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上的宫门之变-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轻的时候,萧道成曾经立下过“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泥土同价”的宏愿。一次,他与族弟萧顺之登上武进的金牛台,见到枯骨横道。萧道成说:“宋文帝之后才几年时间啊,怎么又出现了这样的惨况?”当时他凛然的表情让萧顺之为之动容。元嘉之世结束后,南朝上流社会奢侈成风,百姓也不事节俭。萧道成主政后,罢御府,清理宫殿和官府的饰玩,又禁止民间的华伪杂物。他以节俭勤政入手,积蓄国力,减轻百姓负担,推动了刘宋王朝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萧道成威望的增长,478年9月,宋顺帝晋封萧道成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给予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待遇。这一回,萧道成在经过坚决推辞,朝廷屡次下诏敦劝之后接受了黄钺,但是辞去了过高的特殊待遇。第二年,朝廷再次重申前命,给予萧道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待遇,萧道成这才接受。他的接受是一个特殊的信号,马上朝廷又晋封萧道为相国,总百揆,划土十郡为齐国,封他为齐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位在诸侯王上。依照惯例,萧道成退让了三次,朝廷和公卿敦劝请求之后,他才接受。
  这样的情景对于南北朝的群臣和百姓来说,并不陌生。南北朝是一个禅让遍地开花的时代。兵荒马乱时节,有枪就是王。有头有脸的实力派都梦想着向皇帝宝座冲刺。而你让位、我接受的禅让形式是当时普遍盛行的游戏规则。禅让形式可以在台面上给被迫让位的前朝皇帝有台阶可以下,用相对和平的方式将政治变故的破坏力限制在相对低的水平。受禅者还可以在禅让的过程中稳步“接班”,为自己赢得名声,营造出“万民请愿,人心所向”的景象来。因此禅让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广泛采用。
  萧道成现在就是在重复权臣受禅的过程。
  
  梁朝肇建
  
  一
  
  局势豁然明朗了。
  接下来就是让皇帝主动禅让了。整件事情的难度在于宋顺帝是一个12岁的贪玩小孩,根本不知道禅让是怎么回事。而宫中的皇太后、太妃等人又装聋作哑,不吱声。萧道成是不可能杀入宫中去抢夺宝座的。于是局势似乎又停顿了。
  最后还是禁卫军起到了作用。479年春的一天,禁卫军官兵在王敬则的率领下涌入宫中,大喊着:“齐王当继大位”的口号,横冲直撞,逼刘准逊位。刘准当时正在一个小房间捉迷藏,被外面一吓,不肯出来。禁卫军才不管这些,据说是将刀架在皇太后的脖子上,逼皇太后亲手把小皇帝从某个房间的角落里拽出来,官兵们架着刘准去完成“禅让之礼”的。
  刘准坐在车上,被人急速带往宫外,在惊吓过度的情况下反而不哭了。他问王敬则:“你们要杀我吗?”王敬则回答说:“你不能住在宫中了,要搬到别的地方住。你家祖先取司马家的天下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刘准哭泣道:“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在王家!”宫中家眷听到小皇帝的这句话,哭成一片。这句话成为古代历史上的一句名言,成为后来人形容皇帝不易的一条铁证。但是我怀疑12岁的刘准能否说出这句经典之语。也许这只是后人杜撰附会上去的一条言论而已。
  依照惯例,萧道成在接受禅让之前还要推辞三次。萧道成按照惯例都一一做了,宋朝从刘准到王公贵族又诚恳坚定地请求了三次。其中兼太史令、将作匠陈文建说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到那时为止的禅让历史的一个小结。他说:“后汉从建武到建安二十五年经过196年后禅位给魏;魏从黄初到咸熙二年经过46年禅位给晋;晋从太始到元熙二年经过156年禅位给宋;宋自永初元年至升明三年已经有60年了。占卜的结果是‘六’,预示着天命六终六受。请宋王顺天时,应符瑞,登基称帝。”
  萧道成这才同意受禅。
  
  二
  
  479年四月甲午,萧道成在建康南郊即皇帝位,设坛柴燎告天。新朝国号齐,史称南齐。
  萧道成即位后封刘准为汝阴王,在汝阴郡建国,全食一郡,位在三公之上。刘准搬离建康,在丹阳县故治建宫居住,奉行宋正朔。南齐规定刘准是新朝的宾客,在封国内行宋朝正朔,上书不为表,答表不为诏。也就是说,刘准在名义上保持着皇帝的“做派”。但逊帝的待遇是当朝皇帝恩赐的。就在479年当年五月己未,丹阳县汝阴王府门外马蹄声杂乱。奉命监视刘准的军队以为有人想劫持刘准复辟,自作主张将13岁的刘准杀害。从四月逊位到五月被杀,刘准离开皇位后活了不到一个月。萧道成听到消息后,非但没有吃惊反而十分高兴。五个月后,萧道成封刘胤继承刘准为汝阴王,奉宋祀。汝阴国传国至南陈。
  萧道成登基的时候,宋朝诸王都降封为公,其中晋熙王刘燮为阴安公,江夏王刘跻为沙阳公,随王刘棨为舞阴公,新兴王刘嵩为定襄公,建安王刘禧为荔浦公,郡公主为县君,县公主为乡君。这些皇室成员是在宋朝残酷的骨肉相残后幸存的。在刘准被杀后,萧道成将这些刘宋宗室全部诛灭。也许他是觉得得位过于容易,时刻担心前朝皇室的复辟。
  萧道成临死时嘱咐儿子萧赜:“前朝刘氏如若不是骨肉相残,我萧家哪能乘乱夺位。子孙后代要牢记宋朝的教训。”萧赜遵遗嘱不杀本家,朝政也还清明。但萧赜之后的南齐又重走了宋朝的老路,骨肉相残的程度远胜过宋朝。齐明帝几乎杀光了同族亲属。也就是在他的手中,南齐王朝种下了被其他家族取代的祸种。
  
  三
  
  纵观拉开南齐代替南宋序幕的“七夕夜变”事件,这是一场没有预谋的政变。尽管政变前王敬则在萧道成的指使下在宫廷内外联络,但与对七夕节发生的暗杀事件没有直接联系,只是之后被弑君者作为求助投靠的对象。萧道成本应该是这次政变的绝对主角,但他没有参与政变的谋划。这次政变其实也没有真正的谋划过程,自卫色彩大于谋杀。萧道成同样没有参与刺杀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这次事变是在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必然事件。
  历史上另外一件因为偶然事件影响发生的宫廷政变,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那场不明不白的“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1542年11月27日),就在紫禁城乾清宫一片青烟缭绕的气氛中,宫女柔弱的双手将绳索套在了朱厚熜的脖子上……
  话说朱厚熜非常宠爱一位姓曹的妃子。她非常漂亮,被封为端妃。朱厚熜经常在后宫与端妃饮酒狎欢。端妃身旁有一个叫杨金英的宫女。杨金英因为一点小事曾被世宗责骂,差点被推出去杀死。端妃求情,才救下杨金英的命来。再加上喜好道教炼丹的皇帝采用催精采血的方法虐待宫女,杨金英等人恨死了朱厚熜。
  十月二十日晚,朱厚熜和端妃在寝宫饮酒。他喝得酩酊大醉,在床上睡得一塌糊涂。端妃给朱厚熜掖好被子便去了别间屋子,以便皇帝能够睡个好觉。二十一日凌晨,等在一旁窥视的杨金英等十六个宫女将绳子套在朱厚熜的脖颈上,还有的宫女骑在他身上死死地压住,一心要杀死皇帝。翻看史书,整件事情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杨玉香把一条粗绳(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可见这些宫女花了多少心机和时间准备)递给苏川药;苏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另一边,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一手蒙住朱厚熜的脸,一手紧紧地按住他的前胸。接着,王槐香按住朱厚熜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第三步,杨金英给皇帝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去拉绳套。只要姚关两人一用力,朱厚熜就要归天了,谁知绳套事先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不管姚关两人怎么用力,朱厚熜都没有死去。
  就在谋杀无果,人心浮躁的时候,其中一个叫张金莲的宫女最先退却了。她天真地认为绳索怎么都勒不死朱厚熜是因为他有神灵的佑护。张金莲慌忙跑出去报告了方皇后。方皇后听报,顾不得穿戴就带着一大帮宫女跑到寝宫来救驾。来到寝宫,端妃还在睡梦之中。杨金英等人听见外面涌入大批救兵,大为惊恐,四散而逃。慌乱中,方皇后还被姚淑皋打了一拳。最后宫中大乱,来人越来越多,十六个宫女悉数被捉。?
  方皇后解开昏迷的朱厚熜脖颈上的绳子,让人灌水催醒。朱厚熜醒转过来的时候,糊里糊涂的端妃才慌张地跑来。方皇后事先就与端妃有仇,现在刚好借题发挥,落井下石,将绳子掷在端妃的脸上厉声指责端妃大逆不道,谋害皇帝。方皇后趁朱厚熜尚未清醒,又下令严刑拷问逮捕宫女。结果审讯揭发出了以端妃曹氏、宁嫔王氏、杨金英为首犯的弑君团体。事后,司礼监对宫女们多次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最终得出结论:“杨金英等同谋弑逆。张金莲、徐秋花等将灯扑灭,都参与其中,一并处罚。”司礼监题本中记录的杨金英的口供称:“本月十九日的东梢间里有王、曹侍长在点灯时分商说:‘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手里了。’”最后以曹氏、王氏主谋,杨金英主凶结案。多个家族受到株连杀戮。
  同样是偶然因素诱发的宫廷政变,七夕夜变成功了,壬寅宫变却失败了。没有什么必然的成败原因可以比较或总结出来,只能说偶然因素在偶然政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萧道成只能感叹自己的命好,摊上了一件好事。
  
  四
  
  为什么萧道成的政变和之后的篡位没有引起大的动荡呢?
  除了七夕之变和此后的政治操作没有大规模的杀戮,比较平缓地完成了权力转移外,宋朝纷乱末期残酷的争权夺势行为已经让大家对政变熟视无睹了。皇子皇孙们为了争夺帝位骨肉相残,高贵的鲜血淋漓了华丽的殿堂。刘裕的子孙们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骇人的杀戮,不是子弑父、兄弟相残就是叔侄屠杀。宋孝武帝、前废帝、宋明帝三朝皇族一百二十九人,被杀者一百二十一人,其中皇室内部相残者多达八十人。在鲜血横飞的动乱中,没有人对萧道成主演的这场政变过多地关注。只要他有能量控制住政局,维持一个相对平静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人会反对,也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可以认为萧道成是一个幸运的开国帝王,没有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冒险就完成了关键的从重臣到帝王的转变。他真的是要感谢刘昱在七夕夜的一句戏言。
  
  身不由己
  
  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但我们不能“一俊遮百丑”,忘却了李世民其实是通过政变夺取帝位的。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哥哥和弟弟。
  
  一
  
  李渊有二十二个儿子,却丝毫没有感受到父子亲情。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李渊似乎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家族子孙繁衍,枝繁叶茂。与宋高宗赵构、明宪宗朱见深和咸丰皇帝等人不同,李渊根本不用为绝嗣的危险而苦恼。在许多同是皇帝的人眼中,生育健康的皇位继承人几乎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皇朝血统的延续被视为天下政治大事。李渊不仅拥有二十二个健康的儿子,而且其中更不乏出类拔萃的人选。他与正妻窦氏生育的四个儿子就算得上是人中之龙。三儿子李玄霸武力超群,可惜早死;长子李建成帮办朝政,多有功勋,被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四出征伐,战功显赫,被封为秦王;四子李元吉善使长矛,是军中勇将,被封为齐王。这些能干的儿子在大唐王朝的创建和巩固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父亲李渊分担了许多压力。在许多中国古代皇帝看来,李渊已经不是令人羡慕的对象了,简直是招人嫉妒。许多皇帝尽管不愁没有儿子,但那些儿子不是不学无术,就是骄横跋扈,没有一个可用之才。最可怜的是晋朝的司马家族,一连出现了两个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和晋安帝司马德宗)。也许在天堂里,司马家族正注视着地上的李渊,恨得牙痒痒。
  但是李渊有李渊的难处。拥有一群能干的儿子有拥有一群能干的儿子的烦恼。如果这些孩子都谦恭礼让,没有权力欲,那就好办了。可是面临一步之遥的皇帝宝座,哪个做儿子的不怦然心动呢?更何况这些儿子都参与了打天下的过程,都有自己的想法、地盘和小集团。皇位只有一个,有能力、有野心争夺它的儿子却有一群。你说李渊能不发愁吗?
  在这么多儿子当中,最先引起李渊注意的,或者说李渊最先喜欢上的人是二儿子李世民。
  李世民,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别馆。起初,忙于个人仕途的李渊对李世民并没有特别的注意。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关被突厥围困住了,征召各地的军队勤王。李家也要出人参加勤王,李渊就让17岁的二儿子李世民代表李家执行贵族的军事义务。李世民就进入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队作战。对于李家这样世代勋贵的人家来说,派其中某个儿子去勤王是件小事。李渊也没太放在心上。谁想这一去,李世民竟然一鸣惊人,大大长了李渊的面子。
  事情是这样的:云定兴召集战前军事会议,确定了全军轻装快进,迅速寻找突厥铁骑决战救出皇帝的作战方案。李世民不顾人小言微,主张应该大张旗鼓地稳步进军。他的理由是突厥擅长骑兵突击,这次围困隋炀帝就是采取突击战术,希望打隋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果突厥人看到隋军大张旗鼓而来,会以为是隋军准备妥当,已经失去了打突击战的意义,因而可能主动撤军。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大吹大擂地进军。突厥真的以为隋军主力准备停当,没等接战就主动撤军了。李世民不战而退突厥兵,救驾有功之事,立刻在隋朝官场和贵族圈子中传为了美谈。大家都知道李渊有个擅长谋略的好儿子。
  李渊自然是喜出望外,对李世民另眼相看。
  李渊自己在隋末的仕途并不通畅。隋炀帝去扬州的时候,命李渊督军在并州一带清剿叛乱,防御突厥。李渊在并州作战直至出任晋阳留守之间,李世民是他唯一带在身边的儿子。长子李建成则带着母亲、弟弟和家人在河东地区居住避祸,为父亲解除后顾之忧。李世民在晋阳期间,参赞军务,招兵买马,是李渊策动晋阳起兵反隋的核心参与者。在决定造反争夺天下后,李渊紧急将李建成、李元吉等儿子都秘密召到晋阳共同起事。毕竟上阵不离父子兵。起兵之初,李渊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率右三军。这一回,李建成兄弟俩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并且一直延续到最后。李世民因为出色的军事谋划和冲锋陷阵的能力,逐渐成为了李唐阵营的重要战将,常年领兵在外;李建成则一直跟随李渊身边,负责军中行政和后方事务。兄弟两人各尽所长,书写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可以说,新朝建立后,李渊宣布的继承人选是明确的——那就是李建成。一方面,李建成是嫡长子,是宗法制上的第一继承人;另一方面,李建成经过长期的政治考验,多有功勋,表现出了未来皇帝应有的素质。对于李世民,李渊以高官厚禄和军事实权来补偿,继续让二儿子常年在外征战。李元吉则在家族起兵反隋、大军入关后,留守太原。唐朝建立后的第二年(619年),刘周南侵并州,李元吉无力抵抗,弃守晋阳逃归长安。按律,李元吉要交朝廷严惩。李渊却没有惩处这个小儿子,只是加派军队收复太原了事。事实上,李渊对几个儿子基本上是满意的。儿子们一旦有什么过错,他也不进行实质惩罚,责备几句了事。
  李渊可能也觉得自己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有点“蔫”。长期的政治斗争使他很少明确、强硬地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李渊认为政治犹如流水,水到渠成。人不一定随波逐流,但抽刀断水也是办不到的。事实上,在李渊的一生中,李渊面临的政治选择余地很小。他已经完全习惯于最后时刻在两三个选择面前作简单的判断了。现实政治给予了这样做的李渊巨大的回报。很自然地,李渊把对政治和决策的理解延伸到了对家庭事务的处理之中。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