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江文艺 2004年第01期-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学俄罗斯
  
  俄罗斯永远显示着文学的光荣,文学也永远给俄罗斯带来荣耀。在访问俄罗斯的日子,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文学巨匠们培养出来的民族。
  在彼得堡,我们参观了普希金的纪念馆。纪念馆的告示提醒参观者,今天是皇村中学开学的日子,也许正因为如此,天上纷纷扬扬的雪花,并没有能减少前来参观的人流。这是彼得堡一条普通大街边上的一幢楼房,是普希金人生最后的驿站。当年普希金从一位公爵夫人那里租到了这套住宅。住宅在二楼,一楼现在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地和博物馆入口。参观的人很多,旧居的面积不大,接待能力有限,来此参观必须事先预约,按照预约好的钟点进入参观。奥列格给我们约的时间是下午两点,我们换上套鞋,和一群中学生一起进入诗人的家。这里留下了诗人最后岁月的痕迹:他决斗的手枪,贴在门口为关心他的市民通报伤情的纸条,他美丽妻子的画像,非洲黑人血统身世的证物,他临终时放在书房里的病榻,年俸五千卢布的普希金最后留下的14万卢布的欠账单……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成就,让我更多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魅力。我在彼得堡还参观了俄国诗人勃洛克的故居,那只是杂居着许多居民的旧楼里一套较小的住宅。同样受到良好的保护,有专人管理,也接待着学生和观光客。
  普希金纪念馆外,是楼房围起来的空地小花园。在花园中心有一尊普希金像,我们在这里和普希金留影。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想起普希金的诗句,有了另一种感触,那句子好像是为普希金生命的终点做出的预言。这幢楼房相对的大街另一侧那幢楼房里,有一间小教堂。这是人们心目中的普希金的教堂,普希金下葬前的宗教告别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教堂的走廊里挂着几幅著名画家的油画:有弥留时病榻上的普希金,有教堂送别普希金宗教仪式的场面。我在这里,为普希金上了一支香,点燃了一支蜡烛,我希望普希金能感到一个中国诗人对他的热爱和尊敬。从教堂出来,冒着风雪,我们驱车来到当年普希金决斗的小树林。在普希金最后站立和中弹倒下的地方,冰凉的雪花一点又一点的在我的脸上融化……
  在莫斯科,我们也与一些作家见面。我们拜见了《莫斯科杂志》的主编鲍罗金。他是俄罗斯重量级的作家。我们在他的办公室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作家们的交流有一个好处,客套话不多。从他办公室的设施、请我们喝的红茶和发硬的饼干,我以二十年编辑杂志的经验,知道这家名牌杂志面临的问题,也许比我所主持的《诗刊》更为严峻。鲍罗金对我们说,《莫斯科杂志》不接受任何赞助,因为需要保持刊物的独立性。大概这是俄罗斯作家的一种传统独立精神。他的话让我记起在彼得堡街头的一次偶遇。我们正在找午餐饭馆,路上碰到一位当代著名的彼得堡小说家,上海外语学院的郑体武教授一听奥列格的介绍,十分敬仰地上前握手。小说家有六十多岁了,胡须花白,衣着随便,同行的夫人身上的皮大衣肩头露出一个很刺眼的破洞。老作家从书包里掏出一部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签名送给郑教授,挥手告别而去。看见风雪中在路上相扶而行的这对老人,谁能想到他们是作家夫妇呢?在苏联时期,作家享有崇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苏联解体后,作家享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自由,却丢掉了养尊处优的社会地位。熊掌与鱼不可得兼,在俄罗斯也是个让作家难解的题。但是,我感到俄罗斯作家在动荡之中,努力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在莫斯科作家俱乐部进餐时,我们看到俱乐部的门口贴出一张告示,告示上写着,有两位作家在俱乐部行为不轨,因此决定禁止这两位作家在半年内进入俱乐部。
  政府取消了对作家协会的经济支撑,各个博物馆和俱乐部仍然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活动的沙龙。我们参观了高尔基故居。由于高尔基生前在苏联的威望和地位,他的故居是一座十分豪华的宅第。高尔基无疑是苏联主流文学的代表,苏联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高尔基却依旧得到俄罗斯人的敬仰。参观的人流不比普希金纪念馆的少,展品也更丰富。出乎我意料,这位苏联文豪十分喜欢收藏中国瓷器和古玩。他的会客间四周是精美豪华的书橱,他的写作室则如同一间中国瓷器古玩小展馆。参观时,我们被主人告知今晚在这里有个音乐会。大概这是纪念馆经常举办的活动,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于是,我们在高尔基纪念馆一间能坐五十个人的大厅里,心静气定,观看音乐学院老师和学生两个小时的歌唱和演奏。
  
  此时此刻,同样在琴声和歌声中,莫斯科齿轮厂俱乐部,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人质事件!
  
  劫持事件中的莫斯科
  
  昨夜发生了车臣恐怖分子劫持音乐会事件。早上,打开电视,所有的频道都在报导事态发展。上千名和平居民的生命受到威胁,整个世界为之惊愕。
  我深切感到这个世界受到的威胁。去年我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恰好是“9·11事件”的第二天。这是在邻近阿富汗的敏感地区访问。整个活动都是在军警严密保护下进行的,许多访问项目最后由于时局紧张,被迫取消。这次在俄国访问,前两天是边区省的省主席在莫斯科闹市,中午时间被不明身份的枪手打死在街头。昨晚又出现了人质事件。这种危险不像通常的战争,看不见,摸不着,总藏在人们身后,以至让泱泱大国都变成了尖声惊叫的女中学生。
  莫斯科的媒体在尖声惊叫,莫斯科的市民在正常生活。从窗子望出去,森林中的莫斯科大学主楼的尖塔还耸立着支撑这多雪的天空。奥列格依然是十点多钟才来安排今天的活动。访问俄国,莫斯科是最后一站。我好像已经很熟悉这个城市了,1997年访问东欧的马其顿,两次经停莫斯科。这次访俄,头一天看了红场,到俄国转了一圈回来后,就是第四次看莫斯科了。在红场就照过三次照片,老熟人了!奥列格一来,就告诉我们,大使馆崔参赞打电话让他一定注意安全。正说着,崔参赞的电话又打到奥列格的手机上。正在开车的奥列格说,你看,叫我注意安全,这开车接电话多不安全啊!这是我们访问团的最后一天,大使馆的担心让人感动,家里人嘛!
  为安全考虑,奥列格带我们参观二次大战胜利公园和卫国战争纪念馆。因为这里平常都有军人值勤,相对安全。在劫持人质事件的事态进展广播声中,我们走进了英雄苏联的纪念地。奥列格特别关照了一句:“今天是不能开玩笑的国难日。”我上次路经莫斯科,曾在夜里12点来过这个公园。夜里,公园探照灯的光束射映着高耸入云的巨剑状纪念碑。纪念碑两侧各有一排喷泉。灯光把喷泉涌动的水变成血色,犹如两条血的河流。巨剑如山,血流成河,昭示着这是以两千万苏联公民的生命,换来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今天我走进了巨碑后的纪念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主馆。主馆中心是一名苏联士兵的巨型塑像,像下摆着一柄长剑,剑上刻着一句话:谁带剑而来,将死于剑下!十字箴言,惊心动魄。在主馆四周环形的墙壁,刻有一万一千五百个苏联英雄的名字。其中还有六个苏联儿童,也作为英雄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这面墙上。
  广播里还在播送人质事件的状态发展。我们在馆内继续参观。我发现,这是苏联解体后,变化最小和变动最少的一块国土。所有的名字没有变。苏军的番号没有改变,苏联军队的统帅,从斯大林到朱可夫再到赫鲁晓夫,他们的照片依然高悬,他们都在这里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用血写下的历史不能用墨去涂改。在巨大的战史陈列馆中,有六个著名战役的实况展厅,这六个展厅用环形巨画加立体雕塑的方法,再现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围城、库尔斯克坦克战、第聂伯河战役和攻克柏林这六大战场的场景。一个个的展馆就像舞台,上演着俄罗斯的坚韧和光荣。当我们走出这些展馆的时候,莫斯科的另一个舞台,劫持人质的事件越演越紧张,已经传出有人质死亡的消息。
  纪念馆的最后一个大厅是纪念大堂。大堂中央的主题塑像是雪白大理石雕塑:祖国母亲与她战死的儿子。苏联在二战中牺牲了两千七百万人,其中军人有九百万。在纪念大厅,陈列着一排排死者名录册,所有在二战中死亡的苏联公民都在这一本本的名录中,留下了详细的记载:姓名、年龄、出生地、死亡地……这些人永远是苏联公民了,他们的名字能留在这个辉煌的纪念馆里,是他们作为战胜法西斯的苏联公民赢得的光荣。我们步出纪念馆的时候,悬在我们头上的是二十六万颗晶莹的珠子组成的宛若满天泪雨的垂帘。我想,这血与泪写成的胜利诗篇,是俄罗斯精神最生动的说明书。没有进过这个博物馆,就无法了解在俄罗斯人身上流动的是什么样的血液和泪水。
  我们向陪同我们的展馆负责人告别,他说:谢谢你们,你们让我有机会又一次展示俄罗斯的荣誉与自豪,我可以告诉你们,全世界的人都来这里参观,最多的是中国人。
  我们的俄罗斯之行在这样一个句号中结束了。晚上八点,在我们登上飞机的时候,机场电视机正在播送普京总统就人质事件发表电视讲话。我跟前浮现出探照灯中的巨剑纪念碑,浮现出母亲纪念碑弯顶上满天泪雨的垂帘,浮现胜利雕像下那句话:谁带剑而来,将死于剑下:啊,别了,俄罗斯……
  2002年10月草于莫斯科
  2003年8月整理于北京
  


二李一张打天下
■  邱华栋
  世界影坛上谁给华人电影和华人文化张目,那就要数二李一张了。这二李一张不是别人,就是李小龙、李安、张艺谋。
  
  李小龙:亚洲功夫之王
  
  提起黄皮肤的中国人在西方人中的知名度,李小龙肯定要排在前几名。我有一次遇到一个爱尔兰人,他告诉我,来中国之前,他就知道毛泽东、李小龙和巩俐,别的中国人的名字他就说不出来了。这一方面显示了西方人对中国的陌生,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说明这几个人的伟大。
  确实,很多亚洲电影人在世纪之交搞的那些电影人排名当中,李小龙都是很难被忽视的。李小龙只主演了几部“功夫”电影,就叫英语辞典里多了“功夫”这个词,这就是十分了不起的。这个出生于美国三藩市的华裔青年,死的时候才只有32岁。今天,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神话和传奇,成为影响华语武侠电影的开山者。
  李小龙的电影形象,实际上是自五十年代开始的华人世界和华语电影崛起的先声,这一点现在也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而西方可以说是第一次从他的影片中,才知道中国武术的厉害的。我觉得,李安在2001年奥斯卡的获奖武侠影片《卧虎藏龙》,实际上也是李小龙功夫片在西方的延伸性发展——可能一些人不同意我的这个看法。你看,碰巧他们两个人都姓李,“李家军”把中国的国粹武术,通过银幕向世界呈现出了非凡的威力和魅力,壮大了华人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声势。
  李小龙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粤剧演员,他刚生下来不久,就被父母带回到了香港,童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这个家伙小时候就是一个小霸王。由于自小在香港的影视圈里长大,两个月大的时候,在襁褓里的李小龙就作为道具,出现在了一部叫做《金门女》的电影里。10岁以后,作为童星,他又参演了《人之初》、《细路祥》和《人海孤鸿》这些影片。在《人海孤鸿》里,他以13岁的年龄,扮演了一个缺乏父爱、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流连的街头不良少年,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
  李小龙在中学时代偶然遇到了香港武术师、咏春拳传人叶问,从此踏上了他的中国功夫之路,直到他自己创立了“截拳道”。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门派林立,但是大都脱离不了“舞蹈加技击”的基本特征。而咏春拳是中国南派拳法,特别讲究实战,所以,李小龙向叶问学习咏春拳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很多的技击功法。整个少年时代,他就是一边在香港的影视圈里混,一边学习中国武术的南北各种拳派拳法,打下了深厚的武术功底。而李小龙张狂勇武的性格,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显现了出来,他经常和人过招比武,在他家附近也经常可以看见成群的挑战者,等在门口找他的麻烦。
  为了让这个惹祸精能够安静一点,他的父母亲在1959年又把他一个人送回了美国三藩市。在三藩市,一开始,李小龙是通过教“恰恰”舞谋生的。接着,他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哲学系就读。而哲学的学习对他后来创建“截拳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把哲学当中的智慧和中国武术当中的技击巧妙结合,从而成为了有理论支撑的一代功夫之王和武术宗师。
  我们在他的几部电影当中,都可以看到他挥舞着两节棍的雄姿。除了两节棍,他的截拳道还有连环腿、寸拳等绝招,这些都是李小龙自己在创立截拳道的时候琢磨出来的。他的连环腿可以在空中连续踢三脚,这是相当惊人的。而寸拳,则是在与敌手的身体相隔只是在一寸远的距离时,猛然发力,那种瞬间巨大的爆发力,可以把对手完全击倒。这几招是他的截拳道的绝招,即使是他后来开武馆教了那么多的学生,可是没有多少人学到了他的功夫的精髓,很多人后来可以照猫画虎地舞两下两节棍,但连环腿和寸拳,却几乎没有多少人可以达到李小龙的境界和水准。
  李小龙后来在美国西雅图开设了自己的武馆,教授自己创建的截拳道,从而把中国武术的名声在美国慢慢散布开来。李小龙认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技击方面,要以最为简单直接的招数制胜于敌,而不要那些花架子,才能够使推崇拳击的西方人信服。他的功夫招数都强调了这一点。当时他有很多的挑战者,无论是西洋拳击、空手道、泰拳、摔跤、跆拳道、印度拳手等高手,据传都有人和他过过招,但是李小龙都赢了。据说只是在和一个泰拳师交手的时候,被对方踢中了一脚。
  后来,李小龙在好莱坞的邀请下,作过几部动作片的动作顾问,还在电视剧《青蜂侠》中扮演了一个司机,使不少美国人熟悉了他。
  他30岁的时候,放弃了在美国的武馆职业,回到了香港,参加嘉禾影业公司制作的功夫片《唐山大兄》的演出。在这部电影当中,他的刀枪棍剑全套功夫十分炫人耳目,让人眼花缭乱,而他的截拳道功夫更是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这第一部功夫片成为了功夫片的经典。
  后来他又主演了功夫片《精武门》、《猛龙过江》和《龙争虎斗》。在《精武门》中,他凌空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更是成为鼓舞中国人自信的、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动作。他自编自演的《猛龙过江》,打破了香港有史以来的票房纪录。好莱坞华纳制片厂请他主演了《龙争虎斗》,在这部影片中,李小龙发挥出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截拳道华丽的一面,镜头十分现代夸张。
  1973年,他在拍摄影片《死亡游戏》的过程中,突发脑水肿死亡。而李小龙生前希望将华语片打入国际市场、在西方制作的电影中担任主角的理想,已经或正在被吴宇森、李安、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人实现。
  
  李安:美国的儒者
  
  全球影响最大的华裔人士当中,李安肯定要占一席之地。2001年,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卧虎藏龙》获得了美国奥斯卡电影奖的十项提名,结果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这是这个奖项设立七十多年来,第一次颁给华裔导演。李安和这个奖擦身两次之后,终于如愿以偿,由此李安也进一步成为了最具成长性的杰出导演。在此之前,他还获得了美国影迷投票选出来的“最不容错过的导演”称号,成为世界性的华裔电影导演。
  1954年10月23日,他出生在中国台湾省,祖籍中国河北省。1978年,他24岁的时候移民美国,在伊力诺州立大学戏剧系学习,获得了学士学位,后来继续深造,又获得了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学位。1983年,他拍摄了一部学生作品《阴凉的湖畔》,获得了美国金穗奖的最佳剧情片奖。这虽然是一个小奖项,但是对李安的激励巨大。1985年,他又拍摄了短片《分界线》,同样获得了金穗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这都是他学生时代的练笔之作。
  1990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