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四书五经合集之孟子-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岂不闻——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增广贤文》)
  所谓“钱权交易”,至今不也仍然是我们“反腐败”中要着力 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吗; 
  

  位卑莫言高
  【原文】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 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恶乎宜乎?抱关击柝(1)’。孔子尝为委吏②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③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 乎人之本朝④,而道不行,耻也。”
  【注释】
  ①抱关:守门的小卒。击拆(tuo):打更;柝指打更用的梆子。③ 委吏:管仓库的小史。③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负责牲畜的饲养和放牧. ④本朝:朝廷。
  【译文】  
  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也是因为贫穷;娶妻不 是了孝养父母,但有时也是为了孝养父母。因为贫穷而做官的, 便应该拒绝高官而居于低位;拒绝厚禄而只受薄禄。拒绝高官而 居于低位;拒绝厚禄而只受薄禄,做什么合适呢?比如说做守门 打更一类的小吏。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只说:‘出入的 帐目清楚了。’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只说:‘牛羊都长得 很壮实。’地位低下却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身在朝廷做官而 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耻辱。”
  【读解】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忧固然是忧,但如果你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评议朝纲政纪, 那可就要小心你的脑袋了。 
  因此,孟子有“位卑而言高,罪也”的看法。尤其是在暴政 专制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有“莫谈国事”的警告。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为贫而仕”,不是为了拿工资混饭吃,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而做了高官,“立乎人之本朝”, 加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政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不然的话,“道不行”,就是耻辱。   总之还是《中庸》所说“素位而行”的意思。担任什么角色 就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尽什么样的力。即便圣人如孔 子,不也是管帐就说管帐,放羊就说放羊吗?既然如此,我们又 放么多余的话可说呢? 
  

  知人论世
  【原文】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 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 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释】
  ①尚:同“上”。②颂:同“诵”。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 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 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 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 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读解】
  孟了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 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 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只 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 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 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 问题了。
  实际上,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 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邀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 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直 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 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 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 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 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 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 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 文字所发生的。 
  

  劝君不听怎么办?
  【原文】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间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①,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 “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②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 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注释】
  ①贵戚之卿:指与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②正:诚。
  【译文】  
  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是哪一类的卿 大夫呢?”
  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所不同吗?”
  孟子说:“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异姓的卿大夫。” 
  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宗族的卿大夫。” 
  孟子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 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宣王突然变了脸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怪我这样说。您问我,我不敢不用老实话 来回答。” 
  宣王脸色正常了,然后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 
  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 从,他们便辞职而去。”
  【读解】
  弘扬大臣的职责和权力而限制君主权力无限地膨胀,这也是 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之一,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为与国君有亲缘关系,国君的祖先也就 是他的祖先,所以既不能离去,又不能坐视政权覆亡,当国君有 重大错误又不听劝谏时,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在这里是弘扬宗 族大臣的权力而限制君主个人的权力,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但 我们知道,这种另立新君,在实践上往往酿成的,就是宫廷内乱. 所谓“祸起萧墙之内”,弄得不好,还会引起旷日持久的战争。 
  对异姓卿大夫来说,问题就要简单得多了,他们既没有王室 宗族卿大夫那么大的权力,也没有那么大的职责。所以,能劝谏 就劝谏,不能劝谏就辞职而去,各走一方罢了。其实,这也是孔 子“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的意 思。
  总起来说,孔、孟都提倡臣有臣道,臣有臣的气节和人格,反 对愚忠,反对一味顺从,这的确是有积极意义的。 
  

  告子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 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 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 本书选14章。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原文】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 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 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②湍 (tua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 (sang):额头。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 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 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 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 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 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 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 改变也像这样。”
  【读解】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 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 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 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 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 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 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 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 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 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 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 本书选14章。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原文】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 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 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②湍 (tua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 (sang):额头。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 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 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 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 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 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 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 改变也像这样。”
  【读解】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 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 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 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 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 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 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 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 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③瞽 (gu)瞍(SO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 “至于”等。⑤情:指天生的性情。(6)才:指天生的资质。(7)铄 (shuo):授予。(8)蓰(xi):五倍。(9)《诗》曰:引自《诗经·大雅 ·蒸民》。蒸,众;则,法则;秉,执;彝,常;懿,美。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 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读解】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 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 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 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 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 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 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 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 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 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 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 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 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 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 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 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 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 “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 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 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 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