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2005年第3期-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大包村,他的忧虑依然没有消除。那些熟悉的杂乱无章的村舍,坑坑洼洼积满污水的道路,并没有多大改变。他的心直打鼓:被偷偷安葬的包公的坟包,是否也因为包产到户而从此消失了呢? 
  大队长包先长见到程如峰,老远就眉开眼笑。程如峰握着包先长的手,问道:“那一年为迎包公遗骨回乡,你没少挨整吧?” 
  “嗨,”包先长不堪回首地摇着头,“你说呢,挨批斗,那还只是小菜一碟,县广播站一天几遍指名道姓地批我搞封建宗族迷信活动,最后被停职。” 
  程如峰说:“这不给你平反了?‘官’复原职了。” 
  包先长笑着用当地土话自嘲道:“名誉是恢复啦,可尿都给把掉了!” 
  两人不禁相对大笑。一阵寒暄之后,程如峰赶忙问:“包公墓也平安无事吧?”包先长止住笑,不由一怔。他显然没听懂程如峰话里的意思。 
  程如峰紧张起来:“包公遗骨不是以后又送回来了吗?” 
  包公遗骨重又送回大包村埋葬,包先长还是第一次听说,他奇怪地望着程如峰:“你说的这事,我什么也不知道。” 
  程如峰只觉得心往下沉:“这怎么可能?” 
  话虽是这么说,不过,他猛地领悟到,大包村的包氏后裔肯定是被运动整怕了,参与安葬包公遗骨的人,怕再连累这位大队长,干脆避开了他,这事压根儿就没告诉过他。 
  想到这儿,程如峰直敲自己脑袋: 
  “这事我太大意了,来前,我应该先去问一下包义旭和包遵元。”他解释说,“七三年,包义旭和包遵元都悄悄告诉过我,他们趁大包村的人去合肥买饲料,叫人偷偷把那些木匣子放在板车上,让小毛驴拉了回来。” 
  “你让我想想,进城买饲料……小板车,小毛驴……”包先长猛地一拍巴掌,“我带你去找找知情人。” 
  他们一道走出村子。在一个田垄上,包先长停下来,粗声粗气地喊一位在田里干活的半百老人:“聋子,上来一下!” 
  那人微微转回头,不慌不忙地用沟里的水洗去脚上的泥土,然后走上田垄,套上草鞋,一声不吭地走过来。包先长对程如峰说:“他叫包先正,耳朵有点背,跟他说话要大叫;人非常忠厚,进城里买饲料,他去得最多。” 
  包先正走到跟前,也不言语,对程如峰笑了笑,算是有礼了。 
  包先长凑近他的耳朵大声介绍说:“他姓程,合肥来的。” 
  包先正点点头,终于开口说话:“我知道,老祖先的遗骨就是他送来的,那顿午饭是在大队会计包遵国家吃的。” 
  程如峰不由一惊。他没有想到,对方的记忆力这样好。八九年前不过是匆匆见了一面,他竟然就记住了。 
  包先长高声大嗓地说:“你认得就更好,他专门跑来,就是要了解老祖宗葬在什么地方。这事你知道吗?” 
  包先正又认真看了看程如峰,有些木讷地点了点头,然后就一声不吭地沿着田垄向凤凰山方向走去。程如峰见这情景,知道找对了人,高兴地跟了上去。 
  包先长本来只是估计进城买饲料的人中可能会有包先正,不曾想把老祖宗遗骨拉回来偷埋的事他还真的清楚。想想这消息居然对他也封锁了八九年,不觉苦笑着摇着头,一边跟上去,一边嗔道:“这个死聋子,说你忠厚,可花花肠子还有!” 
  他们翻过一个小山丘,又穿过一段平地,便看到山坡上荒冢累累。包先长告诉程如峰:“这是我们村规划的公共墓地。” 
  他指着墓地边缘一座稍大一点的坟头说:“那是包公父亲令仪公的墓。那墓五三年迁到这里,政府还发放了迁葬费,谁也没说半个不字;这回包公遗骨,我们本来就打算埋在令仪公坟的旁边。后面的山头就叫龙山,原想父子双双长眠在龙山脚下,眼看着后人们生息,繁衍,幸福劳动,该有多好!谁知道会遭到这样大的折磨!” 
  程如峰下意识地停下片刻,望着不远处看不出丝毫特别的令仪公的坟头。突然,他的思绪被大声的吆喝打断,原来包先长在问包先正:“聋子!你把老祖宗埋到哪里去了?” 
  包先正肯定听到了,但他既没回头,也没停步,自管自顾地进入墓区,走到一座枯草蓬松的小土堆前,不紧不慢地说:“这就是。” 
  “你没认错吧?”包先长半信半疑地看着并不起眼的小土堆,“这一片乱糟糟的,看上去全都差不多。” 
  包先正扶着一棵已窜有人高的小树道:“这是我去年栽的,留有记号。” 
  程如峰打量着包先正那丰满、憨厚、表情不多的脸,觉得他一点不笨,倒很有点大智若愚。他忽然想起佛家的一句梵语:“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那就把它放进大海里去。”包先正把包公的遗骨放在了家乡的群墓丛中,正如把一滴水放进大海里,只要不被人知晓,即便人世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他也是完全可以安息的! 
  当然,包先正和包先长都不可能想得到,程如峰也没有暗示他此行的目的,其实是要给包公再造一座新地宫。正因为他没有把这一层意思挑明,几年以后,他将后悔不已,以致遗恨终身。 
  然而,也许是天意,那天,程如峰还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他请包先正和包先长二人坐在包公墓前拍了一张照片。这既是为了纪念,更是为留下一个标识和见证。 
  程如峰没有料到,这张照片竟成了“聋子”包先正生前最后的“绝影”。假如没有这张照片,或是说没有这次考察,藏在大包村龙山乱墓丛中的这座包公墓,将永远成为一个秘密。 
  第二十章重建包公墓 
  程如峰呈递给合肥市建议重建包公墓的报告,已经过去三个年头了,却犹如水银泼地,无声无息。但是,到了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五日,情况就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建墓之事一个早上便浮出水面。 
  事情的转机,可以说是十分偶然的。它来自《合肥晚报》的一则通讯,通讯是该报记者写的一篇“本报专稿”:《包公遗骨偷葬记》。看得出,记者访问到了包公三十四世孙包遵元,他用流畅、生动而形象的笔触,将发生在“十年浩劫”中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描述得令人扼腕嗟叹。也许记者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对所有的当事人展开调查,有些故事并不知情,至关重要的包先正的名字并没有在文章中出现。 
  《合肥晚报》是合肥市委的机关报,发行量不小,它将这桩陈年旧事重新提起,在合肥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它惊动了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黄璜。 
  黄璜给才上任不久的合肥市市长张大为写了一封信: 
  大为同志: 
  据晚报披露,包公墓至今未能迁安,似不甚妥。请你告有关部门,抓紧处理,可在包河选一适当的地点安葬,费用由省或市承担。 
  致礼 
  黄璜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黄璜批示的意见虽然不足五十个字,却把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全提到了。“包公墓至今未能迁安,似不甚妥。”这里已经有了态度,而且,旗帜鲜明。接下去,就对有关的时间、地点、经费几大问题,都作了说明,并且十分具体:时间上要求“抓紧处理”;地点就定在“包河”;至于费用“由省或市承担”。 
  合肥市市长张大为在接到黄璜信的当天,立即就把这事具体落实到了副市长吴翼、宣传部长李之朴和统战部长周军三人身上,并再三吩咐:“一定要把事情办理妥切。” 
  程如峰得到以上消息时,喜出望外。又听说由吴翼副市长来主持迁墓工作,更是高兴。吴翼是知名的园艺专家,合肥之所以能同北京、珠海一起被评为中国首批“园林城市”,这是与他的远见卓识和创造性的工作分不开的。过去,他曾经两次接触过吴翼。一次是去吴翼家询问三十里岗“三国时合肥新城”是否有开发价值。他事先并没有打招呼,是突然闯去的,当时吴翼还是园林局的高级工程师,却是很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不速之客,并认真听他介绍了“三国新城”的历史情况。那次,怎么也没想到,吴翼第二天就要了部车,叫他带路,还把园林局长丁舜也喊上,直奔三十里岗去看现场。 
  一次是市建委在包公祠座谈包河公园的绿化问题。会上,吴翼作为园林专家,从园林工程的角度,极力推崇广种樟树。吴翼强调樟树树龄长,覆盖面大,四季常青,既散发出芬芳,又可驱赶蚊虫,属名贵品种。他的发言结束后,没人不说种樟树好,惟独程如峰在会上唱了反调。他的发言主要侧重在文化和绿化的关联上,他建议种柏树,柏树枝干挺拔,郁郁葱葱,凌霜傲雪,生气盎然,象征着坚贞高尚的品格和参天正气。他还借用杜甫《蜀相》中著名的两句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说明包河公园的绿化应具有的历史文化特色。 
  包河正因为有了包公祠,才名播天下,程如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提出柏树,并恰如其分地引用了杜甫的名句,这就比单纯从园林角度处理包河的绿化,更富内涵,也显得更为贴切。虽然并没有人在会上公开支持程如峰的意见,但吴翼还是显出几分尴尬。 
  不曾想,程如峰刚刚离休居家,已担任合肥市副市长的吴翼,在逍遥津公园的“藏幽园”竣工邀请省市著名作家、艺术家座谈景点的命名时,却特别提出一定要请程如峰到场。吴翼非但不计前嫌,还到处说:“程如峰在历史文化方面很有研究。” 
  程如峰是个“不跑(路子)不送(礼)”的人,一向洁身自好。这次听说重建包公墓的工作由吴翼主持,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全不顾知识分子的“斯文”和“清高”,跑到了市政府,他要向吴翼市长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了。 
  他事先写好了包公墓重建的两种方案:一是按照北宋时的最初布局;二是按照金兵破坏后的南宋布局。两种方案,也还有两种修建办法,一是仅建地上的部分;二是地上地下的部分全都复建。 
  这天,他终于见到了吴翼,并向吴翼和盘托出了他的全部设想。 
  吴翼显然有些意外。他没想到程如峰对包公墓的研究有这么深。听了程如峰的介绍,他也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原来大得很。在这之前,他对包公墓几乎一无所知,以为盖几栋房子,筑一个坟包就算完事了。 
  他一直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赞许地点着头,有时还记上一句两句,他简直听得入迷了。
  结束这次谈话时,吴翼郑重其事地对程如峰说:“就这么决定了,我聘请你参加重建包公墓的工作。” 
  这正是程如峰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居然激动得像一个年轻人:“领导既然信得过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激动归激动,忽然想起三年前自己递上去的那份建议书,他仍然耿耿于怀,便问吴翼看过没有。吴翼想了想,说:“我那时还在园林局,市里从没转过这样的材料。如果你还有,下次送给我看看。” 
  程如峰回来后,很快找出当年那份建议书的底稿,复印了一份,转交给了吴翼。吴翼确实是个急性子,看罢建议书,立即邀上宣传部长李之朴、统战部长周军,连同文化局文物处的几位干部,按照程如峰建议书上提到的包河三岛,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吴翼首先发现,把墓建在东大岛上是不妥当的,他说:“这岛我们已经把它作为‘浮庄’景点。再说把墓建在岛上,水涨时半截淹没在水里,是没有道理的。” 
  程如峰一听,自己先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是呀,道理其实十分简单,简单得就像一层薄薄的纸,一点即透。他当时的思路全围绕在三个岛上打圈圈,确实把水的因素给忽视了。 
  吴翼马上又表扬了他一句:“三年前,你老程就想到要修包公墓,可也不简单。” 
  大家谈笑着,来到了东大岛浮庄的小楼上,目光越过波光粼粼的河面,向南望去,不觉眼前一亮:南岸地势高亢,秀木成林,隐天蔽日。程如峰首先喊出声:“就那块地方好!” 
  大家细细观察,越看越觉得包公墓非此莫属。 
  于是大家步出浮庄,爬上岗头,在林中四处察看。此时,残阳斜映,余霞彩来,周遭寂静无声。有人脱口叫道:“妙!” 
  立于岗头,俯视包河,绿波荡漾,西望包公祠,遥相呼应;南接芜湖路、东邻马鞍山路,交通极其方便。远眺蜀山,近滨淝水,以包河为特色的这片如画山水,奠定于明代,至今已逾五百年。把这里作为包公再次长眠之所,确实最理想不过。 
  首次勘察,大家便取得一致共识,吴翼高兴地说:“开端良好。” 
  这年年底,程如峰从吴翼副市长手里接过了合肥市人民政府聘请他为筹建包拯墓领导小组成员的聘书。 
  有了省委书记的关注,什么事情都顺风顺水了。这以后不久,合肥市政府就向全市人民庄重宣布:一九八五年为民要办的十五件好事,其中第六件便是“按宋朝陵墓的格局和规模修建包公墓”。 
  一九八五年十月六日上午,包河公园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到处闪动着欢乐的人群。合肥市重建包孝肃公墓奠基典礼在这里举行。市委书记杨永良、市长周本模,以及党政军有关领导、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二百余人,出席了这次典礼。气氛热烈、隆重、庄严而简朴。 
  省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都作了现场采访,奇怪的是,这么一件轰动合肥地区的大事,安徽省和合肥市所有到会的新闻媒体,却没有发表出来一个字,无一例外地全都保持了沉默,倒是千里之外的上海《新民晚报》,当天抢了一条“独家新闻”。 
  这件事让程如峰感到十分诧异。 
  于是他又想起了十二年前,发掘包公墓的时候围观者也是成千上万,报纸电台(电视还没飞入寻常百姓家)却也是讳莫如深。那是处在一种是非颠倒的荒诞的年代,一切都能够理解。现在呢,改革开放已是第七个年头了,包公不仅已经平反昭雪,又成了人民群众心目中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英雄,何况,奠基典礼开得那样热闹,为什么要把消息封杀掉呢? 
  可以得到的解释是:拨乱反正之后,各地纷纷为历史人物甄别,一时修墓成风,上面打了招呼,不宜多作宣传。 
  这就怪了,既然这事与上面的精神相悖,为什么又要惊动那么多人,弄个奠基典礼呢?《新民晚报》就不怕违背上面的精神了吗? 
  据说,重建包公墓一事,缘于省委书记黄璜给合肥市长张大为写的一封信,所以被视为“黄璜工程”,如今,黄璜调走了,主事的张大为也出事了,包公墓的重建也就有了些忌讳。不过,这样的“据说”多少都有民间传说意味,无法考证真伪。 
  程如峰又一次难过——替包公难过。 
  程如峰带着疑问,专门拜访了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宣奉华。宣奉华听了事情的原委,也感到奇怪:“包公是受世人尊敬的人物,给他建墓,迁安遗骨,是好事情,为什么不能报道?” 
  “我看可以。”宣奉华说,“你先写个初稿交给我,我来处理。文字不要太长,要抓住要领。” 
  程如峰回来后经过一番推敲,决定避开“奠基典礼”这件事,而是客观地告诉大家重建包公墓的原因,和将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包公墓。想定之后,他就简明扼要地写了二三百字。 
  宣奉华看了,稍作修改后就用传真发给了北京,当天就发表了。标题一目了然:《安徽重建宋代清官包拯墓》。这篇稿件在外界引起强烈反响后,程如峰把清理包公墓以及包公遗骨出土的事,写成不到一千字的短文,抄成两份。一份寄给《人民日报》(海外版),很快被选用;一份送给新华社安徽分社,分社传给总社。总社在接到稿件的当天,就又以“新华社电讯”发往全国。 
  程如峰真的连做梦也想不到,这则《包公遗骨发现记》的短文,在全国各地一时成了爆炸性新闻,选登的报纸之多之快,十分罕见。 
  可以这样说,这条消息是以席卷之势,迅速地涵盖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在这之前,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让许多人误认为包公就是开封人。现在,天南地北的中国人、外国人,都知道安徽合肥不仅发现了包拯的遗骨,而且正在重修在“文革”时期被破坏的包拯墓。 
  遗憾的是,包公的家乡对有关包公的这则消息,依然没有一家媒体作出反映! 
  尾声真正的包公墓,你在哪里? 
  重建包公墓的工程破土动工之后,接下来的事就是把包公遗骨从肥东县大包村龙山的荒岗野岭,迁回合肥市。眼看一九八六年的清明节就要到了,根据民间的乡情习俗,遗骨迁安这样的大事,只能放在农历清明的前后。 
  程如峰把自己的想法向吴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