡神怡。暗怀春情的李季兰,在观主和观规的约束下,虽不敢
有什么过份的行径,但她的一颗心,早已浸润在爱情的渴慕中。从她的一首
七律“感头”中,便大略可窥视她的一点心思:

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
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寂寞的道观,锁住了少女的芬芳年华。李季兰艳丽非凡,热情如火,

却被种种清规戒律压抑着,春情只能在心底里激荡、煎熬,春花渐凋,时光
如流,芳心寂寞,空自嗟叹。长昼无聊,李季兰携琴登楼,一曲又一曲地弹
奏,宣染着心中的激情;月满西楼时,独对孤灯,编织一首“相思怨”倾诉
心声: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没有人欣赏李季兰的才情与美貌,缩在玉真观中任芳华虚度,李季兰

实在太不甘心。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乘着观主和其他道友午睡,李季兰偷偷溜到观前
不远的剡溪中荡舟漫游。在溪边她遇到了一位青年,他布衣芒鞋,却神清气
朗,不象一般的乡野村夫。青年人要求登船,李季兰十分大方地让他上来了,
交谈中方知,他是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两人一见如故,言谈非常投缘,一同谈诗论文,临流高歌,登山揽胜,

度过了一个愉快心醉的下午。临别时,朱放写下一首诗赠与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诗中包含着眷恋与期求,引动了李季兰丝丝柔情,于是两人约好了下

次见面的时间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从此以后,两人不时在剡溪边约会,相伴
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有时朱放以游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观,暗中探望李季兰,
在李季兰云房中品茗清谈,抚琴相诉,度过了好长一段优游美好的岁月。后
来,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各处一地,两人常有书
信来往,托鱼雁倾诉相思之情。李季兰寄给朱放的一首诗写道: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她象一个丈夫远行的妻子那样等待着朱放,天长日久,为朱放写下了

不少幽怨缠绵的诗句,期望良人归来,来抚慰她“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的凄寂情怀。

然而,远方的朱放忙于官场事务,无暇来剡中看望昔日的观中情人。
就在久盼朱放不归来的时候,一位叫陆羽的男子又闯入李季兰的生活。提起
陆羽,大凡稍懂茶道的人,就对他不会陌生,陆羽曾经在育茶、制茶、品茶
上下过一番工夫,写成《茶经》三卷,被人誉为“茶神'。陆羽原是一个弃
婴,被一俗姓陆的僧人在河堤上捡回,在龙盖寺中把他养大,因而随僧人姓
陆,取名羽,意指他象是一片被遗落的羽毛,随风飘荡,无以知其根源。陆
羽在龙盖寺中饱读经书,也旁涉经史子集其它各类书籍,因而成为一个博学


多才的世外高人。寺中闲居无事,偶尔听说附近玉真观有一个叫李季兰的女
冠,才学出众,貌美多情,于是在一个暮秋的午后,专程往玉真观拜访李季
兰。

这天天气薄阴,秋风送凉,李季兰正独坐云房,暗自为朱放的久无音
信而怅然。忽听门外有客来访,打开门一看,是一位相貌清秀,神情俊逸的
青年男子。李季兰请客人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继而叙谈各自在宫观和寺庙
中的生活,谈得十分投机。

后来,陆羽经常抽时间到李季兰处探望,两人对坐清谈,煮雪烹茶。
先是作谈诗论文的朋友,慢慢地因两人处境相似,竟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
通的至友;最终深化为互诉衷肠、心心相依的情侣。好在当时道观中泛交之
风盛行,所以也无人强行阻止李季兰与外人的交往。

一次李季兰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
的病榻边殷勤相伴,日日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李季兰对此十分
感激,病愈后特作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的诗作答谢,其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作为一个女道士,李季兰能得到陆羽如此热情的关爱,心中自是感激
欣慰不已。一个女人若一生中不能得到一个知心男人的爱,就宛如一朵娇媚
的花儿,没有蜂蝶的相伴一样无奈;更何况是李季兰这样一位才貌双全、柔
情万种的女人呢!其实,当时李季兰所交往的朋友并不在少数,《全唐诗》
中就收录有大量与诸友互相酬赠的诗作,这群朋友中,有诗人、有和尚、有
官员、有名士,他们多因与李季兰谈诗论道而成为朋友的。

但若讲到知心密友,就非陆羽莫属了,李季兰与他除了以诗相交外,
更有以心相交。

李季兰和陆羽还有一位共同的好友,就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家姓谢,
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出家到梯山寺为僧,善写文章,诗画尤为出色。
皎然本与陆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