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媒体评论(1)
媒体评论(2)
相信中国制造(1)
相信中国制造(2)
“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1)
“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2)
“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3)
“中国制造”需要赢得尊敬(1)
“中国制造”需要赢得尊敬(2)
“中国制造”需要赢得尊敬(3)
引子(1)
引子(2)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2)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3)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4)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5)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6)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7)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8)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9)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0)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1)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2)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3)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4)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5)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6)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7)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8)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19)
中国制造,别了,吾爱(20)
红鞋子(1)
红鞋子(2)
红鞋子(3)
红鞋子(4)
红鞋子(5)
红鞋子(6)
红鞋子(7)
红鞋子(8)
红鞋子(9)
红鞋子(10)
红鞋子(11)
崛起和中国(1)
崛起和中国(2)
崛起和中国(3)
崛起和中国(4)
崛起和中国(5)
崛起和中国(6)
崛起和中国(7)
崛起和中国(8)
崛起和中国(9)
崛起和中国(10)
崛起和中国(11)
制造异议(1)
制造异议(2)
制造异议(3)
制造异议(4)
制造异议(5)
制造异议(6)
制造异议(7)
制造异议(8)
制造异议(9)
制造异议(10)
制造异议(11)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难得让人如此喜欢的书,在众多枯燥的经管书中,它有趣、生动、亲切、易读。当我掩卷回味时,嘴角仍不由得上扬,心中的感觉不完全是喜爱、自豪、捧腹、愤恨、沉思,而是五味杂陈。书中对“中国制造”的评价,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自己,不断完善自我。而中国制造的真正崛起,也必须要从各种评价包括正面负面中辨清真我,从而找到前行的方向。

  ——编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想到“中国”和“中国制造”已经这么深入人心,而且影响的不只是中国人,还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不到,美国人也喜欢穿中国造的鞋子;想不到,国际名牌的高级时装居然也是中国造。从美国一个普通家庭的实验中看到,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影响世界。书中诙谐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生活实验,让阅读本书成为一种享受。

  ——媒介主管

  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已经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并且提供了自己独到的价值,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站在全球经济的食物链角度来看,又会产生更多的思考。

  ——客户经理

  我常感到奇怪,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会热衷于耐克、阿迪这样的品牌,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真的是因为它们穿起来更显时髦、吃起来更有品味吗?当然,在传统老字号饭庄里,在瑞蚨祥、内联升等老店里,也不乏外国人的身影,赢得的也不仅仅是口碑。这无不体现出了国际化大趋势,但归根结底,合格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阅读顾问




内容简介




  中国远东之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真实情况与民众感知相吻合。那么,中国真的成了我们以为的经济火车头吗?更重要的是,没有了中国产品,我们真的没法活吗?这就是萨拉?邦焦尔尼在本书中所提出的问题。

  书中记录了这场有趣又充满挫折的冒险,讲述了庞大的全球经济中一个个发人深省、乐趣十足的生活片段,也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图片,并从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阐释。

  一次非比寻常的生活冒险,让我们一起探寻世界的改变!

  当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场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真实冒险。在庞大的全球经济中,小人物的琐碎生活充满了一个个发人深省、乐趣十足的片段: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老鼠肆虐,是该选人道的“中国制”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捕鼠器?

  而购买诸如生日蜡烛这种小东西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痛事;要是家用电器坏了,更能引发不小的危机。在这一年中,作者还不得不管好想造反的老公,让喜欢玩具的儿子屡屡失望,同时却又无法完全拒绝“中国制造”。最终,在2006年的元旦,萨拉全家很高兴能与“中国制造”重修旧好。

  作者萨拉是位获奖记者,她用生花的妙笔写下了一家人的动人趣事,也为中国给世界消费者带来的巨大受益、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画,并从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的阐释,从而引发人们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思考。




作者简介




  萨拉?邦焦尔尼,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过去十年效力于加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日报及地区性商业出版物,主攻国际贸易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邦焦尔尼的报道,曾获得过全国和地区大奖,2002年,她参与撰写了外来移民对路易斯安那经济影响的系列报道,获美国商业编辑和作者协会最佳商业报道奖。邦焦尔尼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后于印第安纳大学获新闻学硕士学位。2005年夏,她辞去工作,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2005年12月,她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在《基督科学箴言报》上发表文章“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文章引起世界的巨大反响,从而促成了同名著作。




目录




  前言

  引子

  第1章别了,吾爱

  第2章红鞋子

  第3章崛起和中国

  第4章制造异议

  第5章一个谨慎提议

  第6章创造之母

  第7章不满的夏天

  第8章红色浪潮

  第9章中国梦

  第10章一败涂地

  第11章中国旺季

  第12章走到路尽头

  尾声




媒体评论(1)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结果,否定“中国制造”即是在否定世界上众多企业的创意、标准和质量。

  ——薄熙来

  中国制造过去几年的高峰是二十几年积累的一个总爆发,当然势不可挡。而这两年对中国制造的质疑和压力正在迫使中国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积累,当他们再次爆发时,世界的竞争格局将全面改写。

  ——曾鸣,中国雅虎总裁

  不知道中国的读者读到,美国人会对买一双60多美元的童鞋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做何感想?我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甚至会比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更便宜,这样的出口,这样的制造,会给中国带来多少利润,多少福利?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目前萨拉们的最终选择还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些许欣慰,因为全球化是萨拉们不得不接受的一种生活。但是我们必须设想,只有有一天,中国企业通过质量、口碑、品牌真正赢得了萨拉们的心,目前让中国企业生不如死的反倾销、反补贴等等贸易障碍才会不攻自破,到那时中国企业也就真正成为世界全球市场的新贵。因此,对当今的中国企业家而言,萨拉?邦焦尔尼的这本《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不失为一堂生动且具实践意义的客户体验读本。

  ——王立鹏,《中国经营报》社常务副总编兼《商学院》杂志主编

  “省钱”的某种意义就是价值的创造,中国是在牺牲资源、提供人力的同时,压缩自身利润空间而为全球创造价值。所以“中国制造”横扫全球每个家庭丝毫不需要感到羞愧,因为我们在为每个家庭不断创造价值。反倒是中国需要反思,如何从“价格决定竞争力”的死循环中找到另外一片蓝海。

  ——方玉书,新浪财经频道主编

  她不是经济学家,但她和她的家人所完成的一次“生活中的经济学实验”,却充满了草根的真实性。

  ——cctv新闻《世界周刊》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我们的一些民族品牌消失了,一些生存了下来,一些还走向了世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像联想、海尔这些成功走向国际的中国品牌,代表的就是中国品牌的明天。




媒体评论(2)




  ——《环球时报》




相信中国制造(1)




  在21世纪,没有什么比中国的崛起更令人瞩目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停留于概念层次。这里,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制造”。

  关于“中国制造”,首先要确定一下它的含义。从目前来看,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主要因为它有着物美价廉、非常实用的特性。但是,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制造的主体即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从出口主体来看,则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环境来看,我们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是这些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制造。可见,世界各国的很多因素都参与了中国制造。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制造”可称得上是“世界制造”。

  本书记录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历时一年不购买“中国制造”产品的实验,这场有趣又充满挫折的冒险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世界各地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已深入千家万户,并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中国制造”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地说明,更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深深影响着一大批外国人的生活。

  美国人或许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而真正身体力行才发现,要想不买中国产品,除了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努力寻找(还不一定能找到)之外,还大幅度提高了生活成本(很多非中国造的产品价格都很昂贵)。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跟中国进口产品共存的好。发誓一辈子不用中国产品,貌似不太现实,……我情愿不去知道,未来10年不靠中国产品过活,日子会有多难。”中国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万分惊叹和自豪。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感谢作者做这个“实验”,毕竟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了解“中国制造”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不可低估的影响。

  本书还从小人物的角度对全球化做了精彩的阐释,相当于给读者们上了一堂幽默有趣的经济全球化速成课。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大势所趋,随着国际社会更加开放、联系更加广泛,不同国家、不同区域间相互依存度更为加深,国际合作机制也日益加强。也许担忧产品制造的外包会使美国本土居民失去工作的不只作者一人,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的现实面前,不管你是什么信仰,不管你是什么肤色,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寻求相互间的共同利益,发展合作关系,才能实现共存共赢,促进全世界的普遍繁荣。世界经济将会越来越相互依赖,本书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一次宝贵的预演。




相信中国制造(2)




  中美建交28年来,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健康稳定的双边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2627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目前,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互利双赢是中美经贸合作的显著特征,中美经贸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给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美国新闻媒体认为,过去10年间,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根据美中贸委会的研究,到2010年,中美经贸合作可使美国GDP增长0。7%、物价水平下降0。8%、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制造业生产率提高0。3%。

  本书也反映出世界对“中国制造”还存在一些误解。在国外,“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常常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在品牌万里行的座谈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国制造”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的商品却并没有获得对方的尊敬,“中国品牌”也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竞争力。同样品质的产品,中国的往往必须比日本甚至韩国的卖得便宜才行。这说明我们不是说得太多,恰恰相反,而是说得太少。

  世界对我们还存在着诸多疑问和好奇,我们要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让他们看到我们的高端与高质,而且是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形象。在这里,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个人还是机构,对提升“MadeinChina”的国际形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在没有产品质量日益提高、日益进步的情况下,中国能有今天贸易大国的地位。实际上,中国制造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首先是建立在质量和竞争力这两个因素上。中国几乎每小时就向全球输送1亿美元的商品,可以想象,如果中国产品的质量从根本上、从主流上是不可靠的,便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美誉。一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生了误解与担忧。但是同期中国产品出口的增长率仍在上升,可见,大多数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仍然秉持公正和理解的态度。

  一方面我们应当进行积极宣传和交涉,澄清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误解,为我们赢回公正客观的评价,这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不论是媒体的关注或是前段时间的产品召回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迫使我们的企业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在推进、改善、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所以,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他们已经走过的历程,就是继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继续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向着“中国创造”稳步迈进。




“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1)




  这一切都是从美国一位家庭主妇的异想天开开始的。圣诞节刚过两天,住在圣路易斯安那州的萨拉在清理圣诞礼品的时候,忽然发现,“中国制造”的货物正在源源不断地侵入她家——中国的玩具、中国的袜子、中国的DVD……萨拉是一名记者,她产生了一个好奇的想法:如果过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会怎么样?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全家人果然把萨拉的想法付诸实施。萨拉说服了他的丈夫凯文,还拉进了两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一岁,共同做这个“试验”。读者手中的这本书,就是萨拉对这段经历的描述。

  每一个中国读者都会非常好奇:“中国制造”对美国人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萨拉在书的结尾说起,一个中国记者采访他们一家,试图寻找各种证据,证明美国人不买中国货的日子会变得如何悲惨。中国记者想知道,不买中国货,是否会导致萨拉和凯文感情破裂、孩子们失去幸福、这一家人被主流社会视为“怪物”。相信很多中国读者也会希望从书中读到,美国人已经离不开中国的产品,这对我们的自尊心将是极大的满足。

  的确,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有很多烦恼。就像萨拉说的,以前再平常不过的购物在那一年里都变成了一种煎熬。没有中国的塑料轮子,凯文没有办法给儿子造一个漂亮的木头赛车。为了给孩子买鞋子,萨拉跑遍了商场,最后只好忍痛订购了一双价格68美元的意大利童鞋。孩子们眼巴巴的看着“鳄鱼医生”、充气游泳池、塑料光剑,掰着手指头盼望这一年早点过去,他们就可以尽情地买中国的玩具了。凯文穿着一只深蓝、一只橙色的拖鞋,似乎在嘲笑萨拉的古怪念头。蜡烛、打印机墨盒、太阳镜、咖啡机、捕鼠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