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砚霓小集-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叫民族最重大的年节“传统”风俗情景吗?

每想到此,心里总觉好不是滋味。中华民族到底保存着多少自己的文化
呢?

买个日历、挂历什么的,上面不缺外国人的纪念日,唯独要寻觅“元宵”
“端午”“中秋”“重阳”。。这些节日的标记,那你休想找见一个字。报
纸也是如此,仿佛公元、公历、公斤、公里。。等等之外,几千年的华夏文
明体制,是“一无所有”的一般。岂不可异?

我执笔时,正值中秋佳节,月色大好,皎洁得令我想起曹雪芹写中秋联
句的“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的名句来。因而又想到他开卷就写当时中
秋节是“家家弦管,户户笙歌”,而那联句诗里,也又出现“匝地管弦繁”
和“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一联,恰与开卷遥遥对映,表明那原是京师
旧来民风的实况。可现在的北京,出户看看月亮的人也没有几个,又往哪儿
去听管弦之音,笙歌之韵呢?

佳节弃如粪土,大家了无意趣——这是个什么问题?我盼望各界专家研
究解答一下,以释愚惑。

中秋算是度过了,下一大节又该是年节了,报纸所宣传“准备”的盛况,
照例还是那个“除夕晚会”吧?除了这一招儿,还有什么民风土俗,讲讲华
夏炎黄老百姓真正喜闻乐见的年节文化呢?——那本来不是最为“绚丽多


姿”(报章习见词语也)的吗?

我盼望趁着中秋刚过,时日尚宽,北京市有关部门早些计划、倡导,多
生产些让百姓过民族年节日的可喜可爱的民间工艺,装点京城大年之夜,让
后代子孙也熟悉一下什么叫“年味儿”。这绝不是“闲事”,因为现时注重
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主要一条就是要教中华苗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这
宝贵的文化是不容被异文化侵蚀得逐渐消亡的。只有热爱自己的文化的国
民,才会真正懂得为什么自己的国家是可爱的,而这种文化应当活在日常生
活中,而不是只在戏台上和博物馆里。

甲戌中秋佳节之次日


碧罗当惜

有一首诗,吟诵可思:

“京城东面碧绫罗,

亮马重渠通惠河。

忍看倾污填绿水,

谁栽丝柳拂清波?”

这首诗,咏叹的是首都目前一项应当引起注意的环境污染现象。待我将
诗句粗略地讲解一番:

原来,我们这座举世闻名的北京城,城里城外,本多水道溪流,构成此
一古都的十分可贵的建置布局。年深日久,河迹渐湮,存者仅矣。如今拿城
东这一大方位来说,就还有三条可观的长河巨渠,足为首都古城标志着贯古
通今的地理文化遗迹,至堪宝贵,至可珍惜——

这三条河,从北往南递数:东直门外是亮马河,朝阳门外是二道沟,东
便门外是通惠河。就中,通惠河名气最大,亮马河次之,而二道沟为最少见
于称赏。通惠河为元代郭守敬所开,是京师的运漕名河,源头来自西山,直
达通州——这一切,无待本文赘述。如今我要叙一叙的,却是那条最无名气
的二道沟——诗中称为“重渠”者。

二道沟,想是俗称(如通惠河亦有俗称),有否另外正称,我愧不知。
其水自西及东,至甘露园,忽折而南流,至高碑店,注入通惠河。可知此渠
实为通惠河的一脉上游。仅就此一端而言,已不容轻视。

二道沟,虽名为沟,其水不小,其流非细;若在小地方,实亦可视为中
等之河道。其水面,宽者可两丈有余,窄处亦不止一丈。我本人条件所限,
并未能从源至尾,视察全部,但就亲眼所见,其水甚清,经冬不冻,活水常
流。两岸斜坡,上广下收,培筑良好。河上多有小桥,倚栏极目,烟水渺然,
境界颇堪流连赏悦。

然而,令人十分惋惜的是,两岸极少树木;偶逢一二老柳垂丝,平添景
色,却已半见摧残,肤体伤痕,无人爱护。更令人痛心者,则两岸住户,完
全缺乏公德意识,更无环保教育,临河之处,随意倾倒垃圾,形形色色,堆
积于岸坡者有之,坠淤于水底者有之——其水原不甚深,垃圾秽物废品之类,
沉于水中,犹露其半。再者,岸边工厂,废品尤多;又有施工修造,百般物
事,拥挤于岸边,时时翻入河底。其形势之严重,已非一般情况。据我所见,
似乎管理无人;清除打扫,一切规章设备,似亦不见踪影。

目睹此情,心头作恶,惄焉忧之。长此以往,不必太久,只几年之后,
此美好之水道即将成为垃圾坑地;且莫说河之全身,即一段堵塞不流,则全
河即成死水,随之而污秽日集,有增无已,则此河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龙须
臭沟”,指日可待!

我敢断言:倘坐待斯河沦于此境,尔时市府必无力为此一河而动员惊人
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为之疏浚,为之修治,为之恢复——其结果必成
“龙须沟”,既无力治之,势必只走“填平”“修马路”一条“出路”,然
后以“治理龙须臭沟第二”为事功之成绩,踌躇满志。假使如此,则何若及
早(及今)引起注意,订出措施,不难克期收效。其法,可请饬该管地段或
分区,合理分配,各包一段,负责维护,保证河流之清洁畅通,有倾倒垃圾
者,责令限期清除,并处以罚款;严重违反公德、破坏环保者且将绳以法律


之制裁。同时组织各该区段之街道、居委、环保、公安各有关部门,加强居
民住户、工厂机关的卫生公德教育,使群众认识此事之重要意义。

自古水利是文化文明的源泉,人民幸福的利赖。水道是首都大城市的一
种生机命脉。“见水就填”的错误做法,一度盛行,已然造成了相当的不良
后果。已有的水利,不知运用,任其毁坏填淤,成为秽臭之渊薮,则错误将
更加严重。如二道沟者,目前河身基本完整,稍加维护,立可改观。污秽一
除,逐年增植河柳,不惟护堤,抑且晓风残月,碧树清流,将成为首都郊坰
中一大特色,一大胜境,不独造福于居民,亦能增加旅游景观。高瞻远瞩,
合理利用,有百利而无一弊,以此时之微劳,收无穷之远福,何乐而不为?!

谨向首都市府建此刍议,幸垂鉴焉。


图书馆与学术生命

图书馆,这名称本身就标志着中华文化文献的历史特色。此三字中,前
二字是关键词,来源于“河出图,洛出书”,见《周易·系辞》。学术界对
河图、洛书的解释不一。例如有人从“龙负图,龟负书”的传说来设想,便
以为是古代河洛水患冲决了商代王室贮藏的“龟甲”文献刻字版片,漂现水
面,便是那种传说的真相。但那只是凭了近现代的“甲骨文”的知识范围而
加以揣测之词,把古史真实看得太简单,把先民的文化智慧看得太幼稚了。
恐不足即为典要。

比如,“图书”一词的另一通行义,就是印章的别称。我从幼时即熟闻
此词此义,自己也常说钤印是“盖个图书”。此语来历应亦很古了——透露
了这一“符号”的信息内涵——上古之河图洛书原是一种符玺重要文物,有
图象,也有原始“书契”,即汉字的祖形。后世立碑,石座雕为大海龟,雅
名赑质,其实也还是“龟负书”的文化观念之艺术体现。

总之,中华古书原本图文并重,“左图右史”,以及陶渊明的“流观山
海图”,图即为“图经”者是。这个中华古老文化传统意味深长,价值宝贵。

从我们中国来说,图书馆的“馆”字也包涵着历史文化进展的背景与“侧
影”。图书之所以珍贵,因其稀少难得,故古时只能帝廷侯府才拥有之,庶
姓求之维艰维困,这不能只批判“统治阶级”或“贵族集团”,须知在造纸
术与印刷术发明发展之前,钞得一部书是个十分巨大的工程,一般人安能有
此财力时力?“洛阳纸贵”一则典故和汉代“石经”立碑、士子观习摹写以
至车马填塞的史迹,生动地说明了“图书馆”在那时不可能属于广众。就是
到了清代,要刊刻一部文集也还需几千两白银与经年累月的时光。以皇家之
力,《永乐大典》只能“复制”三部(一说只是两部),《四库全书》算“进
步”了,但也只能分七庋阁而已。

图书馆的优质,第一在于收藏的富有与齐全;第二就是借阅手续便利—
—这也就是管理制度与开放意识的好坏与高下的事情了。燕大借书,填一个
条子,几分钟即见书到,再在书卡签个“学号”(学生的代名)就完事了,
马上就可看书了,真是一种至大的快乐与福气。馆员也好,可说是“百借不
厌”,我填的借书单一把一把的,从未见他们“烦”了。

我需借之书,百分之九十九是“馆有”的,可见其富!小部分适逢“已
借出”,便终未及再去寻借,故引用有时未周,并非馆藏不富之故。

一离开燕大,我再无此乐此福了。我提这些,是为了让人知道它对学术
研究真是“性命攸关”的宝地!

图书馆万万少不得的,也要努力办得更好。

《老残游记》写到了私人名家的书府,有诗咏道:“沧苇遵王士礼居,
艺芸精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琅嬛饱蠹鱼!”这种叹慨十分感
动我的心魂。因为,私家大藏书府库,有大功,也有大隐患——就是不能发
挥作用,成了“古董”,一个“深锁”,固然有安全保护之效(过去发生过
“学者”在图书馆偷书转卖的事),但正是“锁死”了!再者,蠹蚀鼠噬,
湿浸气腐,还不时要来一场天灾人祸!“绛云一炬”,万卷灰烬,千载痛心!
可为炯鉴。

所以在我们,建立图书馆并非易事。至于现时,看“闲书”、漫阅散读
拾零册的不在话下,若想认真做些学问、研究课题,个人也买不起几种大书,


——买了也无处可放置。所以,图书馆就是一个国家的文献、民族的文化的
宝库,也就是精神的命脉,学术的渊薮。

我们中华民族的延续与文化的发展,国力的富强,都少不得向图书馆寻
求智慧与力量,知识与策略。我们必须珍视图书馆,它才是最大的“国宝”,
怎么赞美它也是不为“张皇”太过的。

从个人来说,我是个书生,志业皆在于研究文化文艺的课题,于是我与
图书馆的关系是太深太切了。若说我的学术生命的成长、发展、旺盛。。,
乃至间歇、停滞、衰微、荒落。。都与图书馆之有无与便否是息息相关的。

我自幼好学,喜欢思考探究问题,而寒家苦于无书可资稽考。中学时代,
我经历三校,图书设备皆未留下多深的印象,也谈不上运用;一到燕京大学,
我真如“盆鱼纵壑”,可谓得其所哉!

我的学术生活,严格说来,是从大学开始(尽管高中时已写论文),而
燕大的那座外观不大而内蕴丰富的图书馆,成了我的“家”——因为除了上
课到教室以外,全部生活,只要是“开馆”时间,我必定是在那里的。若逢
闭馆休息日,我就真如一个“无家”的游子,惶惶然无所归着,满怀的“失
落”感。至于宿舍,那只是夜眠和午休之所,我对它并无多大“情缘”。

拿拙著《红楼梦新证》来作例说明:此书完完全全出自那所优良富美的
大宝库;粗略统计,所引书籍约七百余种,都是馆藏——那时进城到北京图
书馆的条件很不容易,只有一二次罢了。

因此,没有那座“学术之家”,我是无法写出研究论著的。一旦离开了
大学,包括读书与执教两个阶段,我没了图书馆,我的学术生命就逐步萎顿
了,就没有什么大成就可言了,一些“雄心壮志”(研究计划),都成了泡
影,零散的心得,也自然随之化为云烟。这种无形的“文化损失”,主要由
图书馆之不再予我方便而决定。不做我这种工作的人,是难以估量一所图书
馆的价值与作用的。


烹饪与革新

在中国,烹饪是技能,是艺术,是文化,是生活,是学问,是哲理,并
且还是作相之铭言,治国之大道——你莫以为我是在这里胡拉乱扯,“语无
伦次”,且听我粗述鄙意。

烹饪是文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道理安在?我们都知道,人类发现火,
是文明的开端之契机。知道了火,首先运用它的结果是懂得了熟食。熟食不
但“好吃”,而且使“人”脱离了“野兽”状态,熟食对人的身体、智力的
发展变化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而烹饪的意思,本来就是熟食,即此可见
烹饪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了。

何以证之?你查古字书,就会看到:

一、《诗经·匏叶》:“采之亨之”;《笺》曰:“亨(古烹字),熟
也。”

二、《方言》:“亨,熟也。”

三、《诗经·楚茨》:“或剥或亨”;《传》曰:“亨,饪之也。”

四、《方言》:“饪,熟也。徐、扬之间谓之饪。”

五、《论语·乡党》:“失饪不食。”《注》云:“失饪,过熟也。”

我想这足够了,足够说明烹饪本来并无其他深义,就是熟食。

记得读过一本英文书,它想象原始人类第一次发明熟食的故事,说:有
一次,一个人在火堆旁边吃猎来的“野味”,一不小心,失手将那食物落在
火中;等他费了一番手脚,将它从火中取出来重新递进嘴时,惊奇地发现这
块食物比未落火时格外地、异常地“香”!于是他不禁发出一串惊讶和赞美
的兴奋的声音(那时语言还未发达呢)。同伴们得知以后,都来模仿这个惊
人的大发现的做法。。。人类的熟食——文明的开端,就是如此而起的。我
想,这个想象恐怕没有任何学者还能来“证实”它,但听起来颇觉合情合理。

用火,熟食,这是烹饪的第一阶段。

然而,说是“第一阶段”,可能还有人提出异议。为什么?因为果如上
述情景,那种做法只能算是“烤烧”门类;后来一般把东西放在火中烧、火
旁烤,恐怕不叫烹饪。假使问题确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再引《说文解字》,
它注解“烹”,说是“煮也”。在《周礼》的注疏上,也有同样的训诂。

既然是煮了,那就发生两大问题:一个是光火不行,还得有水,所谓“水
火既济”者是;一个是要加水就牵涉到须有“容器”这个工具的事情——这
就是瓦鬲和铜鼎(铁锅那是很晚的事)等类炊具了。知道制造、使用器具以
烹饪,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才又达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鼎这个器物,据《说文》,乃是“调和五味之宝器也”。这句话十分重
要。《易经·杂卦》:“鼎卦,巽(木)下离(火)上,取新也。”所以依
《鼎·大象》传疏,说是“木上有火,有烹饪之象,所以为鼎也。”由此可
知,饮食的进化,熟食之后,逐渐发展,才到懂得调味的另一阶段。调味于
是成为烹饪的一个最关重要的特点。可以说,没有调味,也就没有烹饪——
烹饪也可以说成“烹调”,这个道理就异常分明了。

最善于“调和五味”,这就是中国烹饪的最大的特色。神农尝百草,掌
握了一切植物的性能滋味,以之充饥、养生、疗病;中国医师处方的基本特
点就在于能够“调和”,运用众多的药味而使之综合调济于“一炉”,发挥
出全新的性能和作用,因此中国的食物烹饪的“精髓”,同样是这个综合调


济。须知,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见解,也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

人们可能熟知,我们祖先喜欢把良医和良相并列,因为前者治病救人,
后者为民医国(有作相之材的叫做“医国手”)。但人们未必都记得我们祖
先更喜欢把良相比作好厨师。

《书经·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代殷高宗任命傅说
(人名)作相时所说的两句名言。盖盐代表咸,梅代表酸,是作羹之所必需。
唐代诗人颂扬相国,就说“盐梅金鼎美调和”。你看,好宰相不就比作了一
位高明的烹饪师了吗?

宰相又叫“鼎辅”,译成了“白话”,岂不也就是说:他是“掌锅(或
勺)的”辅佐人材。巧得很,老子恰好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看来,
治国之道和烹饪之理竟然这般地“关系密切”过。

烹饪师的真本领,并没有离开上面我所举的两个最大的要点:

一、要会掌握和运用火候。食物选料再精,制作再细,都弄好了,最后
下锅火候不对,结果也会非常糟糕。其关系之重要,无与伦比。《论语》说
的“失饪不食”,大约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说“掌握”。至于煎、炒、烹、
炸、焖、炖。。,种种做法,其实也就是对火的运用之道。

二、要会调味。烹饪,在某一意义上讲,就是调味的艺术。厨师面前摆
着般般样样的“作料”(这两个字本该写作“芍药”),味各不同,他像魔
术家一样,东放一点这个,西加一点那个。。最后他把菜肴从锅里倾入盘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