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继周告诉他,奉新皇帝旨意,迎接小爷进京(南京)。
  三月初一,李继周护送太子来到南京,首先报告马士英,然后报告弘光帝。弘光帝一面把太子安排在兴善寺暂住,一面派遣从北京南下的太监暗中察看真伪。不料两位太监一见太子,就抱头痛哭,见他衣服单薄,脱下衣服给他穿上。弘光帝听说后大为光火,说道:真假还没有搞清,怎么可以如此草率?即使是真的,让位与否,还要我点头,这厮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立即下令把两个太监处死,知道内幕的李继周也被毒死。
  这种杀人灭口的做法,反映了弘光帝对太子到来的心虚,因为牵涉到“让位与否”的问题。他暗示臣下,不得轻率承认太子的身份。这就为太子事件定下了基调。此后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点而展开的。
  朱由崧派遣原先的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前往探察虚实。卢九德知道皇帝的心意,见了太子不敢表明态度。
  太子大声喝道:卢九德,你为何不叩头?
  卢九德嘴上不承认,腿却软了下来,下意识地叩头,口中轻轻地说:奴才无礼。
  太子接着说:多日不见,肥胖成这样,可见在南京享受了。
  卢九德不敢分辩,叩头说:小爷保重。说罢,立即告辞。他对在场的人自我表白:我没有服侍过太子,太子为何这样说?看来有些相象,却认不准。
  得到卢九德的报告,弘光帝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禁止文武官员谒见太子。随后把他转移到锦衣卫都督冯可宗的官邸,秘密拘禁。他和马士英商量对策,马士英极力主张太子是假冒的,有三个疑点:第一,太子脱离虎口,应当直奔南京,为何前往杭州?第二,听说太子为人凝重,很少言语,此人能言善辩;第三,日前左懋第从北京写来密信,说北京也有一个假太子。基于这样的分析,他向弘光帝献计:派卢九德等太监和曾经为太子讲课的官员,盘问他关于先帝、永王、定王的生辰,以及宫中制度,所学功课,如果露出破绽,立即公开处决,以正视听。如果是真的,可以让他住进宫内,但不要让他出头露面,惑乱人心。
  在这些人准备辨别真伪之前,弘光帝召见他们,先定下调子:太监审视后报告,都说面貌不对,语言闪烁。言外之意,这个太子是假的。因此一干人等审视的结果是在预料之中的,他们在向皇帝汇报时,异口同声地说,太子根本不认识这些官员,回答也文不对题。在场的大学士王铎大声喊道:是假的!结论得出来了,弘光帝喜形于色,嘉奖道:由此可见各位忠诚大节。
  于是乎,太子被押入监狱。官方正式宣布:太子是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子王之明假冒的。
  于是乎,对假冒太子的王之明进行会审。会审之前,弘光帝亲自召见会审官员,向他们交代:如果太子是真的,朕的地位怎么安排?你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意思是会审结果必须证明他是假的。因此所谓会审,便成了一场提线木偶的表演。
  三月初六,第一次会审。官员们故意出一些难题,如指认紫禁城地图,背诵讲课内容等。太子不耐烦地说:你们以为假就假,我原本不打算与皇伯(按:指弘光帝)争夺帝位。
  三月初八,第二次会审。官员们指证太子是王之明假冒的。太子说:你们不承认也就罢了,何必为我更改姓名?又说,是李继周拿了皇伯的手谕来找我,不是我自己要来的。驳得审问官哑口无言。大学士王铎见情况不妙,赶紧下结论:千假万假总是一假,不必再审。
  刑部尚书高倬、锦衣卫都督冯可宗匆匆草拟了一份审讯结论,这样写道:据王之明供认,此人十八岁,保定府高阳县人,买一头驴,与仆人出走,受人威胁利诱,假冒皇太子。
  都察院随即在大街上张贴布告——“王之明假冒太子”。
  如此荒唐的结论一公布,舆论顿时哗然。
  江北四总兵之一、靖南侯黄得功首先发难,在奏疏中声称,太子未必假冒,先帝之子就是陛下之子,怎么可以不明不白就关进监狱?大臣中谄媚的人多,敢讲真话的人少,即使明白认识,谁敢出头证实而招来灾祸?他还警告,如果恣意妄为,本镇将带兵赶到南京,处死那些说假话的人。
  老百姓也没有那么容易愚弄,他们对于马士英之流把朝政搞得腐败不堪,早已不满,养成了一种逆反心理——马士英以为“假”,舆论愈加以为“真”。
  对马士英专擅朝政心怀不满的实力派将领、宁南侯左良玉,抓住此事大做文章:满朝大臣只知逢迎君主,不顾大体。李自成尚且能够善待太子,不敢加害,为何一家人反而视为仇敌?他以此为借口,发兵从武昌沿江而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矛头直指马士英,声称“奉太子密诏”前往解救。
  这一下,事态闹得不可收拾。湖广巡抚何腾蛟、九江总督袁继咸,公开声讨马士英。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希望皇帝妥善处理太子事件,平息事态。
  正当南明各派势力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清朝军队大举南下,南京危在旦夕。五月十五日半夜,弘光帝在太监、卫兵簇拥下,逃出通济门,前往皖南的太平府避难;马士英也仓皇逃离南京。南明小朝廷土崩瓦解,犹如昙花一现。
  值得注意的是,五月十五日清朝的豫王多铎率领军队进入南京,向投降的官员询问太子的下落。有人告诉他,太子是王之明假冒的,多铎不以为然地说:逃难的人自然改姓换名,如果说“姓朱”,你们早就杀了。有人说太子自己并不承认是王之明,是马士英之流强加的。多铎大笑说:奸臣,奸臣!
  十天后,朱由崧被捕,押解回南京,多铎问他:先帝遗下太子,从远方逃难而来,你既不让位,又要多方加害于他,这是为什么?朱由崧始终一言不发。在旁边的太子不解地问:皇伯用手谕把我召来,不但不认,还更改我的姓名,施加刑罚,难道是奸臣干的,你不知道?朱由崧支支吾吾,汗流浃背。
  据说,几个月以后,多铎回京,带着太子、朱由崧同行,在北京被清朝当局处死。清朝方面的行动,使得真假太子之谜蒙上了又一层政治色彩,更加难以辨别了。
  明清鼎革之际,北京和南京先后出现的太子,究竟哪个是真的,似乎难以判定。明清史权威孟森《明烈皇帝殉国后纪》以为,北京所杀的太子是真的,南京的太子是假的。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当代史学泰斗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赞同吴伟业《鹿樵纪闻》中的观点,以为东林、复社人士故意和马士英唱对台戏,主张王之明就是真太子朱慈烺。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太子朱慈烺下落明了以后,他的弟弟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不知所终,引起了反清复明人士的浓厚兴趣,终于酿成了绵延数十年之久的“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的最初出现是在顺治八年(1651),有人告发,前明崇祯皇帝的三皇子藏匿于民间。
  朱三太子的再次出现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北京有人自称是朱三太子,还建立了政权。
  真正引起清朝当局重视的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反清复明”的一念和尚聚众起事,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号。次年,一念和尚、朱三太子先后被凌迟处死。
  孟森以为朱三太子是朱慈照,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微乎其微。因为崇祯十七年时他十岁,到康熙四十六年时,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垂垂老翁,如何能够和一念和尚四处奔波?
  看来,所谓“朱三太子”极可能是民间假托的一个偶像。因为这个“朱三太子”处死以后,又冒出一个“朱三太子”。那是康熙六十年(1721)在台湾起兵造反的朱一贵之子,自称是朱三太子。
  所以,雍正皇帝也明白“朱三太子”是这么一回事。他说:从前康熙年间各地奸徒造反,动辄用朱三太子的名义,如一念和尚、朱一贵。
  看来“朱三太子”确实是一个偶像,或者是一个符号而已。
  不过,无论如何这总是皇太子生死之谜的一个环节,给历史增添了不少扑朔迷离的色彩,更显出它诱人的无穷魅力。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