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血,血足则胎得所养。本例因有流产史,故血止后,继用保产丸加减,以补肾固冲。

又:本方适应范围较广,尚可用于胎位不正等症。

产后发热三例

例一:

李××,女,三十岁。产后发热,面色赤,神倦,头痛、眩晕,项强,恶寒、肢冷,腰疫,微喘。舌淡润,苔白,脉浮弦无力。此系产后里虚,外感风寒所致。治宜扶正祛邪,表里兼治。方用《金匮要略》竹叶汤。处方;

附片60克 淡竹叶9克 葛根9克 防风9克 桔梗6克

潞党参15克 桂枝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3个

此方为产后里虚有表邪的正治方。产后兼表,尤在泾说:“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上方乃表里兼顾法也。

服一剂,热退身凉,再剂即愈。

此案竹叶汤一方,载《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原文曰:“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产后中风(此指外感风邪),发热头痛,为感受表邪。面赤气喘为虚阳上浮。此表有外邪,里有气虚和虚阳不敛,为正虚邪实,即虚中夹实证。仲景采用扶正祛邪法,药证相符,丝丝入扣。但《张氏医通》认为,方中附子与证不合,疑为错简,因而把它删掉,可能是把面赤误认为热证。这种面赤是真寒假热,类似戴阳证。若不用附子,何能收敛浮阳。附子配人参即参附汤,有回阳固脱之功。此二味合用,正针对里气虚馁、虚阳上浮而设。此方经数十年临床验证,从未去附子,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说明此方用附子并非虚设。

又:方中竹叶有两种,原方未注明用何种。余用淡竹叶,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茎叶,功能清热、利尿、散风热,配解表药有退热作用。另一种竹叶为禾本科苦竹,属常绿苞木的鲜叶,功能内熄肝胆之风,外清暑湿之热,又能安神止痉。两种科属效用不同,用时宜加区别。

例二:

杨××,女,三十岁。产后感冒,延余往诊。症见:头痛,恶寒、微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此产后血虚,感受外邪所致。治宜养血解表。用自拟方加减愈风散。处方。

当归15克 黑豆6克 炒荆芥6克 独活6克

此方用于产后血虚,外感风寒之证。方中炒荆芥轻散血中风寒,当归、黑豆养肝和血,再加独活散肾经伏风,并佐荆芥以增强祛风之力。

此案加减愈风散一方,由华佗愈风散和后世当归散变化而来。因善治产后风邪为患,仍定名“愈风散”。二方俱载于《中国医学大辞典》。愈风散“治一切失血,筋脉紧急,汗后搐搦,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瘼疭,角弓反张,或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药用荆芥穗微炒,研为细末。每服三、五钱,豆淋酒或童便调下。当归散由当归、荆芥组成,“治产后中风,牙关紧闭,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手足瘈疭”。合二方为一方,并加独活一味,用治产后血虚,外感风寒之症。经数十年临床实践,效果良好。

例三:

孟××,女,三十七岁,体质素健。于1949年春分娩后,高热持续不退,前医曾用养肝补血药多剂,热势依然。延至月余,热势更张,时有神昏、谵语,病情危殆,求余诊治。症见;脉洪大,重按有力,舌苔白燥,面垢自汗,烦渴饮冷,手足不时厥冷,面部微浮,四肢轻度肿胀。细询:病情,始知病由外感失治,又加滋补所致。脉症合参,病属燥热伤阴,肺胃火郁而发热,乃里热亢盛之征。然病在产后,极易与“血虚发热”相混淆。若辨认不清,毫厘之差,.即千里之谬,生死立见于反掌之间,自应明辨慎思,方不致误。血虚发热,有时证似白虎,亦有发热面赤,烦渴、汗出等症。但脉象多见细数,而少洪大,舌质多淡自。虽有自汗、烦渴,但不引饮。患者倘系血虚发热,则前所用养肝补血之剂,理应见效。今不效者,足征发热并非里虚。今自虎确证已具,自当以甘寒退热之白虎汤施治。但古人有“石膏为产后禁忌”之说。且产后三大症,以麻仁丸治便秘,小柴胡汤治郁冒,竹叶汤治风痉。并无白虎汤为治之设。经反复思索,并忆及徐灵胎用石膏治愈西濛陆炳若夫人产后风热之例,结合本症病情,若因循再用补益,而不速投甘寒退热之剂,则阳明独盛,不免导致阳盛阴亡之虞。患者虽在产后,但脉证俱实。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启示,决定用张锡纯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处方:

生石膏15克(捣碎先煎) 潞党参15克 炒知母9克

生甘草6克 淮山药15克

方中以自虎汤泻热降火,加党参益气生津。用山药代粳米者,张锡纯谓:“盖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泻。且山药多含有蛋白汁,最善滋阴。白虎汤得此,既祛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愚用此方救人多矣。”

是方服一剂后,症减其半,神识转清,再服一剂,诸症若失。

古之产后三症三方不能尽其病之变。总之,治病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根据客观实际仔细辨证,灵活处理,方可应万变而不穷。前人虽有许多经验记录值得取法,但必须通过自己进一步的实践而加以检验,才可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临床。

'整理者按':产后发热,虽有外感、食滞、瘀血、血虚、阴虚,蒸乳等不同,治法亦异。历代医家各有不同见解。如《丹溪心法》有“产后无令得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证,以末治之。”张子和有“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之说。《医宗金鉴》所说“古云胎前无不足,产后无有余,此其常也。然胎前虽多有余之证,亦当详察其亦有不足之时,产后虽多不足之病,亦当详审其每挟有余之证也。”(见《妇科心法要决·胎前诸证门》)。

综上所述,丹溪所言者,言其常也,张氏所言者,言其变也。《金鉴》所言者,既言其常,也言其变。总之,临床治疗既要知常,更要知变,不可拘执,方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戴老医师日常临证,对产后诸病虽不忘百脉空虚,元气易耗这一特点,但亦不囿于“产后无有余之证”的说法,而是本着有是证,立是法,用是药。审因论治,因人、因病制宜。

阳虚中寒发热咳喘

金××,男,二月婴儿。先天不足,素秉赢弱。因发热、咳嗽,西医诊断为小儿肺炎,曾服退热等西药,病情转危。来诊时,症见。神迷、发热,目闭不开,颜面发青,唇色淡白。喉间痰鸣,咳嗽气喘,冷汗淋漓。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小而紧。余观患儿,素禀本亏,元阳稚弱,忽感寒邪外侵,又经药物克伐,遂至浊阴上逆,中阳不守。若不急扶元阳,速驱浊阴,势将出现元气暴脱之危候。急用四逆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15克 干姜5克 桂枝5克 茯苓9克 炙南星5克

炙甘草3克

四逆汤回阳救逆,温脾肾之阳,加桂枝宣通心肺阳气,茯苓健脾利湿而和中,炙南星祛风痰。

次日来诊,发热减轻,冷汗已收,面转红润, 目开神清。喉间痰鸣已无,危象悉除。继用桂枝加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15克 桂枝5克 炒杭芍5克 炙甘草3克

烧生姜3片 大枣2个

连服二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此症虽系阳虚感受外寒而致,而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是因患儿冷汗淋漓不止,已有阳气欲脱之危象,故不能再用麻辛之辛散,必须急用四逆汤加味以回阳救逆,驱逐寒疾为治,使患儿元阳得扶,危证消除。继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扶阳和阴,调和营卫,巩固疗效。

寒凝经脉耳后起核

李××,女,八岁。患发热,面青、神迷,脉沉,舌润、耳后起核,大如拇指。病已一周。脉症合参,证为阴邪上犯,寒滞太阳经脉。今患儿面青无神,法当扶阳以祛寒。处予麻辛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30克 麻绒3克 细辛2.5克

此方之效用在于温经散寒。方中附片辛热、扶阳,麻黄、细辛辛温散寒,使客邪外散,耳后之核可消,发热亦当随之而解。

次日复诊,脉仍沉,核微消,发热已退,再处以下方:

黑附片30克 桂枝6克 炒杭芍9克 生香附9克

麦芽15克 炙甘草6克 烧姜3片 大枣3个

此桂枝汤加附片,再加香附、麦芽。方中附片温经散寒,香附、麦芽行滞散结。桂枝汤调和营卫,兼散风寒。

服后,面色唇口均转红润,核已消三分之二,但出现鼻衄,身出红斑。此乃阳气通达之象。继用封髓丹(黄柏10克、砂仁3克,炙甘草6克)三剂调理,诸症全消而愈。

肺结核表邪失解

袁××,男,五岁。原患肺结核未愈,后感风寒,症现发热、畏寒、咳嗽等。住某医院按肺结核治疗未见好转,邀余会诊。查其脉浮紧,舌淡润,苔薄白。脉症合参,此系表证失解,致邪郁肺卫。宜解表调和营卫,使病邪得出,则有转机。用加味桂麻各半汤。处方:

炙麻绒4.5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杭芍9克 苏叶4.5克

防风6克 独活6克 甘草4.5克 烧生姜3片 大枣5枚

二诊:服一剂,寒热即退,咳嗽亦减。继以健脾补肺,脾肺并治之剂,使土旺金生,可望康复。尤以幼年生机旺盛,若能药证相符,恢复并不困难。处以如下二方:

第一方,参苏饮加减:

沙参9克 苏叶3克 法夏6克 茯苓9克 陈皮4.5克

炒枳壳4.5克 桔梗4.5克 葛根6克 川贝母6克 甘草3克

第二方,参苓自术散: (改为汤剂)

苏条参9克 自术6克 茯苓9克扁豆9克莲子9克

淮山药9克 苡仁9克 砂仁3克 陈皮3克 桔梗4.5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上二方交替服,二日服一剂,各服六剂后,饮食增进,精神转佳,面色红润,病体康复。

'按':《内经》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此症虽以肺结核为本病,而症见寒热,脉现浮紧,则为表邪之征。本“急则治标,先表后里”之原则,以解表为先。待标病解除,则以培土生金而治本,使饮食增进,抗力增强,其病自愈。病有先后,治分缓急,治本治标,应以当前所现病机为根据。

加味桂麻各半汤,原系平淡之剂,竟能应手取效者,实由于明辨证情,把握标本缓急得宜。中医不以病名为主,而以辨证为中心者,即此义也。

顿咳(百日咳)

戴××,女,六岁。顿咳不止,夜间尤甚,每日发作数十次,病已经月。西医诊断为“百日咳”。剧咳时口鼻出血,甚或手足抽搐。屡经治疗,未见好转。且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来诊时,症见面白无华,舌苔自燥,脉细数无力。此症久咳不止,阴虚液涸,肺失清肃。伤则金不制木,血失敛藏,故剧咳时手足抽搐,口鼻出血。胃阴既枯,所以食欲渐减以致精神不振。治法当从滋阴养液,肃降肺气入手。方用炮姜甘草汤加味治之。处方:

炮姜炭6克 炙甘草6克 天冬9克 五味子3克

白蜜3匙(分三次兑入)

方中,姜炭味苦,甘草味甘,苦与甘合,则能化阴。阴者,血也。血能润燥,又能濡筋。合以白蜜,则补益脾胃,滋胃阴而降肺逆。五味子酸能敛肺,主咳逆上气。天冬入肺

,以清燥热,又能利痰宁嗽。诸药相合,则为肺胃同治,标本兼顾之方,于阴虚液涸之症颇为相宜。

患者服三剂后,咳嗽次数大减,口鼻已不再出血。但因久咳,不仅阴液亏损,血亦不足。再就原方加北口芪15克、当归9克(即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连服五剂,咳即全止,食欲渐佳而愈。

'按':百日咳,古称顿咳,是小儿常见的以阵发性咳嗽为主而且病程较长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小儿传染病中较为痛苦的疾病之一。由于久咳不止,往往导致阴虚液涸.碑胃伤损。此时的治疗,若纯用滋阴,则有碍胃气,若辛香燥脾,则更伤肺阴。有见于此,故借用《金匮》治肺痿吐涎沫之甘草干姜汤,此方原治“肺中冷”,有温肺复气之功。但在用时,姜改用炮姜炭,则辛温之性大减,苦味大增.与甘草合用则有苦甘化阴之妙。再合以白蜜之润肺燥、补脾胃,济以天冬、五味之益阴敛肺,则于肺胃阴虚、脾胃伤损之症即无妨碍,且有刚柔相济之妙。

此方不仅用治小儿百日咳久咳不止而现阴虚液涸者.亦用于男、妇成人阴虚久咳,干咳无痰,或咳即遗尿等。

蛔厥腹痛

患者×××,九岁。其父代诉:“病已三日,呕吐发一热,手足时冷,腹痛不能按”。某医院曾考虑手术,因家人反对,故转余急诊。症见:腹痛剧烈,患儿直挺其胸,两眼上翻,烦乱不安,频频以手抓唇。诊其脉则闭伏异常,视其舌,苔黄而燥,舌体满布槟榔状之花点,唇赤面黄。显系湿热积滞,胃浊不化。至于舌现槟榔状花点,则属蛔虫之征。蛔虫为患,故腹痛不能忍。气机郁滞,故脉闭伏。今发热实非外感,热深厥深,故见手足厥冷。先其所急,应予清肠胃湿热,兼以安虫治之。用自拟方安蛔止痛汤。处方:

茵陈6克 炒苍术6克 川芎6克青皮6克 炒杭芍6克

厚朴6克 砂仁4.5克 焦山楂6克 焦黄柏6克

苦楝根皮4.5克 烧乌梅3个炮姜3克

盖虫之寄生肠胃,赖湿热而繁殖。茵陈专清肠胃湿热,苍术燥湿健胃以安脾。川芎行气开郁,杭芍和肝养血而缓急迫,青皮、厚朴散积消痞而宽中,均有疗腹痛之功。砂仁行滞气,焦山楂消胀散结,更用苦楝皮,黄柏、乌梅以泄热杀虫。加炮姜辛温反佐,以制苦寒。

二诊:上方服后,吐蛔二条,腹痛稍缓,烦乱亦减,呕逆渐定。但不时仍有腹痛,脉仍闭伏,发热未退,大便已四日未解。此营卫失和,里热积滞。本“通则不痛”之旨,用桂枝汤加大黄。处方:

桂枝6克 炒杭芍6克 大黄6克(后下) 甘草3克

生姜2片 大枣2个

仲景桂枝加大黄汤,原方芍药量为桂枝的两倍。余今用为等量,为桂枝汤原方,目的在和营卫。加大黄以泄里热,通其便而不伤中,与仲景重用芍药配大黄以治里实腹痛者有异。

三诊;服药一剂,大便得通,热稍退,手足转温。多日来闭伏之脉,今转弦数满指,是病情向愈之征。但舌仍黄燥,脉证俱实,虽经用下,但积热未消,仍应再下。方用杨栗山升降散和仲景四逆散合方化裁:

僵蚕4.5克 蝉蜕3克 炒柴胡4.5克 炒杭芍6克

炒枳实4.5克 甘草3克 炒黄连1.5克 炒黄芩4.5克

大黄4.5克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方中僵蚕、蝉蜕、大黄、蜜酒,乃升降散去姜黄也。僵蚕、蝉蜕驱风散热,大黄泄热通腑。酒引诸药上达,蜜导诸药下行。柴、枳、芍、草四逆散也。柴胡散肝胆经热邪,合枳实消心腹、肠胃中结气,且可升清降浊。芍药、甘草并用,可缓急止痛,加芩,连清热除湿。全方主旨,清热导滞,升清降浊,疏肝泄热,且解表和里,荡滞通便。

四诊:上方服后,下燥粪甚多,热势又减,脉由弦数转缓,身体已能俯仰,烦乱已除,腹中有时隐痛,舌苔黄燥稍退。此积热未尽,仍应清热导滞。用升降散加甘草:

僵蚕4.5克蝉蜕3克姜黄4.5克 大黄4.5克 甘草3克

蜂蜜(每次一匙,点酒少许分三次兑入)

五诊:服上方后,续下燥粪,病者神态安宁,发热全退,腹部微隐痛,惟小便短赤。此湿热未尽,宜清热利湿。仿叶氏治湿热法。处以下方:

茵陈6克 茯苓9克 苡仁6克

通草3克木通3克

连翘4.6克 焦栀仁3克 焦黄柏4.5克 杏仁4.5克藿香4.5克

滑石6克

方中栀仁、苡仁、茵陈,茯苓,清热利湿,木通、通草导热下行,杏仁利气、宣肺,藿香行气、助胃,止心腹之痛,滑石利湿,黄柏滋水清热。

六诊:服一剂后,患者神清气爽,六脉平和,腹已不痛,小便清长。继予甘露饮,清湿热,养阴液而愈。

'按':本证初诊,颇似仲景乌梅丸证。然乌梅丸证所治之蛔厥,是因脏寒,蛔上入胃所致。本证虽由虫积引起,但湿热积滞,大便燥结。故先用安虫止痛,继用清热导滞。复经数次攻下,才使病势由重转轻。若不及时议下,则变生他症。

小儿风痉频发

刘××,男,二岁。患抽搐,已三月余,日发四、五次,若受惊则发作更甚。经某医院治疗已二月,邀余会诊。见患儿两目直视,舌绛、面赤、唇紫,脉弦数。证属热郁生风,肝风内动。先以通络、养肝、清热熄风为治。用加味三豆饮。处方:

绿豆9克 黑豆6克红饭豆9克银花3克连翘3克

桔络6克 丝瓜络6克钩藤3克

另加服猴枣散,一瓶分二次服,日服一次。

方中三豆,专以养肝、润燥、和胃,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络、丝瓜络化痰通络,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再以猴枣散清热化痰,镇惊熄风。

患儿服上方三剂后,抽搐已止。但一周后,又复发,次数较前减少。继以熄风、镇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