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帝江山-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别人,正式随赵瑗一同回到旧京,故地重游的太上皇赵构。

131漩涡

赵构十九岁那年离开汴京;从此四处飘泊,他虽然做梦都想要回到旧京,但当真有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却心中不知道为什么有着一股不痛快的感觉。

他先是去街道上逛了一逛;年少时的很多地方都已经物是人非,就连赵瑗派人给他在当年的康王府重修的太上皇所住的麟德宫,他看了之后也不舒服。或许其实自己一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带兵打回汴京,成就千古功绩。

但没想到在自己完全放弃了之后,这个梦想,却被赵瑗给完成了。

赵构在麟德宫呆得并不痛快,便前来皇宫四处转。因为赵瑗对其十分孝顺;这些年虽然不怎么听他的话,但却十分尊敬;宫人并不敢阻拦赵构的四处闲逛。但赵构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逛着逛着,居然会碰见了这么一副场景。

他和另外两个人一样,一时之间呆在原地,没有反应过来。

还是萧山最先开口:“臣不知太上官家在此,多有失礼,还请恕罪。”

赵构皱着眉头看萧山,说实话,他曾经有段时间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年轻人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年轻人的身上,却渐渐多了让他不喜欢的东西,也说不出是什么,或许是他身上化不开的血腥杀伐之气吧。但他再怎么不喜欢,也不会去蠢到在赵瑗面前说萧山的坏话,一来是自己现在万事都要靠着这个让自己有些嫉妒的儿子;二来也是因为萧山根本挑不出来什么毛病,赵瑗也不会听他的话,说了也白说。

但现在赵构却更加明白,为什么自己每次见到萧山的时候,特别是见到他和赵瑗在一起的时候,心底的那种厌恶和怪异之感从何而来了——有这样一个人在皇帝身边太危险了。

赵构隔了一会儿才对萧山点头:“老朽和官家有些体己话想说,你先下去吧。”

萧山也不便在留在这里,只能朝这赵瑗行礼后离开。赵构微微扭头,去看赵瑗的神色,赵瑗此刻正目送着萧山离开,眼中的爱恋一望便知。

赵构在心中组织了一下语言,对赵瑗笑道:“你们好了很长时间了么?”

赵瑗一愣,万万没想到赵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个,赵构却接下去说道:“萧山这孩子老朽瞧着是不错,但他手握重兵,你们却是这种关系,不太合适吧?”

赵瑗不解:“阿爹这话怎么说?”

赵构道:“万一有一天你玩儿腻了,他却手握重兵,不怕他反么?”

赵瑗笑了起来:“太上官家多虑了,不会有这样一天的。”

赵构嘿然不语,过了一会儿道:“我赵氏开国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你应该知道吧,将领不易久握兵权,也是以防万一。如今天下已定,你大可将其罢官削职,重收兵权,这才是一个帝王该做的事情。”

赵瑗沉下脸来:“阿爹是要让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么?”

赵构见赵瑗有些不高兴,不敢和他正面冲突,便道:“他手上若没有了和你相抗衡的力量,岂不是能够任你所为?鸟尽弓藏未必不好,可以藏之金屋嘛。”

赵瑗猛然回头,盯着赵构,脸色阴沉。

赵构则笑道:“老朽今日总算是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多年,却只有愉儿一个孩子了。往日要利用他,做也做了,大丈夫为成大事不拘小节,也没什么。但如今似乎不必如此了吧?况且萧山常年在外,也不大妥当。”

赵瑗哼了一声,拂袖而去,可在夜间的时候,赵构的话却不觉的跃入了他的心头。

自己很想和萧山在一起,非常想……若是当真能够金屋藏娇,每天都能够和他一起入眠,同时醒来,似乎很诱人……

但这个念头只是在赵瑗的心中一转,便被他用力的甩开。他不是甘心那样生活的人,雄鹰当驰骋在苍穹,而不是被绑缚住翅膀,沦为人的玩物。

赵瑗微微的闭上眼,他发现自己无法想像萧山终日坐在深宫中等着自己临幸的样子,那不是自己所爱的样子。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萧山提出自己的构想——当趁着收复旧都,金国主力被灭,我军士气高涨的机会,一鼓作气的收复燕云地区。

萧山这个构想由来已久,如果宋朝没有长城和燕云一带的北边屏障的话,即便是现在击败了金兵,也无法阻挡几十年后蒙古成吉思汗的崛起,到时候又是接近两代人的和平,宋朝在失去北面屏障的情况下,恐怕很难抵御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一切都会倒转回原点,之前的这番努力算是白费了。

只有在抵挡住蒙古的进攻后,才有可能为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赢来一个持续发展的时间,能够有时间进行更为困难和耗时漫长的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从而真正的改变历史的走向,使得生产力飞速发展,免除近代史的屈辱。

但萧山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甚至连赵瑗也不太理解。平心而论,国家征战多年,百姓负担很重,赵瑗现在最希望做的事情是休养生息,而不是继续开战。现在金国明摆着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而夺取了中原,已经是天大的功勋了,北伐到此,应该告一段落了。

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和赵瑗的意见差不多,除了虞允文。虞允文在萧山说这些话的时候,一直没吭声,直到下朝了之后,才找了个机会单独问萧山道:“贤弟,你已经得了天大的功劳,却还想要冒天下之大功,不会没有理由的吧?为兄想不出你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收复燕云。”

萧山笑了笑,道:“大哥你认为我是为什么?”

虞允文盯着萧山,过了一会儿才缓缓道:“太宗皇帝出兵北伐,想要夺取燕云,最后失败,曾经留下遗言,凡能收复燕云者,可封异姓王。你也无子嗣,连认养的都没有,即便是封王也就止于你一人,和现在并无太大的区别,我想你不是冲着这个去的。”

萧山被虞允文这样一说,反而想起来这件事情了,当年宋朝开国的时候,同辽军作战失败。后来靖康之祸也就是因为童贯要收复燕云而引起的。现如今……

现如今蒙古部落因为和金国有世仇,其部落的首领俺巴孩汗在和金国作战的时候,被金人钉在木驴上刺死,听闻赵瑗大败金兵,已经给赵瑗送来请求联合出兵金国的邀请书。

这位请求出兵的部落首领叫做忽图刺,萧山不太清楚他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但是根据时间的推算,再过四五年,成吉思汗便会诞生。

萧山微微的摇了摇头,道:“当然不是为了封王,就如你所说,我并无子嗣,仅有义父义母,他们年纪也大了,封王也止于我一人。我只是……只是在担心以后的事情,希望能够改变一些事情,保住这些年来辛苦得来的成果。”

虞允文当然不会明白萧山所说的“以后的事情”是指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他将其理解为萧山和赵瑗以后的事情。他伸手拍了拍萧山的肩膀:“若是担心以后的事情,不如辞去军务,讨要高官和封赏,再收养个孩子。”他很想劝说萧山自己生一个,不过看目前这样子,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萧山也不知道该怎么同虞允文说,他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我不是那个意思,但不论如何,我会尽力的劝说陛下,宜将剩勇追穷寇!”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萧山也始料未及,在朝廷封赏这次有功之臣的时候,萧山被封为了枢密使。

这下子整个朝堂都炸开了锅,有宋以来,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一职,一直都是由文官担任,更多的时候是宰相兼任。武将封枢密只有两个例子可循。

第一个是北宋年间的名将狄青,他在对夏作战中战功赫赫,被封为副枢密使后,一直遭到大臣的反对和朝廷的猜忌,大臣们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谏官们多次上书皇帝,认为其不可升任此职,有坏祖制。即便是他受任于危难之际的时候,满朝文武依旧认为“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其监军,监视狄青。

第二个则是十多年前的三大将封为枢密使的事情,在淮西战败之后,赵构已经决定收拢三大将兵权,所以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召回朝,夺了其兵权,封为枢密使,因为其意在收拢兵权,加上当时的宰相秦桧操作得当,并没有遭到什么反对。

只不过这一次萧山的情况却全然不同了,他升任枢密使,却手握重兵,还在要求继续出兵追缴金人,这个举动引起了满朝文武的恐慌和反对。

朝臣们终日上书,说萧山的封赏不合适,担心他功高震主,会为朝廷带来隐患。且此例一开,之后若有战事,其它武将的封赏会变得更为麻烦,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这一基本建国思想。

萧山对于出任枢密使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他现在希望的是能够说服赵瑗,让自己统领大军继续攻打金国,夺回燕云地区。

赵瑗心中也在纠结这个事情,一方面,萧山升任枢密使是他也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是他该得的。但如果以这种身份领兵,朝廷大臣的那一关过不了。萧山很难对赵瑗解释自己的理由,因为这个理由看起来有些荒唐可笑,甚至有时候他自己都怀疑自己前世是否真的存在,抑或是梦境中的幻觉。

但他却一直坚持,赵瑗面对萧山的恳切要求,终于下定决心:“朕信你!即便是所有人都反对,朕也决定支持你的想法!”

在颁布让萧山继续出兵的诏令当天的朝会上,众臣的反对更加激烈,甚至连一向支持北伐的陈俊卿也大为摇头,坚决反对。

可这些人的反对似乎并没有什么能够一举成功的理由,面对赵瑗的坚持,大臣们开始寻求其它的支援力量,最能够反对此事的人,当然是被立为太子的赵瑗唯一的儿子赵愉。

赵愉今年十四岁,因为从小就被当作太子和储君在培养,他也不能理解赵瑗的这个举动,亦上书反对。

赵瑗丝毫不为所动,眼看着萧山领着枢密使的名号要统帅二十万大军出征在即,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在众臣面前一一上演,陈俊卿尤为着急。他往日的谏言赵瑗几乎都全部采纳,但这一次似乎皇帝是铁了心的要这样做。

陈俊卿在一次下朝后忽然听到御史王十朋道:“陈相公何必如此执着,近日为了此事,萧枢密似乎常常和陛下夜谈,想必是已经下定了决心,不可能改的了!”

陈俊卿心头一动,忽然想起一事来,折身返回,直接找到了起居郎。

起居郎共有四个,内外各两人,内起居郎由太监担任,外起居郎则由初入仕的官员担任。

《起居注》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查看,甚至连赵瑗也不能,赵瑗很遵守历来的规矩,基本上也不去主动要求起居郎把这些东西给自己看。

但陈俊卿感觉到事情紧急,他作为副相,稍稍逼威了两位外起居郎后,便弄到了《起居注》。

果然如王十朋所言,最近赵瑗单独召见萧山的时间特别多,即便是谈话,也不用那么长的时间。

陈俊卿的眉头蹙到了一起,近些年来,内侍甘昪多次担任内起居郎,甘昪以太监最高首领都知之位充任起居郎,这本就不合常理。甘昪肯定是不可能向自己透露什么的,两人还因为一些事情闹得很不愉快,于是陈俊卿找到了另外一位充任起居郎的宦官,在宫中查阅了内起居郎记录的《起居注》。

不翻不打紧,一翻则吓了一跳。

自从北伐以来,每次萧山回朝,几乎都夜宿在赵瑗的寝阁,进来更是如此,甚至有连续三日留宿的记录。

似乎一切的事情,在这一刻已经有了明了。

在隔天朝会的时候,陈俊卿上了一本足以震惊朝野的折子:萧山夜宿皇宫,和皇帝关系暧昧,实在不适合担任要职,更不适合领军出征。萧山此举分明是狼子野心,意图不轨。

此折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陈俊卿读了出来,众臣哗然,一开始是不能置信,但稍作打听后,便能够轻易的确认此事。

在此事件中,甘昪被贬斥到了海州,但这只是开始,另外一个处在漩涡中心的人物萧山,则被御史终日围攻,要求其辞官归田。

萧山早就料到自己和赵瑗的事情是纸包不住火的,终会有一天曝光,但没想到竟然会是在这种时候。

虽然被御史连番弹劾,萧山却并没有主动请辞,尽管如此,他心中难免郁闷,并不是因为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会有人对他指指点点,更加不会是一些士兵看着他露出奇怪的眼神,更多的则是因为不能出兵前去剿灭金人。

伍峦作为萧山的副将,倒是在此刻常常来探望萧山,每当他看到萧山双眉紧蹙,独坐家中的时候,心底便会有什么东西在撕裂。

若是萧山的对象不是皇帝,众人至多会一笑了之,甚至会传为一段风流佳话,但那个人是皇帝,一切都有了不同的含义。

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赵瑗尽管默认了自己和萧山的事情,但对于让其出兵北上依旧不肯松口,双方陷入了拉锯战中,枢密院拒不执行皇帝发兵的命令,将其诏书撕毁。

自从萧山和赵瑗的事情曝光以来,往日前来他府上的朋友少了很多,张志雄来过一次,劝说萧山上表请辞,以脱离这种漩涡,谋求自保。

而虞允文也来探望他,叹着气拍着萧山的肩膀:“贤弟,你当日不停为兄之言,先如今恐怕是难以再带兵了。”

萧山仅仅的抿着唇,隔了半晌才道:“我不后悔!”

但他不后悔并不代表别人能够淡定,伍峦在一次朝会上留下来,跪着请求赵瑗:“请陛下下旨,免除萧相公一切职务,让其辞官归田,永不相见。否则越闹越大,最后会不可收拾。”

赵瑗布置可否,伍峦就一直跪着,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赵瑗才道:“起来吧,那种事情朕不会做!”

话音未落,年仅十四岁的太子赵愉闯入殿中,双眼通红,朝着赵瑗怒吼:“父亲,他们说的都是真的么?你和萧山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赵瑗没有回答,殿中的光线一点点的暗了下去,却在此时,外面太监通传:“陛下,萧相公求见。”

赵愉瞪着赵瑗,双拳都紧紧的握在袖子中,在他的心中,父亲一直是英雄,而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这位萧叔叔也很好。

但现在让自己蒙羞,被宫人私下议论的,也是这两个人。

赵瑗微微抬头,无视赵愉的愤怒,平静的说出了一个字:“宣。”

132、永恒

赵瑗微微抬头;无视赵愉的愤怒,平静的说出了一个字:“宣。”

随着大殿门的缓缓打开,萧山的影子出现在殿外,他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也并未因为近日的朝议攻击而消瘦半点,他站在殿外,对赵瑗躬身道:“臣有事想同陛下单独说。”

赵瑗嗯了一声,看着殿中跪着的伍峦,和双眼通红的太子,下令:“你们都出去吧!”

伍峦朝着赵瑗叩首而出,赵愉则狠狠的瞪着萧山:“萧山;我恨你!是你让阿爹搞成现在这个样子,被人说爱美人不爱江山的!”

赵愉是哭着冲出大殿的;在他走了之后,殿中沉默了很长时间,萧山一直站在门口,还是赵瑗缓缓的走过去,将他拉到身边。

殿门并未关上,赵瑗轻轻的吻了吻萧山略微干涩的唇,低声道:“你看起来还好,朕就放心了。”

萧山伸手摸了摸赵瑗的脸颊,赵瑗这些天倒是瘦了很多,脸色显得有些苍白,萧山道:“门都没关,你就亲我……”

赵瑗哂笑道:“怕什么,反正都知道了,也没什么,即便是你就此搬到宫里来住,朕也能做主!”

萧山去看赵瑗,赵瑗亦微微抬头,看着他。

萧山在心底了叹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道:“或许你不明白为什么我一定要出兵,有些事情说出来我自己也觉得不信,但是……你能够信么?”

赵瑗拉着萧山的手,两人并排坐在大殿外的台阶上,春日的夜晚的风并不凉,有些温暖,将两人包围。

赵瑗道:“信!你说什么,朕都信!”

萧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如果你信我,我这便返回真定,带着你的手诏,全线出兵。”

赵瑗一愣,这种不通过三省和枢密院就直接出兵的做法,在这样的关口,会给萧山引来更多的麻烦。

萧山伸手,将赵瑗搂在怀中,远处的宫人便回头看着他们,萧山并没有松手,反而是缓缓的讲着自己的故事。

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被天朝的一位将军收养,送其入伍,进入国防大学。

在那个时空,将会要发生的事情,和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甚至于怎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他都毫无保留的讲给了赵瑗听。

在听到那个世界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时,赵瑗的脸上露出诧异的神色。

最终,故事讲到了赵瑗的身上,萧山不忍说出赵瑗最后的结局,他只是含混的带过,便讲到了蒙古即将崛起的事情上。

这个夜晚过的特别长,萧山拥着赵瑗两人坐在石阶上,他最后的秘密也和爱人分享,在说出这一切后,他忽然觉得轻松。

赵瑗靠着萧山的肩膀,这些事情太匪夷所思,已经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畴,但他还是决定相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