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苏苏州)为都。张士诚起兵后,对元朝降了又叛,反复无常。他本人无大 

志,无主见,只图保住一块地盘,好好享乐。手下的将军大臣,数年来也都 

在忙于修亭台、玩女乐,终日笙歌宴舞,纸醉金迷,上上下下都腐化透了。 

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围攻分三个步骤。首先攻取泰州、徐州、淮安、宿州 

 (今安徽宿县)等苏北和淮河下游地区;次取湖州(今浙江吴兴)、杭州, 

对平江形成钳形的包围;第三步才南北夹击,于至正二十七年 (公元1367 

年)攻破平江。张士诚被抓到应天,不肯投降,被用乱棍打死。 

     正当朱元璋在南方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在大都城里的元顺帝依然过着 

荒淫无耻、醉生梦死的生活,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乱成 

了一片。 

    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已经渐渐长大成人,看到顺帝整天昏迷不悟,就产 

生了夺取皇帝宝座的念头。顺帝宠信的大臣、左丞相哈麻摸到了这个动向, 

就想劝顺帝让位,不料这个阴谋被哈麻的妹夫知道了,马上报告给顺帝:“哈 

麻说陛下年老,应该让位给皇太子。”顺帝大怒,说:“朕头发没有白,牙 

齿没有掉,怎么是老?恐怕哈麻另有野心,你要设法除去哈麻!”不久,顺 

帝把哈麻充军到广东,又派人在路上把他活活打死了。 

    这时候,镇压农民起义的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已经被毛贵的部将田丰杀 

死,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 (本名叫王保保)在河南称霸,另一个叫孛罗帖木 

儿的占领山西,他们两个为了争夺地盘,互相攻伐。京城里也矛盾四起,在 

顺帝的支持下,御史大夫老的沙准备搞掉太监朴不花,皇太子母子两人又来 

攻击老的沙,老的沙逃到山西孛罗帖木儿的军营里。皇太子向孛罗要人,孛 


… Page 34…

罗不给,皇太子让搠思监下令削去他的官爵,解除他的军权。孛罗大发雷霆, 

派兵一直打到居庸关,进逼大都城。类似的混乱争斗在元朝统治阶层中接连 

不断。 

     北方军阀混战的局面,使朱元璋顺利地腾出时间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 

两股割据势力。接下来他该消灭元朝廷了。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 

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主力军开始 

北伐;同时又分出一部分兵力继续南征,消灭浙江、福建以及湖广地方的割 

据势力。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北伐军事步骤是;“先取山东、拆除元朝的屏障; 

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攻大都,这样, 

元朝已经势孤援绝,可以不战而取;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 

可以席卷而下。”这个作战方略,表明朱元璋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 

朱元璋也非常讲究军纪,他一再对北伐的将领们说:“军队所经过的地方, 

或攻克城市之后,不要随便杀人,不要夺老百姓的财产,不要烧毁老百姓的 

住房,不要损坏农具,不要杀耕牛,不要抢老百姓的子女。”朱元璋讲究军 

纪,是北伐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山东、河南的 

元朝守将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几乎没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北伐军前锋已 

经攻到了元朝的都城下面。 

     闰七月,北伐军会集德州,从水陆两路沿运河北上,占领长芦,攻克青 

州,到达直沽,继续向大都进军。 

     当月28日早上,元顺帝召见群臣,决定逃奔上都。不久,元顺帝带着众 

位妃子和大臣北逃,元朝统治结束了。 

     公元1368年正月,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凯歌声中,朱璋在应天正式登上皇 

帝的宝座,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改应天为南京。就这样,一个横笛牛背的 

牧童,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终于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 


… Page 35…

                        宋应星写作 《天工开物》 



     明朝末年,继医学家李时珍、科学家徐光启之后,又出现了一位在科学 

技术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他就是因写作《天工开物》而誉满中外的 

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1578年生。明江西南昌奉新县人。祖先是务农的,后 

通过雇工赁田而发迹为地主。曾祖宋景,明嘉靖年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死后赠支部尚书。从此宋家成为新兴的望族。祖父宋承庆为宋景第三子,27 

岁就早逝了,只留下孤子宋国霖一人。祖母顾氏期望延续后代,不让宋应星 

的父亲宋国霖出门应考。只让他呆在家里生儿育女。 

     宋国霖自幼体弱,30岁了还没有儿子,偏偏家里又遭了一场大火,把家 

业又折损了大半,日子过得渐渐清苦起来。宋应星的妈妈虽说是个大家闺秀, 

也得洗衣做饭,操持家务,她省吃俭用,自己连蔬菜也很少吃。宋应星就是 

诞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宋应星的妈妈姓魏,是宋国霖的第二房妻子。封建社会人们被落后思想 

束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即儿子)为大”。宋应星的父亲因为30岁了 

还没有儿子才续娶了魏氏。魏氏来到宋家第二年就生下宋应星的哥哥宋应 

升。宋国霖的原配甘氏在魏氏生了儿子之后也生了个儿子,不久魏氏又生了 

宋应星,所以宋应星是宋国霖的第三个儿子,排行老三。 

     来应星小时候在本家私塾里念书,从叔祖父宋和庆与族叔宋国祚那里, 

接受了启蒙教育,以后又就学于新建学者邓良知与南昌学者舒曰敬。自幼宋 

应星便有过人的睿智,别人背诵一篇文章后,他就能“脱口成诵”,在私塾 

里学习的时候,他跟几位同族的小孩一起读书学习,那时候学生学的都是经 

史和诗文,作业就是作诗作文章。宋应星七八岁作的诗文,常使大人看了惊 

叹不已。老师十分严格,作业有时候也留得很多,弄得孩子们经常起早贪黑 

地读呀写呀。有一次,老师规定,第二天早晨每个孩子要熟读七篇新文章。 

宋应星年幼贪睡,早早就睡了。他的哥哥晚上读得很晚,早晨又起得很早, 

一遍遍地朗读。到学校之后,老师问大家读熟了没有,大家都回答读熟了。 

老师不放心,抽查了几个孩子。宋应星年纪小,老师对他本来没和大孩子一 

样要求,但是听说他睡得早起得晚时,便责怪了他几句。谁知宋应星说:“我 

读会了。”老师以为他说瞎话,便当场提问。哪知问到什么地方,他就接着 

背诵出下面的文句来。这使老师感到十分惊奇,便问:“你不是睡得早起得 

晚吗?什么时候读的?”宋应星告诉老师说:“哥哥早晚读的时候,我听几 

遍就记住了。”从此老师对宋应星便另眼看待,认为他聪明过人。 

     宋应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懂得勤学的可贵,对学问孜孜不倦。他兴趣 

广泛,哲学、地理、数学、技艺等等,无所不读,而且读书认真,钻研起问 

题来十分细心,这些都为他后来取得出色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规的封建教育,使他掌握了赋诗作文的技巧,具备了科举应试时的必 

备知识。家里父母催着他去应考。1615年,他与兄长宋应升同榜中举,名列 

前茅,时人称之为“二宋”。乡试的成功,给弟兄二人以巨大的推动力。趁 

此势头,在1616年,二人结伴北上赴京会试。以后又在1619年、1623年、 

1627年、1631年,四次赴试。在每一次失败后,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但 

一连五次都不中进士的打击是沉重的。从年富力强的29岁,到双鬓见霜的 

45岁,宋应星开始由绝望转向觉醒。他下决心放弃科举入仕的念头,而转向 


… Page 36…

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科学技术。这在他一生中是个重要的契机,在中国科 

技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久之后,他开始写作《天工开物》这部巨 

著了。 

     五次北上,万里征程,这不仅耗掉宋应星的精力,也使他本已中落的家 

境在财力上蒙受了不少损失。整日在家闲居,还不如先干点小差事,好养家 

糊口。1634年,宋应星出任本省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县学中教谕掌教诲所属 

生员,是教育系统中的县级官员。 

     分宜县的教谕 (县学的校长)。虽说官职不大,却是个研究学问的好职 

位。县学按规定只有20名学生,即使再加上增广生员,充其量也不过三四十 

人。三个老师,工作不算累,宋应星,在授课之后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他勤 

奋地写作钻研学习,在任职四年期间,撰写并刊行了现存传世的五部著作。 

1638年,52岁的宋应星升任福建汀州府七品推官。以后辞官居家时,曾帮助 

兵备道陈起龙,镇压过当地李肃十领导的农民起义。1643年,他升迁毫州(今 

安徽阜阳地区)五品知州,这是他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第二年,清兵入主 

中原,宋应星辞官回到老家,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拒绝出任清朝的官职。 

其卒年约在康熙初年,享年80岁左右。 

     宋应星一生写了不少著作,有《卮(zhi)言十种》、《画音归正》、《杂 

色文》、 《原耗》和《天工开物》等多部,其中前四部已失传。近年来又发 

现了四篇佚著的明刻本,即 《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宋应星关心时政,《野议》是议论明朝治政的得失,提倡政治改革的文 

章; 《思怜诗》是作者愤世忧民的内心激情的表露,有几篇诗还批判了“宿 

命论”; 《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反映了他的唯物 

主义哲学思想。如他提出“盈天地皆气也”。由气构成的自然界处于永恒的 

运动变化过程之中,并由此阐明了关于物质不灭的思想。 

     在宋应星的传世著作中, 《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四种,由于近人蔡敬襄的收藏,才得以流传。这四种著作1975年由上海人民 

出版社出版,但到今天还没有什么证据说明它在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 

     在宋应星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算 《天工开物》。《天 

工开物》一书写作于分宜县学教谕任上,在崇祯十年(1637年)刊行。这是 

一部内容广泛和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十八 

卷,每卷一目,即“乃粒第一”,写粮食作物和一部分植物油原料的生产; 

 “乃服第二”,写衣服原料的生产;“彰施第三”,写染料制造;“粹精第 

四”,写粮食原料加工;“作咸第五”,写食盐的生产”;“甘嗜第六””, 

写糖的制造;“陶埏第七”,写砖、瓦、陶器的制造;“冶铸第八”,写金 

属器物的铸造;“舟车第九”,写各种车辆、船只的类型、结构及功用;“锤 

锻第十”,写金属器物的锻造;“燔石第十一”,写炼炭、石灰及各种矿石 

的烧炼;“膏液第十二”,写油类的榨取方法;“杀青第十三”,写造纸; 

 “五金第十四”,写各种金属的冶炼;“佳兵第十五”,写兵器、火药的制 

造及使用;“丹青第十六”,写颜料的制造;“曲蘖第十七”,写酵母剂的 

制造;“珠玉第十八”,写珠宝玉料的开采。全书附有123幅插图,绘制精 

良,和文字说明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从以上目录可以看出,《天工开物》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的,衣食住行, 

凡和人类生活有关的,几乎都包括在内。书中对所列各项都作了详细的记载, 

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又反映了当 


… Page 37…

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一部内容全面,资料充实,体制宏大,图文并茂 

的科学巨著。宋应星认为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条件,聪明的人类能够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因此把书名定为《天工开 

物》。在安排章节顺序时,他本着重视农业的思想,先叙农业,其次是服饰 

日用,把珠玉列于卷末。这是他重视农业生产,关心百姓日用,反对奢侈浪 

费的进步思想的表现。 

      《天工开物》在国际上影响很大,日本学者薮内清教授誉之为“中国技 

术的百科全书”,在宋应星前后的文艺复兴时代,西方还没有一部同样类型 

的书能在规模与水平上,同《天工开物》相匹敌。 

      《天工开物》这一书名,是宋应星对全书内容进行的哲学概括,体现了 

他的自然观与技术观。“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创造的新词汇,是他借用典故 

而合成的。“天工”是指自然的造化、自然的创造;“开物”是指顺应“天 

工”制造出有实用价值的器物中有着人的技术与技巧。在宋应星看来,人们 

要创造物质财富,既得依靠自然力,还得依靠人的技巧去开发利用,两者缺 

一不可。综合起来,“天工开物”的涵义是:自然界形成万物,人靠自身技 

巧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宋应星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晚明,把优良 

的哲学传统与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天工开物”说,确实是一 

大创造。 

      “天工开物”作为全书的指导原则,使他的观察对象不是像徐霞客那样 

基本上是大自然,而是偏重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物。宋应星进行的是科学技 

术考察,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单纯地对自然界进行的科学观察。 

      《天工开物》,充满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一 

切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原则。通过他自己的亲自试验,介绍了蓖麻子、樟树子、 

莱服子、芸苔子、■子、桐子仁、冬青子、黄豆、菘菜子、棉花子、苋菜、 

亚麻与大麻仁等油料作物每石榨油时的出油率。对传说中的狼粪烟白天黑, 

晚上红而且能迎风直上的传闻,他以为必须亲眼见到才能相信。他指责那些 

只知博取功名而不重视试验的空谈者,说他们只知读书,求取功名,不知道 

事物的真实发展情况,是一群无用的书呆子。宋应星的“试验”已与近代的 

科学实验有相同处。实验是用技术手段作中介,通过对自然进程、现象、材 

料的人工改变或控制,保证客观对象以典型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实验的结 

果可以按人们需要而加以重复,而单纯对自然界的观察则不能。近代科学与 

古代科学在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即在于此。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是在西方产 

生的。但在明清之际,一些学者已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从各个侧面接近了近代科学的殿堂,闪耀着近代科学精神与方法的一线曙 

光。宋应星是明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启蒙思潮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 

     当然一个人不能亲自试验所有的工艺流程,因而宋应星又强调见闻。年 

轻时他五次进京赶考都没中的经历固然是痛苦的,但五次长途跋涉,也并非 

一无所获,沿途使他有机会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 

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为后来写作 《天工开物》等书作好了准备。有些生产 

技术过程如炼锌、造竹纸等许多生产技术环节,前人的著录中都没有提到, 

如不到现场采访,是肯定写不成的。以炼锌来说,锌在有色金属冶炼中是比 

较困难的,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成铅锌合金并提炼出金属锌的国家。我国 

在宋元时已能炼出较纯的锌,明清以后还向外出口。但由于受科学技术为雕 

虫小技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宋应星以前尚无详细的记载。他不仅最早、最 


… Page 38…

详细地记载了锌的提炼技术,而且提供了一幅最早提炼金属锌的生产过程 

图。 

     当然这个记载不尽完美,还遗漏了还原剂碳,但在基本原理和设备上, 

已和现代炼锌法相似。欧洲人关于炼纯锌的文字记载,要比《天工开物》晚 

得多。 

     作为一个目光敏锐而又观察细致的科学家,宋应星特别注重数量关系以 

及量变而引起的质变。在 《膏液》卷中,宋应星列举各种原料每石的出油率 

加以比较,可见他有着明确的定量观念。在讲到船的制造时,他以为风帆的 

尺寸要跟船身的宽度相当,大了有危险,小了力不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