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老的复活-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与埃及法老陵墓打交道的人,暴卒的原因是什么?法老墓碑上的咒语是否真有灵验呢?

种种观点认为墓道壁上有一层粉红色和灰绿色的东西,可能是一层死光,据说它放射出的物质能使人丧命。

也有一些科学家倾向于另一种看法,即古埃及的文明已达到可能以剧毒的害虫或毒物作为特殊武器,来保护埃及统治者的陵墓免受暴力侵犯。1956年,地理学家怀特斯在挖掘罗卡里比陵墓时,就曾遭到蝙蝠的袭击。

近年来有一些科学家试图从生物学上来解释,开罗大学生物博士、医学教授伊泽廷豪于1963年声称:根据他对博物馆许多考古学家以及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体检的结果,发现所有的体检者肌体均存有一种能引起呼吸道和使人发高烧的病毒。进入墓穴的人由于感染上这种病毒,将导致呼吸道发炎最终窒息而死。但墓穴中的这一种病毒为何生命力如此顽强,竟能在木乃伊中生存4000年之久,科学家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只警觉的胡狼,已经在图特卡蒙的墓室内忠实地守护了3000多年。1922年11月26日,法老的亡灵将再也不会需要它的护卫,但这位卸任的卫士仍保持着它习惯的警觉。

1983年,一位叫菲利普的法国女医生,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这些人死亡原因都是因为发掘者和参观者对墓中霉菌过敏反应造成的。据她研究,死者病状基本相同——肺部感染,窒息而死。她解释道:“古埃及法老死后,随葬品除珍宝、工艺品、衣服外,还放置了各种水果、蔬菜和大量食品,后者长久保存经过千百年的腐烂成为一种肉眼难见的霉菌,粘附在墓穴中。不论是谁,只要吸入这种毒菌后,肺部便急性发作,最后呼吸困难而痛苦地死去。”斯特拉斯堡的杜米切恩教授就因钻入刚发掘不久的充满霉菌的陵墓中临摹铭文而一命呜呼。至今为止,这种说法成为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了。

但是法老墓碑咒语究竟如何,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不懈研究,而最近又发现这与金字塔本身所具有未知的“塔能”有关,看来真相如何,不可猜测。

………………………………………………

第九章 今日埃及学

埃及学以个人冒险揭开序幕,在百余年后的今日,则以集体的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考古学家的一生,固然仍有部份时间在田野度过,其他时候则花费在研究和实验室。他们鲜少独自工作,反而常与其它领域的专家合作,探寻科技整合的可能成果。在严肃的研究生涯之中,一名考古学家如果有幸,仍然可能因为发现一处遗址,而拥有那份令人震颤的激情。

业余考古爱好者(如戴维斯和卡纳冯)能自由发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只有政府机构能得到发掘许可证,也才可能负担重大发掘工程所需的经费。这些机构通常设在埃及或外国的埃及学研究院。现在有26个国家各拥有至少一个埃及学研究中心,这些中心大多附属于大学或博物馆。埃及本身对各项有关研究计划,积极参与。“埃及古代文物机构”的前身,乃是马利耶特和马斯皮罗所开创、发展的文物局,它的监察员为外国来的考察团提供各种田野研究的协助。上埃及、埃及和下埃及的总监察员,监督各自区域内的遗址和古代建筑,在必要时也支援抢救工作。此外,开罗、阿西乌特、亚历山大城的几所大型大学,都有各自挖掘小组。埃及还拥有两个重要的埃及学文献资料中心,一个在开罗,另一个在卡纳克,是由法国和埃及合作设立的机构。

对于马里耶特、马斯皮罗、卡特和蒙泰等发掘者来说,每次新发现,尤其是像塔尼斯王室墓地、图特卡蒙墓穴、德尔巴哈里隐藏地,或神牛墓这样的重要发现,都表示又要开始一场长期的劳动:测定藏品的位置以后,要小心取出,转移到实验室或仑库里,加以清理、描述、画图、分析、编卡片、加固,甚至修复。所以卡特即使在许多专家协助下,也要费十多年时间才清理完图特卡蒙墓穴,把全部物品装箱打包运到开罗博物馆。马里耶特独自工作,因此永远也编制不完神牛墓里数千件物品的目录。这些发掘者去世后,文献学家、碑文学者、考古学家等专家接替了他们的工作,陆续发表关于所发现的物品和资料的研究成果。

19世纪里,所有的埃及学学者都互相认识,并常常互通信息,交换资讯与心得。从那时起,人们对埃及学的兴趣大为增加。几年以来,大家还成立了一个国际埃及学学者协会,拥有不下900名会员!同时埃及学也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逐渐细分为几个部门,文献学、碑文学和历史(包括宗教史、考古史和艺术史)等。结果,人们已越来越难全盘掌握这门学问。

此外,埃及学学者与史前史学者一起工作,逐渐采用了新考古学的严密方法。他们不再仅仅研究文献或漂亮的文物,而开始对发掘的地层做专业考察。他们已经知道,从地层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决不亚于石碑或神庙墙壁上的铭文。近15年来,借着现代的科学方法和实验室的研究,埃及学已大幅扩展了它的研究范围。

那么,埃及学已经研究透彻了?其实不然。这些新的研究方式并不意味不会再有伟大的发现。如神牛墓、图特卡蒙或塔尼斯王室墓穴等。人类数千年来生息于尼罗河流域及其附近的绿洲,跑遍了邻近的沙漠,到处留下人的踪迹,但遗迹并未全部发现。不要忘记,埃及历史上的各个首都尚未受到彻底的勘察……还有许多法老的墓穴下落不明,连亚历山大大帝墓穴也有待发现!

阿布·辛博小神庙

○挽救阿布辛博

瑞士人布尔卡德,1813年到努比亚旅行时,化妆成叙利亚商人,化名伊卡拉欣·伊本·阿布达拉。就是他最先看到阿布辛博的遗址;并且留下了纪录。当时他把阿布辛博叫作伊普桑巴尔。

公元前591年,当普萨美蒂克二世(公元前?—前609)出兵攻打苏丹法老阿斯佩尔塔时,埃及军队里的希腊佣兵,已经对阿布辛博赞赏不止,并在一座巨像的腿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当时,神庙已经开始陷入沙中;后来,阿布辛博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家,没有一个人提起过它。

1799年,当法国远征军里的学者,询问努比亚人哈吉·穆罕默德时,他开了份长长的名单,列出位于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间的努比亚村庄。“阿布辛博”名列其中,但不见提及它的废墟,而凯尔塔西、德波、塔法、卡拉布沙、德尔、卡什·伊布里姆等遗址的叙述则十分详细。其实这些地方的神庙,远不如阿布辛博的神庙来得重要。

奇)布尔卡德在当地阿拉伯人指引下,终于在1813年3月22日到达阿布辛博。他从沙漠高原下到谷底去,对尼菲塔莉王后的小神庙作了一番巡礼,这是人家告诉他的此地唯一的遗址。他在日记里对这座小神庙作了详细的描述,然后说:“如我所料,在见过伊普桑巴尔的全部古代遗物之后,当我准备沿着下谷底时的路返回时,我不经意地稍微绕向南面,突然看见四座尚能看出轮廓的巨大雕像。雕刻在离尼菲塔莉神庙约200公尺处的山上,竖立在一个很深的山口中。它们几乎已全部陷入沙里,只有其中一座有完整的头、一部份胸部及手臂还露在外面。旁边一座几乎看不出来了,它头部已经断裂,沙子堆到肩膀处,另两旁只看得见头饰。很难判断这些雕像是坐着还是站着。”

书)所以,1813年时,大神庙已然陷入沙中,而努比亚人甚且不知道有这座大神庙。布尔卡德写道:“在四座巨像之间的岩壁上,有俄赛里斯的雕像,沙面上有它的隼首。如果除去沙子,我猜想下面可以发现一处巨大的神庙,四座巨像很可能是入口处的装饰。”他也不能确定神庙确实存在。

网)在1813年,还没有发明任何机械来搬走堆在山壁上和神庙上的沙子。要搬掉这数百万立方公尺的沙,需要上千人,而在当时阒无人烟的努比亚,上哪儿找这些人力?

为了确定神庙确实存在,唯一的办法,是除去布尔卡德所见到的俄赛里斯像(实际上是太阳神瑞—何拉克提)头部下面的沙;然后从门——如果有门的话——钻进去。那些兼作文物商的领事,都被布尔卡德的叙述吸引到这里来了。德罗韦蒂和萨尔特深信里面藏有财宝,都想进入这座神庙。

1816年3月,德罗韦蒂率先到达阿布辛博。他费了许多周折,花了300个皮埃斯特(埃及货币),才说动村里的族长派出一些人手,帮他清理沙子;而他自个儿则忙里偷闲,前往乌阿迪·哈尔法看大瀑布去了。等他过了几天回来时,发现根本没有动工。村民囿于迷信,担心进神庙会遭不幸,拒绝工作。族长把钱还给他,德罗韦蒂便回去了。

萨尔特则请贝尔佐尼负责这项工作。贝尔佐尼1816年9月从卢索尔到阿布辛博来,立刻明白他所面临的难题有多艰巨。清理庙的正面至少要一年,当然也要大量人力;而他既没时间也没人,更没有经费。

显然,应该集中力量挖出那个可能存在于中间两座巨像之间的门。要到达这个门,据他计算,要清除11公尺以上的沙子,而沙子源源不断从峭壁高处流下。用他的话来说,要清沙堆乃是“企图在水里挖一个洞”。他尝试设置栅栏,以减低沙子流下的速度,并在向下挖时不断用水润湿洞壁。经过一个星期,他还没有挖到一半就没钱了,于是决定先回卢索尔,以后再来。

拉美西斯二世将高大伟岸的雕像耸立于下埃及古都孟斐斯,这座位于土质疏松沙地上的巨大玄武石像,当年是如何将其摆放于此?又是用何种工具将这块完整坚硬的巨石雕凿成眼前这尊完美的作品?这难道不是个谜?

一年以后,贝尔佐尼带着两名英国海军上尉回到阿布辛博。采用和1816年相同的办法,经过20天艰苦努力,终于发现了门的顶端。他们从一条狭窄通道爬进巨大的神庙,贝尔佐尼后来兴奋地回忆当时的发现:一座非凡的神庙,有浅浮雕、绘画、巨大的精美雕像等装饰。不过他同时也感到失望:这座神庙里没有他想像的财宝,连值得带走的石碑、雕像或小纪念碑也没有。他的战利品少得可怜:一个猴子小雕像、两个鹰首斯芬克斯像、一个库什总督的雕像。他把这些都交给萨尔特,现存大英博物馆。

贝尔佐尼和他的同伴吃完了带来的食物,在1817年8月4日,进入神庙后第三天,离开了阿布辛博。他们留下神庙已经挖开的入口,要求附近的村民注意保护。尽管他们再三嘱咐,努比亚人还是任凭沙子堆积,重又掩盖了神庙的入口。

1831年由于英国人罗伯特·海的努力,人们得以重睹这四座雕像的全貌。但是在1850年3月,当福楼拜的旅伴杜冈,为神庙拍下它的第一张照片时,门又已经被沙子掩埋了一半,巨像的大部份也都埋在沙里了。马利耶特在1869年清理出神庙的正面;然而五年以后,当阿梅利亚·爱德华拜访阿布辛博时,北面的巨像又被沙子埋住了。这场与沙子搏斗的工程,似乎注定永远无法成功。直至1909年,马斯皮罗才终于把神庙从沙堆里清理出来。

1956年,埃及政府决定在阿斯旺建造新水坝。尼罗河两岸努比亚地区的所有古代遗址和文物,立即面临毁灭的威胁。

鉴于此危机既严重又紧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56年3月8日,发起一次国际性救援行动,以挽救努比亚的遗址和文物。由于在世界各地,埃及学已拥有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所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都迅速积极地响应了这号召。

在水坝完工之前的八年里,40个考古团前往受胁的地区考察,挽救了二十多座古代建筑。结果,这个行动现在已成为整个尼罗河流域中亨有盛誉、最广为人知的考古学成就。'。电子书:。电子书'

动用现代先进工具,仅搬运拉美西斯二世世像头部已经十分艰难。

也许古埃及人拥有和我们现在一样锋利的切割工具,否则无法想像他们是如何对付这坚硬无比的玄武石。

联合国教科文号召的挽救工程中,最壮观者,当属两座阿布辛博岩石上的神庙切割、拆卸工程,以及在新湖上方的高地上,重建遗址和神庙的工程。

迁移这两座神庙的行动,是一次惊人的工程成就。

有人说:“神庙可以拆卸,但是山可动不了。”阿布辛博这两座却是在砂岩峭壁上凿成的。大神庙入口前的四座巨大坐像,都用整块的实心岩石雕刻而成;神庙里的厅室和小圣殿,深入山壁达60公尺。尼菲塔莉王“巨像”这个词,确实适合用来称呼阿布辛博的雕像。只要将前面图中,工人的身材与切割部位如头、脚等一作比较,立即可以看出,这些雕像大得惊人:任何一个部位,就比工人大三、四倍!某些石块重达20吨……

图上的遗址全景十分清楚。搬迁后位于新址的神庙:左面是有巨大坐像的大神庙,右面是小神庙;两座神庙和尼罗河之间,有一条宽阔的堤坝以防洪水。两座神庙前大面积覆盖着岩石和沙子,以模拟神庙在原址的风貌。王后的神庙虽然较小,也有六座在岩石上雕成的巨像,各高10公尺,相当于现代大楼的三层楼高!大神庙前的巨像更高达20公尺,头部的左耳至有耳之间约宽4.2公尺。一个成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耳朵里——它高一人尺多!此外,眼睛宽84公分,鼻子高98公分,放在膝盖上的手掌长264公分。如何挽救这些硕大无朋,却又优美无比的文物呢?

有三个方案可供研究:第一,建造一个巨大的透明圆盖覆盖住两座神庙,把神庙留在原地。但是处在约100公尺深的盆地内,建造这个巨大防水圆盖的费用,相当于建造一个阿斯旺水坝。第二,把两座神庙用水泥打造的巨大“沉箱”整个封起来,然后把它们连同周围的山整块切割下来,再用起重机把整块“蛋糕”吊到高地上去。第三个较不昂贵繁重,也是最后选择的方案,把神庙的所有雕刻和装饰从山上切割下来,切下来的石块每块不超过20吨,可以用起重机和卡车运到选定的重建地;然后再在重建地四周尽量重现古代的景象。

于是,阿布辛博的两座神庙,像巨大的积木般被吊上高地,重新“拼凑”起来,竖立在比原址高200公尺的地方。现在,附近还修建了一个机场和一家豪化的旅馆,来此游览要比从前方便得多了。

○拉美西斯二世的新生

经历了30个的时空变换之后,他又找到了安身之处:开罗博物馆。

他恢复了原来的容貌。几绺从前用花叶的色素染成金黄色的头发,现已变脆,使他轮廓鲜明的面孔稍显得柔和,仿佛包含人间的全部智慧。他裹在麻布里的双手纤细而修长,指甲还保持琥珀色,象征生命的、散沫花叶色素的色泽。拉美西斯是地中海地区的人,他在死后仍然保有该地区人种的一切特征。他皮肤呈纯净的金黄色,看来像是沉沉睡着。在凝视他的时候,不禁让人以为:生命的气息还没有离开这具脆弱而瘦长的肉体。他面部的轮廓是如此清晰,身体是如此完好无损,真不知该惊叹,该不安,或该敬畏。

1976年,这具患病的木乃伊,在102名科学家竭尽心力的诊断、治疗和照顾之下,终于痊愈,再次获得永生。现在,拉美西斯二世又重返埃及不朽的群主行列,安息在他祖国首都的开罗博物馆里。

1976年,一具患病的木乃伊,在102名科学家竭尽心力的诊断、治疗和照顾之下,终于痊愈,再次获得永生。现在,拉美西斯二世已重返埃及不朽的君主行列,安息在他祖国首都的开罗博物馆里。

然而在1976年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埃及大地上最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日渐损坏。在经受了岁月的沧桑之后,种种迹象显示,他已染上即将蔓延全身的腐蚀性疾病。这种看不见的疾症来自何处?怎样才能根除这疾病,使神圣的拉美西斯重获永生?

在法兰西博物馆名誉督查员克丽丝蒂安·德罗什诺布勒古尔的发起下,埃及与法国的顶尖专家,共同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小组由巴黎人类博物馆利奥奈尔·巴鲁及副馆长科莱特·卢贝教授带头,其中包括102名科学家。他们为“病人”诊断、治疗了七个月。

1976年9月,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运抵巴黎。科学家俯身察看他,由于激动而说不出话。他们口戴外科医生的面罩,屏住呼吸:病人名气太大,太神秘了……这次会诊如此重要,他们忐忑不安。拉美西斯躺在一具简陋的橡木棺里,卸下所有象征荣誉的饰物之后,只是一个患病的老人。

根据埃及学学者的看法,拉美西斯很可能生于公元前1279年,就出生在他父亲塞蒂一世的底比斯王宫里。他约在70年后,即公元前1212年左右去世。死后,他的尸体接受了只为法老举行的神圣仪式:遗体涂上了防腐香料,裹上面带,饰上宝物,安放在国王谷的墓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