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倾向于使后来获得的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为此,人们对于后来获得的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专家阿尔伯特提出过一个关于第一印象的〃7/38/55定律〃。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说话内容本身占7%,说话方式(语速、语调、音量等)占38%,非语言信息(面部表情、身姿、行为、服饰等)占55%。可见,人的外在信息在给他人的印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20几岁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得体、优雅、文明的外在形象,很难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
郭冬是个大企业的人事部经理,面试过上千人,为企业猎取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他非常看重每个面试者的外部形象。
有一次,一个应聘者的简历吸引了郭冬。高学历、出色的工作履历让郭冬这个资深职业人和阅人无数的职业经理心动了。他对这个应聘者成为自己团队出色的精英充满了信心。还没有面试,在郭冬的心里已经给他打了很高的分数,求贤若渴的郭冬推迟了其他的工作,专
第30节:你的外表会说话首因效应(2)
门为这个应聘者安排了一场面试。
这天中午,在约定的面试时间中,郭冬见到了他。身穿浅黄色的衬衣和灰色西裤,头发有些凌乱,胡须也没有修剪,但还算是彬彬有礼。
这个形象已经让郭冬大跌眼镜。和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了。郭冬这时已经有些反感了。但已经安排了面试时间,还是想给他一个机会。在郭冬的指引下,面试者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盛夏时节,一股怪怪的味道扑鼻而来,寻其源头是从对面这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再仔细一打量,原来,他身上本来穿的是一件白色的衬衣,由于汗渍长期的入侵才泛出黄色来,深色的西裤上也依稀可见汗渍和几处油污。
这时,郭冬的耐心已经荡然无存,简单的交谈后结束了面试。经过深思熟虑,郭冬最终决定不录用他。尽管郭冬觉得很遗憾,但是他坚信自己的判断,面试者尽管可能在工作上有一套,但是也可能是个做事不细致,没有耐心,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
尽管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不要以貌取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你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和语言等自我表达方式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对你的判断。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在留给别人一个关于你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工作中影响你的升迁,在商业往来中影响你的交易,在生活中影响着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生活。
许多人认为有实力就够了,只要能力强、工作表现好,升迁机会绝对少不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一旦你与他人能力相当、表现也都出色时,你的整体形象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年轻人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时,千万不要忽视了自身形象的管理。
1。 穿着得体。
有些年轻人喜欢穿着个性的服饰,比如,有的女孩子喜欢穿着细肩带洋装、露背装。在周末同学朋友聚会中,这样穿戴未尝不可,但是一旦在正式的场合,比如在工作中,与领导在一起这样穿戴肯定不合适了。
2。 注意细节上的修饰。
很多年轻人穿着体面,却忽略小细节,像衣裤脱线、身上有体味、口臭、头皮屑、体毛未除尽,或是用餐后牙齿上有菜渣,即使身穿名牌衬衫也不熨烫,或是脚穿名牌皮鞋却从不擦干净,还蒙着一层灰,甚至鞋跟掉了还不自知,这些小的细节瑕疵都会让你的完美形象大打折扣。
3。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举止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要开朗、热情,让人感觉随和亲切,平易近人,容易接触。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应放松心情,保持自己的既有特点而不要故意矫揉造作。有的人在亮相时昂首阔步,气势逼人,在跟别人握手时像钳子般有力,跟人接触时过分热情……这样故作姿态,不仅会令别人难受,连你自己也觉得别扭。
第31节:快速拉近距离自我暴露(1)
4。 提高整体素质。
当然,形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穿衣和外表相貌的概念,而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一个秀外慧中的形象。形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你的穿着、言行、举止、修养、生活方式、知识层次、开什么车以及和什么人交朋友等等。
其实,一个人的形象是会说话的。有的形象对人说:〃请相信我,我是有修养、有能力的〃;而有的形象对人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懒惰、无能,没办法!〃
现在,你知道自己的形象都对他人说了些什么吗?精明能干,还是敷衍邋遢?
15。快速拉近距离自我暴露
前几天,我跟一个朋友闲聊。聊到工作的时候,她谈到了她的助手…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她对助手的评价是,太保守、太谨慎、太孤僻。所以,她觉得难 以跟这个助手很好地合作,她打算下个月再换一个助手。 朋友说,任何人都很难从这个女孩身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她似乎有意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自己被他人了解。
女孩从来不跟他人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生活。比如,同事们一起去酒吧,每次别人问她爱喝什么,或是要点什么的时候,她总是把手一推,你们先点吧,我到时候再说。她总是最后一个点饮料,生怕别人知道她喜欢喝什么,讨厌喝什么似的。后来每次大家都不问她,也不管她了。同事们上下班,都是有说有笑,就只有 她独来独往。再比如,某天这个女孩中午吃饭回来,我的朋友随口问她:〃今天和谁一起共进午餐呀?〃本来就是随口问的一句话,这个女孩却一本正经地回答:〃和别人!〃这样的回答其实等于没回答。潜台词实际上就是〃我不愿意回答〃或是〃我不想回答〃。
鉴于助手这样的态度,除了工作上的事情,我的这位朋友她的上级平时也很少跟她聊天,因为她总感觉这个女孩难以靠近。
有时候,部门的同事们一起在茶水间聊一些八卦新闻、花边新闻,谈到某个明星没魅力、穿衣没品位、耍大牌的时候,她总是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当有人问到她的看法的时候,她也含糊其辞:〃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没有什么对与错。〃
慢慢地,同事们都觉得跟她没有共同语言,没什么可说的了。所 以,她基本上是自己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年轻人跟这个女孩一样,穿着〃防护衣〃,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让人看不到她的内心、她的个性、她的兴趣、甚至某一个小小的意见。无论别人如何敲打她的心门,她总是关闭得严严实实。
这样的人,很难与人亲密地相处。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让人接纳你,而要让人接纳你,首先又需要让人了解你。
第32节:快速拉近距离自我暴露(2)
俗话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和别人成为知心朋友,有时候不妨适当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当别人需要真心话的时候,坦率地表达自己。这样不仅有了更多的聊天话题,更是给人一种可以接近的亲切感。反之,别人就会认为你难以靠近。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所谓自我暴露,又叫自我揭示,是一个人主动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他人分享。是一种人们自愿的、有意的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
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的。
其实,自我暴露并不一定要暴露自己的隐私。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4个水平。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兴趣爱好、日常娱乐活动等。第二是态度,如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比如某某人的做法你不太喜欢,或是公司的某项规章制度你
觉得不妥等。第三是自我概念,或与他人的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你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人的感情经历,个人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一般是你在众人面前〃难以启齿〃的想法。
一般来说,自我暴露的层次越深,说明你与他人在某种关系上卷入的程度也越深,与对方的关系也越好。
有些人社交能力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趣地跟别人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但从来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情况下,双方交流多次也未必能拉近距离;而有的人虽然不善言辞,但是总能在谈话中表露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恰当地表达出自己与对方价值观相一致的爱好、习
惯,他们反而更能拉近与人的距离。
当然,自我暴露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度地暴露自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好比有那么一个人,总是喋喋不休地在你面前说一些他的隐私,而毫不关注你是否感兴趣,这样的人会给你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当然不会受到你的喜欢,甚至会让你感到反感。
另外,自我暴露不要太急躁,必须自然而然,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致感到惊讶的程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隐私,反而会引起对方强烈的排斥、焦虑情绪,甚至自卫反应。当他人在你面前大谈特谈自己的隐私的时候,你在内心也不免会思考:〃我是否也要把自己
的隐私拿出来跟他交换呢?〃你因此而感到不安。
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到什么程度合适呢?人们最喜欢那些和自己的自我暴露程度相当的人交往,因此,自我暴露的时候要考虑到对象,也要掌握分寸,根据对方暴露的程度、对方的反应、你们之间的关系等来做自我暴露。
第33节:人际交往收支平衡跷跷板定律(1)
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比较好。
16。人际交往收支平衡跷跷板定律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这种交换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对于这一点,年轻人一定要认清。
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由于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宠爱,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走入社会后,其他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围着自己转,其他人有什么好的事情都会想着自己,自己遇到了困难,别人都会像父母一样义不容辞地出手相助。他们很少去考虑,〃别人为什么要对自己好〃,〃别人凭什么要帮助自己〃这类问题。
其实,以自我为中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障碍,它会阻止你的人际关系正常发展。因为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任何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因
此,这类人缺少朋友。
其实,我们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人际交往也一样。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他人无偿地付出,也没有一个人会得到他人无偿地付出。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保持相互交换的平衡。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跷跷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 一样失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跷跷板定律。
伍宏是个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年轻人,但是他的人缘却不怎么好。主要原因似乎是他自信过了头。他从一家名牌大学毕业,学的是与工作对口的专业,而且专业成绩优异,在学校时受到的嘉奖与表扬已数不清。而且,本科毕业后,他又到国外深造了一年,拿了个研究
生文凭。这一切,让他有一种无比的优越感。
同事们似乎不太喜欢他,背地里总是议论他:〃他以为自己是谁啊!凭什么让我去给他发传真?我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耶!〃〃凭什么动不动就让我给他打饭?〃〃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找我借一次钱,我唯一一次找他借钱,却被他拒绝了。〃其实,同事们哪一个不是大学毕业,专业成绩优异的?只是,伍宏考虑不到这些。大家对他有很大的意见,平时连个招呼也不跟他打,生怕他会〃黏〃上,造成自己的负担。有时候碰到什么热点话题,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都当他是透明人,像是有意要把他和自己分清界限。
有一次,快下班的时候,一个同事的工作还没做完,但是这个同事的母亲晚上的火车到北京西站,他必须去接站。母亲第一次从乡下来北京,如果没人去接的话,很可能找不到路。于是,同事让伍宏帮忙,把手头的工作继续完成。那天,伍宏本来也没什么大事,但是下班之前约了女朋友。为了不让女朋友失望,他拒绝了同事的求助,去赴女朋友的约了。
第34节:人际交往收支平衡跷跷板定律(2)
后来,有一个下午,伍宏要出门办事,想借那个同事的自行车用一下。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就被同事以〃自己要用〃拒绝了。但是,那个下午伍宏却发现同事并没有用自行车。
后来,类似的事情多了,伍宏才逐渐地意识到,原来他总是麻烦别人,而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又不能给予别人帮助,所以,大家认为他是个自私的人。
其实,伍宏并不是自私,并不是有意不帮助别人,只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顾他人的人,大多是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交往却失去了互动的乐趣,因而变得索然无味。对有的人来说,〃自私〃是有意识的,而有的人则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自私,是个性问题,比如那些天生就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的人;而无意识的自私,是社交技巧的问题,比如像伍宏这样的人。无论是个性使然,还是不懂得社交技巧,年轻人都应该有意识地认识到人际交往中彼此付出的对等问题。要保持利益的互惠,要注意下面几点:
1。 平等相待每个人。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无论职务高低、知识多寡、贫富差距、身体强弱、年龄长幼,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绝不能抬高自己而轻视他人,或是凭着自己有一些优势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另外,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所有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个性习惯、情感爱好和隐私等。
2。 尽量帮助他人。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上,老师经常强调〃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其实,如果功利一点地去看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自己而帮助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果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你也就没有资格向别人求助。所以,年轻人应该知道,帮助他人不仅仅是一种美德。
3。 增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
既然交际是利益的相互交换,如果你要受人欢迎,吸引他人的话,那么就需要增加你〃被利用〃的价值。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
得的,或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者终止。
第35节: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投射效应(1)
17。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投射效应
你喜欢吃什么,便以为你的朋友也喜欢吃什么;你喜欢穿什么衣服,便认为你的朋友也应该喜欢穿这样的衣服;你自己是个思想狭隘的人,便以为你的朋友也不大度;你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便认为所有人都是好人;你害怕失去,便以为所有人都不能放下……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简而言之就是,你总喜欢以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衡量他人。这种认知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效应。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着牌子在大学里走动,并且,他们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们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这个结果表明,这些大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去了。
我们经常会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