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答案】ABC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整个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彻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彻底批判和克服唯心主义。    

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指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本题答案列举了社会物质性的四个主要表现,即选项A、B、C、D。选项A,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科学论断(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其最本质的含义是社会形态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选项B和C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力量或物质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了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唯心主义观点,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同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选项D是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的转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页),在于说明,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精神现象,但精神现象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制约的,同样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备选项E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是错误命题。因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语)    

【相关知识衔接】社会同自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命题趋势】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坚持唯物史观重要前提。要指出考题答案中列举的社会物质性四个表现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交错的。此知识点还存在再考的可能性。    

     

5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2001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此知识点更多涉及考研《大纲》的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的时候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又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2页,第92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主要指物质资料产生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显然,选项A、B、D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正确选项。备选项C把“各种社会关系”都列入社会存在中,扩大了社会存在范畴的外延;人们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及其他关系,其中生产关系体现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固然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至于E项中讲的法律制度,属于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之上建立起来的,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一定的法律思想,同样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相关知识衔接】社会存在同实践、自然资源、社会关系、生产力、法律制度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命题趋势】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对于深刻理解社会的物质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具有重要意义。此知识点仍有再考的可能性。    

     

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能转化为物质    

【答案】AB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8~109页)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不能沿用形式逻辑的种属差定义法,只能用与其对应的概念——意识的关系来下定义,“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07页)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统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A、B、E。备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含有凡是物质都有意识,属于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备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含有庸俗唯物主义思想。    

【相关知识衔接】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命题趋势】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既要运用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又要运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来分析,这样才能划清辩证唯物论同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物活论以及庸俗唯物的原则界限。此知识点在理论上是一个难点,不仅会出选择题,还可以出辨析题。    

     

7从物质与精神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答案】DE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饼”,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物质的东西。“画饼”,是对“饼”的描绘和反映,属于精神范畴。“充饥”,是“饼”的效用和功能。在这里,“画饼”和“饼”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区别,即精神和物质的原则区别。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时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质,它只是物质的主观反映,主观反映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正确选项是D和E。    

备选项A认为精神和物质不具有同一性,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备选项B认为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命题本身是正确的,但不合题意。备选项C认为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其错误与选项A同。    

【相关知识衔接】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及其矛盾同一性;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旧唯物论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画饼不能充饥”这一俗语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类似其他俗语或成语,这些俗语或成语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注意对其进行哲学分析。此类考点一般出选择题。    

     

8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答案】BCD    

本题考察的是哲学第二章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并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这是2006年新增的知识点。     

【命题趋势】这个知识点明年不会再考了。    

     

本章总结    

1  从1999年以来考研试题可以看出,本章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8年来,出单选题14道,多选题7道,没有出过辨析题和分析题。应指出,本章有出辨析题和分析题的可能性,特别出辨析题的可能性很大。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运动和静止、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能动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都存在着出辨析题或分    

析题的可能性。    

2  本章中心是阐明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绝大部分命题都是围绕这个中    

心主题的,而且同一知识点反复命题,应引起考生注意。3   理解和把握本章试题,要注意在物质观、运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唯心论、旧唯物论、相对主义诡辩论、二元论等)的区别和界限。


系列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选择题Ⅰ    

1在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1999年理科单选第2题)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三个主要表现:使对立面相互联结,保持事物相对稳定,提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吸取、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各自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二个方面的作用,即通过相互利用推动矛盾双方各自得到发展。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备选项A(“矛盾一方先服从另一方”)和D(“矛盾双方的融合”)讲的是矛盾解决的不同形式或结果,不是讲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因此,与题意不合。备选项B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的作用,也与题意不合。这里的关键内容是试题中“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即唯心主义派别的“自身矛盾”,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因此,选项C最合题意。    

【相关知识衔接】试题出自列宁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本摘要》中的一段话,列宁指出:“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见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等人的批判。”(《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313页)因为唯心主义的内部斗争是一种自我暴露,使人们更认清其错误实质,在内部斗争中常常提出一些合理的命题或思想资料,为唯物主义所吸取利用,从而促使唯物主义的发展。比如亚里土多德在批判柏拉图时阐明了一般概念和具体事物的辩证关系,黑格尔批判康德把客观事物“归属于自我意识里”是“一种唯心主义”时,却认为思想是“客观的”,“客观思想”构成了事物的本质。这都是有利于唯物主义发展的。    

     

【命题趋势】此考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要注意矛盾同一性的三个主要作用。     

     

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2001年文、理科单选题第1题)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性指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指并非必定发生、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实现;偶然性体现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则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使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带有这样那样的特定和偏差。    

考题中引用的话是18世纪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一段话,他认为,根据太阳系的初始状态,可以推算出自然界过去到未来的一切状况;未来是含在过去的条件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可以精确确定的。他虽然坚决反对非决定论和神学的唯心主义伪决定论,但他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因此,正确选项是D。备选项A、B、C显然都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衔接】在哲学上,凡是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哲学观点和学说,称之为决定论,一般属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精神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是伪决定论。    

凡是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哲学观点和学说,称之为非决定论,属于唯心主义。只承认规律性、必然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而否认人的能动性、偶然性、因果联系的复杂性,称之为机械决定论。既承认规律性、必然性、因果联系客观普遍性,又承认人的能动性、偶然性、因果联系复杂性,称之为辩证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001年理科第2题)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答案】B    

【简析】此题考卷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度的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它要求人们注意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    

或不及。    

鲁迅在总体上是充分肯定《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的,但也指出它有偏失之处。试题中引用鲁迅评论《三国演义》的一段话,说明它在描写人物方面的偏失。《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刘备的长厚风范因为过度“而似伪”,为了描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也因为过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