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彭加木失踪始末-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尘暴过去,如果仍未找到失踪的上海车手,将展开第二套预案——直升机救援。

就在众人担心、两车手失踪50小时的时候,在5月4日15时50分,从若羌县党委副书记杨银林那里传出好消息:失踪的上海籍赛手已经找到,两人均安然无恙。

杨银林说:“两名赛手因为电瓶故障,弃车步行50公里,遇到路过的一辆便车,就搭车前往60公里外的罗布泊镇镇政府驻地求救,罗布泊镇党委副书记赵惠安接待了他们,帮助购买了电瓶,并雇车将两人送到故障车处,等车修好后,再开出罗布泊。”他们预计在两天后跟大部队会合。

就在失踪的上海车手终于被找到的时候,按照比赛日程,5月4日举行的从若羌到且末的203公里汽车、摩托车集结赛,但由于当日出现沙尘暴天气,最低能见度仅有四米左右,一辆切诺基工作车在上午十时出发后,在距离若羌县城不到70公里的315国道翻车,两名新疆环塔汽摩运动俱乐部工作人员受重伤,下午被送往若羌县人民医院。在翻车事故中一男性伤员是司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一女性伤员头部受伤严重,但思维清晰,因医院设备简陋,经过四个小时观察,于下午六时半转往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库尔勒市。

由于道路艰险,且加上大风和沙尘天气的影响,40多辆汽车或摩托车退出比赛。

从“2006中国。新疆汽车摩托车越野挑战赛”的种种报道中,众多读者体会到罗布泊自然环境的险恶,又勾起对于30年前在那里为科学而献身的彭加木的无限怀念……

◆六次寻找彭加木

在彭加木失踪之后,曾经有过六次大规模的寻找。

第一次寻找是在1980年6月18日、19日,亦即从彭加木失踪的翌日开始。寻找者是彭加木所率领的科学考察队员和司机等九人,分坐三辆越野车分头找。沿着脚印连续找了两天,队员马仁文在离营地东北十公里处的一个芦苇包上发现有彭加木坐下休息的印记,一张椰子奶油糖纸夹在芦苇秆上,这正是他在米兰农场买的那种糖。当他们打算沿着彭加木脚印追寻的时候,遇到了坚硬的盐壳板,脚印消失,失去了追踪的线索。

第二次寻找是1980年6月20日至26日,在收到呼救讯号后,当地部队和科学考察队员出动员36人次,在出事点东西30公里范围内反复寻找。空军还出动九架直升机、三架安…2型飞机,在出事点东西50公里范围内进行离地三四十米的耕耘式、地毯式低空搜索,未能找到彭加木。

第三次寻找是1980年7月7日至8月2日,出动员17人,汽车48辆,飞机29架次,搜索飞行员00多小时,搜索范围达4000多平方公里。公安部还派出公安人员,带着六条警犬赶往罗布泊。可是警犬来到这滚烫的罗布泊,失去了嗅觉,没有找到彭加木踪迹。

第四次寻找是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69人、18辆越野车,总共搜索41天。寻找地区以彭加木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搜寻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无功而返。

第五次是在彭加木失踪24年之后——2004年4月6日,中国记者组成“寻找彭加木活动”探险团,一行十人,分乘两辆丰田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进入罗布泊,未能找到彭加木。

第六次则是2006年4月,诚如前面引述的新华社报道中所说,“一支科学探险队员3日在距罗布泊东5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14日一早将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确认新的发现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这支科学探险队由专家、媒体记者和志愿者组成,共30余人。

除了这六次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搜索之外,民间的、个人的搜索也持续不断。从2001年起,唐守业等人每年都到库木库都克附近搜寻,并且开始使用地下金属探测器等先进工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线索。他的做法得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得到了一些企业的热心捐赠。唐守业说:“我们目前使用的探测器可以‘探’到地下1。5米,下一次我可能用上能探测10米深度的探测器。也许某天我将在彭加木留下最后活动痕迹的地方住下来,以此为中心,用探测器对周边区域分片扫描,一个地方也不遗漏,搜索彭加木的遗物。”

当年在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中担任行政总管的陈百录,在2004年已经64岁了,仍然加入民间搜寻者行列。他说:“彭加木失踪时携带有两台铁壳的照相机、一个地质铁榔头、一个罗盘、一个水壶,目前这些都没有找到,但应该不会被金属探测器遗漏。”

人民没有忘记彭加木。1981年10月16日,上海《文汇报》报道上海市政府追授彭加木为革命烈士,并举行追悼会:

上海市人民政府最近正式批准优秀共产党员、着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同志为革命烈士。

彭加木生前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特别是从1956年以来,他先后到新疆、云南、甘肃、内蒙、陕西、广东、福建等十多个省区,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积极努力工作。他对新疆更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把它看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先后15次进疆考察和帮助工作。去年6月17日,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以身殉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队、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对彭加木同志的遗体,曾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寻找,但未获结果。根据寻找的情况判明,彭加木是在给考察队找水过程中,体力不支,迷路昏倒,被狂风吹动的流沙所淹没,以致遗体未能暴露地面。彭加木治丧委员会已组成,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为主任委员。追悼会将于本月十九日在上海举行。

1981年11月,在彭加木失踪处——库木库都克,立起了一块纪念碑,上书“一九八零年六月十七日,彭加木同志在此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考察队立,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一日”。

2000年6月16日,在彭加木失踪20周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纪念彭加木烈士殉职二十周年大会”。彭加木烈士夫人夏叔芳、生前好友、同事以及中国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出席了大会。会后,举行了彭加木烈士塑像揭幕仪式,组织参观了彭加木同志生平事迹展。

◆青年探险家献身“神秘之地”

1996年6月18日,45岁的青年探险家余纯顺献身罗布泊的消息传出,使人们又一次记起了在那里失踪的彭加木。

余纯顺,1951年12月出生于上海。他下过乡,当过工人,后来通过自学,取得了大学文凭。从1988年7月1日起,余纯顺开始了徒步走遍全中国的艰难历程,成为一位“当代徐霞客”。他一边徒步旅行,一边每天记下文学性日记——《壮士中华行》。到1996年6月遇难前,他行程85000里,到过23个省市,写下四百多万字日记。

余纯顺原计划在1996年10月孤身徒步横穿罗布泊。当地传说,六月份是不能穿越罗布泊的,因为六月份风沙很大,天气炎热。他闻言,偏要在六月穿越罗布泊。

1996年5月21日,余纯顺到达新疆库尔勒市,准备穿越罗布泊。上海电视台的摄制组随他一起前往罗布泊。6月11日上午八时半,上海电视台摄制组拍摄了余纯顺出发的镜头:余纯顺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茫茫无际的罗布泊。

摄制组驱车前往到前进桥,在那里迎候穿越罗布泊的壮士余纯顺。预计余纯顺步行三天,可以穿越罗布泊。但是,6月13日,罗布泊刮起了八级大风,而大风又卷起漫天黄沙。地表温度高达60℃!上海电视台摄制组在三天后,没有见到余纯顺。

6月14日,摄制组分三路寻找余纯顺,没有找到。

6月17日,一架直升机从新疆乌鲁木齐飞至罗布泊上空,进行搜索,没有结果。

6月18日上午八时,这架直升机再度飞往罗布泊上空。

十时二十分,直升机终于在一座水和丘背面,发现一个蓝色的帐篷。

直升机降落在帐篷附近。帐篷里毫无反应。人们急切地奔向帐篷。在帐篷里,发现了壮士余纯顺的遗体!

余纯顺牺牲于罗布泊的消息传出,人们都为他惋惜万分。

人们在悼念余纯顺的时候,不由得记起整整16年前,也是在6月,而且是在6月17日,上海着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

这些年来,关于彭加木的回忆、纪念文章,也不时出现在报刊上。

1999年6月初,我在上海书摊上见到一本杂志,封面上赫然印着五个大字:“彭加木之谜”。我当即买了一本。这是《今日文摘》杂志刚刚出版的增刊。刊头语中说,本期收录“着名作家叶永烈的追访实录”——其实,我在买到这本杂志之前,毫无所知。他们在没有得到我的同意之前,便在这期杂志上转载了我1980年所写的《彭加木:“文化大革命”中的坎坷历程》和《有关彭加木失踪的几种奇异传闻》。其实,这两篇文章均转载自我关于彭加木的长篇传记,而标题是他们另拟的。

这期杂志称我是“随队搜索记者”——其实,我当时的身份并不是记者,而是特约作家。最有意思的是,这期杂志发表南京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侦察员李明的日记及回忆,第一段的小标题便是“被叶永烈‘跟踪’”:

1980年7月3日下午,李明正在基地训练警犬“小熊”,忽接公安部急电,命他带上“小熊”速赴上海,准备前往新疆执行寻找彭加木的任务。

彭加木曾是上海科技界的劳模。十多年来,他每年都在秋季去新疆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考察(引者注:“十多年来”不准确)。1980年,他将考察期改在夏季,而不幸恰恰就此发生。6月17日,他在罗布泊不慎失踪。

李明带着警犬“小熊”启程了,专车直接送他们登上飞机。目的地:乌鲁木齐。

在李明前面的座位上,有位旅客,他留着小平头,戴副眼镜。

李明问:“你出差?”

他郑重又幽默地说:“跟踪你们!”

“什么?跟踪我们?”李明以为他开玩笑。

“那你是?”李明问。

“叶永烈。”

叶永烈告诉李明,他是去跟踪采访的……

我是在1980年7月4日从上海飞往乌鲁木齐的。当时,由于南京没有直飞乌018鲁木齐的航班,所以南京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侦察员李明赶到上海乘飞机,正好与我同一航班。

根据我当时的采访笔记记载,与我同机飞往乌鲁木齐、参加搜索彭加木的公安人员共9人,警犬6只,其中南京两只,山东一只,上海三只。

2006年4月13日,新华社关于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新闻,在全国掀起“彭加木旋风”。读着方方面面的报道,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忽然被打开,我仿佛又回到26年前在新疆罗布泊度过的难忘的日子……

◆彭加木失踪新闻发布内幕

那一天,永远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那是1980年6月24日,热不可耐的一天。太阳刚刚露出地面,就用火一般的舌头舐着上海城。我用汗湿的手,拧开收音机的开关。突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传出令人震惊的消息:着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这篇报道是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赵全章写的,全文如下:

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赵全章报道:着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失踪,已经第七天没有音讯。

彭加木于5月初率领一支20多人的科学考察队考察罗布泊。考察队的大本营设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据初步了解,彭加木失踪的经过是:前不久他带领四名考察队员,乘坐由两名司机驾驶的两辆汽车,离开米兰出发工作,原计划绕行罗布泊一周返回米兰,结束考察。6月17日凌晨,大本营的留守人员从无线电中突然收到他们发来的求救讯号,报告他们已迷失方向,汽车断油,人断饮水。留守人员将这一情况急电告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部队请求救援。18日上午,乌鲁木齐部队派出两架飞机前往罗布泊地区寻找营救,其中一架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找到了6个人,向他们空投了饮水和食物、汽油等物资。后来通过无线电话得知,这6个人就是彭加木带领的四名考察队员和两名司机。彭加木于17日上午10时出去找水,曾给他们留下一张纸条,写着:“我离此去东找水”,但一直未返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彭加木同志的安全极为关心。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已于18日派副院长陈善明带领一部分人员赶往出事地点。从19日到今天,乌鲁木齐部队和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又派出十多架飞机和一支地面部队到罗布泊地区寻找,但到23日上午记者发电时止,还没有发现彭加木的下落。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我侧耳谛听着从收音机中吐出的每一个字。我的心飞向千里之外的大漠之中。

这是关于彭加木失踪的第一篇报道。正是这篇报道,使刚刚失踪不久的彭加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后来,我在前往马兰核基地采访的时候,结识了赵全章。当时,我住在马兰核基地第一招待所底楼,赵全章就住在我隔壁的房间。

1980年7月13日,在库木库都克的搜索队帐篷里,我对赵全章进行了采访。

据赵全章告诉我,他当时是在乌鲁木齐机场送客的时候,无意之中得知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他经过采访、证实之后,发表了《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这一新闻。

赵全章告诉我,那是1980年6月20上午10时许,他到乌鲁木齐机场送新疆八一农学院副教授张新时出国。送走张新时之后,在上汽车回去的时候,新疆八一农学院副教授徐鹏告诉他,刚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哈林匆匆赶到机场,他无意中听见,哈林告诉即将登机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领导一个出乎意外的消息: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了!这一消息,在当时是严格保密的。

出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赵全章在归途中,特地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门口下了车。他在值班室询问了情况,得知事情的经过:曾奇迹般地战胜癌症而闻名全国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所率领的十人科学考察队,在完成对罗布泊南部洼地的考察后,经过六天的跋涉,于6月16日抵达疏勒河古道南侧的库木库都克。宿营后检查水箱油罐,发现所剩的水只够维持三天的生活,便于当晚急电某基地请求支援。6月17日午间,基地复电:18日送水,请原地待命。队员们准备向彭加木报告,发现彭加木不见了。只见在他经常休息的吉普车驾驶室里留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铅笔写道:“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大家赶紧致电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领导,同时出动三部吉普车分头寻找,但直到天黑也不见彭先生的踪影。

赵全章还查阅了值班日记,证实了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

赵全章告诉我,他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出来,乘坐公共汽车回到新华社新疆分社,当即写了新闻稿交给采编组。根据分社领导意见,改了一稿,便传真到北京新华社总社。这篇新闻稿,最初是作为内参。由于是供领导看的内参,这篇新闻稿中谈及搜索彭加木工作中的困难:只有一两架飞机,地面搜索人员也很不够。

翌日——6月21日,新华社社长穆青看了内参上这一新闻,说:“发公开稿!”

总社立即把社长穆青的意见转告新华社新疆分社。于是,赵全章又赶到新疆军区采访,查阅了科学考察队从罗布泊库木库都克发给军区的电报。回到新华社新疆分社之后,赵全章把新闻稿作了修改,改成公开发表用的稿子。新华社新疆分社立即把新闻稿发给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请他们审阅。

赵全章告诉我,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不同意马上公开发表彭加木失踪的新闻。6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把彭加木失踪的情况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通报,并希望做好彭加木家属的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立即赶去看望彭加木夫人夏叔芳,向她“吹风”。

主管科技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向来关注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他对新华社的内参作了批示,要求千方百计寻找彭加木。

当天晚上,新华社总社向新华社新疆分社催问彭加木失踪新闻稿的修改情况。

6月23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的第673期上,作了批示。我后来在新疆“720”基地值班室值班记录上抄录了华国锋的批示,全文如下:

方毅、李昌同志:

彭加木同志失踪,尚未找到,他们要求中央下令派出飞机飞行十五架次。此事请和新疆取得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