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打款就行”,无意识地又回到健力宝的老路:“大户+批发”。
来自娃哈哈的尚阳先生在评价健力宝此次营销活动时说:
现代战争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多兵种的有机配合和协同作战。“第五季”的广告投入之大是有目共睹的,2002年5月份健力宝用3100万元买断了央视“2002世界杯赛事独家播出权”,仍保持着大额电视广告的投放,在部分市场还看到昂贵的路牌灯箱广告。“第五季”在广告诉求上、风格上与众不同:几个时尚另类的青年随着摇滚乐且舞,手掌上“第五季”字样的镜头不停地切换,给人以强烈地视觉冲击感。它想告诉消费者的品牌个性是:轻松、自我、热烈、奔放、梦幻、时尚、叛逆,但显得零乱,大多数人反复看后仍然不知所云。不过由于反复播放及风格独特,广而告之的效果应该说是达到了。
但“第五季”在市场上的表现却是:广告与产品见货率严重脱节,给人以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除了中南市场之外,其他大部分市场基本见不到货,一位朋友说当他看了广告又问了别人得知“第五季”是健力宝的新饮料时,跑了好几家大超市却找不到“第五季”的踪影。
经销商尚未选择好、二批网络也没建设、终端铺市跟不上,这样做广告未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打击了消费者的积极性。
曹刿论战曰:“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第五季”的空中轰炸与地面作战不协调,将会为下面的战斗留下隐患,这不能不说健力宝在通路营建上的一次教训。其一直所主推的各种运动饮料、休闲饮料、茶饮料也由于通路问题,经常到货不及时,经销商们怨声载道。健力宝产品刚上市时一般广告红透半边天,最后却由于资金及通路原因导致铺货极为有限,这不但浪费资金,对健力宝品牌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04年主推的茶饮料的遭遇也同“第五季”一样,广告雷声大,而市场终端却鲜见其产品。2004年5月,正当饮料厂商为销售旺季的来临而忙得热火朝天之时,健力宝销售公司总经理蒋兴带着20多个销售经理集体辞职。
宗庆后多次说到:
企业只有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并努力去营造它,才可能为占领市场打好根基。
市场深层运作的把握和掌控,关键在于总部的决策制定是否合理、公司市场一线的各级销售主管的能力和对公司政策的执行力度。
娃哈哈的这些销售经验、销售模式看似简单,但要真正付诸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变成销售人员的行动,并成为职业习惯。把简单的东西变成习惯,是企业的基本功。
如何训练企业的基本功?宗庆后认为,第一需要企业集团高层的支持和认可,对新的销售模式要有至少两年的耐心,不能急功近利,给执行层以良好的心态和长久的发展计划。第二对成功企业的销售模式启用或借鉴。要考虑企业的实际与现状,否则良药苦口,一般的人不愿意喝,群起而攻之,重蹈“商鞅变法”之覆辙。第三需要一大批懂销售、责任心强的销售主管、销售经理来具体组织实施和进行每天的监督检查。企业间的文化差异、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学习别人也需要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第二章 得通路者得天下通路为王
世间大小从无定数,今天的“小”也许就是明天的“大”,今天的“大”也可能明天变成了“小”。
市场舞台上活跃的大大小小企业,处于塔尖的大企业毕竟是少数,多数中小企业扮演追随者的角色,然而今天的小企业也许就是明天的大企业。
古语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乐百氏暂时退出竞争之后,在中国饮料市场只剩下五大高手在过招。娃哈哈现在主要的竞争对手除了两乐之外,还有康师傅和统一。
在中国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是碳酸饮料的第一品牌,康师傅是茶饮料的第一品牌,统一和汇源是果汁的第一品牌(当然还有可口可乐的“酷儿”),娃哈哈在纯净水、八宝粥、乳酸奶饮料占据第一名。
实际上,无论在茶饮料(康师傅的冰红茶、冰绿茶对娃哈哈的非常茶饮料、有机绿茶等)还是在果汁(统一的鲜橙多,康师傅的每日C、鲜橙汁对娃哈哈的鲜橙汁、高钙果C)、纯净水(康师傅、统一的矿泉水对娃哈哈的纯净水),娃哈哈都会受到康师傅和统一的强烈阻击,重中之重则是康师傅施加的强大竞争压力。
无独有偶,与娃哈哈争霸天下,康师傅和统一除了在品牌、技术、资金上的优势外,尚有重要一项,就是在中国大陆拥有同样高效率的通路。
娃哈哈在通路上与康师傅相比,没有绝对优势可言,双方各有千秋。惟一有区别的是,娃哈哈的主业是饮料,康师傅的主业是方便面。但现在康师傅进入饮料行业的决心和动作都很大。
娃哈哈的对策是以我为主,加深、加快网络建设,不争一时之短长。
在通路建设上,康师傅有句名言叫做“精耕100,菜头开花”,康师傅花了十几年时间投入巨资精耕通路,现在成效卓著:康师傅新产品从上市到进入消费者家庭的周期明显缩短,由以前的一个半月缩减为两三周。据了解,目前,康师傅在内地已经拥有四千多家经销商,接近于娃哈哈的一倍。康师傅在全国45个城市设立了销售分公司和发货仓库,其网络覆盖国内400多个城市及上千个乡镇,有一支几万人的销售队伍。提到这些,1998年时亲自操刀“通路精耕”计划的康师傅副总经理腾鸿年颇为自豪。
康师傅在中国大陆的业务主要有几大板块:以方便面产品为主业的顶益,以水、饮料产品为主的顶津和以饼干类产品为主的顶园,此外,还有德克士炸鸡和百脑汇电脑等,在中国的食品饮料界堪称一艘航空母舰。几年来,康师傅方便面产品销量一直遥遥领先于同类产品。冰红茶、冰绿茶也牢牢占据着茶饮料第一品牌,以“3+2”夹心饼干为主打的糕饼类产品则保持着第二名的市场占有率。
康师傅短短十几年间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有多方面原因,比如市场定位准确明晰、大手笔的广告策划、产品领先策略、星罗棋布的渠道……。最受营销界人士关注的是其庞大而规范的销售渠道网络,运作管理一直堪称典范,其核心观念是“终端建设”。康师傅遍布城乡的终端网点有效保证了其产品良好的市场占有率。更重要的是,康师傅终端网点不仅数量大,而且网点的质量比较高。
康师傅的通路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直营和经销。其最重要的特色是网络重心下沉,对终端控制力较强。这种模式一方面学习了可口可乐的优点,强调终端,一方面又学习中国本土企业的优点,重视渠道的通畅。不同于娃哈哈,康师傅的产品大都通过自己的办事处、营业所等直接将产品铺向终端,部分地区则通过中间经销商发展终端网点。其业务人员也因此分为两种:直营业代和经销业代。直营业代又分工很细,有的专门负责商场、超市等大卖场,有的则专门负责零售店的管理;经销业代则主要负责经销商的开发管理和维护。
合理的组织结构、严密的分工保证了康师傅每个网点都有专人专职来管理,管理起来有条不紊,即使人员更替也能保证很快地接轨。每名渠道管理人员不仅肩负开发新网点的任务,还要负责既有网点的维护和提升。以管理零售店的业务人员为例,每名业务人员每天走访的网点数量起码都在30个以上,业务员的包里总是随身带着两件宝贝:一块抹布,一扎海报。这些业务员见到有些网点的康师傅产品上有灰尘,就立刻用抹布细心地擦去,并且把陈列不整齐的产品认真码放整齐,这些细节行为往往让零售店老板感动,进一步拉近了与零售商的距离。零售店只要经营康师傅产品,康师傅都可以免费提供漂亮的门头喷绘,当然,前提是门头上印有康师傅的广告,这既收拢了零售商的心又是免费的好广告。每当经销商销售不畅时,公司就想办法帮其进行渠道疏通,协助投放广告、策划促销活动等,这一切由其专业的企划部门来完成,使经销商的积极性和信心大大增加。
在中间经销商管理这一块,康师傅一方面非常严格,在价格控制等事情处理方面毫不手软,另一方面康师傅又大力扶持经销商成长,让经销商把康师傅当作一种主要事业来经营。康师傅通常把经销商当作物流环节中的中间仓储中心,除有效利用经销商自有网点以外,康师傅业务人员会经常性地帮助经销商开发新网点并维护老的网点。康师傅在东莞的一位业务员去拜访经销商的网点,仅仅一上午的时间,他就贴出去了二十三张海报,并给经销商带回了超过两万元的十几张订单,然后叫经销商直接按订单地点送货过去。
康师傅对渠道网点的促销力度很大,超市等大卖场会经常大面积陈列产品,并尽可能张贴、悬挂更多的产品海报,烘托现场气氛,同时往往也会回馈给超市更多的利益,而且还会定期组织大型特卖活动、免费试吃等来促进卖场销量,维系大卖场对经销康师傅产品的信心。
针对零售店这一块,康师傅则经常会采用比如冬天赠送电饭煲,放入热水加热饮料,夏天赠送小冰柜储存饮料等方法,当然,这些赠送是以完成一定任务为前提的。针对中间经销商则经常会赠送各类促销品,完成进货额度进行奖励、完成一定铺货率奖励等方法刺激经销商全力投入,经销更多的货品。时间一久,这些渠道网点销售康师傅主推康师傅产品都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显然,康师傅在通路上的投入费用是巨大的,一般品牌根本没有实力来如此打造网点,康师傅是利用其规模优势在建设这些网点,同时有效阻击着竞争对手。其苦心经营的铜墙铁壁般的网络力量让对手望洋兴叹。通路的巨大优势还保证了康师傅每推出新产品,能迅速在全国铺开面对消费者,再配合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所以产品获得巨大成功。
与康师傅一同从台湾打到大陆,又从大陆打到台湾的统一自然不甘示弱,统一也拥有自己的营销通路建设计划。统一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局限于台湾经验,通路建设以大城市为主,后来因为康师傅的节节胜利,统一高层调整了通路策略,也开始重心下沉。目前,统一以发展二、三级市场为主要策略,重新审视自己在内地的原料、产品等方面的物流和通路策略,使上、中、下游企业实现垂直整合,从而降低流通环节成本,提升集团竞争力。除继续发展以沿海和长江流域为主干的营销网络外,统一从2002年上半年开始,陆续在新疆等地开发新的营业网点与生产基地。
统一华南区副总经理李文杰称,对食品来说,消费的随意性决定了通路的重要性,统一每年花在通路建设上的费用远远高于广告宣传费用。目前统一仅在华南四省就拥有2000名业务员。总体来说,统一的经销商和零售商也都不少于康师傅。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也在学习中国本土企业的经验,逐步淘汰大的经销商使二批代替经销商的角色,目的是减少中间批发环节。
娃哈哈凭什么与列强争天下?
我总结娃哈哈的营销策略是:市场要打穿、营销要做透。打穿做透,是守住市场的最有效的方式。
竞争对手的手段已经白热化。我常告诫我们的员工,一定要顶住。拿什么顶?头顶住。头就是娃哈哈的牌子、娃哈哈的口碑、娃哈哈的信用。头顶住了要用腰发力。腰就是我们在市场上的运作能力、我们的盈利能力。
与高手过招方显英雄本色。娃哈哈从来不怕竞争,打虎有打虎的办法、降龙有降龙的办法。关键是你要有这个能力。一个企业如果永远不能到大台子上与高手过招,就永远不会长大,更不用说强壮了。
很明显,无论何种举措,各巨头的通路之战越来越激烈乃不争的事实。各家在通路建设上的重兵布局,似乎时时在佐证“通路为王”这个颠扑不破的铁律。
第二章 得通路者得天下终端是营销实现的关键
“得通路者得天下”,的确,在品牌竞争多元化的时代,如果通路不畅,终端不灵,那么再好的产品,也许也无法到达消费者的手中,进而也就谈不上什么销售了。娃哈哈对于这一点当然特别在意,对手也特别在意。
近年来,凡是经常在市场行走的营销人士均已发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城镇市场,对经销商和终端点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跨国品牌、国内品牌均在这一点的争夺上不敢稍有松懈。在沿海的很多乡镇,食品分销商的理货员平均七天便会巡回到一个零售点,这已经成为一个指标性的天数,若达不到这个巡回天数,便几乎意味着弃权了。
因此,娃哈哈对市场始终保持着一种“兔子般的警觉”。宗庆后常言:
娃哈哈必须巩固已有的城镇市场和客户群,如果做得不好,可能今天所有的导入和努力,都是为明天跨国品牌的进入打前站和付学费。
随便在终端走走,细心的朋友可能都会发现,在琳琅满目的饮料终端,占的堆头最大、势头最猛的,一般都会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农夫山泉、乐百氏等等。即便是在终端小店,看到最多的品牌依然是这几家大品牌,而其他品牌却显得略逊一筹。这难道仅仅是偶然吗?
终端是什么?营销网络设计得再完美也要靠终端去体现。在娃哈哈发展“联销体”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个成功的经验:营销渠道模式的好与坏,不仅仅体现在对经销商的控制,也体现在对终端的争夺上。我们的策略就是打通中间的流通环节,让产品在终端可以畅通无阻。
娃哈哈要做大终端,而一向视自己在终端做得最好的康师傅,当然要回应娃哈哈的挑战,娃哈哈与康师傅的终端大战曾被央视国际网站誉为“终端拦截战”。
从品牌营销手段上来分析,康师傅、娃哈哈争霸的主要手法,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采用的手法明显不同。后两者在品牌传播方面,显得细腻而具系统性,比如“酷儿”的大头娃娃、与小朋友面对面沟通;百事可乐的时尚路线等,再加上广告传播与终端沟通的配合,形成了后两者比较完整的品牌营销体系。
娃哈哈与康师傅对细腻的整合营销传播都还没有达到两乐的境界。它们更注重一种明星效应,一种品牌氛围的塑造。尤其是,它们比两乐在电视广告投入上,显得更加勇敢而执著,这可能与娃哈哈、康师傅一直以来形成的食品饮料行业的“霸主心态”有一定的关系吧!
康师傅在方便面领域独创“康师傅”品牌之后,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营销模式。在杀入饮料行业之后,康师傅一方面采取跟进策略,一方面复制在方便面市场上的成功经验:大广告投入、快速度的终端铺货,强有力的终端促销。
不难看出,康师傅的手法几乎与娃哈哈有异曲同工之妙。双方都采取类似的方式向两乐发起进攻。
在精细化方面,娃哈哈更强于中间商的控制力,康师傅更强于终端促销。
但现在双方在哪一方面都没有比对方更占有绝对优势。双方的很多优势资源都是重合的,两个同样风格的企业碰撞,肯定会擦出火花。
从营销的角度上来分析,不可能直接评判哪家的争霸手法更准确,更高明。两乐细腻的营销手法,容易在渐进中建立起自己的稳固位置,但速度明显有点缓慢;康师傅和娃哈哈,激进的品牌营销,虽然有点粗糙,但优点亦很明显,速度快,势头猛,很容易给消费者以强大的消费“心理压力”,也许在其他品牌还在精耕细作,逐步投入时,后者已抢先一步,赚得盆满钵满了。
由于从方便面市场半路进入饮料市场,在通路建设的中间环节,康师傅没有娃哈哈那么“精细化”,而且康师傅在进入饮料市场时,饮料市场的竞争已经很充分化,如果像娃哈哈那样去精雕细琢经销商体系,时间上也来不及。既然中间不够完全精细,康师傅就将主要目标转向终端。
终端建设一直是康师傅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消费者伸手可及,比竞争品牌占据更大的堆头,拥有更健全完善的终端网络,是康师傅终端建设的核心。争霸终端,是康师傅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实现其行业领导者地位的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