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宫中,而且在天子面前故意酿成流血事件,不论理由是什么,都是非常无礼的举动。李治大怒,命令太监:“把他拖出去!”同时从翠帘后面传来女人愤怒阴冷的声音:“杀死这害人之翁!”这个时候,长孙无忌扶起褚遂良,开口说:“褚遂良身受先朝遗命,就算有罪,也不可以处刑啊!”结果,褚遂良暂时不准上朝,在自宅休养。
侍中韩瑗听到了这件事后,同情褚遂良之余,他要求觐见皇上,在李治面前,他力陈立武则天为后之非。说的时候,想到天子竟昏庸至此,迷恋一名贱妾而甘心受操纵,悲哀之余,泪流满面。李治却没有依从的意思。
李治已经使尽所有的力量,和长孙无忌等三个国家元老直接对抗,甚至把褚遂良从宫中赶出去,今日的李治已非昨日的李治了。更不是上一次在“宸妃”事件中,被韩瑗等以“史无前例”一词挡驾,就退缩顺从的李治。有武则天在背后给他支持。
韩瑗第二天又来说个没完,声泪俱下,连续两天的骚扰,李治再也忍不住了,终于让太监把他拖出去。韩瑗仍旧没有放弃,用书面奏折继续劝阻:“匹夫都会慎重地选择对象,何况天子?皇后是一国妇女的典范,皇后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妲已倾覆殷之社稷,褒姒灭了赫赫之宗周……”这么一来,等于说李治有如“桀纣”。以前和韩瑗共同反对“宸妃”事件的中书侍郎来济,也不肯沉默,上书进谏:“王者之后,必慎选名门深闺淑女。以贱妾为后,将绝灭皇统,倾覆社稷……”
以前王皇后及萧淑妃把武则天比喻为妲已或褒姒时,武则天只是冷笑。韩瑗和来济的奏文,武则天当然也看到了,她看到妲已、褒姒时,只是冷冷地笑一笑,当她看到“贱妾”这个字眼,不禁柳眉倒竖。
武则天问李治如何处理这帮人,李治顾及这些人都是元老,她就给他出主意,要处罚褚遂良,降职离开长安城以警戒后来者。李治听从了她的话,贬褚遂良到漳州任都督。褚遂良突然贬职,对长孙无忌派,尤其对长孙无忌本人打击非常大。一直心甘情愿为长孙无忌傀儡的李治,现在居然背叛了,做出和他意志完全相反的行为。长孙无忌此时才猛然惊觉:傀儡究竟是傀儡,只要操纵他的主人换了,便会依照新人的意志行事,而这个新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
武则天依靠李治在和她的反对者的战斗中初战告捷。
利用男人手中的权力为盾和矛,和对手较量,一较到底。较量是一种示威,是一种势力的展示,是一种争风头,谁占上风谁就赢。
较量时,绝不手软,抓住机会,把对手调离、孤立,让他们做游离分子,削弱势力,最后被甩出星系。
较量时,东风和西风谁能压倒谁,那就要看谁比谁的呼风唤雨能力强了。
第二部分第34节 招术不可用到“老”
巫术桐人并没有彻底使李治废除王皇后,但是他对王皇后已彻底死心,只是顾及朝中大臣才没行动。
武则天就又生一计,她对此次行动已胜券在握。这一日,李治从两仪殿回到武则天处用午膳,武则天命御膳房做了几道李治最爱吃的小菜,并张罗着要和他喝些酒。正在这时,她的那个心腹侍女进来报告,说中宫王皇后派人送酒来了,是萧淑妃酿的,送王皇后喝不完,就让人送到这儿来了。李治以前曾喝过萧淑妃酿的酒,一听,便建议喝这酒。武则天暗自高兴。
侍婢们把酒给李治和武则天倒满杯子,李治刚想喝,被武则天拦住,说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奉御先尝尝这酒,奉御是专门在皇上进膳前尝尝饭菜是否有毒的太监。结果,这个奉御喝了酒后,捂着肚子满地翻滚,很快,鼻口流血死了。
武则天大骂王皇后和萧淑妃,竟然敢把毒放到皇上的杯子里,李治被吓得说不出话来。老半天,他下令让身边的太监立刻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押过来,他要当场审问,即刻处置。武则天拦住太监,给李治出主意,叫她们过来也不会承认,不如先把她们关起来,等以后再处理,李治点头同意,武则天让人把奉御抬下去埋了,对任何人都不准再提此事。
很快,李治的圣旨下达:“王皇后及萧淑妃企图以鸩酒害人,废为庶人。其母及兄弟一律除名,流放岭南。”所谓除名,就是把名字从皇室的玉牒中剔除,并没收家产。武则天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支持王皇后的大臣们对此事来龙去脉也搞不清,只好哑口无言,这是很严重的事,是要毒死皇上的呀。他们当然不知道,是武则天暗地里给酒里下的毒。
一坛毒酒,让李治痛下决心,终于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打入冷宫。
武则天这种手段,媚娘很难认同,现代女人也绝难模仿。与此无关,媚娘却有另外的感想,那就是,当男人对情敌犹豫不决时,有心计的女人从旁就要助他一臂之力,设局让他痛下决心,疏远情敌。
女人要会推着男人走,打乱男人的步伐,跟自己合拍。
第二部分第35节 巧借他人的唾沫星
武则天使诈,让李治看到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毒酒”,使李治终于下了废后的诏书,也是给长孙无忌等人看的。废后诏书颁下后的第六天,文武百官同时上书请愿,要求皇上立武则天为后。
李治立刻颁下新的诏书,上面开宗明义说武则天并非世人所说的那种“暴发户”的女儿,乃名门出身。尽管她是先帝的侍妾之一,这是“天下共知”的事实,也是先帝赐给太子时代“朕”的。对使武则天的身份正常化,说得稍微勉强些,但总算告示天下,使武则天立为皇后变得十分合情合理。
这一切当然是武则天在幕后策划的结果。武则天注意朝上的一切动静,她看到三朝元老的司空李勣因病借故躲开这场争执,就私下派人和李勣沟通,知道了此人的态度。于是,就让李治去问问李勣,相信他会给皇上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个开国功臣,一定会公正无私。
这个李勣给李治的答复出人意料,意思是立后是皇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他们的娶妻纳妾,问没问皇上?一语点破李治的迷津。他把这话说给武则天,她十分高兴。武则天秘密召见许敬宗,把李勣的话告诉他,又让他趁此机会大作舆论文章。果然第二天早朝,群臣汇集等待天子时,许敬宗故意抬高声音,使大家都能听到,对身边的人说:“一个乡野农夫,如果能多收上十斛麦子,当然也会赶走黄脸婆,讨个新的女人回来,何况是天子呢?何必在乎朝臣们的意见?”许敬宗这番话,使一般人紧张的心情得以缓和,对武则天照仪立后的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人们似乎已从另一个轻松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许敬宗又遵照武则天的意思,联合众臣,上书给李治,要求立武氏为后;并且,还有单独上书的。他记住武则天的话,人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显得群心悦服,对天下人有个满意的交待。
除许敬宗这一派的人外,一般朝臣对李治的动向都非常敏感,内心已打定主意该怎么做了。所以,才出现文武百官联合上书要求立武则天为后的事。李治当然不知道武则天背后的勾当,还为她的人品与德行沾沾自喜呢。
会说话的女人,不是自己说,通过他人的嘴,说自己的想法。唾沫星儿可以淹死人也可以飘浮人。掌握舆论的职业技巧,再施小计,总会达到所要的结果。处在利用中的嘴巴,当然是那些对自己效忠的人。
借他嘴说己话,是最高明的表达方式;是用语言开路,没有刀光剑影,却有唇枪舌战。利用他人说的话,总能达到一种目的。
第三部分 利用男人第38节 暗中向男人学招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在太宗时,他竭力推李治为太子;后来,李治登基后,朝廷中大小事还是由长孙无忌把握,李治只是盖个玉玺而已。李治的哥哥吴王恪,从十七年前长孙无忌就反对立他为太子,那时,长孙无忌就下了杀恪的决心。他耐心等待着。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好机会,高阳公主因和别人秘密计划造反,恪无辜被牵扯进来,长孙无忌看出这次造反与恪无关,但还是定了他的罪杀死。长孙无忌终于达到目的。
这一切进行时,正是武则天生弘后的第一年,这一次的事件,也使武则天深切地感受到:虽然身为皇子,若不能得到太子的地位,处境还是相当危险。而且由先前太子承乾的实例可以看出,即使被册立为太子,也不能保证从此以后绝对安全。换句话说,即使是太子也可能被从宝座上撵下来。
武则天对朝廷外界的动向非常关注,她冷静地观察着长孙无忌定罪的手法和经过。虽然说是观察,和以前为太宗侍女,大大小小的事都能看到的时期不同,现在她是皇上的宠妃,在后宫过着不与外界接触的生活。不能直接看到听到,可是这一次的处罚,波及到显然和事件无关的吴王恪,武则天很想知道隐藏在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研究出长孙无忌真正的本质,如果自己暗中盘算的将来都能进行得非常顺利的话,必会遭到长孙无忌强大的压力,长孙无忌就是她的强敌。
本来,李治才是武则天的最佳情报源,可是李治在事件结束后,来到武则天的身边,以不胜忧愁的口吻,诉说不想让自己的兄姐和叔父死亡,以及家中产生了这种罪人,是自己的不幸和无德等话。武则天忙着像奶妈一样,哄着这个麻烦的大娃娃,她虽然深知李治懦弱,这种情形确实大扫她的兴。
“从这个没有用的东西身上,什么也问不出来!”武则天心中估量一阵后,关于这事件,不仅不再多问一句话,还装出一副不喜欢李治再提这件事的态度。在武则天这个奶妈似的巧妙的哄逗下,李治不久就忘记了忧愁,脸上也恢复笑容。
另一方面,武则天认为这是重要时刻,便大量散发金钱,积极利用情报网。在那些造反的人处刑的当天,她特别派几名机敏的太监,悄悄到西市刑场查看情形。夹在拥挤的群众中,看到处刑的经过,以及群众的反应之后,太监们来秘密地报告武则天时,她听得特别仔细。此时她知道上流阶级受刑,民众是多么兴奋和惊喜。武则天把这件事牢牢记在心上。
另外,她虽然多花了不少时间,通过这个情报网,也确定吴王恪在这件事情中是冤枉的。这群乌鸦带来的情报,虽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在质量和种类上,都有惊人的成绩。如何取舍、选择、分析,得到接近事实的情报,就完全靠处理情报者的能力了。
不管和这件事有没有直接关系,利用这次机会故意使反对自己的人连挫,然后一举消灭。长孙无忌这种狡诈的政治手腕,武则天冷静地铭刻在心。躲在后宫幔帐里的武则天,能把眼光放到前廷。这是她与后宫那些女人的不同之处。
女人要想进入男人的事业,第一步必须了解男人事业的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吸取男人的经验,了解对手,心中有数;女人要想进入男人的事业,必须先熟悉男人的游戏规则,知己知彼,日后才可百战百胜。不妨把好男人的招法,做件“小袄”,用得着时给男人套上。
老鹰扑食,捕获前要盘旋;人做大事,欲行前要观察。
第三部分 利用男人第39节 关照心腹
李义府自从成为拥护武则天立后的先锋之后,行为残酷放荡。洛州地方一名叫淳于氏的女子,因某件事被关大理寺的牢狱里。这名女子长得非常美艳。他从部下了解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找来大理寺丞毕正义,强迫他释放淳于氏,准备纳为自己的侍妾。
大理寺卿段宝玄平常就看不惯李义府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立刻将这一情况上奏。正式的上诉,李治也不得置之不理,命令给事中刘仁轨调查这件案子。结果,毕正义被关进牢里。李义府怕他泄露真相,命他在牢中自缢,这么一来就“死无对证”了。
李治虽然略知李义府狠毒的作法,但因为没有确实的证据,李义府的罪行也就不了了之。这件事背后,武则天强烈支持李义府。不管李义府当初的动机是什么,他总是第一个上奏拥护“武则天立后”,突破现实瓶颈的人,不论他多么恶劣,目前还有用处,她目前还不愿意失去这个人。
武则天虽然看穿李义府这个人,但深知这种人在必要时,反而比那些不能通融的“君子”之辈更有用处。如今,狡猾的长孙无忌暂时按兵不动。但武则天迟早都要除掉这个强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长孙无忌势不两立的李义府,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着棋,必要时可以毒攻毒,克敌制胜。
在李治面前,李义府与知道实情的正义一方当面对质。正义方发动强烈的攻击,李义府则表现一再坚持对方没有证据,不可诬告。李治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他要和武则天商量了再定。
结果,这件事仍旧因罪证不足,没有定李义府的罪。反之,正义方却因“在圣前污辱宰相,言语不逊”,立刻被贬到莱州任司马。
同时,在这一次的事件里,也显示出武则天令人生畏的一面。也就是说,只要对皇后忠诚,除了可以升官之外,一旦有事被御史台弹劾,也能得到万全的保护。反之,只要违反皇后的旨意,就算是间接的,也会受到处罚。这件事可使旁人体会到皇后的威力有多大!
韩瑷通过此事,平常压抑已久的愤怒,突然爆发。在此之前,他每次辞官都未获批准,他平日非常钦佩褚遂良的忠贞,对他被贬职由衷同情,也非常打抱不平,于是决心借此来为他请愿,以期恢复原职。
如果这么做能激怒皇上——也就等于激怒皇后了,因而自己也被贬职,情况也许会好一点。就算武则天特地设下这个陷阱,自己主动地跳进去,也比精神受到威胁好过多了。他似乎有自暴自弃的心理,于是毅然决然上书为老友请愿。李治召来韩瑷,说道:“朕也了解褚遂良一心为国,可是他胆敢违背朕的意思,甚至在朕的面前故意流血进谏,朕能赦他无罪吗?”韩瑷发觉现在再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了,辞官的愿望也愈来愈强烈。虽再三请求,还是被驳回。
韩瑷觉得世界之大,竟无自己容身之地,无论如何,他也逃不出武则天的手掌心。
让对手落入你的陷阱里,没有任何掉头余地。愤怒使人易失理智,对手的弱点和想法都会在这愤怒中暴露出来,权力者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这场怒气,才会在权力的竟争中取得主动。
对未来有所预见,关照身边你的心腹之人,为以后的计划设伏笔,心腹是子弹,不可丢失,“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这个道理。
成功的女人从不轻易愤怒,因为愤怒从来不解决问题,而只能暴露弱点。
第三部分 利用男人第40节 使用“莫须有”,扫清拦路虎
武则天立后,太子忠主动提出退位的要求,武则天的长子弘继位太子,他当时只有五岁。此后,朝中的高级官吏有许多人事变动。李义府任宰相。这一步步都是武则天在李治身边安排的,为她打倒长孙无忌做准备。
不久,许敬宗,李义府二人按照武则天旨意,弹劾韩瑗、来济。罪名是和桂州的褚遂良勾结,有造反企图,两人分别被贬为振、台州刺史,终生不得朝觐天子,实际就是终生流放。朝中武则天的反对派中又有两人被贬,只有长孙无忌一人了。此时活跃在朝中上下的是李义府,许敬宗等人。
朝中的大权已在李治的不知不觉中落到了武则天之手。她开始对长孙无忌下手,采取的策略,无非是孤立长孙无忌,等待时机。因长孙无忌不贪赃,不卖官,所以平常很难抓住他的什么把柄。
机会终于等来了。洛阳县令上书状告韦季方等人密谋造反,武则天怂恿李治派许敬宗去查此案,李治同意。武则天便和许敬宗私下商量,想法把长孙无忌扯进来。这许敬宗心甘情愿为武则天办事,他的办法就是死逼韦季方,承认此次造反和长孙无忌有关。又找人模仿韦的笔迹写了一页招供状,大意是韦季方和长孙无忌同党,长孙无忌怕事情败露,便派人杀他灭口,他看清长孙无忌的嘴脸,这才写了这份交待。之后,许敬宗又趁韦季方被打昏,趁机按了手印。然后,又把韦处死。
李治看到韦季方的招供状,心里难过,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武则天知道是怎么回事,她也没多说什么,暗地里遥控着许敬宗。毕竟是李治的亲舅,他有些下不了手,许敬宗在一旁,不断地按武则天的意思鼓动。终于,使李治下诏书,剥夺长孙无忌在宫中一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