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1年-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 当道之达宪,比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 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能行于今日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 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 ,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 ,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 至于败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原函汉译全文见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 国与日本》,民国二十年,大公报出版,第二册,第197~198页。    
    无法得知这位日本军人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刻与自己的战争对手谈论主题如此重大的国家政 治问题。这不是一封通常意义上的劝降书,从内容上看,它根本不是一份劝说敌人放弃抵抗 立即投降的战场文件。这个日本军人从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开始说起,比照日本曾经经历过 的辛酸历史,解剖中华帝国衰败的原因。奇特的是,这些关于国家变革的理论竟然出自日本 的一介武夫之口,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有着多么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它确实需 要中国人〃虚心平气〃地深思,思〃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痼。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 时代,对于封闭的中华帝国来说,〃更张新政〃已是〃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否则,这个 巨大的帝国即使再买多少军舰也难逃覆没的厄运。    
    


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18节:一个短暂的”春天”(1)

    前往日本马关的帝国〃议和〃代表团的轮船正行驶在日本海海面上的时候,在帝国四面八 方通往都城北京的路上,成千上万名身穿蓝色长袍的帝国文人们正在匆忙赶路。    
    京城里春寒料峭。一个名叫康有为的文人提着行李在蜘蛛网一般的胡同里东张西望着,他要 寻找一个叫做〃南海会馆〃的小门脸,并且要在那里住下来。他期望那里最好能有一张桌子 ,让他把自己的文房四宝拿出来摆好。    
    帝国的知识分子是来参加帝国最高级别的考试的。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年龄相差很大,贫富 极端悬殊地在京城内外大大小小的客栈里落脚。只是此刻,他们的梦境是极其相同的:经过 数年的苦读,现在以各省举人的身份,竞争名额极其有限的进入帝国政治阶层的〃通行证〃 。    
    因为摒弃了所有人类自然科学的内容,只承认东方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论,所以帝国的科举 考试是世界上内容最单一的考试。这样的考试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 一直是显示帝国政治稳定的标志,是帝国文化精英相聚一堂的盛事,是展示帝国悠久文明的 景观,是帝国最低层的平民幻想一夜暴富、鸡犬升天的梦境,是帝国国家政权顺利运作和行 政管理得以维持的支柱。    
    而帝国的知识分子素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人生成就的最高境界。他们的〃知识〃长久而强烈 地为政治功能所淡化,也就是说,不通过政治实践的检验,他们的〃知识〃就没有实际价值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文人当官从政,和农民耕地一样自然,除此以外别无出 路。对政治前途过于强烈的单一追求,驱使帝国的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凶险而狭窄的人生之 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官便得志,失官或丢官便失志,因此他们往往容易成 为社会各阶层中最〃奋不顾身〃的人。    
    这一年的春天,数万知识分子聚集在帝国的都城,由此带来的一个情况是过去的统治者不曾 有过的,并使现任的统治者感到有点不知所措在帝国的知识分子,那些最温文尔雅、最 讲礼仪道德,并且是帝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惟一受益者的读书人中间,此刻正流动着一种危险 的情绪,这种情绪不断蔓延以至威胁到了帝国政权的生存。    
    夹杂在危险人群中的最危险分子之一就是那个康有为。这是一个令京城人听上去话语十分古 怪的广东人,面色黝黑,其貌不扬,身穿一身读书人的蓝色长衫。与帝国绝大多数梦想读书 取仕的人一样,康有为在掌握帝国经典理论上才气平平,因为〃书香门第〃的家庭压力,于 1882年和1888年两次参加取得举人资格的乡试,都以失败告终,他产生了放弃考试 的念头。但是,〃诸父皆强之〃,尤其〃母意属望迫切〃,康有为只好奋不顾身地一试再试 。1893年,36岁的时候,他勉强通过了乡试,取得了参加京城最高考试的举人资格。 但是,第二年,他在第一次进京赶考的时候,不但没有考上,而且还扭伤了脚,于是他便南 下回家了。    
    那时正是1894年,按照中国的历法是甲午年。    
    1894年的春天,已经37岁的广东举人康有为决心最后一次在科举考场上赌一把自己的前 途。    
    在万物春情萌动欲望勃发的季节里,帝国文人想当官的念头往往会使他们的精神几近疯癫。    
    这个春天的考试,是热切希望一步登天的帝国文人们最不安心的一次考试。当文人在京城小 胡同中那油灯昏暗的客栈里抱着书本临阵彻夜〃磨枪〃的时候,国家不幸的消息乌云一般一 阵一阵地滚过来。海战的失败已经让国人〃莫名惊愕〃,而帝国的全权大臣与日本人草签的 条约内容更令〃举国哗然〃。不要说把中国的国土割让给洋人是奇耻大辱,光一笔关于银两 的账就让中国人觉得日子没法过了:当时帝国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8890万两白银,而 日本人要求的赔款是这个数字的三倍,且规定第一年就得支付1亿两,全部赔款必须三年内 还清。    
    考试考到了年近四十前途依然没有希望的康有为在帝国的都城北京〃拍案而起〃了。    
    首先反对条约的签订:〃呜呼噫嘻!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民众,而可有此约哉!〃 康有为:《中日和约书后》,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第137页。    
    进而认清帝国主义的野心:〃非战败之损也,非有开罪之失也,而一纸书来,取南满、东蒙 、山东、福建万里之地,及国命之铁,甚至蹶而踏之,蹙而缚之,以财政军政顾问相要,以 全国之要地警察,国命所托之兵工厂相索……凡人闻而怵惕伤心……〃康有为:《 中日和约书后》,见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第137页。    
    再论帝国外强中干,以国土民众十倍于人而受人遏制。〃如巨象肥牛之遇乳虎,不待磨牙, 闻声俯伏,甘听吞噬,岂非天下古今所未见有者哉!〃同上。    
    最后归结于政府的腐败:〃拟以三千万举行万寿,举国若狂,方谋保举,而孙毓汶当国,政 以贿成,大官化之,惟事娱乐,内通李莲英,相以交关,政俗之污坏,官方之紊乱,至是岁 为极。〃同上。    
    这样的政府应该下台了。    
    这样的国家应该改变了。    
    


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19节:一个短暂的”春天”(2)

    4月22日,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81名在京参加考试的广东举人上了街,他们要向政 府递交一封请愿书实际上是写给帝国皇帝的一封信这就是中国历史书中所说的〃公 车上书〃的开始。    
    〃公车〃,古代指〃官车〃。中国的汉代,各省举人上京考试,其交通问题由国家给予解决 :举人们乘坐公家的车马被逐站〃递送〃。后来就以〃公车〃代指举人上京考试,同时也代 指那些参加国家考试的学生们。    
    清政府的法律规定,举人没有直接向皇上上书陈言的权利,要上书,必须由都察院转交。清 代的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的监察、弹劾和建议机关,也是接受民间〃信访〃的最高机关。作为 帝国政府权力如此之大的衙门,有把请愿书送上去的职责,也有扣押下来自行处理的权力。 特别是,举人们的请愿书不但是直接议论国家政治大事的,而且是直接写给皇帝的,任何官 员处理类似事件的时候都不能不小心从事。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士人干政〃当做一种〃大 逆不道〃的罪行,何况康有为们写的〃请愿书〃,对国家政治的抨击无以复加,手稿被传抄 出来时,市井上〃争相看阅〃,观者〃莫不嗟悚〃嗟,感叹;悚,恐惧。难怪都察院的 官员根本不敢送给皇帝看。    
    于是,〃公车〃们之间开始了大规模的〃串联〃。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鼓动下,一千多 名举人在送往都察院的请愿书上联合签名,而其中广东省和湖南省的〃公车〃们几乎全部上 阵。在中国,湖南和广东一向是〃造反〃的策源地,是出〃仁人志士〃的地方个中原因 ,梁启超讲得明白:〃湖南之士可用,广东之商可用;湖南之长在强而悍,广东之长在富而 通〃梁启超《湖南广东情形》,《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真是绝妙 的分析湖南江河横流峰险林密,从知识分子到土人,从 男人到女人,个个精力充沛思维旺盛,有不当〃革命斗士〃就当〃绿林大盗〃的强悍民风, 特产行为激烈的政治反叛人物和诡计多端的阴谋家。而广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各种 〃革命〃的发源之地,原因是广东受到商业文明的熏陶绝早,富裕而开通,赤脚的南人懂得 自己抡起甘蔗砍刀理所当然,而殷实的粤商更是以倾家荡产地赞助〃革命〃为乐事。    
    湖南、广东带动,各省纷纷〃继之〃。4月22日、24日、26日、28日和30日,穿 着蓝色长袍,梳着辫子的帝国〃公车〃们一群接一群激昂地走在前往都察院的路上,他们口 号加演说,〃面容凄惨,垂涕陈情〃,声援和看热闹的市民人头攒动,北京城一时像过狂欢 节,都察院门口更是乱作一团。听说阻止上书的主要官员是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孙毓汶,于 是〃公车〃们扬言要〃抬着棺材去孙家〃,结果吓得这位大员立即声明自己病了,躲在家中 不上朝,不久干脆辞职了。    
    上书多日,不见政府的反应,更不见皇帝的答复。康有为和梁启超认为是〃声势不够〃,必 须来一次规模更大的上书,否则不能〃大震朝廷〃深宫里的皇帝也许根本不知道京城里 发生了什么!于是,康有为连续一天两夜没合眼,一口气写出了一份18万字的请愿书, 梁启超从旁慷慨誊写。他们决定举行18省举人的联合大集会,集会的地点定在北京宣武门 外达智胡同12号的松筠庵,日期定为5月1、2、3日,连续三天。因为5月8日就是中国皇帝在 《马关条约》最后文本上盖玉玺的日子了。    
    松筠庵,原是明代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受到迫害的著名〃忠臣〃杨继盛的故居,这个地方被 文人们选中,符合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文以载道〃的精神。    
    第一天,5月1日,达智胡同〃车马塞途〃。康有为发表演说,声言不变法国家就完了。演 说完后,举人们在〃请愿书〃上签名有毫不犹豫的,有迟疑勉强的,当然,还有溜走的 。    
    第二天,5月2日,康有为们盼望的不仅仅是〃车马塞途〃,闹不好来的人多得会把京城的 南边踏平了。但是,日上三竿时,松筠庵内仍冷冷清清,仅聚集了十几个人。    
    刚才还是晴天,突然〃大雨震电,风雹交作〃。    
    一个太监模样的人来到松筠庵,径直来到了康有为的面前。史书记载:〃康圣人仓皇起来, 招引来人到另一间房间里谈话〃。    
    自那一刻起,康有为再也没有提过上书的事。    
    第三天,没人来了,包括康有为。    
    同是在这一天,京城内传遍了一个消息:康有为中进士了。    
    中进士是寒窗苦读的每一个帝国文人的梦想,因为这意味着很快就会被朝廷授予官职。    
    中国人需要前程,中国文人更看重前程。    
    至于举人们5月2日不来,原因有二:一是那个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孙毓汶派人连夜到京城 内凡是住有赶考举人的大小客栈去〃做工作〃,要挟警告他们〃切勿盲从〃,小心各自的功 名前程。二是5月2日一大早,孙毓汶进宫通过李莲英去找慈禧太后请求〃立即盖玺〃,言 :〃日军必不耐烦,数日之内可破京师,吾辈皆有身家老小,实不敢做此孤注一掷之举!〃 果然慈禧立即下达了批准《马关条约》的懿旨。至于慈禧速下决心的原因,数种史料记载情 节离奇但内容一致:李莲英指着地图上的台湾对慈禧太后说:〃此岛不过豆大之一点耳,割 之何妨。〃于是,〃慈禧信之〃用一个〃豆大〃小岛保大清的朝廷,她认为没有什么不 合理之处。    
    1895年的5月,帝国的又一次科举考试的录取榜公布了。京城内高兴的和悲伤的举人都在收 拾行李。骚动随着帝国通向四野的大路上再次出现穿着蓝色长袍的归乡的身影而消失,〃 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运动〃的〃书〃其实根本没有上成。    
    帝国文人的春天和帝国的春天一起迅速结束了。


第一章 蓝色长袍上宫殿第20节:同样”热心”的官员与洋人(1)

    〃公车上书〃一直是中国近代史开篇中笔墨特别浓重的篇章,通常的叙述是:由于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的企图和行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于甲午年间的 战败,使中国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为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揭露腐败政治和挽救危亡 ,中国文人们发起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向〃封建专制制度开火〃的伟大运动。    
    在〃公车上书〃这段动荡的日子里,有三个〃细节〃似乎被许多历史书籍忽视了:一、〃公车〃们的〃书〃根本没有上成;二、虽然〃公车〃们在街面上嚷得很是热闹,但〃上书〃最 积极的却是在〃紊乱之官方〃中任职的一群帝国政府的官员;三、也是最被〃忽视〃的,那 些〃帝国主义〃们竟然以极大的热情支持了帝国文人们以〃打倒帝国主义〃为主要口号的上 书,其中最积极者,就是对中华帝国危害最早最烈的英国和正在吞噬中国这头〃巨象〃的那 只〃乳虎〃日本。    
    当光绪皇帝得知都察院不敢把〃公车〃们的请愿书递交上来的时候,他下令任何人不得阻挠 上书的通路光绪是一个很想改变帝国政体的皇帝因为他需要改变自己受到太后制约 的现状;因为他确实有振兴帝国的统治愿望。    
    最先将文人举事的真实情况通报给光绪皇帝的官员,是侍读学士文廷式。他在《闻尘偶记》 中回忆说,他不但向皇帝检举都察院的官员〃堵塞言路〃,导致皇帝令军机大臣〃查问此事 〃,他本人还是政府官员〃纷纷上书〃的带头人。当李鸿章把《马关条约》的草签文本从日 本秘密带回北京的时候,只有他〃独树一帜〃地认为〃公论不可不伸张于天下〃。他把草签 文本全文抄录下来广泛传播,在政府官员和皇亲国戚中掀起了一个反对签约、要求实行维新 变法以图国家强盛的上书热潮。    
    帝国的官员开始〃上书〃了。    
    首先上书的竟是都察院的官员。    
    当〃公车〃们上书的混乱结束之后,这个机构打破了凡接上书必须严格审查、删除中间〃未 尽检点之处〃、重新抄写整齐才能递交皇帝的规定,而将那些盖着京官印结的请愿书全部原 封不动地〃恭呈御览〃。实际上,在5月2日这一天,即使帝国的大部分〃公车〃们没敢在 松筠庵再次露面,经过都察院递交上去的〃书〃也达15件之多,其中忧国的官员占了近一 半,他们是:    
    选用道李光汉原呈    
    候补道易顺鼎原呈    
    内阁中书陈嘉铭等原呈    
    吏部主事洪嘉舆等原呈    
    礼部主事罗凤华等原呈    
    广西京官及编修李骥年等原呈    
    福建京官及主事方家澍等原呈    
    ……    
    这确实令人难以解释和难以置信。    
    生活在皇权高压下和官场黑暗中的朝廷官员们,不顾在专制制度下显得极其脆弱的官职以及 由官职带来的稳定生活甚至荣华富贵可能瞬间丧失的后患,如此挺身而出舍己爱国,其精神 和影响绝不亚于〃公车〃们打算〃抬着棺材〃上哪一位官员的家去历史的真实是:官员 上书在先,文人上书在后这一点值得正视和深思的重要前提是: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 史中,为国家危亡而冲动的政府官员极其罕见。    
    帝国主义们对帝国的变革所表现出来的关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深思的现象之一当洋 人们的举动被笼统地定义为〃瓜分中国〃的罪恶行径的时候,相互矛盾的现状使得中华帝国 的某一段历史如同一幅风化严重的图画,无论如何修补也无法窥其真实的全貌了。    
    洋人们对中华帝国体制的优劣判断,经过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明末清初之际,在中 国活动的洋人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而那时中国政体之稳定曾达到极致: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