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林清华还做出了木柄手榴弹,也是用导火索点火,专门用于守城。
在更新装备的同时,林清华也没忘记加强部队的训练。寨子中的这些部队除了马满原的骑兵还有些战斗力外,其他的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只是凭借着一股勇气作战,一但失利,则很可能瞬间崩溃。林清华按照镇虏军的编制和训练方法训练他们,主要是加强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另外专门训练了一支两千人的炮兵部队。
林清华也没有忘记经济的重要性,他从寨民口中得知,李自成的军队到这里后曾经宣布三年免征赋税,但众人只高兴了不几天,陈潜夫率领的人马就来了,他不仅命令寨民照常纳税,还强迫青壮年服兵役和劳役,并和刘洪起一起将本属于寨民的土地据为己有,使寨民全都变成了他们的佃户。
林清华知道,现在的河南一带土地并不缺,因为常年战乱,人口死亡流散很多,因此他慷慨的宣布每一位寨民都可分到土地,家中无人当兵的每户可分三十亩土地,有一人当兵的每户分土地五十亩,有两人当兵的分一百亩,以此类推。对于赋税,林清华认为还是应该收的,要不靠什养兵呢?不过他将税率适当降低,为十五税一,而且只有这一个土地税,没有其它的苛捐杂税,至于商业税,由于寨子中和附近没什么商业,因此暂时不征,但他还是鼓励人们经商。
由于现在春耕已过,正是农闲季节,寨民无事可做,一些好事之徒便开始惹事生非,林清华根据现代法律结合当时的现实制定出了一部法律,为了不与大明律发生冲突,他将其命名为《西平寨寨规》,把它公布出来,要寨民遵守,对于触犯了此规的人,若是不严重,则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轻微的鞭挞,对于严重的犯罪,则召开寨民大会,予以公审,寨民大会由两百人组成,每过一个月改选三分之一,公审时若有一百五十人认为被告有罪,那么被告罪名即成立,根据寨规由一名推选出的法官定罪量刑,最高可判死刑,但需寨主批准,而且死刑的执行方式只有绞刑一种。通过几名罪犯的现身说法,寨民很快就得到了教育,林清华想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培养寨民们的参政意识,并将这种参政意识带入其它的社会生活中去。除了用法律来规范寨民的行为外,林清华还将寨民组织起来从事劳动,以免他们无所事事,而目前最好的劳动莫过于修筑防御工事了。林清华在寨子的东南西北四角各修建了一个大型炮台,炮台距寨子都是一百丈,为梯形土台,每个炮台高十丈,顶部平台为边长二十五丈的正方形,上置四门五千斤大炮,底下四周挖有一丈深、两丈宽的壕沟,炮台的中间挖一个竖井,用木板挡土,充当弹药库,顶部平台盖一间半埋式木板房,平时驻兵五十人,战时视情况增加驻兵。
就在第三座大炮台刚刚完成的时候,洪熙官和方世玉回来了,他们带来了皇帝的旨意,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直留在南京的莫不计。皇帝的圣旨里先对林清华大加褒奖,说了一大堆骈四俪六的话,听得林清华如坠云里雾里,好不容易才把这些废话听完,对于林清华的请求,皇帝并未全部答应,只说徐州一带兵力空虚,不能抽出多余的部队前来豫南,要林清华就地招募义勇,但皇帝答应让正在休整的镇虏军前来相助,最后还任命林清华为豫鲁督师,要他不忘朝廷重托,早日光复中原等等。
莫不计念完圣旨,说道:“侯爷的奏章到了朝堂之上,引起诸多大臣的争论,史阁部和一些东林大臣认为在豫南设立一处军镇可以减轻淮扬一线的压力,因而极力赞同,主张把镇虏军与平虏军都派过来,由侯爷统一指挥。但‘四镇’主将和宁南侯左良玉并不同意,他们借口徐州吃紧,硬要将镇虏军与平虏军留下,特别是左良玉,他本来带了十万人马到江南,听到侯爷已在豫南驻扎,立即让他的儿子左梦庚带领全部人马连夜返回湖广,显然是怕侯爷抢了他的地盘,朝中大臣对他的做法颇为不满,他先是装做看不见,后来就干脆称病不朝了。‘四镇’之中,高杰一派已不成气候,剩下的三镇正忙着争夺地盘,看到新军的战斗力很强,就都想将其据为己有,互不相让,为了防止‘四镇’坐大,皇帝一面下圣旨将平虏军编入御林军,由他亲自掌管,一面将镇虏军派来豫南,既是应了侯爷的请求,也可防止其落入‘四镇’之手。这样一来,虽然‘四镇’对朝廷不满,但由于其互相牵制,所以也不敢怎么样。我们几人先走了几日,镇虏军现在正在路上,可能还需十天半个月才能到。”
等莫不计说完,洪熙官接口道:“本来我们是想打算将二位夫人一起接来的,但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我们走之前,朝廷下令,所有在外的镇将都不能带家眷,只能留在南京,连‘四镇’也把家眷送进了南京,看来他们是怕有人造反呐。二位夫人为了不让侯爷担心,特地写了封信,托我带来,要侯爷放心,说家中一切都好,不要记挂。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不放心,我在侯府周围买了几处民居,留下十几个武艺高强的弟兄,若是势头不对,就立即将二位夫人抢出南京,送到这里。”说完便从怀里拿出了一封信,交给林清华。
林清华看完信,只得叹了口气,看来朝廷是把二女当做人质了,不由得在心里暗暗诅咒那个出馊主意的人。
林清华又向莫不计询问了些朝廷最近的动向,莫不计立即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林清华,林清华接过一看,不由暗自叫绝,原来莫不计将林清华离开后朝廷每一天所发生的事都仔细的记在了本子上,林清华一边看着,一边赞叹着,连夸莫不计是个好师爷,把自己交代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莫不计立即打蛇随棍上,说道:“既然侯爷都夸我,那就说明我很称职,不如加我点月俸吧,最近我手头挺紧的。”
林清华笑骂道:“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真是让我无话可说。好吧,就把你的月俸加一倍,不过有个条件。”
莫不计忙问:“什么条件?”
林清华道:“你立即返回南京,继续注意朝廷的一举一动,随时向我禀报。”
莫不计立即苦着脸道:“侯爷饶了我吧,那些大臣的嘴脸我已经看够了,表面仁义道德,骨子里多是男盗女娼,再和他们这么耗下去,我恐怕就要疯了。你还是让我跟着你,也好体验一下上马打天下,下马做文章的征战生活吧!这月俸我不加了,只要同意跟着你,哪怕减一半也成啊!”
方世玉笑道:“怎么,在南京的时候你三天两头闹着要加月俸,现在又装起圣人来了?月俸减一半,只怕养不起你那秦淮河畔的红姑娘吧?”
莫不计怒道:“去,去,去!你懂个啥?那是为了应酬那些官员,要知道那些家伙可都是大耗子,可贪着呢!不过话有说回来,小琴姑娘的小曲儿唱的真不错呢!”说完便眯着眼睛哼哼咭咭的回味起来。
莫不计哼完小曲,发现三人均用古怪的眼神瞪着自己,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说道:“我好不容易来这里,还没看看这里的风景,就把我赶回去,这太说不过去了吧?再说了,若是探听朝廷的动向也用不着我呀,比如那祁管家就很不错嘛,而且现在南京城里气氛有些紧张,我胆子小,不敢留在那里。”
林清华笑着拍拍莫不计的肩膀,说道:“这件事情非你不可,你通晓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你还知书达理、慧眼识英雄‘‘‘‘‘‘总之,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全才,派你去那是重视你、提拔你、锻炼你,你要抓住机会呀!另外,你可不要小看了这笔杆子的威力,有些时候笔杆子比枪杆子都厉害!去吧,去吧!我把你的月俸加到五百两,也让你在那秦淮河边、风月场里好好风光风光。”
一大段慷慨激昂、声情并貌的说辞将莫不计熏得晕晕乎乎,他感觉自己仿佛已成为了天下最聪明的师爷、最受重视的师爷、最幸福的师爷。也许是话打动了他,也许是五百两的月俸银子打动了他,莫不计一拍胸脯,说道:“侯爷的事就是我的事,就算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我立即动身返回南京,为侯爷分忧!”说完转身便走。
林清华连忙拉住他,说道:“也不用这么着急吧,再怎么说也要休息一晚,明天再走吧。”
当晚林清华便在寨子中摆宴,既是为莫不计接风洗尘,也是为他饯行。莫不计有些兴奋过头,在马满原这个大酒鬼的劝酒下,他竟然喝光了一整坛陈年高粱酒,林清华看的直乍舌,暗叫自己看走了眼。但这样一来,莫不计第二天一直睡到日上三杆才起来,匆匆吃了点饭,便在天地会天贵堂全体部属的陪同下返回南京,林清华之所以派遣天贵堂去南京,一是为了保护莫不计,二则是为了天地会在南方的发展打下基础。
正文 第二章 血色朝阳 第十节
莫不计走后的第十一天,陈唯一率领着镇虏军,在几名天地会弟兄的引导下浩浩荡荡的抵达西平寨。林清华闻讯立即出寨迎接,当他见到陈唯一时却有些吃惊,他发现陈唯一居然是被人用担架抬来的,而且看起来非常的虚弱,浑身裹满了绷带,还有几处伤口在渗血,处于半昏迷状态。
林清华急忙询问陈唯一身边的四大金刚:“这是怎么回事?陈将军怎么会受伤?”
四大金刚中个头最大的刘赫答道:“回侯爷,本来出南京时陈爷好好的,一点伤也没有,但我们乘船到了武昌,准备由此上岸,那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却假惺惺的前来讨好,说要宴请镇虏军的将领,为我们接风洗尘。幸亏莫师爷离开南京之前曾叮嘱过陈爷,说左良玉没安好心,要我们到湖广时一定要小心从事。有了莫师爷的嘱咐,我们自然是不会去赴宴的,陈爷只说军情紧急,耽误不得,当即回了他。那小子当时脸色就变了,只是没有当场发作,口中却说些‘可惜,可惜’之类的话。离开武昌城之后,我们也知道这是是非之地,因此加快了行军速度,但走了不到一百里,那左梦庚就亲率近十万大军从后追了上来,二话不说就直冲中军大帐,幸而我军训练有素,很快就组织好了防御,奋力抵挡左军,陈爷更是身先士卒。那左军纯粹是一群乌合之众,就是骑兵稍微精良一点,两军战了不到两个回合,左军步兵就溃散了,但那左梦庚还不死心,亲率骑兵冲击中军。几阵排枪下来,左军骑兵就死掉了一多半,而那左梦庚的一只耳朵也被陈爷一枪打烂了,他这才落荒而逃,不过我军也伤亡了好几百人,陈爷也被几支流矢所伤。”说完他向身后指了指。
林清华这才注意到,在陈唯一的担架后边还有上百个担架,这些担架上无不躺满了镇虏军的伤员,有些人的伤势还很重。“看来和左良玉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林清华摇了摇头,随后他看了看陈唯一的伤口,发现已开始化脓,而其他的伤员中也有不少人的伤口化脓了。根据自己的经验,林清华知道洪熙官的师父智海大师对于伤口化脓的治疗很有一套,于是他就命天地会的弟兄领着这些受伤的战士和陈唯一到少林寺疗伤。
镇虏军经过数月的休整扩充,人数已恢复到了两万人,而且除了大炮之外,武器装备也重新补充过了。由于西平寨已不能再容纳这么多的部队,因此林清华命镇虏军暂时驻扎在寨外,同时修筑简易的防御工事。
等镇虏军将大营扎好,林清华叫来了刘赫,问道:“我给陈将军写了封信,嘱咐他去办件事,可曾办妥?”
刘赫答道:“回侯爷,此事陈爷一吩咐下来,我们就开始准备了,到大军离开南京的前几天已全部办妥,所有的人均已随大军一起前来,为了此事南京城里还闹腾了几天,说是什么出了狐狸大仙了,搞的沸沸扬扬。”
林清华苦笑着道:“怎么样?那些人都愿意吗?”
刘赫道:“大多数人都是自愿的,一听说侯爷给他们的工钱比朝廷多的多,二话不说就带着家人悄悄搬进了军营,不过侯爷在信中特意提到的那几个会铸炮的人就有些麻烦了,也不知是由于害怕朝廷还是怎么着,都不敢来,陈爷苦劝几天都不管用,最后陈爷急了,派了几个人在半夜把他们的全家都绑入了军营,随着大军一起开来了。”
林清华道:“怎么?绑票啊?这个陈唯一呀,让我怎么说他好呢?那股江湖习气还是改不掉,看来等他回来我得好好说说他。”说到这里,林清华话头一转,问道:“那些人都安置好了吗?”
刘赫道:“都安置好了,全部都在中军大营。”
林清华道:“怎么能安置在军中呢?他们又不是军人,况且他们还有家人呢!这样吧,把他们都接进寨中,腾些房出来,让他们也住在寨子中。走,你带路,我去看看他们。”
林清华随着刘赫来到镇虏军中军大营,在大营的西南角看见一片营地,营地中撑起数百顶帐篷,一些帐篷伸出的烟囱正升起袅袅炊烟,有的帐篷外则有些小孩在嘻嘻哈哈的打闹。
刘赫问道:“侯爷若是需要匠户,只管向朝廷要就是了,何必饶这么大个圈呢?”
林清华说道:“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朝廷对匠户控制极严,尤其是做火器的,更是紧紧的攥在手心里,北方陷落后,很多匠户被清军掳去,朝廷也就越发看重,根本不容他人染指,我若是提出要一批会做火器的匠户,恐怕朝廷就有人要怀疑我要造反了,再说了,虽然朝廷很重视匠户的手艺,但却不重视匠户的待遇,把他们当猪狗来使唤,说打就打,说杀就杀,因此我决定先下手,保护住一批人才,免得白白浪费在那群昏官手里。对了,南京城里还有多少会做火器的匠户?不会耽误南京的火器制作吧?”
刘赫答道:“侯爷放心,南京城里的匠户是分为三班的,每三个月轮换一班,我们弄来的只是其中一班,南京还剩下两班,不会耽误火器制作的。”
随着镇虏军来到西平寨的匠户共有三百多户,他们大多都是火器匠人,少数是木匠和其他手艺人。由于明朝匠户的待遇极低,因此他们大多数仅能混个温饱,听说林清华在招募工匠,待遇好,每月工钱是五两银子,虽然明朝对私逃匠户的惩罚极为严酷,但为了家人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他们也只有奋力一博了,因而举家迁来。但当他们到达此地后,发现居然要和军队住在一起,很多人的心中隐隐起了些不满,此刻正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小声嘀咕着。
刘赫高喊一声:“大明威毅侯林大人巡视匠户营!众匠户快快前来参拜林大人!”
林清华想阻止他,但已来不及了,众匠户听到刘赫的喊声,纷纷聚拢过来,全部跪倒在林清华的身前,不一会儿,林清华的身前就跪满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林清华大声说道:“大家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快快请起!”说完就把跪在身边的几个人一个一个的拉了起来。其他的匠户听见林清华的话,又看见前边已有人站了起来,也就跟着站了起来。
待众人全部站起,林清华环视了一下四周,看见不远处有一辆两轮马车,便叫跟着自己的几名士兵将那马车拉了过来,又找了条长凳,将马车的另一头支了起来,然后他跳上马车,对着底下的众人高声说道:“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我叫林清华,朝廷虽然封我为威毅侯,但我还是和大家一样的人,并不是高人一等,以后大家见了我就不要再下跪了,人生天地间,最可贵的是尊严!古代的圣人说过‘上天不仁,以万物为驺狗;国君不仁,以百姓为驺狗’,人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有些坏人却故意定下一些破规矩,要百姓见了官就跪,这个规矩不好,从今天开始,这个规矩就得改了,以后在西平寨,不管是谁,见到这里的官时都不必下跪!谁要是敢强迫你们下跪,你们就来告诉我,由我来教训他!”
看到底下众人那迷茫甚至有些恐惧的眼神,林清华在心里叹了口气,“看来只能以后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了。”林清华心中想着。
看到底下的人有些心不在焉,林清华言归正传,说道:“大家来这里就是因为我向大家保证每个月给大家五两银子的工钱,大家放心,我绝不会失言,而且如果有人干的好的话,我还会重重的奖赏他!我还可以向大家保证,如果你们在此地干满了一年,我就解除你们的匠户身份,那时你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绝不阻拦!”
林清华此话一落,立刻在人群中引起一阵骚动,站在前面的人议论纷纷,而后面站的远听得不十分清楚的人则向前面的人打听着,一时之间喧哗声响彻整个营地。明朝匠户的身份是终身的,而且世袭,不得私自改业,违者将受严惩。而林清华的这番话就像是在众人的耳边撞钟一样,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