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6-4-10李敖系列之6李敖杂文集-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历史:当最高局送《印花税条例》到议会,一个个老资格的议员成立表决大队,护航通行的时候,三十四岁的派垂克*亨利坚决反对,护航派议员群起攻之,说你简直造反了、造反了!派垂克*亨利忍无可忍,回答道:
  “如果这样也算造反,那就大反特反吧!”
  说这话后十年,派垂克*亨利又以“不自由,毋宁死”一句名言,给了爱好自由者无限的鼓舞。在他“不自由,毋宁死”后一年四个月,《独立宣言》通过了。派垂克*亨利认为,如果合理的要求还被曲解为造反、曲解为叛乱、曲解为大逆不道,那么从事这会种合理要求的人,就大可痛快一点。两百一十七年后重温这段历史、重读这段虎虎有声的话,真觉得有劲极了!
  从另一方面看,即使在独立战争的岁月里,赞成独立的,也只不过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反对独立,剩下三分之一没意见。约翰*亚当斯所谓人心里的革命,其实不过占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已,并不是全面的要求。只以祖国处理不当,三分之一最后也就决定大局了。设想祖国处理得当,不乱抽税,不乱藐视人权,不乱制造事件,自然人人都是爱国的,谁他妈的还要独立、还要革命呢?美国史家尼文斯和康麦格在《袖珍美国史》专论道:
  一个以争取“英国人的权利”和稍微改善处境而开始的斗争,经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变成了争取独立的战争,这是非常自然的。大陆会议起初还热烈表示效忠英王,可是流血与破坏带来的痛苦,乔治第三的蛮横态度激起了愤恨,加上美洲人认为他们天生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历史家的知人论事,是很无情的。有情人不要做历史家,只要读读历史,就好了。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有意栽花,当然要发/李敖
  受苦受难的中国人,禁不住老天爷一再开玩笑,最后喟然长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听其自然了、认命。
  可是有人反对。这个人硬说:
  无心插柳,尚且成荫;
  有意栽花,一定要发!
  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中国思想家——胡适。
  胡适给人题字,喜欢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喜欢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喜欢写“功不唐捐”。
  “唐捐”是佛经里的话,意思就是泡汤了、白费了。“功不唐捐”就是努力绝不泡汤、绝不白费。一个人的努力,在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看不见想不到的地方,会生根发叶,开花结果。
  人间万象,都深受“因果律”的支配,兴亡荣枯,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人们今天所受的痛苦,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人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瑞的善因。种因的时候,要认清成功不必在我,但努力必不唐捐。你可能等不及了,但你无心插的柳、有意栽的花,却迟早一一兑现,给后人“寻花问柳”。
  
  头颅无价,师出有名/李敖1989。07。15
  今天路透社电讯说:「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代表法国王朝的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1989年7月14日,法国庆祝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法国总统密特朗公开表示,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路易十六是否罪当该死,一直是法国大革命历史中备受争议的焦点。许多同情皇室的人以为,革命激烈的手段并不可取,推翻王室可以,但不一定要处死路易十六。就像密特朗所说,路易十六领导的王朝虽是革命推翻的目标,但是谈到王朝的腐败,路易十六所要负起的责任还远不及他的前任者。」「事实上,现在大多数法国人也都这么认为。去年法国电视举办一场审判路易十六的仿真审判,百分之五十五的观众就反对处死路易十六。」「密特朗在1981年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死刑。他表示,如果是他,他现在一定不赞成处死路易十六,况且目前法国法律中也禁止死刑。」「但密特朗以为,处死路易十六虽是个悲剧,但是处死他的人同时也成功地达成埋葬过去的愿望,因为路易十六的死亡代表与过去王朝时代一刀两断,新时代的来临。以1793年的时代背景而言,无疑是不可避免的。」
  法国总统公开表示「路易十六是个好人」,但在当年竟不得不被处死,因为处死他,使对手「成功地达成埋葬过去的愿望」。这一公开表示,使我忍不住一谈我的感想。
  「路易十六是个好人」,他是个仪态平庸的胖子,在国务会议上会打瞌睡。他爱国家、信宗教、对老百姓也不错。他的毛病在优柔寡断,即使在大臣堵哥(Turgot)提醒他英国皇帝查理一世(CharlessI)因优柔寡断而最后上了断头台,他也无法汰旧立新。法国大革命起来后,他在25个小时的表决中,以叛国罪定了死刑,曾经引起许多人们的不满。一个投赞成死刑票的议员圣法哥(St。Fargeau),晚上碰到禁卫军的军官,这军官当场用刀把他扎死,以示痛恨。
  1793年1月21日执行路易十六的死刑。死刑前一天,律师告诉了他这一判决。路易十六根本不相信,他说律师听错了。因为他一生并没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何况法国大革命后,他无意恋栈王位,表示愿退隐国外、不问国事。可是,他却不知道,政治是没有是非的。正如罗伯斯庇尔所说:「判处路易十六死刑,是基于政治需要,非关任何法理与人道问题。」也正如崇拜罗伯斯庇尔的议员圣朱斯特(Juste)所说:「光凭路易十六是法国国王,就该判他死刑。」可见在政治挂帅之下,没有是非可言。要路易十六这个好人的具代表性的头颅,目的只在满足一些人的政治需要。在政治需要之下,好人又算老几呢?
  路易十六死后,38岁的皇后,7岁的小太子,后来也都不能自保。小太子在母亲也上断头台后,被关在小牢之中,一天只送一回食物给他,大小便就地解决,恶臭扑鼻,他蜷伏其中,背驼肢肿,头和身体都已化脓生虫。劳伦(Laurent)为监理人时,诉请国会请准小太子洗澡就医,可是国会拒绝,因为基于政治需要,把小太子虐待以死,是为原案。最后,这小孩10岁年纪就夭折了。
  这种基于政治需要,祸延无辜的局面,并非路易十六一家是倒霉鬼。古往今来,史例颇多。俄国革命后,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NicholasII)在1918年7月17日,包含皇后、四个公主、一个小太子,都被惨杀并毁尸在政治需要之下。政治没有是非,此又一证。
  又如明朝的于谦,处理「土木之变」,于国有大功,对被掳皇帝明英宗的保全,也尽了大力。不料明英宗复辟之日,竟决定要杀于谦。一开始明英宗尚有点犹豫,他说:「于谦实有功。」可是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意思是说,不杀他,则反证我们复辟的理由,师出无名了。正因为杀于谦是基于政治需要,所以,好人又算老几呢?
  我生平不喜欢政治,因为一政治就没有是非。路易十六的惨死,使我们重温这类的史实与至理,在法国大革命200年后的今天,不妨从这一角度,吸取教训。
  我要评论
  
  朋友的没落/李敖1974。05。04
  时代变了,朋友的定义好象也不同了。对某些行业的人说来,朋友是奢侈品。
  古人说「大夫无私交」,只讲公益的人,几乎不需要私人的友谊,至少不需要较亲近的私人友谊。可以进你家门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太多没有必要知道的,而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把你出卖。敌人永远不会出卖你,因为他知道你太少。所以敌人有一个长处--他不会使你伤心。
  有人认为保持距离是不够朋友的一种征象,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是不够味儿的,因而主张亲近。我认为:很多因亲近而发生的流弊都会一一发生,从大的观点、长远的观点看,是得不偿失的。
  老话说「富易交」,其实这不是势利眼,而是同一层次的人容易做朋友。当你水准愈高的时候,你的朋友的水准若老是很低,就会发生距离。真正的友谊一定要靠人格和公益结合,全凭旧情和私利,是对生命的浪费。
  基于人格和公益,无须彼此是朋友仍可成事而对国家人类有益,且在一个过于重视人情的社会,朋友反倒是种累赘和阻力,对某些行业的人说来,水准若不够,倒不如宁缺勿滥。
  清朝的学者说「交友以自大其身」,但「自大其身」的方法很多,朋友反倒是最不实际的一种。
  一个人需要朋友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耐不住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尤其以寂寞为他行业条件之一的人,在这种时代里,一定会承认朋友的没落。朋友是历史的遗迹,自己的朋友是自己历史的遗迹。时代变了,古典的交友方式,必须改正。时代往往把维系朋友情味的条件摧毁,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皇帝好象从来不交朋友,至少跟朋友保持很大的距离。大概皇帝最知道朋友对他的超然地位有妨碍。
  
  革命以后干什么?/李敖
  國民党党營書店正中書局出版了一冊《宮崎滔天論孫中山与黃興》,第三十頁中明載孫中山答复犬養毅的話,說他生平的第一興趣是“革命”,第二興趣是“女人”,第三興趣是“書”。可見國民党党營書店對孫中山喜歡女人的事,尚予以梓行問世,當然,這极可能是國民党的一項疏忽。
  孫中山不掩飾他對“女人”的興趣,顯示了他至性的一面。
  他一直把第一興趣“革命”和第二興趣“女人”兼顧,在他早年革命中的陳夫人(陳粹芬),是革命党兼女人;在他晚年革命中的宋夫人(宋慶齡),是女人兼革命党。雖然,這种一貫作業,有時并不為人所贊同。陸丹林《革命史譚》中有這樣的故事:
  民國十年,總理親率大軍,出發廣西,實行北伐。此役孫夫人宋慶齡女士洠в匈尚小F湓騻鳛榱沃賽鹬G阻。蓋廖以中國古來出征,多不攜帶家眷,女子在軍,視為不祥,且恐惹起其他铡畷?偫肀敬鬅o畏之精神,打破一切對封建陋習思想,即答廖說,此為不可為訓的惡習,革命党人不該存此思想。并引梁紅玉輔佐韓世忠大破金兀術故事來說明女子在軍中的貢獻。但因部屬既存有此种思想,故亦勉從眾意,孫夫人乃暫留廣州,未即隨同入桂。
  由此可見,孫中山的“韓夫人”革命法,有時會給他惹來觀點上的歧見。
  我生平看了不少以“革命”為第一興趣的故事,他們在“革命”以后,有的轉入第二興趣,像富蘭克林(BenjainFranklin),他晚年派赴法國,折沖尊俎之余,与洋婆子尋歡以為樂,在溫柔鄉以終老;但有的卻轉不過來,像富蘭克林的朋友潘恩(ThomasPaine),他卻仍舊為第一興趣中風狂走,在美國革完命,又跑到法國去革命。我想這种“革命狂”未免興趣太窄了一點。又如格瓦拉(Ernesto‘che’Guevara)也是一樣。
  他在古巴革完命,放著“中央銀行總裁”和“工業部長”不做,又跑到玻利維亞去革命,最后被”美帝”派人來,予以圍捕槍決,其一生第一興趣過顯,第二興趣欠明,最后“大頭對不起小頭”
  而去,亦可哀矣!
  也許,潘恩和格瓦拉的毛病,都出在第一興趣的“不知止”,這种人應該知道,第一興趣在成功以后,應該立刻收斂他們的“革命狂”,真正從事革命以外的大業,而不要以為除非他繼續革命,革命就尚未成功。以為天下非他不可、必須靠他一革再革的人,其實是一种悲劇角色。有“革命狂”的人,如能從第一興趣轉為第二興趣,功成身退,退而老去尋春而不悲秋,才是喜劇的扮演者。革命并非不好,但是做了職業革命家可就不太好。一旦做了職業革命家,革命就會變為“國民革命”
  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而被革命的國民就吃不消矣,最后這种人令人厭煩,也就不在話下了。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晨
  
  至今犹忆李将军/作者:李敖
  唐朝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个李将军,是指李广,有的书说是指李牧,是错的。李广在历史上,以与匈奴作战闻名。但是,从博大的角度看,匈奴其实也是中国民族之一。当时汉朝与匈奴的作战,未尝不是同室操戈。这种同室操戈,有比它更明显易见的史例,那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
  照无知的柏杨在「南加州第一次文学座谈会」中的谈话,说「南北战争表面上是为了黑奴」、林肯「未出来当总统时,就决心解放黑奴」云云,这种柏杨式妙论,是与真的历史不合的。林肯在第一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就开宗明义说:「我没有意思,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国内现有的蓄奴制度。我相信我没有合法的权利那样做,而我也没有打算要那样做。」正相反的,林肯的解放文告,是南北战争后十八个月才出现的。摩理斯(RichardB。Morris)在「美国历史文献」(BasicDocumentsinAmericanHistory)中说这文告事实上并没比国会业已制定有关这一问题的法律更进一步,只是增进了英国各工人阶层中偏袒美国北部的情绪而已。千古历史真相,不过如此;大历史家柏杨的历史程度,原来如此!…他在美国谈话出此洋相,真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南北战争的基本原因在「南方独立」,南方要跟大陆脱离。林肯总统为了统一,因而同室操戈。当战争伊始,林肯邀请当时最出色的李上校(ColonelLee),也就是罗勃李(RobertE。Lee)来率领中央政府的军队,但是罗勃李痛苦的辞谢了,他说他虽然反对分离、反对不必要的战争,但他是南方人,他不能率领军队,对我的亲戚、子女及家庭作战。我要回去和同乡一起受苦受难。于是,他回到了南方。
  在「南方独立」的历程里,李上校变成了李将军。由于他的卓越领导,使南北战争延长了两三年。中央政府一直打不过他,直到第四年由格兰特(UlyssesGrant)将军出马,才把他打败。一八六四年四月九日,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之日,李将军看上去像由雕画里走出的庄严战胜者,格兰特却像个卖猪的。
  在李将军投降之日,中央政府军队中颇多喧哗,要加报复,但格兰特说:「反叛者现在又成为我们的同胞了。」而严加禁止。格兰特承林肯之命,在谈笑之间,以最宽大的条件,做了受降:李将军的将官仍可保留军械、兵士释放回家。第二天,李将军写了一封【第九号军令--向军队告别】,他告诉他们:『因我认为英勇与牺牲不能补偿继续作战所遭到的损失,才决定使战功彪炳受人敬爱的人不再做无谓的牺牲。』虽然李将军是败军之将,但是由于他的仁慈、勇敢、卓越与风度,他赢得了美国人的尊敬。「战后的李将军」(LeeAftertheWar)作者费施维克(MarshallW。Fishwick)总结说:「北方得胜,南方得李。」(TheNorthhadthevictory,buttheSouthhadRobertE。Lee。)可谓一语传神。
  李将军解甲归田后五年间,直到死去,一直尽瘁于恢复南方的创伤,并敦促人民跟过去的敌人合作,因为敌人本是同胞。在教堂中歧视黑人的紧张时刻,他走过去,搂住黑人的肩,一同跪下祈祷。
  搞「南方独立」的李将军,死去一百多年了,他的故事,值得搞台湾独立者的深沉思考。
  我要评论
  
  好人坏在那里?/李敖1988。11。05
  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训练做好人,长大以后,有的自信是好人、有的自许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们从少到老、从老到咽气,一直如此自信、自许或自命,从来不疑有他,但是,好人、好人,他们真是好人吗?深究起来,可不见得。
  事实上,世间所谓的好人,其实他们坏得真够瞧的。好人怎么会坏呢?会坏,我举出三点主要的,证明给你---好人---看:
  
  好人的第一坏:不敢与坏人争。
  好人的第一坏处是,他们怕坏人,因为怕,所以不敢与坏人争。1965年,吴相湘因反对黑暗势力辞去台大教授的时候,他对我说:『我这回「退让贤路」了!』我回答他说:『吴老师,你错了,你退让的不是贤路,而是道道地地的「恶路」!』什么叫「退让恶路」?退让恶路是好人用消极而退缩的办法,自承斗恶人不过,最后下台鞠躬,关门叹气,听任坏蛋们昏天黑地的乱搞。最后如张伯苓(yubar按:过去南开大学校长)所说的:『这个年头儿,就是因为「坏人都在台上唱戏,好人蹲在屋里叹气。」才越来越糟糕!』
  天下坏事的造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坏人做坏事;另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