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观战笔记:一名中国将军眼中的未来战争-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中,仍然明显地带有“以机械化战争的传统理论指导信息化战争”的痕迹。
  海湾战争后,美军全面总结了新的经验。随后,又经过十来年深入研究、探索,构建了一套初步成型的信息化战争理论,并据此对美军的军事战略、作战原则、编制装备、训练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相应改进。此次伊拉克战争,美军的作战思想、具体战法都有了质的飞跃。海湾战争后,美军“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到这次伊拉克战争,便是“从理论再回到实践”,在它的信息化战争新理论指导下,打了一场“新一代战争”。
  这场伊拉克战争,美军在打信息化战争方面又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积累了更多实战经验,但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更为显眼的是,美军在战场上以全新战法取得的某些骄人战绩,却被美国在战场内外暴露的“情报门”、“虐俘门”等严重问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极大地抵消了。
  对于美军来说,伊拉克战争,半是胜绩,半是梦魇。
  
  二
  对于美军打的这场信息化战争,研究其某些成功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方向。虽然五花八门的新概念、新提法不少,但归结起来,它的主要“新意”,无非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战略原则。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首先强调先发制人。这一条,既是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原则,也是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战役指导原则,甚至是它战术行动的作战原则。其核心思想就是“迅速占据战场主动”。两军交战,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这是古往今来的一条军事原则,说它新鲜,也并不新鲜。两军遭遇,谁能先敌开火,谁就抢得先手,这是很简明的道理。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有时也主张把拳头先收回来、再打出去,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但它的实质仍是要寻求或创造一种转换,将全局上的后发制人,转化为局部上的先发制人。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先发制人,同以往传统战争中的先机制敌,存在着“两代战争”的差别。在以往的传统战争中,主观愿望上想要抢得先手,实战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由于战场感知能力有限,无法做到信息先行,难以选准对敌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最佳部位、要害目标等等,难免会产生无从下手的困惑。又比如,由于战场投送能力有限、武器射程太近、命中精度太差,即使捕获到了敌人的重要信息,往往难以在瞬间给敌人以致命一击,使战机稍纵即逝,等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这些“瓶颈”大多已不复存在。它拥有的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精确打击等信息化战争的全套本领,为它实施先发制人的作战原则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更要看到,美军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也是美国咄咄逼人地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美国最新版《国家军事战略》中说得非常明白,“美国必须对那些有可能引起冲突的事态提高警惕,先发制人,并比以往更快地作出反应”。如今,美国比过去更强调“全球到达”、“前沿存在”,更重视在全球保持“先发制人的防卫态势”。美国一旦认为谁对它构成了“威胁”,它就有“理由”对谁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说穿了,还是“落后就要挨打”。
  关于兵力运用。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集中兵力,而是强调功能、能力和效果的组合。美军对“优势”的理解也和过去不同了,它不再强调数量优势,而是强调组合优势。不再主要依*地面部队攻击制胜,而是依*“空、海、陆、天、网”联合制胜。在以往的传统战法中,集中兵力是一条基本准则。冷兵器时代,兵力就是战斗力,“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我国解放战争时期,把“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作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即集中两倍、三倍、四倍,甚至五倍、六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将敌四面包围,力求全歼。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之一,我军*它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创造了辉煌战绩。
  在信息化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已构不成真正的优势。今天的优势主要已不在兵力数量,而在质量。美军认为,现在打的是“立足于能力和效果的战争”。如今,美军强调的是组合优势、全谱优势,这样的优势才足以构成真正的绝对优势。美军强调组合,强调一体化,强调网络中心战,强调联合制胜,贯穿其中的都是发挥组合优势、全谱优势的作战思想。美国最新版《国家军事战略》规定,“运用部队应注重为实现作战目标所能产生的效果,而不是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兵力”,作战部队应“具备集中效果的能力”。
  这是战争观念的一大转变。海湾战争时,美军参战兵力45万人(多国部队总兵力达到69万人),伊军号称120万,美伊双方兵力对比为1比3。但由于双方兵力的技术含量相差悬殊,美军以少打多,把伊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即便如此,美国的革新派仍然批评传统派动用兵力规模过大,认为他们尚未摆脱传统战法的思维惯性。在伊拉克战争的谋划阶段,围绕兵力使用问题,再次发生了“鲍氏学说”与“拉氏学说”之争。以鲍威尔为代表的军方传统派认为,美军应动用七个重型师对付伊军。此外,为了保护地面进攻主力的后方和翼侧,还应征召一定数量的预备役部队。鲍威尔是老军人,看来在他几十年的作战、训练中,“以优势兵力去战胜敌人”这条军事原则,已在脑子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要他彻底转变观念挺难。这表明,在军事领域也和意识形态领域一样,“传统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恩格斯语)。以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革新派,脑子里却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这些文职官员对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今新的时代特征,似乎更为敏感。他们竭力主张,必须更多地依赖空中打击力量和地面轻型力量。他们认为,如果还像海湾战争那样动用过大规模的地面部队,那就体现不出美军在情报、侦察、监视和空中精确打击能力方面的重大技术进步。再说,规模过大的地面部队也无法实现快速机动。
  实战中,“拉氏学说”占了上风。伊拉克战争开战时,美英联军总兵力为24万,其中海空兵力为13万,地面部队为11万。这表明,海空力量的使用已经超过了地面部队。在联军11万地面部队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美军第三机步师、第一○一空降师、第一陆战远征部队和英军第七装甲旅、第三突击旅、第十六空中突击旅,加到一起约65000人。而伊军约有35万人,全部是地面部队。由于美英11万地面部队在作战功能、能力、效果的组合上,对35万伊军拥有绝对优势,轻而易举把伊军打得溃不成军。
  关于目标选择。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强调先打核心目标、要害目标。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震慑”、“斩首”行动,就是这种全新战法的集中体现。这同以往的传统战法相比,是一个极大的变化。传统战法,一般都是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坚突破,最终攻克核心目标。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却采取“倒过来打”的办法,先打核心目标、要害目标,先炸巴格达、先炸总统府、先炸萨达姆,盯着打、追着打。尽管美军的“斩首”行动未能一举得逞,但它对伊军的“震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好比两个人打架,传统战法是面对面地打,攻击的一方出重拳击打对方胸脯,一拳两拳很难将对方打倒在地。现在的新战法是腾空而起,从头顶上方向对手发起五雷轰顶般的攻击,专往对手脑门上打,只要击中一下,准能将对方击昏倒地。
  还须看到,采取先打核心目标、要害目标的全新战法后,一系列传统战争观念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例如,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已不再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目标。歼敌多少,也不再成为衡量战争胜负的主要指标。占领敌方土地,也不再是一场战争的主要目的。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主要目标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它通过“震慑”、“斩首”行动已使萨达姆政权迅速垮台,它的战争目标已经实现了,军事上已经“取胜”了。我们至今未见美军公布过它在伊拉克战争中究竟歼灭了多少伊军,对它而言,这一点已无关紧要。
  关于火力打击。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精确打击已成为其火力打击的主要手段。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炸弹约占10%左右,伊拉克战争中已上升至68%。火力打击的精确化,使美军的作战效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之一,将会使导弹、炸弹、炮弹都长上“眼睛”,发射后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寻见目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谁的精确制导武器多、精确打击能力强,谁就占上风。
  关于战役进程。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立足于快速制胜。为此,美军控制战役进程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快速”,二是“决定性”,合起来称之为“快速决定性作战行动”。信息化时代,时间、空间概念都发生了变化,地球变“小”了,时间变“短”了。同以往的传统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的战役进程已大大加快,过程已大大缩短。美军强调的“快速”,其内涵是“速度绝对快于敌人”,“尽快实现战役目的”。它实现“快速”的前提条件有两项,一是夺取战场感知优势,时时料敌于先;二是实现网络化实时指挥,确保先敌作出快速反应。
  美军强调的“决定性”,其内涵是“破坏敌人的聚合力”,“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比较一下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战役发展过程,就能看出美军在控制战役进程上的新变化。海湾战争中,美军空袭38天后才发起地面进攻,而阵势很大的“左勾拳”地面进攻只打了100个小时就结束了。这就使得它的战役阶段与阶段之间极不均衡,且衔接生硬。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了进一步加快战役进程、缩短战役过程,采取了“全纵深密切观察敌人”和“全纵深同时打击敌人”的战役行动,将空袭与地面进攻同时展开,不再将它们分成两个战役阶段。美军以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空地一体的、全纵深的“快速决定性作战行动”,一下子打掉了萨达姆的“聚合力”,打垮了伊军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短短21天,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这场“灭国之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取胜了。
  
  三
  美军在战场上快速取胜,快得出乎世人意料,让许多军事评论家目瞪口呆。一方面,这说明美军在这场信息化战争中确有不少新招,效果不错。但另一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认知陷阱:它极容易使人夸大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对它产生盲目迷信,由此陷入“信息战崇拜”的认识误区。
  应当清醒地看到,美军胜得“轻而易举”,不全是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神奇效果,而是至少还有另一半别的原因。
  首先,美军这些年打的几场战争,无论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这次伊拉克战争,都是实力悬殊的非对称战争。美军取胜完全是正常范围内的事情,它并没有创造什么战争神话。美国的策略是一贯的,对于同它实力相当或不相上下的对手,它是只敢冷战,不敢热战。对于同它实力悬殊的对手,它则热衷于热战、不屑于冷战,动不动就想开打。这就应了兵家熟知的一条军事原则:先打好打之敌。美国用这种打法可以对世界起到极大的心理威慑作用:“看看吧,谁敢不服?”
  其次,美军打败伊军,所花的时间不止是21天,而是整整12年:先是老布什于1991年发动了一场海湾战争,打断了萨达姆的肋骨,将他打趴在地。接下来,对伊拉克实施长达10余年的制裁、核查。到2003年,再由小布什发动一场伊拉克战争,才最终把萨达姆彻底扳倒。
  在美国这些年打的几仗中,萨达姆算是最强的一个对手,打败他真是费了大劲啦。美国运用的是吃柿子法则。一篮柿子,先吃哪一只?把手伸到篮子里一捏,先挑软的吃。生柿子涩嘴,吃不得,怎么办?把它放进草木灰里,焐软了再吃。经过海湾战争,又经过十余年制裁、核查,反复折腾,美国还能焐不软萨达姆这只涩嘴柿子吗?一焐焐了12年,一直焐到2003年春天,老布什在一旁对小布什使眼色,告诉他柿子已被焐熟了、软了,可以吃了,再不吃烂了,这才终于把萨达姆搞掉。
  因此,对于美国之“胜”,至少可以有三种不同评价。其一,单从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战场效果看,可以说美国是快速取胜。其二,布什父子两代美国总统,先后发动了两场战争,整整花了12年时间,才最终把萨达姆搞掉,从这一点看又可以说美国是艰难取胜。其三,从美国如今深陷伊拉克泥潭拔不出腿来的尴尬处境看,甚至可以说美国是胜犹未胜。就看你是从哪个角度去看、去说了。
  因此,美军打的这场信息化战争,又“神”又不“神”。
  
  四
  现在,让我们再来剖析一下美军在这场信息化战争中所暴露的诸多问题,它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对信息化战争保持一份清醒,不至于被它搞得神迷目眩。
  一看美军“斩首”神话之破灭。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最具震撼力的全新战法莫过于“斩首”行动了。从理论上说,美军拥有世界一流的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精确打击能力,这些都是它采用“斩首”
  战法的物质技术基础。美军如果真的能在“斩首”行动中将锁定的核心目标一举歼灭,那么,它也许真的会创造出一场战争刚刚打响就已结束的“神话”。可是,美军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两度吹出“斩首”气泡,都先后破灭了。在阿富汗战争中,它未能将本·拉登“斩首”;在伊拉克战争中,它也未能将萨达姆“斩首”。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抓到本·拉登,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又是高额悬赏,又是卫星侦察,又是间谍刺探,又是DNA化验,又是对相关国家外交施压、军事威胁。可是,时至今日,本·拉登仍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曾有过一条最富刺激性的消息说,小布什其实已经抓住了拉登,但他为了达到连任目的,要将本·拉登“冷藏”到美国大选投票前夕才会正式公布。天大的鬼话。假如小布什在得克萨斯老家的克劳福德农场里真有这么大一只冰箱,可以将本·拉登像一爿冻猪肉似的“冷藏”这么长时间,那才真正叫作活见鬼了。政治家可以耍些权术,却切不可对大众耍阴谋。对大众耍阴谋,不但不能得分,反而会丢分,小布什还不至于昏到这种程度。
  但这条消息却在无意中泄露了天机,一心谋求连任的小布什,已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反恐”上。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萨达姆多次采取“斩首”行动,却次次扑空。萨达姆破解美军“斩首”行动之谜,采用的方法也并不复杂。他怀疑是某位知道他行踪的人向美军出卖了情报,为了验证,他又一次乘坐一辆不起眼的车子来到这个人的住所,稍坐片刻便从后门离去。
  不一会,美军的精确制导炸弹就向这座房子打了下来。萨达姆只轻轻说了一句:“宰了他。”
  就这样,萨达姆在美军的眼皮底下一次又一次地成功逃过了劫难,东躲西藏8个月之久。
  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点是,美军藉以最后抓住萨达姆的可*情报,并不是来自它打信息化战争的高科技侦察手段,而是来自十分原始的手工作业式的情报分析方法。起先,美军是指望高科技手段在追杀萨达姆行动中“大显神威”的,除了窃听电话,还在萨达姆可能藏身的敏感地段布放了大量声光传感器,不仅有“电子眼”,还有专门用来采集萨达姆身上特殊气息的“电子鼻”。这些高科技手段,高则高矣,却统统一无所获。于是,只得动用大量人力,成立了专门负责抓捕萨达姆的“121特种部队”、“第20特遣队”、库尔德人特种部队,组织了大批情报分析专家,从分析萨达姆权力基础入手,将提克里特“五大家族”中的所有人员画成图、制成表,然后逐人分析、抓捕、审讯、过筛子,再逐步缩小圈子,圈定重点。最后,从中发现了一位名叫穆斯利特的萨达姆保镖,经过多次严酷审讯,终于将他的嘴撬开,挖到了萨达姆的藏身地点。就这样,美军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一个地洞里将萨达姆擒获。美国官员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通过人力情报而不是卫星情报找到萨达姆”的。这件事,倒也促使美军自己多多少少破除了一些一味依赖高精尖装备的迷信,重新懂得“人力情报、语言、图像和技术技能都十分重要”。
  “斩首”行动一次次扑空,美军事后有分析、有解释:对“时间敏感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