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内容提要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主要论及自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自清代 
建国至1840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的历 
史,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18世纪由技术革命引爆的工业革命震撼了全世 
界,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人类文明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本书涉及的时期内,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格局,表现为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和殖民地经济三类社会经济形态并存。 
     近代中期的经济现象在迄今为止各国经济发展史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一般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助于 
理解各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 Page 3…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 Page 4…
                                一、概述 
     中世纪末,欧洲仍是封建农奴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土地是基本的生产 
资料和财富,土地关系亦即基本的经济关系。相当于这一时期的东方,中国 
是明代初期(1368—143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日本是室町幕府时期(1338 
—1466年)的庄园制。从世界资本主义萌芽角度看,中国要稍晚于欧洲。西 
欧在14—15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稀疏地出现手工工场,中国则 
在明中叶 (1436—1619年)以后。但随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 
现和市场的骤然扩大,西欧国家出现了一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它对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然而在东方,虽说郑和七下西洋 
 (1405—1433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无论从船队规模、 
航程和技术装备来说,都比半个世纪后哥伦布和达·伽马分别在 1492年和 
1498年的航行遥遥领先,但明王朝没有也不可能抓住这样的契机,相反,对 
民间商船的海外贸易实行“海禁”。 
     史学界一般认为近代史开始于15世纪末,将16世纪称为欧洲经济和社 
会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将17世纪看作是一个危机重重的时代。其实,就欧洲 
内部来说,资本主义关系的发生、发展也是不平衡的。16世纪对于意大利和 
低地国家的南部,并不是黄金时代,而17世纪对于低地国家北部和英国,恰 
恰是一个扩张时期,它导致地中海国家的普遍衰落,并使经济中心由地中海 
转移到北海。 
     本书涉及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西欧开始从封建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俄国、中国、日本仍处于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萌芽 
阶段;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则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 
     西欧在1640—1812年这一时期内的主线是1640—1648年英国的资产阶 
级革命和1760年起的工业革命。17世纪中叶后,英国的封建关系逐步瓦解, 
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但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已在封 
建社会内部迅速发展。在农业方面,圈地运动加速了封建贵族的分化,在大 
批破产的小农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同时,部分中小地主、贵族经营起资本主义 
性质的农场,转化为新兴资本家。资产阶级与维护封建经济关系的斯图亚特 
王朝矛盾日益深化,最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从封 
建主义时代进入新的资本主义时代。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比英国要晚得多。法国封建的土地制度, 
直到18世纪仍然根深蒂固。手工业中许多行会组织一直保留到18世纪末。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在法国总人口2500万居民中,农业人口约有2200 
万人,而自由工人不超过60万人。法国没有发生像英国那样的圈地运动,资 
产阶级革命后的土地制度也与英国不同。英国是以大土地所有制排挤小农经 
济,法国在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建立起小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在 
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限制了自由劳动力供给和货币资本积累,这是法国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于英国的重要原因。 
     德国经过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 
奴制的恢复,行会势力的强大和封建割据,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 
展。德国直到18世纪末,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然而,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变成工业占主导 
地位的工业国。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 
… Page 5…
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第一次科 
技革命,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巨大杠杆。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以机械代替手工 
劳动,它不仅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新的突破,为法国、德国和美国在 19 
世纪先后进入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较高水平的起点,而且意味着社会生产关 
系的重大变革,最终确立起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 
    从历史上看,欧洲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地推翻了束缚生产力发 
展的封建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从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工业 
化完成,经历了70—80年时间。同期,法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789年的 
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其他的欧洲国家经过 1848年欧洲革 
命,也打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只有俄国, 
到19世纪仍然是一个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农业国。 
    俄国在17世纪上半叶,农奴制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到17世纪末,手 
工业工场尚不足30家。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的改革,是俄国政 
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然而,彼得大帝的改革并没有动摇俄国的封建农奴制, 
相反,是依靠残酷剥削农奴来进行的。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 
又扩大了贵族特权,使农奴制的发展达到了顶点。18世纪末,在俄国总人口 
3600万居民中,农村人口占95。9%,而农奴占总人口的48。7%。为数有限 
的手工业工场,仍主要使用农奴劳动。 
     中国明中叶(1436—1619年)以后,在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 
关系的萌芽,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社 
会分工扩大,以交换为目的的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和国内外贸易的繁盛。然 
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不同,商品经济的繁荣不是建立在社会分工、 
农业和工场手工业平行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为适应封建地主阶级需要的虚假 
繁荣。大量的破产农民,由于不具备向自由雇佣劳动者转化的客观条件,反 
而造成严重的社会流民问题。另一方面,财富高度集中在封建地主阶级手中, 
长期停留在土地和高利贷资本形态。经济领域中这种特殊发展的例证,只能 
用中国封建王朝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和商人资本“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 
保守思想来解释。在本书所涉年代,自清兵入关(1644年)到鸦片战争(1840 
年)前,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个缓慢的经济自发过程。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是德川幕府(1603—1867年)统治时期。德川时代的 
土地关系是纯粹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幕府握有的领地占全国耕地的26%, 
其下各藩占有全国耕地的70%。在日本总人口2600万居民中,占人口80% 
的农民是领主领地的世袭租佃者。1643年幕府制定永世不得买卖土地的禁 
令。德川中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逐次检地,富裕农民有了可供出 
售的剩余农产品,商品经济开始渗入大城市周围的农村。18世纪后期,包买 
主开始控制生产,出现了类似分散的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家庭劳动。但是, 
日本发达的小农经济束缚着资本主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开港前,手工 
业发展程度和资本主义水平要略高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地理大发现是促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 
素。世界市场的骤然扩大,欧洲各国渴望占有亚洲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导 
致欧洲国家殖民制度的建立和对殖民地人民的残暴掠夺。英国在资产阶级革 
命后加强了海外殖民扩张,17世纪50—70年代,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 
取代荷兰取得了海上优势。虽然直到17世纪末欧洲各内海之间的贸易往来仍 
占欧洲贸易的较大比重,但进入18世纪后,欧洲贸易的某些极为重要的特征 
… Page 6…
起了变化,在地理上,商业的中心转移到了英吉利海峡的对岸,同时,殖民 
地贸易迅速扩大。英国经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和七年战 
争(1756—1763年),获得在西属美洲殖民地贩卖黑奴专利和法属北美殖民 
地,并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成为海上霸主。 
     1607—1733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把北美变成农业原料 
附庸。17—18世纪,荷、法、英的海外殖民贸易也先后扩展到了拉丁美洲。 
随着西欧工业化的进展,拉美变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非洲为欧洲人在美洲的种植经济作出了巨大牺牲,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陆社会 
生产力受到巨大破坏,经济的独立发展过程中断。印度自欧洲殖民者相继侵 
入之后,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18世纪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英国东印度 
公司已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1757年,公司以 
武力占领了孟加拉,并使这个有1亿多人口的亚洲大国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 
地。东南亚自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相继侵入后,地区经济逐步走上殖民地经 
济的道路。到19世纪末,除泰国还保持形式上的独立之外,其余国家均沦为 
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地。 
… Page 7…
                                  二、欧洲 
     近代中期,西欧社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7世纪,随着葡萄牙和西 
班牙的衰落,欧洲开始了荷、英、法三国间的角逐。18世纪,英国作为领先 
向现代工业过渡的国家,完成了资本主义所要求的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得到 
议会批准的圈地运动摧毁了英国小农经济,创造了重商主义后期工业所需的 
劳动力来源。欧洲的其他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革命后,为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不择手段的殖民扩张和社 
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构成欧洲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两大特征。 
… Page 8…
                                  1。英国 
     (1)英国土地占有制的演变 
     英国英格兰地区自中世纪两种典型制度,即庄园制与村社制合并完毕之 
后,便开始了土地占有制的重新形成过程。自中世纪末,尤其进入近代后, 
英格兰农村逐渐形成三层结构的社会:占有土地的地主、租种土地但不占有 
土地的佃农,和没有任何土地的农业劳动者。这一过程与英格兰小农的消亡 
过程相一致。同时,还可以明显地区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16到17世 
纪中叶,后一阶段为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16世纪,英格兰农村经历了土地关系的深刻变化。据统计,16世纪内, 
英国在1/2到2/3的领土上发生了圈地运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即使庄园的 
习惯法和国王的法院,也不能妨碍土地所有者将佃农赶出租地。其次,16世 
纪的宗教改革,客观上适应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夺取教会土地的要求。此外, 
农村地产的买卖,对改变英格兰农村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作用。结果, 
大部分土地落到了没有爵位但善于经营的生意人手中。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以及随后爆发的内战,引起赋税大幅度增长,接着 
从1680年开始的价格下跌,减少了农业收入。于是,土地关系又发生新的变 
化。1700年以后,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小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交托给承租代理 
人,另方面,由于政治结构的变化,人们要取得显赫的社会地位必须以地产 
为基础。当时的贵族,或出于门第的自豪感,或由于王政复辟后实行长子继 
承权以及政府对土地法新的修订,已再没有人出卖大地产。因而那些想从事 
政治活动的新富豪,必须从农民和小乡绅手中收购小块地产。到1750年,英 
格兰农村的大土地占有制就已然根深蒂固。而爱尔兰地区的农村,绝大部分 
土地为英国大商人、地主和高级军官所占有,在近代中期,一直实行与易北 
河以东相似的封建庄园制度。 
     (2)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是西欧土地占有制的一场大变革。圈地运动不仅发生在英国, 
而以英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一般说来,圈地运动贯串着整个近代三 
个多世纪。圈地运动与继而兴起的农业革命,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之大,仅 
次于工业革命。 
     圈占牧地在英国习惯法中早有先例,1236年的默托法令便允许圈占公 
地。但这仅是一些个别事例。15世纪末叶到16世纪,英国开始从封建制度 
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从原羊毛出口国变为毛织品出口国。羊毛价格上涨促 
使土地贵族用暴力圈占公用土地,破坏原来的敞田和条田,直至将农民从世 
代耕种的份地上撵走。圈占土地的人,有的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牧场,成为 
新贵族,即资产阶级化贵族;有的以高额地租出租给大农场主(新资产阶级)。 
据西欧价格史,16世纪英国的地租指数,是价格中增长最迅速的,提高了500 
%以上。至16世纪末,英国有了一个就当时情况来说已很富有的资本主义农 
场主阶级。 
     16世纪羊毛价格相对上升没有持续到17世纪,将耕地变为牧场的刺激 
也就下降。18世纪上半叶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并一直延续到19世纪。 
与16世纪圈地不同的是:16世纪是将耕地改成牧地,18世纪主要是扩大耕 
地。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变化,羊毛的供应逐渐达到饱和,而 
… Page 9…
粮食的需求因人口迅速增殖而增加。据估计,1600年英国人口为480万,1630 
年为560万,1670年为580万,1700年为610万,即一个世纪内英国人口增 
长了25%。而随着农业改革以及接踵而至的工业革命的发展,1800年英国人 
口几乎达到1000万。18世纪上半叶,英国虽然从欧洲国家进口粮食,但在 
农业丰收年景下,也为别的国家提供剩余粮食,到18世纪70年代以后,英 
国成了一个小麦纯进口国。 
     圈地性质的变化,促使国家政权采取与过去不同的政策。因此,18世纪 
圈地运动的特征在于,它不是作为个人的暴力行为而是以法律为准绳来实施 
的。法律本身成了掠夺农民土地的工具。按规定,申请圈地者若得到本区土 
地持有者五分之四的当事人同意,即可提交议会批准 (“议会圈地”的名称 
源于此)。然而,所谓五分之四的当事人同意,并非按与土地有利害关系的 
户数计算,而是以同意者的土地占该区土地面积或地价的五分之四为准。议 
会批准圈地后,由议会任命3—7名委员,具体处理土地合并、分割共有地以 
及整理耕地事宜。从表面看,这样的圈地是完全合法的,而实际上只有利于 
大土地所有者和富农阶层,持有小块土地的小农只能是受害者。在调整耕地 
时,小农分到的土地往往比原有的土地低劣,同时由于失去在共有牧场放牧 
的权利而不得不缩减牲畜饲养。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700—1759年 
间,议会通过了214项圈地令,从1760—1793年,议会通过了1355项圈地 
令,在拿破仑战争期间 (1793—1815年),通过了1934项圈地令。圈地令 
和裁决书涉及英格兰600万英亩土地,而据估计,1688年全英格兰的可耕地 
 (包括牧场和牧草地)为2100万英亩。因此,18世纪的圈地运动对全国影 
响极大。 
    经过长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