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氏家族全传-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耀如由于长期在美国生活,养成了终生喜吃西餐的习惯,所以倪桂珍不得不认真学做西餐,并且成了一名出色的西餐厨师。虽然后来宋耀如发达以后,家里雇用了专职的厨子,但倪桂珍仍经常亲下厨房。她还把女儿们召集起来,向她们传授美式烹调的奇特花样。当时,文静的二女儿宋庆龄和活泼的么女宋美龄都在母亲手把手的传授下,成了不错的厨师;甚至在她们成了第一夫人后,遇有重要的客人,她们还会亲下厨房,做一两样精致的食品招待客人。惟有任性的宋蔼龄不喜欢母亲的传授,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她总是毛手毛脚,不是碰翻了盆子,就是烫伤了手指,以至母亲传授了几年,她还是一技无成。惟一勉勉强强说得过去的,是她的美式烤鸡,也就跟美国最偏远的乡村里家庭主妇烤鸡的味道差不多。
  刺绣是当时中国女孩的必修课,那纤纤玉指上下舞动,用五光十色的彩线在美丽的丝绸上绣出花卉、小动物、山水云树。它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精美、最撩人情怀的工艺品。女孩刺绣不仅在于它的成品可以装饰鞋子、枕头,有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可以陶冶女孩们的性情,使她们变得温柔贤慧勤劳,激发她们的爱美之心。古代把刺绣作为“女红”,也即“女工”,把它与妇德妇言妇容并列为女子的“四德”。倪桂珍自己喜欢读书,针线活不行,可她却希望女儿们精通这门技艺。她给女孩们雇了一位刺绣师傅,那是一位针线活做得相当好又有些文化的寡妇。宋蔼龄的天性使她对这种静坐半天才能绣一条花边的光景感到沉闷无聊,她一点儿不愿意学这活计,不敢对抗母亲,她就设法捉弄教刺绣的师傅。在上海方言里“女工伙计”与“女叫花子” 的发音非常接近,宋蔼龄就利用这个双关语大作文章。她还把自己的发现悄悄教给两个妹妹庆龄  和美龄。每天刺绣一开始,三个女孩就轮流把这位女工伙计喊做女叫花子,然后问这问那。每一个人叫一次,其余两个就笑个不住。开始这位女工伙计不明原因,后来她终于发现了她们的秘密,她怒气冲冲地去找倪桂珍,揭发了宋蔼龄对她的羞辱。母亲把宋蔼龄叫来,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她说一个女孩子玩这种把戏,简直太没有礼貌,太违反基督的精神。她甚至要对宋蔼龄进行肉体惩罚。幸亏宋耀如及时赶回了家,他听了这件事,呵呵一笑,把宋蔼龄保护了起来。他说针线刺绣之类,不学也罢,既然只花几块钱就可以买到更好的绣品,倒不如给孩子们腾出时间多学点更有用的东西。从此,母亲再也不要求宋蔼龄学刺绣了,直到成年后宋蔼龄还自豪地向人炫耀自己的胜利,并且自称她一生也缝不直三针线。
  宋蔼龄更喜欢到大自然中寻找乐趣。她率领弟弟妹妹故意放着大门不走,而爬上不高的院墙,再翻下来跑到外面,像越狱的囚犯逃跑,或者像飞檐走壁的江湖大盗,追求这种刺激的欢乐。他们跑到农民的稻田里,抓小鱼、捉青蛙、踩倒大片的庄稼;到农家庭院附近的果树上,偷摘未熟的青果,糟踏掉农民收获的希望。附近农民由于宋耀如经常帮助他们,开始都隐忍不讲,后来在宋蔼龄率领下的这群孩子,越来越像一帮小匪徒,闹剧愈演愈烈。于是,当地农民只得硬着头皮去找来耀如告状。
  宋耀如也为女儿如此的淘气和顽皮而哭笑不得。大概也就是在那时,父亲宋耀如戏渡地给宋蔼龄起了个绰号叫做:“撒旦小羔羊”。当年宋耀如把蔼龄称作“撒旦小羔羊”,可以说明确概括了宋蔼龄孩提时代顽皮大胆的个性以及宋查理对女儿行为的欣赏与放纵。
  就这样,在宋耀如的庇护下,当年的“撒旦小羔羊”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所有孩子中,宋蔼龄同父亲一起相处的时间最多,受父亲的影响最大,两人的志趣也最相投。宋耀如喜欢唱歌,他的嗓音纯美洪亮。小蔼龄也显示出同父亲一样的才能,黄昏的时候,她常和父亲一起唱二重唱。她向父亲学的歌曲多是来查理在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时学到的美国歌曲,因此她对西方音东比对中国的曲调更熟悉。宋耀如自己喜欢骑自行车。宋蔼龄10岁的时候,父亲也送给她一辆“飞鹰” 牌自行车,于是宋蔼龄成了中国少有的自己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女孩。她得到自行车后犹如得了个宝贝,粘在车上就不肯下来。她不顾车高腿短,一次次摔倒仍毫不气馁地又跨上去,很快她就能自如驾驭了。骑车兜风成了他们父女俩最喜爱的运动。一天,两人兴高采烈,一直骑到了南京路的尽头。宋蔼龄嘻嘻笑着骑在前面,路口亮起了红灯,她看也不看就冲了过去,在那里指挥交通的是个留大胡子的印度锡克族交通警,他看到这个中国女孩如此大胆,哇哇叫着要她退回去,宋蔼龄知道他喊什么,但由于平时受到父亲的纵容,根本就不予理睬。暴躁的锡克族警察跳过来抓住车把,把宋蔼龄推回了停车线。待宋耀如赶上来时绿灯已经亮了,气鼓鼓的宋蔼龄蹬车又冲了过去,她围着警察的岗亭一圈又一圈没完没了地绕。来往车辆呼啸而过,警察警告危险,她根本不听。因为这时她已在街心,并不违反交通规则,宋耀如也无法叫她停住,只好在外侧紧紧相随保护。最后这个大胡子锡克族警察不得不过来央求小蔼龄,请她到别处去骑他怕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交通事故承担责任。但小蔼龄憋了气仍不理睬,直到骑累了才离去。以后骑车到了这里,她总要绕着警察骑上十几圈,以此向警察示威。
  宋蔼龄虽然称得上是当时中国最顽皮的孩子,但她喜爱学习却酷似她的父母。小蔼龄开创了宋家小一辈中热衷接受教育的新家风。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上学,那时她还不完全懂事。宋耀如这时在上海市民中已渐有名气。小小的基督教社会把宋耀如当成了他们的领导人。宋耀如在市府礼堂举办的义演中粉墨登场,扮演一个讽刺性的角色。他自然要让孩子接受卫理公会学校的教育。在马克谛耶学校,他为自己的女孩找到了这种学习机会。这所学校在上海汉口路,由南卫理公会创办,并且以主教的名字命名。宋耀如回国后被破格委任的牧师职务,就是在这位主教的干预下被批准的。
  马克谛耶学校是当时上海一所有名的外国学校。宋蔼龄从虹口的家里出来到学校有很长的一段路。邻街西藏路上的一所教堂叫摩尔纪念教堂,教堂的旁边就是学校所在的汉口路。宋耀如当时是教堂里主日学校的校长。每个礼拜天,他都带着妻子孩子来这里作礼拜。小蔼龄5岁的时候,她被教堂里唱诗班的情形迷住了。唱诗班都由16岁上下的女孩子组成,她们衣着漂亮统一,嗓音甜美圆润。小蔼龄因羡慕这些女孩子,吵着要来这里上学。母亲告诉她年龄太小,穿衣吃饭之类都不能自理,怎么可以自个儿出来上学呢?但是宋蔼龄的拗劲上来就谁也无法阻挡住她。
  于是,一天来耀如亲自带小蔼龄去见校长海伦·理查森小姐,商量能否收下他这个只有5岁的孩子。理查森小姐打量着这个穿一条色彩鲜艳的小裤子、梳两条羊角辫的小姑娘,开玩笑地用英语问她是不是真想上学。小蔼龄也用英语执拗地回答说:“我想上学胜过一切!” 这句回答使理查森小姐吃了一惊,这样坚决的孩子她还是第一次见到,她同意让她作为一名寄宿生暂时来试读一段,看看她究竟能不能适应。
  当这个小女孩开创她伟大的奇迹时,宋家只有3个孩子。得到入学批准后的宋蔼龄欣喜若狂,一个星期中,她忙着准备东西,收拾衣服和箱子。这是她第一次自己拥有一个箱子,箱子不算太大,但用红油漆漆得光彩照人,上面还有一幅司马光砸缸的彩画。箱子是宋耀如为小蔼龄上学特意订做的。上学的前夜,母亲把小蔼龄需要带的新衣服和课本之类统统装了进去。当小蔼龄看到箱子并没有装满对,大失所望。这可能是她贪婪性情的最初流露吧,她非要把箱子装满才肯罢休。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母亲只好把她冬天的棉衣也都塞了进去。看着满满的箱子,小蔼龄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其实她不知道这时才是初秋,塞进去的冬衣除了满足她贪婪的心理外,纯粹是个累赘。
  到学校去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在此之前,宋蔼龄一直为上学的事缠着父亲,顾不上别的,只有到了临出门时,她才显出有些难过。敏感的父亲觉察到了这一点,他最后征求小蔼龄的意见,是不是要留在家里,现在决定完全来得及。“不!” 当下小蔼龄坚决得毋容置疑。全家人聚在门口发表意见,祖母一再表示,让这样小的孩子一人离家去上学,实在太残忍了,她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小蔼龄说:“既然决定了,我决不改变主意!只是……只是……”她转向父亲:“有吃茶点的时间吗?学校的饭好吃吗广
  宋太太倪桂珍把一篮子的美味食品交到宋耀如手上之前,先让来蔼龄过目,那里面有鲍泽牌黄油硬糖和黑色的巧克力,这都是小蔼龄平时最爱吃的,小蔼龄一把抱住不肯松手,宋耀如费了一番口舌才替她拿过来。一切都已妥当,小蔼龄身穿红色苏格兰方格呢短上衣,绿色灯笼裤,贴在父亲身边,动身走向那大千世界。
  由于学校没有同样年龄的孩子,宋蔼龄由理查森小姐单独专门上课。理查森小姐有时带小蔼龄上街闲逛,街上的孩子看见这个中国小女孩跟外国人在一起,就一齐高叫:“小洋奴,小洋奴!” 当时,小蔼龄回身伸出舌头向他们做鬼脸,孩子们后退几步后反而喊得更起劲了。
  为了减轻宋蔼龄想家的压力,理查森小姐不得不兼作类似于幼儿园保姆的工作。她常念一首美国儿歌:有个小姑娘,聪明又漂亮。一束长卷发,留在头中央。
  理查森小姐每次念完,总要问一句:“小姑娘是谁?” 宋蔼龄总是迫不及待地回答:“当然是我!”
  两年之后,宋蔼龄开始随集体活动。上课时书桌太高,她爬上凳子后脚就够不着地,课桌上刚刚露出她的小脑袋,她为此受够了罪,但是没有人想到给她作一些改善。吃饭更成了问题,盛菜的盘子放在桌子当中,所有的人都是见菜就抢,宋蔼龄既够不着稍远一点的菜,又不如别人抢得快,多年后她还颇不满地回忆说,那时候她从未吃饱过。人夜,孤独给她带来另一种痛苦。大同学们去上夜自习,宿舍里只留下她一个人。身单影只,她总想象着黑暗角落里有青面獠牙的魔鬼,一只耗子磨牙或者一只昆虫碰撞窗户,也会使她神经质地怪喊怪叫。寂静无声时她更会疑心有某种巨大的危险在悄悄逼近,吓得她瑟瑟发抖,每分每秒都是那样难熬。大同学的晚自习通常以唱圣歌结束,每晚她盼望的事就是听到这首歌,因为这预示着几分钟后同学们就会回到宿舍。长期的这种生活使她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以至几十年后,每当她听到“上帝与我同在” 的歌声,就会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解放感涌上心头。
  学校的大孩子总爱拿这个小不点儿开个玩笑,宋蔼龄要小心翼翼地分辨他们每句话的含义,作出适当的反应,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被他们的哄笑击倒。这种习惯,锻炼了她察言观色、应答如流的本领。一次,一个大女孩看到她因为换牙前面露出的大豁牙,暗合机关地问:“宋夫人,你的牙齿怎么了?”“回太太的话”,小蔼龄不动声色地说,“前门被人偷走啦!” 还击得又巧妙又得体。
  紧随宋蔼龄之后,宋庆龄也进入了马克谛耶女子学校。沉稳的性格使她显出一种与她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她把小手背在背后,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她非常聪明,理解能力强,各门功课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特别是她的自我约束力,有时让人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爱怜。她默默地克服一个初入学校的孩子必然会遇到的一些困难,努力去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连最严厉的教师也免不了鼓励她可以放纵一下,比如在课堂上捣捣乱,和同学闹点矛盾之类,并且表示她这样做了,决不会受到惩罚,还会给予奖励。他们生怕她心里有什么委屈,挫折了孩子的天性。宋庆龄总是微笑着摇摇头,表示她这样做并非由于害怕什么,而是因为这样做心里才坦然愉快。后来的宋美龄与宋庆龄却大大相反。5岁的时候,她也吵着嚷着,要跟两个姐姐去上学。这一次因为有了宋蔼龄和宋庆龄的经验,全家人都以为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结果却正相反。宋美龄天赋的聪明使她的功课毫无困难,但她在家养成的霸道劲儿在与同学相处上遇到了麻烦。班里的学生,即使比她大好几岁的,也得乖乖听她摆布才行。这些同学可不比自家的姐姐哥哥,往往有人对她的颐指气使不屑一顾。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气得浑身发抖,厉害的时候她会突然出现麻疹,身上立即长出许多红肿块来。而到了夜晚,就像小蔼龄当初遇到的情况一样,大同学上夜自习走了,黑乎乎的宿舍里只留下她自己,婆婆的树影在窗户上晃来晃去,由于孤独和害怕,她只好钻进被窝闭上眼睛去逃避。时间不长她就会睡着。但到了半夜,她常常又被恶梦惊扰,吓得大喊大叫,搅得整个宿舍不得安宁。这些情况使她终于不能坚持,不得不由父亲把她接回家里,直到又在家中度过两年,她满了了岁,才跟一帮年龄相仿的女孩重新上学。
  相比之下,宋蔼龄是三姐妹中学习生涯的开拓者和成功者,她在学校很快就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在强烈欲望的驱使下,她参加唱诗班,表演节目,出人头地的事都有她一份,因此受到老师的好评和不少同学的尊敬。当年宋蔼龄这些经历和她从中总结出的经验,使她终生受益匪浅。
  1894年,是宋耀如一生中又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年,由于陆皓东的介绍,他在上海结识了准备到北京上书的孙中山。这是宋耀如奠定自己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重要地位的一举,也是宋家子女日后在政界崛起的重要契机。
  当时宋蔼龄是在自己家门口第一次见到孙中山的。此时这位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不久前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的孙博士,正值青春盛年,一副晚清书生打扮,英姿勃发。他受两广革命思潮的影响,早就不满于清廷的腐败统治,有心作洪秀全第二。但此时孙中山还没有痛下推翻清王朝的决心,他还抱着一丝希望,就是想效法战国策士的上书游说,以天下大势、国脉所系的利害安危,来打动朝廷中的掌权者,促使他们革新政治,任用贤能,使国家的颓势有所扭转。当时,宋耀如热情接待了孙中山,却对他的上书行为大不以为然。宋耀如认定清王朝已不可救药,非推翻不可,上书不会有任何效果。同时他对孙中山想作洪秀全第二也极不赞成,劝孙中山作中国的林肯或华盛顿。宋耀如请孙中山到自己家中做客。进门之前,两人的争论还未结束,孙中山提议进行一场夏威夷式的摔跤决定争论的胜负。
  于是,在场的宋蔼龄看到的是一场规则古怪的决斗。两人在嘴上各抹了一把黄泥后,互相扭住较量起来。但这场决斗的胜负不以谁能把淮摔倒为准,而是以在决斗中谁先开口说话为准,谁先开了口谁就算输。结果孙中山赢得了胜利。这在宋蔼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惊。她过去一直把爸爸视为这个世界上最强的人,今天在自己家门口却有一个人把爸爸赢了,这个人一定是比爸爸更强的英雄。对孙中山的崇拜此刻便在宋蔼龄心中扎下了根,为她日后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并且追求比她大几十岁的孙中山埋下伏笔。
  当时孙中山赢了宋耀如,宋耀如只好同意了他到北京上书一试。结果,孙中山虽然凭人推荐在天津见到了大清权臣李鸿章,却丝毫未能对这位佐相产生一点影响。当时那位宦海沉浮几十年,终于在皇帝手下位极人臣、又热衷操办洋务的中堂大人,自以为洞悉中国之一切,怎么可能为一介书生的几句危言所打动?
  孙中山无功而返,从此彻底断绝了对清廷的最后一点点幻想。他从天津返回上海后,又住进了宋耀如家中。两人互相切磋,共谋反清大计;同时也开始规划了使中国尽快富强的实业方针。
  一天,两人就建设国家的问题讨论到深夜,他们想到了开矿、炼铁炼钢、发展电力等,再往下思索时,两个人差不多同时想到了铁路。“铁路!”“对,铁路,铁路!” 当即孙中山站起摇身晃脑吟咏铁路之便利:“铁道纵横,四通八达,几轮船所不至,有轮车以济之。其利较轮船为尤博,以免波涛之险,无礁石之虞也!”宋耀如接言:“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岂特商贾之载运而已哉!” 一番酸文之后,二人相视大笑。宋耀如说:“中国之落后,以铁路为最甚。如以现在美国的铁路里程计,我中国这样广大国土,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