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其宛转也。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 目摇动而不明。骨之精为瞳子。故目 然也。肾主生气之原。手足为诸 
阳之本。邪病则有伤生气。故手足寒也。宜取足太阳之委中。足少阴之大钟太溪。委中在 约横纹中央有动脉。大钟在 
内踝后街中。刺入二分。留七呼。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胃疟者。令人且病也。 
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胃主受纳水谷。故胃疟者。令人病饥而不能食。中焦受邪。不 
能主化。故支满腹大。横脉、脾胃之横络脉也。)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此言疟之寒热。乃病在阴阳之气分。当取于阳明太阴焉。夫三 
阳主表。三阴主里。疟发身方热。是邪将出于表阳。阳明者。两阳合明。间于二阳之间。主行气于周身。阳盛之气也。 
故当取阳明之冲阳。摇针以开其穴。泻出其血。则阳热去而立寒矣。)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夫身半 
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手太阴阳明主天。足太阴阳明主地。故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 
阴阳明皆主之。又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疟方欲寒。是邪将入于里阴。故当刺手足阳明太阴。使天地 
阴阳之气。上下外内和平。而无偏阴之患矣。)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旁 
去声。此言疟病在经络者。当取其背俞焉。盖经脉内合五脏五行之气。五脏之俞在背。故当取背俞以泻之。脉满大急者。 
邪盛于经脉中也。 、胁也。旁、倚也。 俞者。五脏俞之旁。近于 胁。乃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谓当 
旁五 俞各刺其一。肥者深而留之。瘦者浅而疾之。各适其当。以出其血焉。)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此言 
经脉之气虚陷者。宜灸足少阴也。盖经脉之气。发原于少阴肾脏。脉小者。脉气虚也。经云诸急为寒。小实急者。脉气 
虚寒而邪气实也。艾名冰台。能启陷气之阳。故当灸少阴胫下之太溪。以启经脉之生气。刺足小指之井穴。以泻经脉之 
实邪。此论攻邪。又当审其正气也。)疟脉满大急。刺背俞五 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俞俱音输各篇皆同。此复 
申明背俞。与 俞之经气相通也。曰背俞五 俞背俞各一者。言背俞旁之五 俞。与背俞各刺其一也。背俞者。离脊骨 
两旁。各一寸五分。乃五脏之俞也。 俞者。去脊骨两旁各三寸。近于 胁。乃五脏神气之所舍。故曰魄户者。谓肺藏 
魄也。曰神堂者。谓心藏神也。曰魂门者。谓肝藏魂也。曰意舍者。谓脾藏意也。曰志室者。谓肾藏志也。此 俞与背 
俞之气相通。故当各取之。适其肥瘦。以行其针而至于出血也。此盖言邪盛于血脉者。取五 俞。甚而及于五脏者。兼 
取背俞。是以上节之灸胫。此下之用药。亦少有别焉。莫子晋曰。血者神气也。故病在经脉而邪伤血者。宜取脏神所 
舍之俞。然经脉内合五脏。故又当兼取其背俞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便平声。此承上文而言。五脏 
之经气虚者。便于用药。而不宜用针也。脉缓大虚。血气两虚也。灵枢经云。少气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 
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上节论经脉生始 
之原。本于足少阴肾。此言经俞血气。又五脏五行之所生。然有邪有正。有实有虚。而灸刺用药。各有所宜也。)凡治 
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此论治疟母先后其时。先发如食顷者。谓疟未发前如一饭之顷。正气未乱。 
因而调之。所谓无刺 之热。浑浑之脉也。若待其已发。邪方盛时而取之。则失其时矣。)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 
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此言邪在皮肤气分者。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疟在气分。故不见于脉。 
脉不见者。谓不见满大急之脉也。当刺十指之井穴出血。血去其病立已。盖所出为井。乃经气始相交会之处。故刺之可 
泄气分之邪。身有赤如小豆者。邪在肤表气分。有伤淡渗皮肤之血。故赤如小豆。当先取而去之。此言邪在经脉之血。 
与淡渗皮肤之血。所见脉证不同。而取刺亦各有别。)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此言 
邪在脏腑经脉者。更有刺之之法也。十二疟者。谓六经五脏胃疟也。其发各不同者。言厥阴与肝疟。阳明与胃疟。太阴 
与脾疟。少阴与肾疟。各有脏腑经气之不同也。故当时察其病形。或腰痛头重。或心寒善惊。以知其何脉之病。盖经脉 
乃胃腑之所生。五脏之所主。故曰以知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先其发 
时如食顷者。先于未发之前而刺之也。刺之者。以足太阳之疟取 中。阳明之疟取足 。肺疟刺手太阴阳明。心疟刺手 
少阴也。一刺则病衰。二刺则知。三刺则病已。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杨元如曰。邪在气分者。宜后其时以刺 
之。盖气为阳。其性锐。故当避其来锐。邪在血分者。宜先其时以取之。盖血为阴。其性柔。故当迎而夺之。)不已。 
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舌下两脉。任脉之廉泉穴也。 
中、王氏谓委中也。盛经者。谓血气盛于此也。项以下挟脊者。 俞背俞也。盖任脉统任一身之阴。为经络之海。而 
脏腑之经俞。皆属于太阳。故刺本经不愈。而复取任脉。及足太阳之 中背俞。其病立已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 
所先发者。先刺之。(此言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 
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必先问其所先发者。先刺之。倪冲之曰。用三先字者。谓邪或舍于头项。而又兼中于腰背。或 
舍于腰背。而又兼中于手足。卫气先至之处。其病先发。是一日之中。或又有两发之疟也。)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 
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头上、谓上星百会。两额、谓悬颅。两眉间为攒竹诸穴也。项背痛者。或刺风池风府。 
或项背所痛之处。随其病而取之。 中、王氏谓委中也。手少阴阳明十指间者。谓十指间之少冲商阳也。足阳明十指间 
者。足十指间之厉兑也。盖少阴心脏主血脉。而手足井荥之血气。皆阳明之所生。是以手足痛者。独取于少阴阳明。张 
兆璜曰。惟项背之疟。见证不一。有邪入于风府。随卫气上下而日作早晏者。有邪留于项背。而遇卫气以日作晏者。有 
邪留于项背之间。而不与卫气之日作晏者。故概而言之曰先刺之。)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此 
言病风疟者。亦当取足太阳之经也。疟发则汗出恶风者。表阳之气虚也。三阳、太阳也。背俞、太阳之经俞也。盖太阳 
之气主表。邪伤太阳。则表气虚而恶风。故宜泻太阳之邪。)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 
已。( 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谗。此风邪深入于骨髓中者。宜刺足少阳之绝骨穴。盖少阳之气主骨也。 、足骨。 、 
足面也。风邪入伤骨髓。故 痛不可按。 针、九针之第一。主泻阳热之气者也。绝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针二分。 
留七呼。倪仲宣曰。足 乃阳明之部分。此风木之邪。贼伤胃土。故名曰 髓病。)身体小痛。刺至阴。(此言风疟之病。 
身体痛者。宜取至阴之经也。脾为阴中之至阴。而外主四肢肌肉。故经云。脾络实则一身尽痛。是以身体小痛者。宜刺 
脾脏之经。盖亦风木之邪。贼伤脾土也。)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此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阴之井穴。不宜出血。盖 
井穴乃经气之交。故邪在阳之气分者。宜泻出其血。病在阴之经而宜取阴之井者。可间日一刺。则邪气自泄。不必至于 
出血。以泄真阴之气。张兆璜曰。此申明上文之所谓刺至阴者。当刺至阴之井穴。并申明所谓至阴者。非太阳之至阴也。)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此言疟之渴与不渴者。又有水火寒热之气化也。太阳之上。寒 
水主之。故不渴者。取足太阳。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渴者。取足少阳。间日者。邪入于里也。夫邪入于里则渴。是 
以间二日或间数日者。有阴阳更胜之或甚或不甚。若阳分之邪入里。则有水火寒热之或渴或不渴也。)温疟汗不出。为 
五十九刺。(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病气藏于肾。若汗不出。是邪不能出之于阳。故当为五十九刺。五十九 
刺者。以第四针刺骨也。) 



卷五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属性: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帝突问脏腑寒热相移。则为何如之病。盖承上章而复论疟气之厥逆也。寒热 
者。邪正阴阳之气也。如邪舍于脏腑募原之间。阴阳外内相乘。则为往来之寒热。如脏邪传移于脏。腑邪传移于腑。则 
为气逆之变病矣。是以此篇单论五脏六腑。寒热相移。杨元如曰。疟邪不解。多生变病者。当知气厥之所致。倪冲 
之曰。疟不死人。病疟而有死者。传脏故也。)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按下文肾移热于脾。此移寒于肝。 
亦当作脾。脾主肌肉。寒气化热。则腐肉而为痈脓。脾统摄元真之气。脾脏受邪。故少气也。)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主血。寒则血凝泣。经曰荣气不行。乃发为痈。肝主筋。故筋挛也。)肝移寒于心。狂。隔中。(肝为阳脏。而木火 
主气。阳并于阳故狂。心居膈上。肝处膈下。母子之气。上下相通。肝邪上移于心。留于心下。故为隔中。盖言脏不受 
邪。五脏之寒热相移。留薄于脏外而干脏气。不伤脏真者也。倪冲之曰。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盖病脏气者生。伤脏真 
者死。)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受心邪。则不能通调水液而惟下泄矣。肺为金水之原。寒 
随心火。消烁肺精。是以饮一溲二者。肺液并消。故为不治之死证。)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 
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肾为水脏。肺主生原。是以肺之寒邪。下移 
于肾。而肾之水气。反上涌于肺矣。大肠乃肺之府。肺居膈上。故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有声。如以囊裹浆者。 
水不沾流。走于肠间也。倪冲之曰。肺移于肾。肝移于心。传其我所生也。肾移于脾。脾移于肝。侮其所不胜也。心 
移于肺。乘其己所胜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主血。故热甚则衄。)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主君火而不受邪。邪热乘之。故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心肺居于膈上。火热淫于肺金。则金水之液涸矣。 
膈消者。膈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肾者水也。而生骨。肾脏燥热则髓精不生。是以筋 
骨痿弱。而为柔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太阴湿土主气。不能制水。而反受湿热相乘。脾气虚伤。 
则不能磨运水谷。而为肠 下利。谷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者。胞之室也。冲 
任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胞移热于膀胱。是经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热则水道燥涸。故癃闭也。张兆璜曰。脏 
为阴。腑为阳。故脏邪相传。有寒有热。腑邪相传。但热不寒。盖寒邪在腑。亦化热矣。)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 
上为口麋。(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膈属小肠。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 
膈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音伏与伏同。瘕者 
假也。假津血而为聚汁也。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小肠移热于大肠。则津液留聚。而为伏瘕矣。沉、痔也。小肠主火。 
大肠主金。火热淫金。则为肠痔。邪气脏腑篇曰。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曰沉者。抑上古之省文。或简脱耶。朱圣公 
曰。诸家注释。皆以沉为伏瘕沉滞。按经文用二为字。是系二证。不可并作一证论。当以师注为是。)大肠移热于胃。善 
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主受纳水谷。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热邪。反逆乘于胃。是以胃热则消谷善食。阳明燥热。则 
荣卫津液不生。故虽能食而瘦。亦、解 也。谓虽能食而身体懈惰。故又谓之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五脏六 
腑之生气。皆取决于胆。胆气燥热则生阳不升。故身体懈惰。胃气热则消谷善饥。故亦曰食 。张兆璜曰。足少阳之疟。 
令人身体解 。今胃移热于少阳。故亦名曰食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音遏。胆气 
上升。则热随入脑。挟鼻两旁曰 。辛 者。鼻 辛酸也。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盖脑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 
脑者阴也。故脑渗则为涕。愚按胞胆脑髓。奇恒之府也。肠胃膀胱。四形脏也。论奇恒之府相传者。谓胆与脑。胞与膀 
胱。无经络之相通。乃热邪在气而气相乘也。至于肠胃之逆传。亦邪热在气而不在腑。故为伏瘕食 之证。而不得从下 
解。杨元如曰。肾主藏精而居下。脑为精髓之海而居上。胆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气相通。故胆邪移入于 
脑。倪冲之曰。少阳属肾。胆气通于脑。脑髓通于肾。是精气之上下循环。)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此总释脏 
腑寒热相移。皆在气而不在经。故曰得之气厥也。夫热气上升。迫于络脉则为衄。淡渗皮毛之血。不能化液为汗则为蔑。 
邪热伤气而阳气虚则目瞑。言邪出于脑。则传于气分。而为衄蔑瞑目之证。并释经脉内连脏腑。如脏邪在经。入脏则死。 
腑邪在经。则溜于肠胃而从下解。此邪在脏腑气分。故外内相乘。则为寒热之往来。脏腑相移。则为寒热之气厥。此在 
气而不在经。故篇名气厥论。而末结曰。得之气厥也。) 



卷五

咳论篇第三十八

属性: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 
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 
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首论咳属肺脏之本病 
也。肺为阴。主秋金清肃之气。是以形寒饮冷则伤肺。皮毛者。肺之合。天之寒邪。始伤皮毛。皮毛受邪。则邪气从其 
合而内伤肺矣。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寒饮入胃。则冷冻饮料之邪。从肺脉而上至于肺矣。外内之邪合并。因而 
客之。则为肺咳矣。)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次论五脏之邪上归于肺。而亦为咳也。乘春则肝先受 
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秋则肺先受邪。是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如非其秋时。则五脏之邪。各传与之肺而为咳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人与天地参也。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之 
气相合。故五脏各以所主治之时而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上行极而下为泄痛矣。)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此申明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也。曰先受之者。 
谓次即传及于肺而为咳也。咳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帝曰。何以异之。(言何以明其五脏之不同也。)岐伯曰。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状、形状也。肺司呼吸。故咳则喘息有音。肺主气。甚则随气上逆而唾血也。)心 
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大甚为喉 。盖喉乃肺之窍。心火淫金。故 
喉仲介然如梗状。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咽喉皆肿痛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 
转。转则两 下满。(肝脉布腰肋。上注肺。故咳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