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德战争-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军撤出来,以缩短战线。结果是一场激烈的争吵,这预示两人关系的最后破裂。在列宁格勒地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一时失去了希特勒的宠信,而刚在克里木获得胜利的曼施泰因却成了红人,并被委以征服列宁格勒的重任,虽然元首仍旧毫不含糊地向他指示完成这项任务的具体做法。然而,8月末,苏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在拉多加湖以南发动了强大的进攻。希特勒不管屈希勒尔,也忘记了列宁格勒,于9月4日亲自打电话给曼施泰因,指示他负责拉多加湖以南的作战。进攻列宁格勒的第47号指令草案已束之高阁,不了了之。 
  包克的事情过去了,现在轮到利斯特了。德军最高统帅部,8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元首对A集团军群的情况十分不满。次日,命令利斯特去文尼察汇报情况。在那里,他受到殷勤有礼的接待。事实上,这位老谋深算、疑心颇重的元首心中十分不满。在以后的几天里,他更坚定了对其进行政治迫害的决心。利斯特的部队占领了黑海海军基地诺沃罗西斯克的一部分,但从高加索向黑海发动的进攻却收效甚微。9月7日,约德尔被派往A集团军群访问利斯特与第49山地军军长康拉德。约德尔在同日夜间返回并向希特勒报告说,他同意利斯特的判断,赋予A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希特勒气得破口大骂,暴跳如雷。这次灾难性的飞行使元首与最高统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无法修补的裂痕。此后,约德尔再也不能享受在元首身边就餐的优遇了。元首的器量十分狭小,自此竟然拒绝与约德尔或凯特尔握手。从那时起,希特勒便在自己的幽暗、沉闷的住所里单独进餐,不再公开露面。希特勒从他的小屋里发出每日简令,不准商量讨论。两个负责记录他每句话的值班速记员也未能改变这种冰冷、拘谨的气氛。从此希特勒拒绝私下接见任何人。 
  约德尔在事后的措置是不值得推祟的。他认为独裁者的意志不可违拗,便又回到他繁忙的办公桌旁。此后,约德尔对作战方针上所施加的影响是有害的,他只是一味附和与助长元首的种种倒行逆施。9月9日,解除了利斯特元帅的职务。元首本人执掌了A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他兼任这个职务一直到11月的第三周。希特勒本人与其军事幕僚之问的关系明显地恶化。形势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凯特尔与约德尔一样,在希特勒面前失宠。风传将由凯塞林接替他的职务。据说,攻占斯大林格勒之后,将由保卢斯接替约德尔。哈尔德将被解职。 
  勃劳希契被解职以后,哈尔德参谋总长的地位一直在下降。1941年12月之前,陆军总部曾制订他们自己的计划呈报给希特勒,而约德尔与最高统帅部在制订主要战役计划的过程中没起多少作用,或根本未起作用。到1941年年中,最高统帅部对除苏联外的所有战区向希特勒负责,然而不要忘记当时最高统帅部的所有战区,除北非和芬兰之外,都没有战事。由于勃劳希契的消失,凯特尔还是发挥了前陆军总司令的许多作用,于是,约德尔与最高统帅部便往往在元首允许的范围内干预和陆军总部有关的事务或给予毫无必要的建议。哈尔德与希特勒的关系很糟,因他俩谁也不买谁的帐。约德尔与凯特尔之间的关系一般,结果,哈尔德与最高统帅部高级幕僚之间也缺乏热诚。这位既有才干又勤勉的哈尔德在诸事顺遂时是一位忠实的执行者,但是,由于他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不久便对元首的军事领导能力产生怀疑,于是便成为牺牲品。看来,他曾吐露过他的怀疑,而且是少数几个敢说敢为的人中的一个。然而,希特勒既不想听任何劝告,也不要什么真才实学,他所要的是对他个人绝对的服从和盲目的忠诚。因此,他选中了蔡茨勒。 
  蔡茨勒最近刚晋升为陆军少将,相当于英、美军的准将。他素以精力充沛著称。原是最高统帅部的一名上校、约德尔的下属。他还是希特勒的副官施蒙特的至交。元首知道他。当蔡茨勒在D集团军群任参谋长时,他因在1942年8月击退英国入与加拿大人向迪埃普发动的进攻而出了名。希特勒表示希望找一位乐观、勇于贡献一切的参谋总长,而不是象哈尔德那样的人。他指责哈尔德是悲观主义者,是丧门星。说他总是向各集团军群散播悲观情绪。元首同意由蔡茨勒任参谋总长,施蒙特与戈林也推荐蔡茨勒接替哈尔德。于是,蔡茨勒便越过中将级,直接攫升为上将,就象约德尔一样。9月24日,哈尔德下台。首先是退休,在谋杀希持勒的事件发生后,哈尔德被捕入狱,后被关入集中营。 
  哈尔德是一位资历深、经验丰富的上将。直至1941年底,他在最高统帅部与各集团军群司令官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即使元帅们也往往降尊纡贵地服从他。新任参谋总长蔡茨勒1942年才晋升为少将,在各集团军群司令们的心目中,他在资历、经验和威信等方面都无可取之处。他在接受职务时公开向他的参谋人员阐明,对元首的忠诚与信赖就是每日的命令。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蔡茨勒,元首的其他幕僚们也效法他的榜样,约德尔甚至还希望利用其以前下属的名气捞到好处。蔡茨勒任职的结果自然降低了参谋总长一职的威信。因到那时德军已成为希特勒的私人工具,所以蔡茨勒也往往被视为希特勒的人。凯特尔与约德尔均希望蔡茨勒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一名僚属,应该默认最高统帅部有控制东线的一切权力。但他们的希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因为蔡茨勒迅速地摆脱了他们,并从约德尔软弱的个人地位中得到好处。他巧妙地废除了东线的一些双重指挥机构,并努力收回了哈尔德在前几个月中丧失在约德尔手中的权力。就他的能力而言,他可以拒绝与凯特尔和约德尔商谈和处理任何有关东线的问题和事务。他与各集团军群司令的关系最初只是充当传声筒以及他们与元首的电话联系人。尽管他在任职的第一年博得了希特勒的宠信,但作为一名参谋总长他却是失败的。当然,在这样一位统帅的领导下肯定无人能有所成就。蔡茨勒的性格不可能完全象后来的记载中所描绘的那样强。据施佩尔说,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个有能力的人,尤其是一个刚强直率的人。他可以为他的观点据理力争。 
  尽管德国人的命运早在1941年12月向美利坚合众国宣战时就已决定了,但在1942年11月前,英、美两个盟友的实际行动却平平常常。众所周知,它们在空海战方面是强的,并且在德国占领的西欧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牵制了大量的空军和大批的陆军。但就地面作战而言,只有英国夺取了一块很小的地盘。11月2日传来了英国人在阿拉曼获胜的消息。蒙哥马利在此打败了一支由四个德国师和八个意大利师组成的部队,但是轴心国部队仅损失四万人,其中德国人约占三分之一。几天后又传来了英、美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的消息。消息传到希特勒那里时,他正在慕尼黑的啤酒馆里对他的纳粹党老党员发表演说。当时,只有德军封锁了伏尔加河的交通尚可吹擂一番,此外,再也没有可夸耀的了。及至1942年11月,尽管希特勒对欧洲的西海岸放心不下、有不祥的预兆,但英美两国军队的陆战能力仍未引起腊斯登堡的重视。因此,英军在阿拉曼的胜利与英、美军在北非的登陆对德军最高统帅部只是个令人不快的消息,而对德国公众则是个震动。因为在德国公众中纳粹宣传部与新闻界过分地夸大了隆美尔与非洲军团的辉煌战绩与重要性。因此,在德国公众及其盟国的眼中,德军的失利反倒使这种宣传起到了反作用。然而,宣传和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很难赢得战争的。阿拉曼之役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它带来了六个月后突尼斯之役的胜利。这场胜利的规模几乎堪与斯大林格勒之役相提并论。20第二十章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第二十章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斯大林十分焦虑地注视着斯大林格勒战局的发展。由于他收到这座废墟城市的情报越来越多,因而经常催促叶廖缅科派部队渡过顿河,在更近的距离上支援崔可夫。从9月初就开始在莫斯科拟制实施大规模反攻的计划纲要。最高统帅部把华西列夫斯基、沃罗诺夫、朱可夫派往方面军和集团军去研究现场的情况,阐明实施一场进攻的依据。坚持实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反攻初期,方面军还不了解有关这次计划或企图的任何消息。出了莫斯科的最高统帅部,反攻计划既不准抄写也不准标在图上,更不准在无线电通讯或电话上提及此事。所有安排均由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在巡视期间进行口头传达,在莫斯科,代表们飞进又飞出。直至10月初,方面军的参谋们才参与拟订作战计划。 
  这次大反攻的代号是“乌拉纽斯”。苏军设想由两路装甲部队实施主要突击,达成两翼合围:一路由北向西南,即从克列次卡亚与顿河的桥头堡绥拉菲莫绍奇发动进攻;另一路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察察地域与萨尔帕湖向北发动进攻。两路部队在顿河河畔的卡拉奇地域会师。突击的目的在于孤立德军第6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据守的大突出部。苏军企图把这两只铁拳打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罗马尼亚军的几个军身上。这是因为它们的战斗力比德军要弱得多,并且士气低落,逃亡率比较高。从南部发动的突击将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辖的特鲁番诺夫的第51集团军、托尔布欣的第57集团军、舒米洛夫的第64集团军以及第4与第13机械化军和第4骑兵军等机动部队从萨尔帕湖以东的桥头堡直插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阵地;北部的突击将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顿河方面军与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实施。西南方面军于10月29日被部署在沃罗涅日方面军与顿河方面军之间。这个新组建的方面军司令部,打个比喻来说,是以莫斯卡连科指挥的原第1近卫集团军司令部的一条“肋骨”建成的。由从沃罗涅日方面军调来的瓦杜丁担任司令员,从顿河方面军调来的热尔托夫担任政治委员。其余的参谋人员是从其他方面军抽调的。在北部发动的突击,西南方面军所担负的任务比顿河方面军重。顿河方面军由扎多夫的第66集团军、加拉宁的第24集团军和巴托夫的第65集团军组成。西南方面军则由列柳申科的新建第1近卫集团军、奇斯佳科夫的第21集团军、大批装甲部队组成的第5坦克集团军、第3近卫骑兵军和第4坦克军组成。罗曼年科指挥的第5坦克集团军是由第1坦克军、第26坦克军、第8骑兵军和六个步兵师组成的混合集团军。它已奉命从沃罗涅日地域向南运动。 
  与此同时,将军们正在莫斯科与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往返飞行。西南方面军与顿河方面军实施进攻的准备工作交由朱可夫完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准备工作交给华西列夫斯基完成。制订计划的大部分工作并不是在大本营冷冷清清的气氛中完成的,而是在主攻方向上的集团军战术司令部与前进观察所中完成的,往往距前方支撑点只有一千码左右。他们满意地观察到,罗马尼亚军的防御工事构筑粗劣,纵深只有三至五英里。在该地域内未发现德军的预备队,也未发现变换部署的迹象。即将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顿河地区的苏军(包括已配置的部队)总计一百多万人,有一万三千五百门火炮或迫击炮和一百多个火箭炮连进行火力支援。这一百多万军队中有四个坦克军、三个机械化军、十四个坦克旅和大批的独立坦克团。如此庞大的部队在这片无遮无掩的草原上实施运动、集结和荫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尤其是秋天道路泥泞使车辆的行驶极为困难,顿河与伏尔加河河水上涨,水流湍急,因此渡过伏尔加河需要四个小时,而往常只需要四十分钟。苏军在萨拉托夫与阿斯特拉罕之间建立的新渡场不少于五十个。每个渡场都使用几条渡船。参加这次作战的六个空军集团军千方百计地阻止德国人在苏军地域的上空实施侦察。所有的行动都在夜间进行。强令保持无线电静默。在攻势即将发起之前,各部队的主要无线电通信网仍留在原地继续工作,因此德军的无线电截收部队对苏军变换部署一无所知。经常使用的运输线是伏尔加河,异乎寻常地使用东南铁路与梁赞至乌拉尔的铁路则是迅速秘密集结部队的一项最有效的方法。这些铁路的运输量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最大限度,到部队集结的最后阶段,集中了大量车厢,采用单向行驶的办法,把所有的部队源源不断地运到前方。信号系统己无人理睬!列车高速驶往西南方向,直奔前线,列车的密度是由手携提灯的铁路人员调节。他们在各条线路上每隔十二分钟放行一列军车。 
  10月份向各方面军司令员传达了最高统帅部的计划草案,并把他们对计划草案的意见上报莫斯科。11月3日,朱可夫、瓦杜丁与沃罗诺夫、诺维科夫、戈洛万诺夫、费多连科在第5坦克集团军司令部召见了该方面军师以上各级指挥员,并进行了讨论。次日又召见了顿河方面军各级指挥员。11月10日在第57集团军的司令部里又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兵团指挥员进行了慰问。但是直至11月18日夜尚未向部队下达任何命令,18日夜是反攻的前夜。 
  11月11日,斯大林对苏联空军能否支援这场大规模的作战表示担心。他认为此事十分重要,甚至建议,如果诺维科夫没有把握能完成所有的任务,就推迟发动反攻的时间。 
  11月17日,朱可夫离开斯大林格勒地区,被调往加里宁方面军与西方方面军,负责协调它们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的进攻,以牵制敌人的机动预备队。华西列夫斯基仍留在斯大林格勒,负责协调三个方面军的作战。11月17日离进攻发起时间还不到四十八小时,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作每日例行的电话汇报时得悉他必须去莫斯科出席第二天召开的国防会议,对这个命令,他感到十分惊讶。正加华西列夫斯基后来所叙述的,这个事件是干扰苏军执行任务的一个明证。原来第4机械化军军长沃尔斯基曾写信给斯大林(斯大林是这样说的),反映进攻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进攻注定要失败。斯大林与国防委员会希望得到某种保证,华西列夫斯基断言不应以任何理由推迟进攻的时间。因此,斯大林当即便打电话给沃尔斯基。使华西列夫斯基吃惊的是,斯大林向这位第4机械化军军长讲了几句体贴和抚慰的话,尔后又向华西列夫斯基下达一项简今,命令他密切注视第4机械化军的动向,并亲自向他本人汇报。这样,内务人民委员部与陆军政治部本来就被怂恿着互相打小报告,这一次,无疑更要报告双方面的情况了。 
  在卡拉奇突出部内的保卢斯,忠实地执行希特勒10月14日发布的命令,在伏尔加河附近进行苦战,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的二十个德国师全部在苏联所选定的突击方向的东侧。一半以上的部队是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作战。百分之四十的营疲惫不堪,甚至可以认为它们已无法继续作战。另外,这些师直属部队缺乏运送大部分火炮与重型装备的工具,因为在荒芜的伏尔加河河滩上难以寻觅饲料,许多骡马已撤至顿河以西。 
  德军战后的资料说,苏军的反攻是意料中事。苏联的历史学家常以此为笑谈。莫斯科喜欢把这场攻势描绘成完全出敌不意的杰作。事实上,德国人预料到了这场攻势,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与保卢斯一点儿也没有料到苏军会用多少兵力来发动进攻。 
  格赖纳与瓦尔利蒙特都谈到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老察里津地图的事,据说是由哈尔德绘制的。他们还谈到8月28日戈林在文尼察召开的简况汇报会上宣读里希特霍芬的空中侦察报告的事。报告中说,在顿河以北没有苏军集结的迹象。保卢斯、哈尔德,甚至希待勒本人都十分清楚,德军北翼沿顿河的防御很薄弱。但是,A集团军群若不从高加索撤退,北冀就无法得到德军的加强。8月末和9月初,哈尔德显然有些担心,因为意大利人难以阻止苏军向顿河发动进攻。他把一个德国步兵师配置在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后面充当预备队。元首对这一威胁也特别担心。9月份,第6集团军在伏尔加河、顿河陆桥与顿河河曲的三个军也受到戈尔多夫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巨大压力,哈尔德在日记里详细地记述了这一情况。但是,他是否对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地域也十分担心,就未写入日记。9月24日,即他被解职的那一天,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项决定:第48装甲军中凡不参加斯大林格勒作战的部队将用以支援配置在顿河的部队。 
  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用八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控制着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