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升了15%。现在,微软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及公众形象较过去也有了极大改善,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与唐骏的努力分不开的。不过,如果没有微软这样的授权和信任,唐骏没有这些权力,他也做不到这些。
三星集团领导者李秉哲一直坚持“人才第一”的经营理念。他尊重下属员工,并创造条件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疑人勿用,用人勿疑,这是李秉哲从创业初期就开始实行并一贯坚持的用人之道。只要他看准的人才,就大胆提拔使用,并且努力扶持并予以充分的信任,使他们信心十足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有“硅谷常青树”美称的惠普公司认为,人才最需要的是信任和尊重。惠普在这方面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公司,它只问你能为公司做什么,而不是强调你从哪里来。在处理问题时只有基本的指导原则,却把具体细节留给基层经理,以便作合适的判断,这样公司可以给员工保留发挥的空间。惠普是最早实行弹性工作制的企业,允许科技人员在家里为公司做工作。惠普不歧视离开惠普又想返回的人才,曾经有一位高级副总裁在惠普的经历是三进三出。惠普实行分权管理,在公司管理层的支持下,各类人员各负其责,自我管理,公司鼓励员工畅所欲言,要求员工了解个人工作情况对企业大局的影响,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以适应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
因此对待要用之人,首先就要依赖,并且要抱着宁愿让对方辜负我,我也不愿怀疑他的诚意,如此可能更会赢得员工的忠诚。
□得人才者胜,失人才者败
无论一个人在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该体验过追随。人才追随别人主要是因为这样做感觉良好,因此,作为一个成功商人,他的主要魅力就是如何使追随他的人才感觉良好。
为什么必须使追随你的人才感觉良好呢?这是因为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根本。
一个企业有厂房、有机器、有设备,然而没有人,就根本算不得企业。
有人运用拆字法,形象地比喻说,企业无人则“止”。
正如管理学家巴纳德指出的那样:“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由人运转的,为人服务的系统。”
自古以来,“得士则胜,失士则败。”项羽乃名将之后,“力拔山兮气盖世”,然而他生性多疑,吝于封赏,致使能人名士纷纷弃他而去,最后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下场。
刘邦虽不过是“流氓无赖”,然而他却善于用人,有张良为其运筹于帷幄之中,有韩信为其决胜千里之外,更有萧何为其正朝纲,抚百姓,终于以弱胜强,夺得天下。
商场如战场,企业间的竞争是同一个道理。多少家企业因人才而兴,多少家企业因人才而败。一个人才济济、同心协力的企业,断不至于大败大输;而一个人才流失,内部混乱的企业,也绝不可能常胜不衰。
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衰沉浮,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人才对企业生死攸关的重要性。
福特一世得士则胜,失士则败:
我们知道,亨利·福特在1907年就提出“要使汽车大众化”的宏伟目标。但是,靠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的。亨利·福特(以下称福特一世)从1889年开始,曾两次创办汽车公司,结果均遭失败。
1903年他第三次创办公司,聘请了一位叫詹姆斯·库兹涅茨的管理专家出任经理。正是这位库兹涅茨,通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帮助福特一世作出了“汽车大众化”的决策。也正是这位库兹涅茨,为福特公司组织设计了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多倍。
然而当老福特被冠以“汽车大王”的称号之后,他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变得狂妄自大,变得刚愎自用,变得独断专行。他尤其听不得不同意见,尤其做不到受谏纳言。
于是,公司人才纷纷离去。最后,连库兹涅茨也不得不另觅新枝,而公司之外的人才更是望而却步。
福特公司失去了它往日的生机和凝聚力,丧失了开拓进取的能力,尤其可笑的是,在19年的时间里,它只向市场提供一个车型,老福特本人所钟爱的黑色的T型车。
结果,到了1945年福特二世接手的时候,福特公司每月亏损已达900多万美元。
正如一个董事所描述的:“当时公司摇摇欲坠,濒于破产。”公司管理则一团混乱,甚至没有账册,没有结算制度,在工资单上甚至还有些已经死亡的员工的名字。
老福特的发家,没有库兹涅茨为代表的公司员工的奋力拼搏,没有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管理精英的出谋划策,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而福特公司的衰落,同样的,没有库兹涅茨这班人才的流失,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老福特能一如既往地执行他重视人才、依赖人才的政策的话,通用汽车公司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重新超越福特公司。但是,正是由于老福特晚年的不明智,自毁了长城,而通用汽车公司却在其总裁斯隆的英明领导下,采用分权制,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形成了分工合作、集思广益的管理体制,终于在1928年超过了福特公司,跃居世界首位。不仅通用,甚至克莱斯勒公司也把福特甩在了后边。
福特一世得人才兴,失人才败。
令人奇怪的是,福特家族似乎具有这种先扬后抑的传统,福特二世走过的道路与老福特竟然出奇地相似。
福特二世接管公司之后,不惜高价,聘请了号称“神童”、“蓝血十杰”的“桑顿小组”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后勤管理小组(其中包括后来出任肯尼迪政府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福特二世还任用原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欧内斯特·布里奇负责福特公司的工作。
布里奇精于成本分析,福特二世甚至不惜答应给他股票特权以求从通用汽车公司挖走布里奇。而且,布里奇又给福特公司带来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几名高级管理人员威廉·戈塞特、路易斯·克鲁索、D·S·哈德和哈罗德·扬格伦。
这些人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利润连年上升,并推出了一种外形美观、价格合理、操作方便、适用广泛的“野马”轿车,创下了福特新车首年销售量的最高记录,把“福特王国”又一次推向了事业的高峰。
正是在“野马”车的开发、销售过程中,新星艾柯卡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然而后来福特二世也走上了老子的错误道路,他不仅专断拒谏,甚至忌贤妒能,布里奇、麦克纳马拉等人都被迫离开了福特公司。他又以突然袭击的手段连连解雇了艾柯卡等3位经理(这才演出了艾柯卡将克莱斯勒起死回生的一幕),最终整个公司人心浮动,人才外流,福特公司再次陷入困境。
面对大江东去的败局,福特二世不得不辞掉了公司董事长职务,结束了福特家族77年的统治。
可以说,整个一部福特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得人才兴、失人才败的活教材。
福特公司两次兴盛,缘自启用能人;福特公司两次衰落,是因为排挤人才。
同一个公司,在同一任董事长任期之内,竟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极端,先用人,再赶人,至今看来,仍是令人啼笑皆非。
第二章 决策能力训练
审时度势把握机会
决策是企业的命脉所在。在关键时刻,一个正确的决策能使公司起死回生,而一个错误、不切实际的决策会使公司濒于破产。很多情况下,决策者需要具有一种远见卓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决策者长期的经验积累。
□正确决策是企业的命脉
美国著名决策大师赫伯·西蒙说过:“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是企业的命脉所在。在关键时刻,一个正确的决策能使公司起死回生,而一个错误、不切实际的决策会使公司濒于破产。很多情况下,决策者需要具有一种远见卓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决策者长期的经验积累。
20世纪初,出任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总裁的维尔先生,是美国企业历史上一位不为人所熟知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最有效率的决策人。他在担任贝尔公司总裁的近20年中,非常正确地做出了四项重大决策,从而使该公司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具规模、成长最快的民营企业。
从一开始,维尔就十分清楚这一点:一个电话公司要想保持其民营形态,自主经营,就必须具有一个突出并且与众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维尔有了第一个重要观念:贝尔公司虽是民营企业,但应比任何政府机构都更加关注社会大众的利益,而且要更为积极。为此,他做出了第一个正确决策:
贝尔电话公司必须预测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并满足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
不久,维尔又提出“本公司以服务为目的”的口号。这一口号在20世纪初很难为人接受。但是,维尔却没有止步于此,他看出了企业应有一项判断管理者及其作业的尺度,用以衡量服务的程度,而不是衡量盈利的绩效。也就是说,服务的成果应被定为是管理者的责任。公司高层的职责在于组织及调度财源,力求使公司能提供最佳的服务,并能获得适当的收益。
紧接着,维尔做出了第二个正确的决策:实施“公众管制”。维尔认为,一个全国性的电讯事业,绝不能以传统的“自由”企业来看待,也就是说,绝不能是一种无拘无束的事业。要避免政府的收购,惟一的方法就是“公众管制”。所以,一项有效的、诚挚的并有原则的“公众管制”诞生了,它符合贝尔公司的利益,并关系着贝尔公司的存亡。
在当时的美国,“公众管制”虽不是生疏名词,但在维尔提出这项结论时仍然引起了企业界的众多非议,法院方面也不支持这一观点,所以“公众管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公众管制委员会的人数既少,经费也不足,因而委员一职成了无所事事的闲差。
但维尔却决定把促成“公众管制”的实施作为贝尔公司的目标。他将这一目标交付于各地区的子公司总经理,责成各子公司努力恢复各管制机构的活力,以期能有公平合理的“公众管制”来确保公众利益,同时又能使贝尔公司顺利经营。由于贝尔公司的高层管理的成员,包括各子公司的总经理的支持,所以整个公司都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维尔的第三个正确决策是建立贝尔研究所,并使其成为企业界最成功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这一项决策是以他的一个独占性民营企业必须自强不息、保持活力的观念为出发点的。在做这一决策时,他曾经自问:“像贝尔公司这样的独占性企业,如何才能永葆其雄厚的竞争力?”当然,他所谓“竞争力”,并不是通常在有同业竞争情况下的竞争力,而是一个独占性的企业如果缺乏竞争力,就将停滞不前,不能进一步成长和革新的核心能力。
在维尔看来,一个独占性的企业在现阶段同行业中虽然没有“对手”,但应该以“将来”为“对手”。对电讯事业来说,技术最为重要。企业有无前途,完全取决于其技术能否时时更新。贝尔研究所就是在这一观念下成立的。贝尔研究所虽不是企业界所设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但却是第一个有意识的着眼于未来发展的研究机构。
贝尔研究所的正式成立是当时企业界一项很难得到别人理解的创新。如今,事实证明维尔的观念是正确的。贝尔研究所第一步发展的通讯技术,已使整个北美洲成为一个巨无霸的自动通讯网。后来更发展到当初连维尔本人也没有想到的领域中去,例如电视节目的转播、电脑资料的传送,都是成长最快的通讯技术,另外还有通讯卫星等等。
20世纪20年代初,维尔做出了他的第四项正确决策:开创一个资金市场,这项决策的制定,着眼点依然是确保贝尔公司能够以民营形态继续生存。
许多企业之所以被政府接管,大都是由于无法取得其所需的资金。在1860至1920年间,欧洲的许多铁路公司都由政府接管了,主要也是由于这一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通货膨胀期间,欧洲大陆的许多电力公司也是以同样的原因被政府接管。当时各公司在货币贬值的情势下,不能提高电费,结果不少公司虽有心改善经营,却无法筹措足够的资金。
维尔在做这项决策时,了解到贝尔公司需要大量资金的供应,而这些资金又不能从当时的资金市场获取。他的构想是发行一种“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普通股。他设计的这种股票,与当时的投机性股票完全不同。其设计着眼于社会大众,尤其是当时新兴的所谓“莎莉姑妈”的中产阶层的主妇。“莎莉姑妈”手头拥有大量的游资,却苦于找不到出路,担不起风险。而维尔设计的AT&T普通股,不仅能享有资产增值,还可免受通货膨胀的威胁,很受一些“莎莉姑妈”的青睐。严格说来,当时“莎莉姑妈”型的投资人还没有完全形成,那些拥有资金购股能力的中产阶层才刚刚出现。他们大多仍沿袭传统的习惯:将余钱都存入银行或购买保险。只有那些敢于冒风险者才用于投机股票市场。当然,这并不是说维尔“创造”了“莎莉姑妈”。他只是诱导当时的“莎莉姑妈”成为投资人,动员她们的储蓄,这样做不仅符合她们的利益,同时也符合贝尔公司的利益。正是由于他的这一设计,才使得贝尔公司在近50年来,一直拥有充裕的资金来源。直至今日,AT&T普通股仍是美国和加拿大中产阶层投资的对象。
维尔的四项决策都与当时一般人的想法不同,但正是这四项正确决策使贝尔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众人所熟知的。行刺未成,却惹起了秦王进一步的愤恨。秦将王翦的部队很快攻下燕国都城蓟,燕王喜及太子丹等只得弃都远逃,秦将李信率军继续追赶燕王。在此危急情况下,燕王喜只得采纳代王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把人头献给了秦国。但是,秦国并不领情,继续攻打他们,5年后,完全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在这个故事中,荆轲成了悲壮的英雄,而燕国则成了彻底的失败者,这完全是因为燕太子丹审时度势时的决策失误造成的。
燕弱秦强,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燕国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效仿越王勾践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忍辱负重,励精图治。而太子丹是怎么做的呢?他因为在秦国作人质时受到了一些不好的待遇,便要报复,刺杀秦始皇。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太子丹却是时时刻刻地寻思报仇,而他的报仇方式,又采取了暗杀这种极下策。他想通过对方的内乱来遏制对方的攻势,却不去考虑如何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是极端的短视,是缺乏深谋远虑的表现。事实也证明,这只能加速燕国的灭亡,只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与燕太子丹情景类似,却因决断选择迥异而结果也迥异的例子。
明太祖朱元璋自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到元至正十六年率军攻克集庆(今南京),前后仅4年的时间,起义队伍就发展壮大到五六十万人,并建立了以应天府(朱元璋占领集庆后,改名为应天府)为中心的根据地,成为当时大江南北各种势力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盲目行动。他开始遍访天下有识之士,来制定下一步的战略方针。
一天,朱元璋亲自登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向他请教夺取天下的方针。朱升给了他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让朱元璋继续巩固根据地,发展粮食生产,不要急于称王道帝,以缩小目标。待到准备充分再图大举,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朱元璋听了朱升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便把它作为下一步的战略方针来执行。
在政治上,为了避免树大招风,朱元璋决定暂不称王,仍对北方的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仍使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仍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起义纲领口号也没有变:“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与小明王的“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义”是一致的。
在军事上,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的训练,经常命令部将带领士兵进行军事训练,以提高作战本领。
在经济上,他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专门设置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派遣儒生,到各地劝课农桑;并实行屯田制,命令军队在江阴、龙江等地屯田,边打仗边生产;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面练武,一面耕种。
朱元璋还非常注重搞好军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