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公共基础知识-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建立了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社会生产、政治和科学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开放的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探索和掌握真理的道路。    
    2。阶级性。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的特征。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哲学理论都具有阶级性,当剥削阶级思想家都掩盖自己哲学的阶级性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丝毫不掩盖自己的阶级性。它公然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3。科学性。    
    高度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的特征。一门学科是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是这门学科是否达到科学形态的一个标志。哲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古代,哲学与许多具体科学混为一体,人们把哲学看作知识的总汇。到了近代,许多具体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但是,当时的哲学家们依然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极大的妨碍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几千年哲学发展的历史,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做了科学的规定: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了科学的形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阶级性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本性要求我们,既要努力学习、掌握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以社会生活的新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验证、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成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但它并没有结束哲学的发展,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始终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在各国无产阶级斗争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他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等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2。中国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同志和全党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总结实践的经验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系,我们在新的时代,必须不断结合时代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进步。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事部国家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审定并全国推荐用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提要本章首先要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了解运动的涵义及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等相关原理。    
    掌握意识的起源、功能和作用以及意识的本质。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关系以及其对实际工作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并能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二部分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第一节世界统一的基础物质    
    一、世界统一问题上的对立    
    在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万事万物有统一的基础。我们把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统一的基础或本原的,称为一元论,与之对立的,是二元论。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两者性质不同,彼此独立,平行发展。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是二元论的典型代表。但是,二元论最后往往要找一个最终的本原,因此便依附了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    
    虽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是统一问题上是一致的,但是,其对于世界到底统一于什么却有不同的回答:    
    1。唯心主义哲学把〃精神〃、〃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不过是〃观念的集合〃,甚至认为〃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我〃死了以后,世界不是改变了而是停止了〃。客观唯心主义虽然承认存在着主观以外的客观世界,但认为这个客观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的精神,是〃理〃、〃理念〃或〃绝对观念〃。    
    2。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借助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认为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和〃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原子。旧唯物主义把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但是,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都仅限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未能揭示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特别是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只是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理论才得到了科学的表达。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首先对物质的科学含义作了概括。他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6页。,在这里恩格斯明确指出物质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列宁继承了恩格斯的思想,并进一步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8页。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列宁的物质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个观点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高度概括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从而提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区别开来,从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普遍属性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缺陷。    
    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驳斥了不可知论。    
    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就是说,物质虽然独立于意识之外,但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是可知的。这就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世界上的事物的具体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但是客观实在性是它们最一般的共同本原和特性,也就是说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根源于物质,是物质发展演变的结果。    
    第二,物质的各种属性都依赖于物质。物质的一系列属性,如运动、时空、能量、结构、功能、层次、信息等,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的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改造的唯一的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尊重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的根本保证。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因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反对主观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要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来认识事物。因为物质是运动着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如实地揭示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毛泽东对此曾精辟地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规律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第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否定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消极无为的观点,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改造世界,促进事物的发展。    
    第五,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非不要理论,只讲实际。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我们的行为就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而影响我们实际工作的效益。但是,科学理论的指导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变成空洞的教条,反而不能指导人们达到预定的目的。    
    第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味着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切实际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勇于坚持真理。同样,也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任何从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利益出发的行为,都难以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之,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取得进步的基本原则和胜利的保障。    
    第二节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与具体科学和日常生活所说的运动有一定的区别,后者往往是指某种具体形态或某种特殊的运动,而哲学的运动概念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变化。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整个物质世界,无一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着,并且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才能表现出自己是什么。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运动、变化和过程,都有其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有机生命体是生命运动的主体,一定生产方式中的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思维运动的主体则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二、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就是运动的绝对性,或者叫做绝对运动。但是,我们平时往往说某个东西是静止不动的,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1。静止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般而言,静止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特殊状态:    
    (1)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2)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例如,一个生命有机体在其死亡之前,仍然是这个生命有机体,而不是别的什么,我们说这个生命有机体处于静止状态;封建社会没有被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之前,它仍保持着封建社会的性质,我们说这个社会处于质的相对稳定亦即静止状态。    
    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相对静止,并不是不动,而是我们忽略其某些相对的运动。例如:我坐在椅子上,相对来说,我们认为椅子没有动,但实际上,椅子随着地球的自转一直在转动。再如,我们说小李没有变。实际上,他的外貌特征可能没有变化,但是他的身体内部不停的进行着新陈代谢,血液等在不停的进行循环运动。所以,相对静止只是运动的某些特殊状态。    
    2。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关系。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1)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    
    没有静止,也就没有事物的相对稳定,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事物及其运动;同样,静止也离不开运动,静止只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    
    在事物总的运动过程中,包含着某种运动形式的稳定,运动中包含着静止;事物的相对静止,并不是绝对不动,只是个别运动形式的稳定,而事物仍存在于运动过程中,静止也包含着运动。    
    3。相对静止的意义。    
    既然事物一直在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相对静止呢?事实上,我们承认相对静止,正确理解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为事物只有保持相对静止、平衡和稳定,才能在内部进行分化和必要的量变准备,实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化。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事物在绝对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