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才能常常生起。
  「学而时习之」,我们今天学十善业道,「时习」,时时刻刻把十善业落实在我们生活上就是时习,这个欢喜心就能够生得起来。心量广大,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不仅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包括在其中。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十七集)  2000/10/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97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倒数第二行:
  【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我们看这一段,这是四无量心最后的一段。菩萨修行十善业道落实在舍心上,他得的殊胜功德利益是『於顺违境,无爱恚心』,我们念了这一句就应当要想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些要领说起来容易,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就是没有修舍心。如果真正能修慈、悲、喜、舍,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性德自然就现前。慈悲喜舍是性德,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不是从外面来的,但是六道凡夫从久远劫来就迷失了,我们要听清楚,是「迷失」,并不是真的失去,迷失而已,如果我们要真的觉悟了,性德立刻就恢复。舍是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放不下是因为没有看破。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我这两句话,「看破」、「放下」。这两句话从哪里做起?实在讲,从「舍」做起。他教我从「布施」下手,布施就是舍。而这个地方,「舍」更有它精奥的义趣,就是於顺境、逆境,「违」是逆境,在顺境、逆境里面修平等心、修清净心。顺境没有贪爱,逆境没有瞋恚,要在这个地方用真实功夫,於是我们心地就得到平、净,平等清净,真心现前。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实在在太难了。我们也知道这是对的、这是好的,可是烦恼习气就是放不下;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舍。不能舍,你功夫就没有办法进步,这是什么样的功夫?跟诸位说,这是佛法入门的功夫。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叫功夫,不能放下,你就没有办法见道,不要说是修道,道在哪里你根本见都没有看见,你还修什么?所以这个境界要真的成就了,这是「见道位」。
  但是四无量心是天人所修的,他们修十善业、四无量心,感得天上的福报,有没有见道?没有。为什么没有见道?我执没有破,虽然对於顺逆境界能够不动心,很不错了,可是这是见道的前方便,我们一般讲的预备功夫。假如他的功夫提升一层,把自私自利舍掉了,如果能舍名闻利养、舍五欲六尘的享受,「我」的那个念头还在,就不能够见道。见思烦恼里面头一条「身见」,破了身见,实在讲,身见破了,其他的四种见也同时都破了,身见是个根本。经典上常讲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关键在「身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这是须陀洹果,小乘初果位、大乘圆教菩萨初信位,这是见道了。我们想一想,如果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我们永远徘徊在佛门之外,要想成就难!这是说明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修行都不容易。
  世尊看得清楚,所以告诉我们末法众生,除了修净土,仰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接引往生之外,实在没有第二条路。净宗法门的方便就是不必断烦恼,比如说我们讲的「身见」,身见我们并没有断掉,我们有念佛的功夫把它伏住。伏住是不起现行,也就是不起作用,有这样的功夫就能往生。也就是说,「我」确实没有断,但是有时候能做到暂时、短时期的忘我,这叫「伏」,这个我们认真努力一点可以做到。释迦牟尼佛不是做给我们看吗?身心世界、一切万缘他统统放下,过最简单的生活,容易伏我执。这种修学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是很容易取得的,佛都做了榜样,都做了模范给我们看,我们要能体会,要能懂得佛的意思。佛为什么这个作法?他这种作法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舍,教我们放下。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一定要觉悟生命非常危脆,世间决定不能久住。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过眼云烟,看看而已,哪一样东西你能够抓得住?哪一样你能够得到?什么都得不到;包括自己这个身体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因此舍就是决定应当的。你要问什么理由?没有什么理由,舍是决定正确的,佛家的术语说「法尔如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哪一个不舍?我们就看这二十八层天,天为什么会有二十八层?我们看清楚了,他舍的多少;舍得少,他的位置低;舍得多,他的位置就升高。对於五欲六尘的念头,事放下了、舍掉了,但是念头没有舍掉,生天生欲界天。享受五欲六尘的念头都舍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念头都没有了,他生色界天。色界天还有色身,如果这个色身也舍掉了,这个意愿都没有,生无色界天。很明显的,舍得愈多,生的地位就愈高。到如来究竟果地,将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舍掉了,他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那一品生相无明还在,没有舍掉,他是等觉菩萨。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所以跟你说这么多品位,品位怎么形成?就是舍的多寡而已。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懂。
  顺境,世间人所讲的「事事如意」,善人你所欢喜的人物,这种境界容易起贪心、贪恋,烦恼里面讲的「爱别离」,就是对这个境界说的;逆境,艰难困苦的生活,恶人、自己的冤家对头,处在这个境界里面,心不自在,瞋恚心容易现前,怨声载道,怨天尤人。六道凡夫处的境界不外乎如此,我们不明因果的真相,所以顺境起贪心,逆境起瞋恚心,於是这个业愈造愈重,果报愈来愈往下坠落,想提升太难太难了。
  所以在六道当中,我们一定要记住,往上升太难,往下坠落很容易。这样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众生在六道里头轮回,总是一世不如一世,只有遇到圣贤教诲,才有向上提升的机缘,这个机缘不多。现在世界上将近七十亿人口,几分之几在一生当中遇到圣贤教诲?过去一个世纪,遇到圣贤教诲的人多半都提升;在现前这个世纪,纵然遇到圣贤教诲,还是往下坠落。原因在哪里?敌不过烦恼,禁不起诱惑。现在这个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大了,谚语常讲「看得破,忍不过」,圣人讲的道理不错,是很好,可是在事实里他忍不过;忍不过,他不能随顺圣贤教诲,还是随顺自己的贪瞋痴慢,还是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依旧是堕落。明知故犯,这有什么法子?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浅了还不行,要深明其理,深深明了事实真相。眼前我们能够咬紧牙根忍一忍,前途就一片光明,你纵然不能脱离六道,你能保住人身,还可以从人身往上提升,过幸福美满的日子;你要是忍不过,依旧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必定往下堕落。现在往下堕落,说实在话,堕落地狱的机会最多。不管你相不相信圣贤所说的话,不是说不相信就不会堕落了,有些人说:「宗教的事情、鬼神的事情,信它就有,不信就无。」这么简单的话,我们尽可不信;你信有,不信还是有,这个事情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存在。於是「舍」这个字就非常重要,时时刻刻要放在心上、要提醒自己,欢喜舍、尽量的舍,能够舍到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那就最好了;舍到只剩自己生活必需品,这是我们佛门里面讲的「衣单」,我还有两套换洗衣服,晚上睡觉还有个铺盖就够了,其他统统不要了。
  这个事情,你们现在年轻人是没有办法想像到的,在我这一代中国人大概都经历过。我们作学生的时代,正好遇到中国跟日本打仗,抗战期间那八年的生活,我们是作学生,那个时候我们是小学生。好像抗战的那一年我是小学三年级,所以整个抗战期间,我过的是小学生活、初中生活。逃难!我们确确实实只有两套换洗衣服,一个小小的布被子,每天背在身上走路,全部的家财就这么多;再就是课本、几本书,我们全部的财产就这么多。八年过这种日子,过得很自在、很快乐。我每天游山玩水,我八年当中走了十个省,江南十个省走遍了,完全靠走路,所以这种生活你们没有办法想像。那时候带领我们的是比我们大的同学、老师,那个时候我们叫「流亡学生」,真的是靠救济过生活。走到哪里都有一些慈善的人帮助我们,给我们一点吃的,给我们找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地方暂时住下来。住得最长久的都不会超过一年,通常三个月到六个月就搬家,就要走路了。长途跋涉的时候,有的地方只住一天、两三天。所以「舍」,我们有过经历,有过这个经验,知道这个好处。为什么?什么负担都没有,什么心思也没有,妄想没有了。全部家当背在身上,你还有什么妄想?没有妄想了,生命跟财产结合成一体了。
  我们在佛法里面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是这个样子,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也是这个样子,过最简单的生活,万缘放下,做社会上最积极的工作,教化众生,给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慈悲喜舍,这是四无量心,到这个地方简单跟诸位介绍过了。这四个字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非常重要,佛把它列在菩萨六波罗蜜之后,可见得世尊在教学用意上,对於这个科目非常重视。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九八集)  2000/10/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9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五面最后一行: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照前面经文完整的句子来念:「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这样句子就完整了。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不谈,出世间法最低限度是讲四圣法界,严格的讲是一真法界,这个层次太高了,我们只讲六道。六道里面一切人与事,最困难的是人与人的相处。如果人与人的关系搞好,能相处,六道的境界跟诸佛如来的一真法界,实在讲就没有差别了。由此可知,人与人相处,是六道里面第一桩大事情。古圣先贤的教学,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种种教化,无不以此为第一桩大事情,也就是教学里面第一个宗旨。何以四圣以上的法界,这些问题都没有?他们是真正觉悟了。我们在佛经上看到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所证得的果位是正觉,他们是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没有真正觉悟,六道,包括非想非非想处天。我们接受圣贤教育所为何事?无非是学得圣贤人他怎样跟大众相处,我们学这桩事情,这在世间称之为大学问。只要将这个问题解决,其他都不成问题了。
  佛教导我们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这一句,『四摄』。「摄」是摄受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接近、亲近。佛在这个地方跟我们讲了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用这四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摄受里面最重要的是教化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欢喜、顺从教化,这就叫摄受。在世间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夫妻两个要是懂得四摄法,修行四摄法,这个夫妻真的是百年好合,我们世间人讲恩爱夫妻,从这个方法上建立。落实在一家,家庭和睦,中国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落实在这个道场,这个道场人人道业成就。四摄无论落实在哪一个团体里面,这个团体决定兴旺。如果没有四摄法,夫妻不和,家庭破碎。
  今天我们看世间有不少企业、公司做得很成功,细细去观察,它用什么方法?凡是成功的,他们所做的是接近四摄法,如果完全用四摄法,老板毫不操心,员工一定团结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互助合作,哪有不兴旺的道理?永远的兴旺,决定没有衰退。四摄里面缺了一条,缺了两条,问题就来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细细去研究,如何把它落实。圆满的落实,这是教育的问题,教育是教人觉悟。如果不教,佛菩萨对众生再好,为什么佛不度众生?佛这个方法这样圆满,为什么不到这个世间来度众生?佛不来,那就是佛不慈悲,大慈大悲怎么能讲得通?佛之所以不来,是现前众生不能接受;换句话说,不能接受佛的四摄法,这就与佛无缘,佛不度无缘众生。
  佛对一切众生的布施是法布施,不是财布施。诸位一定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生活是托钵,他全部的财产就是三衣一钵,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没有一丝毫多余的,所以说财布施他没有力量,他用的是法布施,教化一切众生。法布施实在讲,也离不开财布施,这个财叫「内财」,他的体力、他的精神,这属於内财,他是内财布施,而没有外财。辛辛苦苦四十九年,没有中断,天天在教学,天天为大家上课。什么人得利益?用中国话来讲,好学的人得利益。所以好学是我们这一生成败的关键,哪个人好学,哪个人就得利益。得利益多少是在他好学成分之多寡,他十分好学,他得十分利益;他三分好学,他只得三分利益。
  好学里头最重要的,这是佛在一切经典里面说了无数次的,我们展开佛经,从头到尾看一遍,记忆很模糊,有一句话应该记得很清楚,这一句话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什么记得很清楚?讲的遍数太多了,一部《金刚经》只有五千个字,这一句话讲了十几遍,这是不厌其烦、反覆叮咛。你能不能成就,就在这八个字,你能不能接受,你能不能保持,你能不能读诵,你能不能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给别人看。把佛菩萨的生活行为做出来给人看,这叫「演」,演是演戏。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常常读到的「游戏人间」,他都是在世间做戏,在世间表演,让世间人看到之后觉悟,省悟过来。我们为佛弟子,我们是四众弟子,每一个人身分不相同,工作不相同,必须在现有身分、现前工作里面,做出表率、做出模范,这就叫「为人演」;你做出好样子,就有人向你请教、向你学习,你再教导他,这是「说」。换句话说,如果学了不能够做到,等於没有学,你教别人,别人也不相信,一定要做出来。所以每一部经到最后一句话,佛都是教导大家「信受奉行」,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四摄里的布施摄受。
  我们看到世间人跟学佛的人确实不一样,世间有没有善人、有没有好人?有,我们看到很多。像这些年来,提倡儿童扎根教育,提倡读圣贤书,了不起!大善人,但是他不是佛菩萨。怎么知道不是佛菩萨?这么多好的教材,后面一翻开,「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完了,这一道就封死了,不能够利益天下众生。为什么?你要读这个书,一定要花钱向他买,你要想翻印,他追究打官司,你就得上法庭,你还要判刑。所以这是凡夫,不是佛菩萨,心量很小。我有好东西,但是你一定要来跟我买,我卖给你,不能流通。佛菩萨心量大,爱社会、爱众生,希望各个人得利益,决定没有版权。我们看真的好人、假的好人,就看他要不要版权,他有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没有放下,他行的好事,也不过是世间有漏的福报而已,世间有漏福报到哪里去享很难讲。五戒十善修得很好,来生得人道;五戒十善修得不好,到哪里享福?我们看到许多外国人、富贵人家养的宠物,他将来就变成那个东西,他的前途就如此,畜生道去享福,饿鬼道去享福。他也行法布施、也行财布施,自私自利没有放下,所以多半都是到这两道去。小宠物很聪明、很懂人的意思,为什么?它前生修法布施。它的生活环境很好,你看一家人都爱护它,照顾得无微不至,它前生修的财布施。果报到哪里享受,我们要清清楚楚。
  我们看到世间有不少也算是有心人,看到后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们就寒心了。为什么?不能普及,不能教化广大众生,非常非常可惜。他本来可以作大圣人,可以作救世主,这一下他还是个薄地凡夫,诸佛菩萨看到也摇头、也感叹。所以学佛最大的一个障碍,是怎样突破自私自利。李炳南老居士往年常常叮咛嘱咐我们,学佛要「改心」,改换心理上的观念。没有学佛时候,起心动念为自己、为自己家庭,这是凡夫,六道凡夫,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学佛之后,把这个念头改过来,起心动念想著一切众生的幸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为一切众生修福。修福不是我自己享福,修福让一切众生享福,不分国家(佛经里面讲国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切都不分别,平等看待,普遍的利益,这是佛弟子。
  为佛弟子,起心动念还有自私自利,这是假佛弟子,不是真佛弟子,为什么?佛不是这种心,佛不是这种行为。我们看看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