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态度决定一切披露一切人生财富的心理根源-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上迎面飞来一只蜜蜂,他想起菩萨的话,就把蜜蜂绑在稻草上,继续往前走。
      突然,他听见了小孩子号啕大哭的声音,走上前去,看见一位衣着华丽的妇人抱着正大哭大闹的小孩子,怎么哄骗也不能使他止哭。当小孩看见青年手上绑着蜜蜂的稻草,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那人想起菩萨的话,就把稻草送给孩子,孩子高兴得笑起来。妇人非常感激,送给他3个橘子。
      他拿着橘子继续上路,走了不久,看见一个布商蹲在地上喘气。他想起菩萨的话,走上前去问道:“你为什么蹲在这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吗?”布商说:“我口渴呀!渴得连一步都走不动了。”
      “那么,这些橘子送给你解渴吧!”他把3个橘子全部送给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来。为了答谢他,布商送给他一匹上好的绸缎。
      青年拿着绸缎往前走,看到一匹马病倒在地上,骑马的人正在那里一筹莫展。他就征求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绸缎换那匹病马,马主人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他跑到小河去提一桶水来给那匹马喝,细心地照顾它,没想到才一会儿,马就好起来了。原来马是因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骑着马继续前进,在经过一家大宅院前面时,突然跑出来一个老人拦住他,向他请求:“你这匹马,可不可以借给我呢?”
      他想起观世音菩萨的话,就从马上跳下来,说:“好,就借给你吧!”
      那老人说:“我是这大屋子的主人,现在我有紧急的事要出远门。这样好了,等我回来还马时再重重地答谢你;如果我没有回来,这宅院和土地就送给你好了。你暂时住在这里,等我回来吧!”说完,就匆匆忙忙骑马走了。
      青年在那座大庄院住了下来,等老人回来。没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为庄院的主人,过着富裕的生活。这时他悟到:“呀!我找了许多年成为富翁的方法,原来这样简单!”
      讲完了故事,诸葛亮问儿子:“从这个故事,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诸葛方笑了笑,把一块巧克力送进了嘴里。
      诸葛亮皱了皱眉:“你呀,就是不爱动脑。我要告诉你的是‘知足者长乐’的道理。真正通向富足的道路,不是财货的堆积,也不是名利的追求,而是珍惜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享受生活的馈赠。”
      享受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这一天,诸葛亮和儿子旅游观光来到了号称陇右第一名山的兴隆山。这里,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
      全山亭台楼阁以及庙宇达70多处,景点24处,是佛、道胜地。
      兴隆山主峰由东西二峰组成,二峰间为兴隆峡,有云龙卧桥横空飞架峡谷。望着浩渺的白云,诸葛方觉得非常舒服和宁静。
      他若有所思地说:“要是心里总这么宁静就好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显然,我们不能在这里定居下来。”
      诸葛亮说:“外界的魅力风景自然能够使人享受宁静。但是,为了使自己能经常保持一种宁静泰然的心境,一点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很需要的。”
      看着儿子似懂非懂的样子,诸葛亮解释道,精神上的寄托,完全是属于你私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它不一定有很大的意义,不一定有什么积极的目的,它只是你精神上的一片私人的园地,是你灵魂的一个小小的避风港,是你躲避世俗牵绊的堡垒,是你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和自己心灵恳谈的一个秘密的花园。
      会处理生活的人,一定懂得怎样给自己安排一片不受干扰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这里,你可以想你所要想的,做你所要做的,躲开一切你所要躲开的,逃避一切你所要逃避的。这片小天地就是你寄托灵魂或你真正的自己的地方。
      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寄托,那并不是消极的逃避,那正是一种积极的养精蓄锐。正如有位名人说的“我休息是为了工作。”我们也是一样,让灵魂去休息一下,养一养它在尘间奔波所受的伤,然后好再去奔波。
      人生真是一连串不停的奔波!
      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够成天只做他自己喜欢的事,过他自己所愿意过的生活。
      每个人都必须被动的做些他并不想做的事,表演一些他并不喜欢表演的角色,过一种他所不愿过的生活。所以,我们发现,有些人一有时间就吸烟,有些人一有时间就看小说,有些人一有时间就写文章。这些一有时间就想做的事,才真正是他所喜欢做的事。但是,因为他必须应付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琐事,他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只管做他所喜欢做的。因此,这些小小的嗜好,就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点寄托。
      他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得到生活的真味,暂时忘掉了世界的烦嚣。
      假如你懂得生活,同时你也懂得自己,那么,你一定会在生活中找到那么一点使你安心,使你忘忧,使你沉醉的所谓的寄托。
      这寄托有时很容易找到。一本书、一张唱片、一支笔、几张纸、或集邮、或摄影、或游山玩水,只看你兴趣近于哪方面,只看你是否诚心去找。
      辛勤的工作,然后用你的爱好去美化并充实你的生活,这样,物质与精神才可以平衡。
      诸葛亮告诉儿子:“匆忙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好的、值得欣赏的东西,只有当你找到寄托你心灵的处所之后,你才能有余情去欣赏这世界可爱的一面,才有机会去享受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尽量让自己感到满足
      游完了兴隆山,诸葛亮和儿子住宿在兰州郊区的一个农家小旅店里。
      为了招待好诸葛亮父子,旅店的老板娘要做的事情实在很多。
      一边收拾着房间,她叫她的儿子带着空瓶和十文钱到附近的杂货店去买油。男孩打了瓶油,但在回家的途中跌倒打翻了油瓶,有一半的油流掉了,只剩下半瓶的油。发现少了半瓶油,他回家哭着告诉母亲:“哦!我打翻了半瓶油。我打翻了半瓶油。”他非常不快乐。
      老板娘又叫另一个儿子带着另一个瓶子和十文钱去买油,他也打了瓶油,回家途中跌倒,瓶子也翻了。这次也是流掉半瓶的油。他捡起瓶子回家,高兴地告诉母亲:“你看,我救了半瓶油!当油瓶掉了,油开始流出来时,有可能全部流光。但是我救了半瓶油!”两兄弟在同样情况下回家,交给母亲的,都是只剩半瓶油。一个为失去的半瓶而哭泣;另一个为剩下的一半而高兴。
      于是,老板娘又叫另一个儿子带另一个瓶子和十文钱去买油,他同样在回家途中跌倒捡起瓶子,跟第二个孩子一样,回家后很高兴地对母亲说:“妈,我救了半瓶油。”但这个男孩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仅乐观,而且很实际。他心里很清楚:“嗯,我虽然挽回半瓶油,可是另一半已经流失了。”所以,他又告诉母亲:“我要到市场去打一天工,赚回五文钱,填满这个瓶子,傍晚以前我一定可以完成的。”
      躺在舒适的床上,回想着老板娘让儿子们买油的情形,诸葛亮深有感触,他告诉儿子:“不盲目悲观,乐观、实际地生活,尽量让自己感到满足,不等于轻易满足现状、盲目乐观,你也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是不妨对得失成败豁达些。”
      找到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
      兰州郊区的空气清新,但是,夜晚黑得可怕。而且,看着农夫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碌,诸葛方觉得他们实在是苦不堪言。
      但是,田间却不时传来农夫愉快的歌声。
      诸葛方觉得不能理解,便问爸爸:“他们过着这么苦的日子,怎么会有心情歌唱呢?”
      诸葛亮笑了:“他们可不觉得苦,因为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你让他们到城里去住,他们还不习惯呢。要是知道了你一上网就是一天,一动都不愿动,他们还会可怜你呢。”看着儿子似乎不解的样子,诸葛亮就给他讲了一个关于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的故事:
      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乡下老鼠写了一封信给城市老鼠,信上这么写着:“城市老鼠兄,有空请到我家来玩,在这里,可享受乡间的美景和新鲜的空气,过着悠闲的生活,不知意下如何?”
      城市老鼠接到信后,高兴得不得了,立刻动身前往乡下。到那里后,乡下老鼠拿出很多大麦和小麦,放在城市老鼠面前。城市老鼠不以为然地说:“你怎么能够老是过这种清贫的生活呢?住在这里,除了不缺食物,什么也没有,多么乏味呀!还是到我家玩吧,我会好好招待你的。”
      乡下老鼠于是就跟着城市老鼠进城去。
      乡下老鼠看到那么豪华、干净的房子,非常羡慕。想到自己在乡下从早到晚,都在农田上奔跑,以大麦和小麦为食物,冬天还停在那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粮食,夏天更是累得满身大汗,和城市老鼠比起来,自己实在太不幸了。
      聊了一会儿,他们就爬到餐桌上开始享受美味的食物。突然,“砰”的一声,门开了,有人走了进来。他们吓了一跳,飞也似的躲进墙角的洞里。
      乡下老鼠吓得忘了饥饿,想了一会儿,戴起帽子,对城市老鼠说:“乡下平静的生活,还是比较适合我。这里虽然有豪华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倒不如回乡下吃麦子,来得快活。”说罢,乡下老鼠就离开都市回乡下去了。
      讲完了故事,诸葛亮解释道:“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羡慕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
      不要为费尽辛苦购置的东西所累
      这天,诸葛方对诸葛亮说:“爸爸,我整天上班挤公交车太辛苦了,买辆车吧?”
      诸葛亮的态度很明确:“买车还不如打车。买车会带给你一些方便,也会有许多麻烦的。比如,要验车,要养护,要擦洗,要加油,要维修,要停车,要建车库等等。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和尚养马的故事,不妨讲给你听听。”
      诸葛亮讲道,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建议师父:“如果买一匹马,您就不用整天这么劳累奔波了,可以轻松很多。”
      老和尚如愿以偿买到了马匹,中午正想美美地睡个午觉。
      突然,小和尚跑了进来,说道:“师父,我们忘了一件事,今晚马儿睡哪儿呀?我们应该给马儿建个马棚。”
      老和尚想道,徒儿的建议很有道理,很及时。
      于是,老和尚决定,马上就给马儿建个马棚。
      马棚终于建好了,老和尚累了一天,正想躺下好好休息一下,小和尚又跑到跟前,说道:“师父,马棚虽然建好了,但是你整天忙于化缘,而我又要学禅,平时谁来养马呀!我们还少一个养马的。”
      老和尚想道,徒儿的建议有道理,很及时。
      于是,老和尚决定,聘请了一个马倌。
      第二天,老和尚刚睡醒,小和尚跑了进来,说道:“师父,今天我又想起一件事,以前庙里就咱俩,饱一顿饿一顿的,很好打发。可现在,人变多了,我们应该再请一个厨师呀!”
      老和尚想了一下,觉得小和尚的建议的确有道理,也很及时。
      于是,老和尚决定,聘请了一个厨师兼保姆。
      吃完早饭,老和尚正准备外出讲经,小和尚跑到跟前,说道:“师父,厨师已经请来了。不过,她说庙里没有厨房,让我们赶紧造一间,她还说,她年老力衰,又不会算帐,让我们再请一个伙计,帮她买买菜,打个下手。”
      突然间,老和尚悟出了什么,想道:“以前的日子呀,多简单、多轻松呀……”他对小和尚说:“这匹马只会让我觉得更累,赶快卖了它!”
      讲完了故事,诸葛亮说:“如果你买了车,也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烦恼。有时候,我们费尽辛苦购置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轻松和愉快,而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负担。
      与其为其所累,还不如痛下决心,果断地摆脱它呢!”
      培养富足之心
      在诸葛亮的极力反对下,诸葛方的买车计划彻底破产了。对此,他总是耿耿于怀,连续几天都闷闷不乐。
      诸葛亮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开导他说:“对幸福和快乐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坏性的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们所想要的,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这对于我们拥有多少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仅仅不断地扩充我们的欲望名单,这就确保了我们的不满足感。你的心理机制说:‘当这项欲望得到满足时,我就会快乐起来。’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后,这种心理作用却不断重复。”
      诸葛亮举例说,一个朋友在星期天结清了新房子的契据。而恰恰在下一次朋友们看到他时,他所谈论的是他的下一个甚至会更大的房子!不只他一人如此。我们中大多数人会做极其相同的事情。我们想要这个或那个。如果我们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就不停地去想我们所没有的并且我们会保持一种不满足感。如果我们确实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仅仅是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创造同样的想法。因此,尽管得到了我们所想要的,我们仍旧不高兴。当我们充满新的欲望时,是得不到幸福的。
      诸葛亮指出:“有个可以快乐起来的方法。那就是改变我们思考的重心,从我们所想要的转而想到我们所拥有的。不是期望你的爱人是别人,而是试着去想她美好的品质。不是抱怨你的薪水,而是感激你拥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到你家附近亦有乐趣,这有多高兴。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穷尽的!”
      一个富足的个性,在生活中,能够笑看输赢得失,而只认最终胜负。他们深信自然和自己的潜能足以实现任何梦想,认为一个成功者周围倒下千万个失败者是不成功的,真正有效的成功者只在自己的成功中追求卓越,而不把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上。
      诸葛亮告诉儿子,为了培养富足之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赞美孤独
      富足之心是宁静的。个性并不害怕孤独,反而赞美它。孤独是个性最美好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存在能不能忍受的问题。
      内心富足的人总是能够给自己留出时间,享受独处的欢乐,整理往事、展望前程,想象出类拔萃的美好生活。内心贫乏的人,生性急躁,喜欢喧嚣和热闹,一刻也离不开从他人眼中找寻自己赖以生存的保障,独处将倍感寂寞,但自身环境却又窄得令人窒息。
      内心富足的人,独自承受个性滋润、修身养性。他深思真正的意义,他享受宁静和孤寂,他在反省中看见自身的不足,他把自己准备得很充分,再投入步调紧凑的生活中去。
      (2)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
      因为太富足,他任意地帮助他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报。他知道内心里献出东西,依旧会从内心里产生出来。他就像自己的一家能源工厂,生产力很高,永远能提供满足。
      (3)不自怨自艾
      个性富足者对损失看得很淡。他相信相对于整体而言,损失的不过是小小的局部。他们不会不能释怀,不会老是对自己怨艾和指责,知道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并宽恕自己和他人,他只是采取行动来挽回损失。满心喜悦地做着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4)放弃“多多益善”的想法
      只要你拥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认为物质生活“越多越好”,你就永远不会满足。
      每当我们得到什么,或达到了某目标,我们大部分人仅是立即再继续到下一件事。这压制了我们对生活和我们许多幸福的欣赏。例如,当你买了一辆车之后,下一步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能够换一辆性能更好的车。”就像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买一套房子或一台电脑,吃顿饭,找个搭档,买些衣服,甚至是赢得声誉——从来都没有够。
      克服这一暗中为害的趋势的诀窍是说服你自己,越多并不越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