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师读心经+弘一法师+着-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人见有根身,见有世界,见有众生,故有种种生灭,今五蕴皆空,故无生灭之相。又五蕴生则空灭,空生则五蕴灭,今蕴空为一,空相不离诸法,诸法即是空相,更无生灭之可言;如水波同体,何生何灭?真心本无垢净,因有生灭等法为之障蔽,为之染污,而垢生焉;如镜体本来光明,为尘所蔽,不能显现耳!今既明五蕴本来无有,本无生灭之垢,故又曰不垢不净。增减者,谓五蕴法有为增,五蕴法无为减,真心生为增,真心灭为减;但五蕴本无,真心常住,并无有生灭,又何有增减,故终曰不增不减。此不生不灭,不但于般若波罗蜜多心见其如是,即现前一切生灭诸法,观其自性,即为不生不灭之真实心体,亦无生、灭、垢、净、增、减之可言。生灭等相既空,故能度脱一切苦厄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空相之中,全体即真,故无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等法。无,即空义。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此五根非指外现之浮根尘,乃能发生见闻觉知之功用,所谓净色根也。意根能想过去未来,即思想心、分别心,此心所依托之根,即意。前五属色法,意属受、想、行、识之心法。五蕴既空,故六根亦空。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色、眼识所见者,显色、形色等是;声、耳识所闻者,一切音声是,如流水声为无意义,说话声为有意义;香、鼻识所嗅者,香、臭等是;味、舌识所尝者,酸、甜、苦、辛等是;触、身识所觉者,冷、热、滑、涩等是。法、意识所分别者,名极普遍,凡意识所缘到之处,无论为有为无皆是。法有一分属色,一分属心,一分非心非色,其余五尘概属色法。五蕴既空,故六尘亦空。十八界者,上之六根、六尘、及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故曰眼界乃至意识界也。界者,界限义、种类义,此十八种类各有界限,作用不同也。由上以推,根、尘、识三,皆不外五蕴法,皆无自体,故一切皆空。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太虚法师)(5)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3:10 本章字数:978


    六根、六尘  统名十二处;加六识成十八界,为凡夫所有法与四圣相共者。以下乃出世三乘之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因缘,缘觉所修之法也。一曰无明,烦恼通称,即惑;二曰行,善恶行为,即业。此二指过去之因。三曰识,入胎最初之一念;四曰名色,胎中心色;五曰六入,胎中六根;六曰触,出胎时之触境;七曰受,领受现前尘境。此五指现在之果。八曰爱,贪爱;九曰取,取着;十曰有,由爱取之惑,生后有之业。此三指现在之因。十一曰生;十二曰老死。此二指未来之果。凡人生死死生流转不息。皆由无明而起,故流转门曰: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即经言无明乃至老死也。若欲解脱生死,断其根本,亦须先将无明灭尽,故还灭门曰: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乃至生尽则老死尽,即经言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也。
    十二因缘,乃推五蕴之至详者。五蕴既空,故十二因缘亦空。或谓:解脱生死正出世圣人之法,似无可空者。然依有生死可解脱者,亦属凡夫心量,若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本无生死,何有解脱?故一切无之。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声闻所修之法。苦、集、灭、道,曰四谛。谛,谓真理。苦谛,即人生真实之苦。但苦是结果,其因为集,由贪嗔痴所造之杀盗淫业,集积最久,一旦溃发,遂受无限之痛苦;正如一滴之水,积蓄冲决,终成江河也。吾人应知苦之结果,非天所定,非人所与,由我自作。苦既由我自作,亦可由我自灭,是为灭谛。但业已造成,灭之匪易,必有灭之之道  道有门径方法等义  方可,从此道修行,是为道谛。修道以灭苦,其极果则成阿罗汉。但苦、集之所依者,仍不外五蕴法,五蕴既空,则苦、集无所依附,既无苦、集,又何有灭、道二谛耶?故曰无苦、集、灭、道。
    智有俗智、真智,明四谛之智,俗智也。明灭尽苦集而证无苦无集之境,真智也。得者,得真实理而证无生无灭之涅槃也。今四谛既空,则无能明四谛之智,既无能得之智,又何有所得之涅槃哉?故曰无智亦无得。
    前空中二宇,贯至亦无得止。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太虚法师)(6)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3:12 本章字数:1313


    以无所得故句,承上起下也。承上者,从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皆无所得也。盖行人若有所得,则有能得所得二相为之对待,是有二法,不能成般若波罗蜜多心也。譬如眼本清净,入一浮尘适成障蔽。起下者何?一有所得,在圆明真心另添一物,正为修行之大障。以无所得故,菩提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道也。凡人所依者,皆虚妄相,由此而有虚妄想象,执有所得则不能得者多矣!菩萨所依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其心清净圆融,故无挂碍。挂碍者,如见不出色,闻不出声,六根功用各别,不能圆通,如蚕在茧,总难自由!何也?以有所得故也。凡事得一种,即有一种挂碍,如人赖衣食生活,为得衣食之故,必生出种种营谋,即有种种挂碍,若不欲得此,则种种挂碍皆无由而生。又人在世间,有种种危险,日在恐怖之中,此恐怖又因挂碍而起。如人依地而住,遇水则不能通行,故行江海必用船舶,由此遂有种种恐怖;又种田人,以耕种为生,一遇水旱等灾,则恐怖无已,若无生计上之挂碍,则无恐怖矣;又兵荒病疫时代,不能安生乐业,以人依社会故不得免此恐怖耳。执身体为我,则以身体之挂碍,而有或病或老或死之恐怖,若不执为我体,则泰然自得,何忧何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此日常浅近之事,皆足证明其理也。且此中之理更为广大者,凡人以妄想心取妄想法,因妄想之挂碍,其恐怖更自无穷,特人习焉不察而不自觉耳!远离颠倒梦想,如参禅念佛,心不散乱,梦境自无,人在梦中皆以梦境为实在,吾人在人生之梦中亦然;当知吾人所有知识,无不从昏迷中来,自投胎以至出生,全为昏迷时代,不俨然睡中不知不觉乎!始于昏迷者,必终于昏迷,而其间数十年,虽半知半觉,亦不过以妄取妄,何尝有觉悟明了之一日,究竟仍当终归于不知不觉之中。但行人如能常作如梦观,不于眼前梦境而生执著,则贪嗔痴三毒渐次断除,去觉悟之时必不远矣。吾人起心动念,皆起于昏迷,从昏迷而起者,无非梦境,梦境本是虚妄,梦中认为实在,醒来方知颠倒,迷妄为真,迷无为有,迷虚为实,颠倒之甚孰有逾于此者乎?人每以佛学为空,亦在梦中颠倒之列。人向来执为实在者皆是虚妄,但此虚妄亦依明觉真心而起,减一分梦想,即增一分真觉,一层一层渐次修证,所谓远离颠倒梦想也。天、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皆有梦想,唯菩萨能生觉悟,故得远离;迨到觉悟圆满,梦想全无,则法界虚空皆悉销殒,所谓究竟涅槃也。涅槃译曰圆寂,吾人心体本具之功德,向为梦想所障蔽,远离梦想,则功德无不圆满,妄念无不空寂,故曰: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萨到究竟涅槃,即成佛道,故继之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而成佛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拣别凡外,凡阿罗汉、辟支佛皆有正觉,但非平等普遍正觉,祗自觉而不觉他;菩萨自觉觉他,可谓正等正觉,然非究竟圆满,还是有上。唯佛方能彻底觉悟,故名无上正等正觉。
    本经注重在无所得三字,有所得则一无所得,无所得则无所不得。妄想一空,真心全露,故诸佛菩萨,悉由此道而成。但此事皆人人本分内事,非过去诸佛菩萨所能独得,特世人本身具足无量功德,不知反观自性依教修证耳!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太虚法师)(7)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3:14 本章字数:1144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一种有力量之言语,能成为事实也。神者,谓有妙力,能令不能解脱者而得解脱,不能成就者而得成就,故曰大神咒。大明者,照见五蕴皆空之智,非若世人逐年阅历所得之智可比。般若之智,能明无量世界所依之无量众生,悉皆烛照无遗。无上咒,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上之者。无等等者,等于无等之义。无等者,无比也,即究竟涅槃,而佛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究竟涅槃相等,故曰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谓真实能除一切苦也。一切苦者,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等。平常除苦之法亦多,如赈济灾荒、布施贫苦,只能除一时一部分之苦,而不能永久普遍使脱苦海,即不得称为真实不虚。盖一切苦源,皆起于颠倒梦想,得般若波罗蜜多,能除迷启悟,远离梦想,故一切苦一除永除,究竟真实,究竟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即所说之音声能总持一切,表示一切,固不可译,亦不必译也。此中名字言说,即般若波罗蜜多义。上所说者为显,而咒为密。显说者,以一种道理表示于人,而咒则为法之真体,不容解说。如医生治病,开方与人者,显也;不说明药方,仅与丸药令人照服者,密也。咒之密义,包含世出世间善法无不圆满,并具有极大神力,人能常久持念,即依般若波罗蜜多而起无量不可思议功德。是般若波罗蜜多,诚吾人真常之法身慧命,较之生命,尤关紧要。
    民国九年(1920年)十月在汉口黄州会馆讲
    【太虚法师】
    太虚法师(1889~1947),民国四大高僧之一,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
    太虚法师十六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
    宣统元年(1909年)随寄禅和尚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并在南京从杨文会居士学《楞严经》,后又从苏曼殊学英文。三年后赴广州弘扬佛法,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太虚从广州返南京创立中国佛教会,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和改革旧的僧团制度。由于他的“佛教革命”言行受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乃入普陀山闭关潜修佛学。闭关两年间,太虚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诸论著,法学精进,深有所得。民国五年(1914年)出关后,即赴台湾、日本考察佛教,进行讲学。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太虚法师)(8)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3:16 本章字数:739


    民国七年(1918年),太虚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与陈元白、章太炎、王一亭诸名士创立“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月刊持办三十多年,从未中辍,成为中国持办时间最长、普及影响最广的佛教刊物。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太虚往南京讲学,并筹备创立中国佛学会。是年秋,会泉法师鼓励并资助太虚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三百余颗,厦门分得舍利多颗,次年由弟子蔡吉堂、许宣平、虞愚等为其建舍利塔于虎园路半山堂。
    太虚为现代中国佛教爱国、爱教的僧伽楷模,他不仅为爱国护教作出重大的贡献,对培育僧才、整顿僧制更是不遗余力。太虚一生创办或主办的佛教教育学院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重庆汉藏教理院、西安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创办的佛教刊物有《海潮音》月刊和《觉群周报》等;组织佛教团体有世界佛教联谊会、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中国宗教联谊会、世界素食同志会等等。抗战胜利后,太虚受任为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等职。
    太虚的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释新僧》、《新的唯识论》、《法理唯识学》和《真现实论》等等,后由其门下弟子编辑《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本书由《大学百科网下载中心》 upicture/down/收集自互联网;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更多精彩好书尽在大学百科网 upictur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