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先深思熟虑,然后扩大范围,慢慢地去思考,逐一将想得到的片断记录下
来,目的在于固定你的想法,这样才能整理出有系统、有重点的演说题材。”
2。选择亲身经历过的话题
作为演讲者,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个人体验比理论更重要。当自己的
演讲生动、激昂、富有吸引力时,其内容必定是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清
楚的事物。
听众最为关心的是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他们对空泛的理论不
感兴趣,如果不了解这点,却对一知半解的真理和主义发表无意义的议论,
那么,即使求救于资料、书刊,甚至课本,东拼西凑成一篇冗长而无内容的
演说词,同样是无济于事的。
3。以个人的生活经验为话题
演说者往往认为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凡人小事,并且是特殊而隐秘的,所
以不仅不值得公开发表,演说时还应尽量避免谈论个人的经验体会。而事实
上,这些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富于个性的见解,才是听众最乐于倾听的内容,
其所产生的反响也才更为强烈。
比如在银行职员训练班上的学员都已经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信念、经验,
以及对事物处理有不同的角度与方法。可以说,这是他们贮备了数年的演说
材料,他们完全有条件演讲好。然而其中一位名叫杰克逊的人却反其道而行
之,他在地下火车上将无意识看到的一篇“成功尚待十年”的文章作为话题
发表了演说,结果只落得言不由衷。其语调与态度生硬做作,实在让人难受。
可想而知,这篇尽是由杂志上搜刮下来的内容凑成的演说词,怎么能让听众
感兴趣呢?
杂志上的见解并不是不可以利用,关键在于你是怎样去利用它。对于你
赞同的意见,你应从自身的经验中引证加以说明,对于你不赞同的那些意见
也最好说出理由,将文章变成引出话题的出发点,这才是有效的利用方法。
4。从自己的矿脉挖掘主题
如果上面所述的杰克逊在其演说失败后,重新将杂志上的文章认真研
究,并找出自己与之相异的观点,然后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再寻找出可作
为证明的实例。那么过了一周或者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当他再次登台演讲
时,即能胸有成竹,不再人云亦云,而且还能从他自己的矿脉中挖掘出具有
独特主题的演讲,定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5。从自己的生活背景中寻找主题
在人们组织的一些即兴演讲活动中,我们会发现让参与者说他们最感兴
趣和最为困惑的话题,竟然就是“适当的话题”。其实,适当的话题就是那
些从你生活的环境和人生经验中发掘出的内容,也就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
深、意义最长久的经验。调查分析证明,每个人特定生活环境内的事正是听
众最容易接受的话题。
凡是有关个人家庭、幼年及学校生活的回忆,都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因
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希望了解别人在各种处境中是如何克服困难
的。
当然,若是将你过去的生活经历,像陈年老帐一般翻来覆去地叙述则没
有意义了。而应将在你的经验之中,能让你长久地保持鲜明、深刻的印象,
或者一旦想起来就能令人激动不已的生活片断,来作为你演讲主题材料的选
择对象。
还可以谈你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也能满足听众的好奇心,并引起共
鸣。总之,以个人爱好为题材的富有启发性的谈话,定能使听众倍感亲切。
特殊知识领域的内容也是很好的话题。如果你氏期接触某一特定的工
作,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那么你就可以根据自己长年积累的实践经验,
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将这类话题谈论出来,这样你便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尊敬和
注意了。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好的话题,比如你遇见过什么伟大不凡的人物
吗?你曾在严酷的环境中搏击过吗?你经历过精神危机吗?这些特殊的体验
都是绝好的演说资料。
当然,理想与信念仍然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也许你可能对自己现实生活
的环境,以及你所采取的立场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研究。然而,
你必须记住:
①不要概念化地去谈论一般性理论。
如果想显示自己知识丰富,便去背诵报刊书籍上的字句;其实大可不必,
只要从内心深处挖掘切实体会和新鲜经验。包括你自己和你身边的小事情,
就会令听众大为感动,说不定与职业演说家相比,这还是你的长处所在。
②要让演说主题来激励自己。
当你在寻找演说的材料和主题时,一定要使主题能激励自己。例如,即
使你是一个信仰“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人,也要有充分资格来谈论洗碗盘
的经验。但是如果你对这类话题根本不感兴趣,或者,你根本就想把这些事
情忘得一干二净的话,那么就不宜以之作为自己的演说主题。不过,换而言
之,如果是家庭主妇以及家庭经营者的话,即使她们对长期地从事这项活动
抱有极大不满,或者她们为不干或减轻这项工作而想尽了办法与借口,然而,
一旦提到洗涮的事,她们的神经仍不免为之一震,结果反而提高了她们大谈
洗涮的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认为有资格谈论的话题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呢?这
就需要你进行设想。当听众对你演说的观点提出异议时,你是否有充分的把
握,以你的信念、职业爱好来维护你的立场;如果能够的话,那么就说明这
是你有资格发表见解的主题。
只有将主题熟悉并深刻理解了之后,才能由衷地表达出来。
1926 年,戴尔·卡耐基参加了日内瓦举行的第一届联合国会议,当时作
了如下记录:
在经过三四个只念讲稿、死气沉沉、冗长无味的演说之后,各国代表都
昏昏欲睡了。此时,加拿大代表乔治·霍斯达起而发言,其一举一动,一字
一句都中肯而出自内心,大家感到他自信而坚定。我想,口才训练班的原则
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后来,戴尔·卡耐基还在一次谈话中说道:
至今,我还记得加拿大代表演说时的神情、姿态。他是那样的诚恳,那
样的热情。他的演说是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合的杰作。我以为这其中的奥秘,
正是他讲了自己最有资格讲的主题,也正因如此,他的内心与虔诚才得以淋
漓尽致地发挥。
美国最富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赫尔顿·丁辛主教,在他的《人生的价值》
一书中说:
我在大学时代,曾被选为辩论会的代表,开赛之前,指导教授对我表示
了极大不满,他说我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校有史以来也不曾有比我更难对
付的人物。我反问教授:那为什么会选我当代表呢?教授说,是因为我富有
思考力,但缺乏辩才。经过两小时的练习,我终于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我说
的话缺乏诚意,没有表现出个性,而且心不在焉。
此刻对于丁辛主教来说,无疑是终生难忘的教训,而正是这件事才使他
真正体会到了说话的真谛,即将自身投入所演说的主题之中去,让主题激励
自己。
也许你会觉得并没有可以激励自己的材料。的确,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
的生活单调而平凡。一个学生曾经说,他只有收集火柴盒的嗜好。于是老师
引导他说了不少关于火柴盒的事,正当他津津有味谈论的时候,老师问他,
你为什么不谈谈有关火柴商标的有趣细节呢?于是那位学生充满了激情大谈
起来。
这位收集火柴盒的学员,由于忽略了他长年苦心孤诣、热烈追求的嗜好,
所以才以为自己是无话可谈的人,实在太可惜了。
一个演说者对主题拥有兴趣的多少,是决定一个演说主题是否能引人入
胜以及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因素。拿那位学生来说吧,他在学习班上多次像一
位收藏家一样,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火柴盒,后来,还周游世界,到处发表
关于火柴盒的演说,并受到听众的一致好评。这就是将兴趣作为演说主题而
获得成功的典范事例。(邵守义:23—29)
第三章人人都能成为演说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
一、从口吃到口若悬河
“我自幼就染上了口吃,常遭到别人讥笑,甚至连找恋人都成了问题,
为此我十分苦恼。”这是刊登在某杂志上的一封读者来信。而且在现实生活
中,具有这种苦恼的也大有人在。
其实,口吃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患者坚定信心,努力锻炼,同样能成为
辩论家或演说家。
日本NHK 电台每年都在举办“青年的主张”全国演讲大赛,口吃病患者
掘正夫正是凭借了自己的实力而获得了第20 届大赛的大奖。
读者朋友,既然口吃者能夺得演讲大奖,能成为出类拨萃的风云人物,
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说话能力呢?可见,患有口吃并不可怕,
口吃者也同样具有巨大的说话潜力,并可以创造奇迹。
下面就借助专家的临床分析,介绍一些简便易学的口吃矫治方法。
据口吃矫治专家介绍,口吃患者并非都是因发音器官发生了病变,许多
人在唱歌或自言自语时都不会出现口吃,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口吃患者是因在
孩提时代模仿其他口吃者而不知不觉地形成的。他们因此常受到父母的指责
和小伙伴们的嘲笑,于是心理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渐渐把说话变成了负担
且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因此口吃也随之不断加重了。
通常情况下,口吃大致可分为强直型与痉挛性两种类型:强直性是指第
一个音节或某些中间音节难以发音的类型;痉挛性是指多次重复第一个音节
的类型。
无论哪一类口吃,其矫正方法都一样。首先要纠正不良心理。口吃者的
自尊意识比较强,怕受到别人的嘲弄,因此很少说话,这是不利的心态。因
此,口吃者应多练习讲话,当千万只眼睛盯着自己时,也要想象自己如同在
无人之境,这样即能减轻心理压力,说话也会变得自然起来。
其次,要掌握矫正口吃的发音疗法。有的口吃矫治专家认为,发音疗法,
概括起来四个字:慢、轻、节、气。
1。慢。口吃者,大多属于性格急躁,说话速度较快的人。因此,矫正口
吃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慢说话的速度,使自己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改正口吃
的习惯。
2。轻。说话音量不要太大,应注意语调柔和,不要把每个字咬得过重,
但要尽量咬准发音、吐字清晰。
3。节。说话要有节奏,说话时要宛如古人吟诗那样,注意抑扬顿挫,错
落有致。
4。气。发音应配合呼吸的调节作用,即不要在吸足了气之后发第一音(气
太强),也不要在吸尽气之后说话(气太弱)。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
程,我们不可以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口吃的矫正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因此请不要以为掌握了上述矫正方法之后,便可立竿见影。当治疗有了一点
点进展时,就应紧抓不放,并积极坚持下去,那么,口吃的矫正即能指日可
待了。
二、“五音不全”者为何备受欢迎
一个人是否善于说话,并不是由其课堂上的语文成绩来决定的,而是根
据他平时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所决定的。若是他能直接把自己的感受,不加掩
饰地表达出来,就容易感动听众,取得良好的效果。
下面所介绍的一位五音不全的“歌手”之所以深受欢迎,正好说明了这
个道理。
阿涛虽然“五音不全”,然而每逢好友的相聚之时,人们总会以热烈的
掌声请他上台。他难以拒绝大家的热情,只好每次都唱同一首歌——《五月
的天空》。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五音不全的阿涛,只要一唱这首歌,其它的美妙旋
律都会因此而失色,完全不能与他的歌声相抗衡。
无论到哪里,一旦相聚,好友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唱着一首广告歌曲请他
上台唱歌。而阿涛也总是带着一脸笑容认认真真、正正经经地唱着这首一成
不变的歌:
“五月的天空,太阳又上升。。”
而且总是固定地慢半拍。听他唱歌的人,几乎都笑弯了腰,有的还无法
抑制地流出了感动的眼泪,而阿涛既不害羞,也不恐惧,仍然以他那认真的
表情不停地唱。唱得大家忍不住前仰后合笑得喘不过气来。不过,在大家的
笑声中,绝没有一丝轻蔑。因为个性温和的阿涛以他的歌声缓和了气氛,使
大家既得到了放松,又得到了娱乐。他不像一些很会唱歌的人那样,喜欢在
台上炫耀自己的优点,相反,他是以另外一种风格为大家制造了欢乐,增添
了乐趣,所以,备受欢迎。
阿涛的歌声,能让人血液畅通,神清气爽,可见这“五音不全”的魅力
的确不小。其实,说话也是如此。语言大师、著名学者不见得都是真正会说
话的人,而任何普通的人,只要能真实、得体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就
有可能成为成功的说话者。
对阿涛的故事若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说话的方法的确非
常重要。试想,如果在茶话会上,仍然一本正经地向大家作一番特别训话,
那么又怎能给同事及在场其他客人带来愉快的气氛呢?
总之,演讲要适时适地适当,才能使你的演讲魅力倍增。
三、忠告:欲速则不达
前面说过,人人都有可挖掘的巨大说话潜力。然而说话潜力的挖掘,并
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一个需要付出相当代价的过程。如果想立志于成为
大政治家,靠雄奇的舌辩来扭转局势,或者想成为机智应变的名演员和广播
员以及出类拔萃的商业人员,则必须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些人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在训练说话胆量时总希望自己的每一句
话的都能使别人感到震惊,而且希望一开口,就能吸引所有听者的注意力。
其实,这些人主要是佩服和羡慕那些具有出色口才的人,并且希望自己也能
拥有这种本领。可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实力无法达到这种水平时,便感到失
望、烦闷,而变得胆怯不敢大声说话,反而形成了交际障碍的心理。
虽然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并非什么坏事,应该说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同时
也要清楚,口才也同其它才能一样,一下子是难以达到很高水准的。即使是
口才很好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主要是因为平时不断
练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
另有一些人由于性子过急,在训练说话胆量时,总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
都倒出来,而结果往往弄巧成拙,欲速则不达。
也许有些事情的表达只要三言两语即可,而有的事情却无法很快解释清
楚,是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交待明白的。因此,我们在训练说话
胆量时,不要心急,也不要偷懒,而对于那些难以说清的事,则应以讲一点
是一点,讲一段算一段的方式,慢慢地把话讲出来。
其实,说话与写文章有很大的差别。文章写出来之后还可以再修改,而
话说出来之后若再进行过多的修正或补充,反而影响说话的效果以及正常的
交流。因此我们说话时不要总是指望一口气把什么都说清楚。只要一句一句、
一层意思一层意思、一件事一件事按部就班地说,就能将意思轻松自如地表
达清楚。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量力而行,量体裁衣”。而训
练说话的胆量也离不开这一辩证规律,在平时说话时只要量力而“说”,不
急不躁,持之以恒地训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左干1995:12—21)
中卷
谋略篇
《左传》中记载的“长勺之战”,叙述了曹沫(即曹判)助鲁庄公挫齐
师之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
“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鲁国就依靠曹判
的谋略取胜。推而广之,世间很多事情同在一理,那种“拿鸡蛋碰石头”的
作风永远吃亏,不讲谋略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聪明人。
自然,演讲也在此理。当你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发表演讲时,要达到将
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推销给听众,并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的最终目的,仅依靠
声音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在演讲前作好一切妥善的准备,设下“情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