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度史上的断裂、改变和延续 -- 林承节-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史上的断裂、改变和延续

林承节


    【内容提要】 本文从印度历史最重大的事件出发; 从宏观的角度观照印度历史上发生的断裂与变化; 指出印度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一、印度历史上有四次最巨大的变动; 即哈拉帕文明的消失和雅利安人入主印度; 穆斯林进入和统治印度; 英国征服印度; 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哈拉帕文明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剧烈改变而消失的; 不过其遗民散落各地; 把该文明的某些因素保留下来; 成为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新创造的印度教文明的重要构成因素。穆斯林的不断入侵导致13世纪建立德里苏丹国。穆斯林统治者原来是想把印度伊斯兰化的;但它所能做到的只是确立了穆斯林上层的政治统治权和对土地的封建占有权; 建立了伊斯兰教对印度教的统治地位。印度教上层的政治经济权力仍部分地保存; 印度教依然是印度第一大宗教; 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依然保持。英国征服印度后; 不仅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而且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 把印度转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英国势力最盛时; 曾宣称要使印度基督教化; 但最终碰壁。殖民统治固然给印度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 但印度封建制度仍基本保持下来; 至于印度教和印度社会生活; 所受影响更是有限。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民族主义领导人本着自主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努力创造新天地; 在各个领域有计划地进行变革。不过尽管改变是巨大的根本性的; 但是殖民统治时期发生的改变绝大多数被继承下来; 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述事实表明; 在印度历史上; 真正称得上断裂的; 就是哈拉帕文明的泯灭; 不过那是一种特殊情况; 而且断裂也不是绝对的。后来的三次变动;只是某些领域和层面的剧烈改变; 改变中有延续;改变与延续并存; 不能称为历史断裂。这里之所以用“改变”一词而不用“改革”是考虑到“改革”有较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内容; 只是“改变”的一种;“改变“的外延更宽泛。

     二、断裂是原来历史发展过程的终止; 旧过程被新过程完会取代; 或旧质被新质完全取代; 而改变只是旧质部分地被新质取代; 旧质还有部分留存即延续下来。在后一种情况下; 新质要素和留存的旧质要素结合; 即改变和延续结合; 共同构成一个新过程、新事物。改变—延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波浪式地不停地发生; 永远不会终止。每次改变固然都有新内容; 每次延续也多半会有与前一次延续不同的地位; 因为改变—延续的每一个波涛都是以前一个改变—延续形成的状态或过程为基础的; 新的延续既可能包含前次延续的内容;也完全可能包含前次改变的内容。改变的动力一是来自自上而下的政策强制;一是来自自下而上的自发进程; 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两者双管齐下的情况也是大量存在的。改变和延续结合而形成新过程新事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印度史看有四种最常见; 即:

1。  保留旧基础; 注入新因素。如穆斯林入主印度后; 原来的土地国有、多层占有、村社农民世袭使用的土地制度基本保留; 只是以军事采邑制代替了食邑制。

2。  推出新框架、保留旧因素。如英国统治印度后;决定一改印度土地国有制的传统; 实行各种土地
私有制; 在确定什么人为私有者时; 都是以各地实际存在的土地关系为基础的。

3。  新旧质要素在空间上分割与并存。如英国统治权建立后; 在英属印度彻底摒弃了原来的王朝统治体制; 在土邦印度;却允许完整地保留; 形成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双轨并行统治体制。

4。  新旧质要素在同一系统不同层面的分割和衔接。如在英属印度; 英国人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到县的全新的政权; 但县以下它管不过来; 保留了原来的税区收税机构和农村潘查雅特作为整个系统的阶层环节。

     事实上; 历史发展中的改变—延续是极为复杂的; 今日我们看到的状态其实都是经过多次和多种形式不断改变—延续的结果。如种姓制;历史上多次受到冲击; 近世以来经济文化的较快发展动摇了它的根基; 而独立后的一系列取消种姓压迫和扶助低级种姓的政策: 取消不可接触制;规定继续实行为犯罪; 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实行人民院、邦立法院席位保留制及公职、奖学金名额保留制(均按人口比例) ; 对其它落后种姓实行公职保留制等; 使种姓制彻底失去了政治上法律上的依托。今天它虽然依旧存在; 但和当初比已有非常大的差别; 许多人的种姓地位和实际经济地位已经脱节; 种姓现念在城市已经淡化; 在农村还保留一定影响。今日那些看似活跃的种姓组织其实已无种姓制定质内容(相同地位的种姓内婚制;职业世袭; 不同地位种姓间人际交往的限制等) ;不过是旧瓶装新酒; 成了以种姓为范围的特定群体的组织而已。它们被各该种姓的有势力者利用;或自己组成政党; 或支持某个党; 成了他们竞选的工具。当然一些低级种姓对现状不满; 通过种姓协会提出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要求; 抨击社会上继续存在的种姓偏见; 组织一些本种姓自我改善的教育和福利活动; 这些方面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改变和延续的驱动力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追求和维护。由于存在不同的利益取向和利益冲突; 有些社会势力主张改变; 有些社会势力反对改变; 常常形成激烈斗争。每项改变的性质不同; 有从社会发展考虑实行改革的; 有为了集团私利倒行逆施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国家或社会的; 其结果会很不一样。延续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有为了保存优良传统或把外来先进事物本地化或抵制肆意改变而选择延续的; 有既得利益者或保守势力抵制改革造成妥协而不得不形成延续的。在印度史上; 各个时代的改变—延续情况是不同的。大致说可分为四个时期四种情况:

1。 前穆斯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战争和改朝换代外; 其它方面的改变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改变一般比较平和; 渐进性较明显。这是因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本身的节奏就很慢; 加之改变主要起因于高级种姓不同集团的矛盾而不是激烈对抗的阶级矛盾; 不同宗教又同属本土宗教文化; 同根同干; 有异有同; 所以虽有利益冲突; 但一般说不具有对抗性或对抗性不强。如佛教的兴起、发展和最后被印度教吞噬; 都是较大的变动;并未伴随使用暴力。各王朝的君主无论个人信仰婆罗门教(后为印度教) 或佛教; 在国家政策上都是对各宗教兼容并蓄。又如通过宗教捐赠、个人赏赐和食邑制的实行形成了封建土地占有制; 但这一过程没有改变村社农民对土地的世袭使用权;所以也没有伴随暴力。即便奴隶制的产生是暴力的结果; 但由于受种姓制的影响; 奴隶主的行为也受一定约束。

2。 穆斯林统治时期。穆斯林上层是外来少数统治者; 其信仰的宗教对印度来说属异质宗教文化。德里苏丹国时期; 穆斯林上层为保住其在战场上争得的统治地位; 竭力垄断政治权力; 把印度教上层从统治圈中排除; 并夺占其土地; 同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 对印度教徒征收人头税并采取其它种种歧视性政策; 逼使印度教徒改宗伊斯兰教。所以这一时期的改变较前一时期剧烈得多。但穆斯林统治者本身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它实行的改变都是利用国家权力在社会表层上实行直接夺占和压迫; 触及不了深层的社会经济结构; 没有导致任何结构性的改变。这些夺取和压迫是非正义的;引起印度教徒激烈反抗; 多数改变难以持续; 这才引出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大帝的改革。阿克巴勇敢地采取兼容政策; 扭转了不利形势。然而奥朗则布继位后置国家的进步发展和人民的反对于不顾;为了伊斯兰教上层的利益; 再次恢复宗教压迫政策; 结果导致莫卧儿帝国迅速分崩离析。

3。 英国统治时期。英国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 在程度上比以往要剧烈和深入得多; 如国家统治体制的改变; 自然经济的解体; 大工业的引进; 农业向商品化转变; 现代交通设施的创建; 近代教育和报刑的推广; 竞争考试的文官制度的实行; 现代政治和政党制度的引入等。这些改变都巩固下来了; 表明了它们的成功。但也有些改变进行不下去; 如官方鼓励传播基督教; 对印度教习俗实行立法干预等; 因遭到强烈反对只好作罢。英国统治时期实行的改变之所以全面激烈; 是出于殖民剥削的需要。殖民政策是为殖民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为了把印度变成英国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为了实现对印度的多方榨取; 就必须对印度原来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进行殖民主义性质的改造; 并在教育体制、文化政策和统治体制上相应地进行改变; 以配合开拓市场的需要。改变之所以大部分能成功地巩固下来; 是因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印度; 其实行的大多数改变是把资本主义的某些体制、结构、政治运作方式和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尽管这些多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因素在使用中被殖民当局根据自己统治和剥削的需要故意扭曲; 旧因素(如半封建土地所有者) 被故意保存; 更有甚者; 是引入的某些政治民主因素被用来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如利用扩大立法会议的手段拉拢温和派; 孤立激进派; 为穆斯林设立单独选举区; 挑动更严重的教派对立等) ; 在印度新兴力量看来; 这些改变仍是印度向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前进的一个步骤; 在大方向上与他们的要求符合; 故都给予支持。至于上述行不通的措施; 则是因为其不符合印度国情; 不得人心; 新兴力量不予支持。如对官方鼓励传播基督教印度教徒包括新兴力量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的; 对殖民当局就印度教习俗立法最初新兴力量中有些人赞成; 但越到后来反对的人越多; 他们坚决主张印度教内的问题不同于政治经济问题; 不能允许外国统治者插手; 应由印度教徒自己解决。

4。 独立后的时期。独立后印度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为了医治殖民统治的创伤; 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印度政府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在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战线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努力创造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条件。独立后的改变与殖民统治时期最大的不同; 在于改变的目的是为了印度的进步发展; 改变是有计划地自上而下进行的; 是全方位的。虽然如此;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独立后改变的整体取向; 就会看到; 殖民统治时期进行的改变绝大多数都被延续下来; 成了新的改变的基础。独立后的改变主要是纠正殖民统治时期改变中的畸形、不彻底和错误; 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应印度国情的更深入的改变。如完成土邦的归并和全国的行政整合; 实行成人普选制; 明确规定世俗主义为国策; 在混合经济体制下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实行土改和绿色革命; 进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等。当然; 在总的目标下; 由于人们利益的不同和实践地位的不同; 对什么应改变; 什么应延续以及应如何改变等认识不尽相同; 而政党竞争中政党的私利也会影响政党的主张和行动。这样; 在许多重大领域的改变一延续问题上; 就存在不同态度和冲突; 对国家的进步发展来了有害影响。


     四、纵观印度古往今来的所有改变; 最难改的领域不在体制、制度、结构; 而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历史岁月多年积淀的产物; 具有持久性和对经济变革的相对滞后性; 不是制定一两项政策就能立竿见影的。最典型的表现是人们宗教观念的强烈至今在许多人那里变化无多; 极易被教派主义利用。独立后印度宪法规定的世俗主义方针并非要求人们抛弃宗教观念成为无神论者;而是要求树立宗教平等、和睦相处的观念; 去除宗教观念中那些违背公民权利的非理性的因素。这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有很多人宗教观念极为狭隘; 非理性的成分依然浓烈; 常常很容易被教派主义者挑动; 跟着做出种种非理性的行动。宗教观念过于浓烈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 是因为印度教时间悠久; 宗教观念在人们思想上扎根太深; 宗教观念和种姓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成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准则。一个印度教家庭出生的孩子生下来就属印度教不同种姓; 从儿提开始一切就按印度教种姓达摩行事; 到成年后其宗教意识成为思维定势; 这不难理解。近现代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西方教育的推广和政府实行世俗化政策; 种姓制逐渐淡化; 人们的宗教观念已有所减弱。按正常的情况; 这种减弱的趋势会逐渐加强; 但不幸出现了人为的因素严重阻碍减弱趋势; 这就是教派主义的兴起和恶性膨胀。

     自19世纪末期以来; 就不断有一些社会上层人士; 受集团私利驱使; 祭起教派主义的法宝; 挑动群众的宗教情绪; 挑起教派冲突; 以达到某种目的。教派主义的猖獗对人们宗教意识的保持是一支强烈的兴奋剂; 不断的宗教冲突不断加强群众狭隘的宗教认同感和对别的宗教的猜忌甚至敌视; 使逐渐趋向淡化的宗教观念又复浓化。教派主义势力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双方都有的。独立前;穆斯林教派主义在英国支持下处于攻势; 独立后;印度教教派主义转为攻势。教派主义一旦和政党结合; 为政党所用; 就成了世俗化道路上最大的危险和阻止人们宗教观念淡化的最大的绊脚石。
     
     消除宗教偏执和狂热要求政府、各政党、舆论界、教育界、学术界、文艺界目标一致; 共同对群众进行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教派主义则要进行持久的思想斗争; 不能回避; 各政党不能为自己的私利利用教派主义和群众的宗教情绪; 政府则需检视自己制度的世俗主义政策; 纠正疏漏和不当。可惜印度许多政党和舆论界对此缺乏认识和有力行动; 使实行世俗主义这项极为重要的社会变革至今不能完全落到实处。


五、几点启示: 

1。  改变和延续构成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两者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 积极的改变和积极的延续的结合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错误的改变和消极保守的延续会妨碍社会的发展。 

2。  任何改变要取得成功; 取决于该项改变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是否符合国情; 是否得到新兴力量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的认同。违反这三点的改变纵然能强制实行于一时; 到头来也不会成功。3。  不同的改变要求采取不同的做法。要取得实效就要区别性质; 因事制宜; 有针对性地工作。对最困难的观念改变; 只有共同努力坚持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 才能指望取得最大的成效。



(上接第31页)

     粮食营养;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 增加农业投入; 提供农业激励机制; 实行农业土地制度创新; 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等。① 

     首先在100个最落后的县实施基础设施安放站特别计划; 完善农村公路、农村电讯、农村电力、农业灌溉等; 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重要的是; 印度进一步强调农业技术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的作用。为此; 在全印建立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争取在生物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同时还发起第二次绿色革命; 推广科学施肥方法; 提高化肥的生产效率; 改善农作物灌溉方法; 节约用水; 推广农产品冷藏技术; 保证农产品质量; 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②

6。 调整粮食贸易政策保证粮食安全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 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印度国家粮食储备不断增多。到21世纪初期; 印度的粮食储备已超过6; 000万吨; 导致政府用于粮食储备的费用迅速增加; 从而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这缘于印度政府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逐渐调整粮食政策: 一是希望把粮食储备保持在一个较为适当的量上; 并希望能在人民中间更多地储备粮食; 做到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 使印度的粮食保障体系既经济又安全。③ 
     二是调整粮食流通体制; 为此取消了全国各地区间粮食流通体制; 允许粮食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三是鼓励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出口; 赚取外汇用于粮食短缺时进口粮食; 以保证粮食安全。1994年; 印度取消了粮食出口的限制; 允许出口优质大米。④
     但是印度政府依然坚持对粮食等基本消费品实行的公共分配制度; 遍布全印的平价商店依然保持; 从而较好地保证了生活在官方公布的生活贫困线以下的穷人的粮食安全。


宗教 历史
南亚研究 2004年第2期
①' 印度'《经济时报》; 2000年7月29日。
②' 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