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哭喊着要妈妈的孩子,面对在孩子面前不知所措的保姆,当母亲的觉得真
不是滋味。藏不住了,只好出来安慰孩子,孩子一见妈妈,那高兴劲儿只有
她自己能体验到,别人是无法知道的,反正她很快就不哭了,而且又高高兴
兴地要妈妈陪着玩了。
当然,妈妈不能总陪着孩子玩,总要上班的,所以总得想个办法让女儿
不缠着妈妈。于是,妈妈在陪孩子玩的时候让站在边上还不知道怎么是好的
保姆一起玩,很快孩子就被她最喜欢的搭积木游戏所吸引,妈妈一边示意保
姆尽可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一边悄悄地从中退出来,最后,妈妈不用参与
搭积木了,孩子也完全被积木所吸引。这时,妈妈拎起包对孩子说:“妈妈
要上班了,乖乖和妈妈再见。”这时孩子漫不经心地和妈妈说了声“再见”,
继续玩她的积木,妈妈终于可以轻松地上班去了。
这是笔者作为一个母亲的亲身体验,就这一次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孩子
找不到妈妈时伤心哭喊的情形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一次或许给孩子也留下
了难忘的记忆,因为她到现在还认为最伤心的就是找不到妈妈。因为有了经
验,也可以说是教训吧,所以,以后每次上班前就一定要保姆陪孩子玩,设
法吸引孩子的注意,而做母亲的则尽可能不参与她们的活动。这样,几乎每
次上班,孩子都能愉快地和妈妈“再见”。不仅如此,在其他场合也经常用
吸引孩子注意的办法有效地处理一些问题,我们把这种办法称为“注意转移
术”。现在看来,“注意转移术”用在孩子身上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孩子
很容易被新异刺激或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所吸引,所以当孩子哭泣时或当你知
道他快要哭泣时,应该设法立即转移他的注意。
孩子不让妈妈上班是常有的事,特别是一开始就由母亲在家带的孩子,
对母亲有更深、更牢的依恋。依恋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当然也使母亲的行
动受到更大的限制,因为孩子会像小尾巴似地跟在后面。也许,这样的经历
许多母亲都体验过,也为之伤过脑筋。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同时也为了减
少孩子的痛苦,经常被孩子缠着脱不开身的母亲,不妨也使用一下“注意转
移术”,或许它能帮上点忙。
小朋友
独生子女应该多和年龄相近的孩子交往,才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
有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的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之间一
起游戏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造成的结果是孩子的交往能力越来越弱。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不放心孩子单独出门活动:
②电视和游戏机使孩子们不需要出门就能得到游戏的快乐;③家庭结构的减
小,以及从前的四合院越来越少,单元式楼房越来越多,自然地减少了孩子
们聚在一起的机会。专家们认为,由于上述原因,使孩子缺少一起游戏的玩
伴,这种现象对孩子发展的消极影响,不只是使孩子的交往能力减弱,而且
对孩子动作、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也不利。
我们知道,儿童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年龄相近的孩子,他们的动作水
平、语言能力和智力活动的发展程度都有不同。他们在一起玩时就能相互摹
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种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相互影响常常被称为同
伴效应。研究发现,这是儿童习得动作行为、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同伴
效应对孩子发展产生的影响,有时比父母或老师对孩子发展产生的影响还深
刻。
父母在教幼儿认识左右关系时,会发现难度很大,而且,即使一时教会
了,很快又会发生自己的左右与别人的左右相混淆的现象。为了研究同伴效
应对幼儿认识左右关系的影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三四岁
的孩子。实验中让幼儿面对面站着,他们中间放一玩具小车,车头插两根小
棍,两个孩子各拿住一根棍。这时要求他们让小车向右转弯,观察两个孩子
的反应。结果往往是,一开始,两个孩子各按照自己的左右操纵小棍,因此,
冲突也由此而生,一个说往这边,另一个说往那边。在争执过程中可能把车
子弄成与两个孩子都垂直的位置,这时两个孩子各自的左右都不同与车的左
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的幼儿自己转过身,使自己站成与车相同的方
向,这时,再确定车的左右就容易多了。研究者发现,在两个孩子中,只要
有一个孩子作出这样的反应,另一个孩子很快也会意识到这一点而作出正确
的反应。而且经过这种因同伴冲突而获得的知识或经验很牢固,也容易迁移
到其他情景之中。
另外,有小朋友在一起,通常就会有游戏,有游戏就会有一定的游戏规
则,有规则必然会有遵守规则与违反规则的现象出现,因此也就会有冲突、
有矛盾。例如,让几个两三岁的孩在一起,前面放些积木让他们玩。开始可
能只是各玩各的,玩着玩着,有个小孩去拿另一个小孩的积木,当然,另一
个小孩会不让拿,这时争吵和打架都可能发生。最后成人就会出来干预使冲
突结束。在这过程中,孩子能得到什么呢?对于发起进攻的孩子来说,他会
知道抢别人的东西一定会遭到反抗,会使对方哭,或会被对方弄哭。其他小
朋友也会因为他要抢别人的东西而不和他一起玩。对于被攻击的孩子来说,
他会学会保护自己的东西,当然也会体验到被伤害的感情。对于旁观的孩子
来说,他们也学会了对玩伴的选择。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一定
有胜有负,有哭也有笑。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不同的解决办法,不同的情
感体验,使孩子们从中学到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初步知识。
早上好,GoodMorning
语言的习得,礼貌的习得在于每日每时的交流。
每天早晨,我们都对刚刚醒来的孩子说:“Goodmorning!”日复一日,
月复一月,当孩子两岁多,口齿变得伶俐时,我们听到了同样的问候。从他
的微笑中我们意识到,他不仅掌握了这句话的使用,而且还理解了其中的祝
福。
随着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日益提倡和重视,目前确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
切,在孩子极小时就开始教外语。但遗憾的是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不
成功的例子很多。因此,有许多父母提出了“这么小的孩子能否学外语”的
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不宜
学外语,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孩子要同时记住两种
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是很费劲的,在多数情况下,会使孩子对遣词
造句感到困难”。而且,每个孩子在某个时期所能掌握的总词汇量是一定的,
如果同时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那么每种语言的词汇量就相应减少,因
而会使孩子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困难。
上述说法看起来好像有一定的道理,但细细琢磨就会发现许多方面是值
得探讨的。
首先,虽然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语法、词汇和发音特
点等),但孩子学会某种语言绝不是从分析该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
开始的。至于发音,那更是年龄越小,声带的可塑性越大,更适宜于早期训
练。
其次,从发展心理学对双语儿童(即同时受两种语言影响的儿童,如父
亲讲英语而母亲讲汉语)的语言发展的研究结果来看,即使是3 岁以前的孩
子,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不会有理解和表达方面的特殊困难(指因说两种语言
而造成的特殊困难)。
再者,从儿童发展本身来看,现有的许多研究表明,婴幼儿的学习能力
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强得多。就语言的学习来说,虽然受年龄因素的限制,孩
子能掌握的词类(如名词、代词等)有限,但词汇量可以是相当可观的。
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是3 岁以前的儿童也完全有可能学外语,也能掌握
外语,而且,开始学外语的年龄越小越好。日本著名儿童教育家铃木镇一先
生明确指出过:“零岁开始的教育最好。”
当然,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教”
外语要用和“教”母语同样的方法。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小时候之所以能
轻松他说母语,就是因为我们从一出生就沉浸于母语的世界里。双语的孩子
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也就是因为他们从出生起就同时受到两种语言的熏
陶。语言的习得在于每日每时的反复练习和使用。
如果说语言是一种能力,那么礼貌则算是一种习惯。表面上看能力与习
惯似乎不能相提并论,但从语言的习得过程和礼貌的习得过程来看,它们之
间有非常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需要每时每刻的训练。而且,礼貌作为一种
习惯,通常以礼貌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早上好(Goodmorning)”,
“谢谢(Thankyou)”“请(Please)”等对于婴幼儿来说,既是必要的语
言训练,也是早期的习惯培养。
父亲
孩子是夫妇双方的结晶。在育儿中,父亲和母亲应具有同等的地位。
尽管当孩子还在妻子的腹中时,年轻的父亲就对未来的孩子表现出极大
的关心和疼爱,而且,这种感情并不下于身怀孩子的母亲。但是,有许多父
亲直到孩子很大了也不知道如何带孩子,仍然认为带孩子主要是母亲的事。
例如,一天,有位做父亲的这样抱怨说:“她去看外婆了,就我和孩子
在家里。晚上她也不早点回来。我哪弄得了这些,孩子又不要我,又哭又闹、
不吃饭又不睡觉。家里乱得天翻地覆不说,就孩子的哭声我就受不了。孩子
本来就更喜欢母亲嘛,她怎么就不想想家和孩子!”这位父亲很是理直气壮
他说着。这可能是一个典型的家庭,由母亲来主管家里的一切,孩子的吃、
喝、拉、撒、睡、洗全包,而做父亲的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的主要任
务是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逗孩子玩,其他的事则很少过问,当父亲的没觉得
带孩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也许,人们觉得孩子更亲近母亲是很正常的,所以,父亲照料不了家务
和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因为有了孩子的偏心才
有了这样的家庭,而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才会有孩子对父亲和母亲态度的
不同。事实上孩子是没有偏心的,谁护理他、关心他、理解他多一些,他对
谁的依恋就更强一些。
在传统的家庭里,父亲,对许多孩子来说,只是在他高兴时可以一起玩
得很开心的玩伴,或在自己犯错误时会大声喝斥的凶神,当然也是母亲常常
用来吓唬自己的武器。除此之外,在下班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父亲就只知
道看他的电视、玩他的游戏机、抽他的烟、看他的书报,或做他的家务。有
位父亲非常坦率地承认,孩子在他看来是“自己心情好时的玩艺儿和情绪不
好时的出气筒”。
可以肯定他说,世界上几乎所有想当父亲的都想当好爸爸,但并不是所
有想当好爸爸的父亲都能当好爸爸。这是因为,做父亲不只是一种本能,也
是一种没有止境的艺术。也就是说,一个男子有了孩子就成了父亲,但他不
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亲,知道如何给孩子以父爱。因此,作为父亲,在教
养子女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当好爸爸,如何把真正的父爱给予子女是十分重要
的,尤其对独生子女的父亲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没有第二次当父亲的机会
了。
那么,怎样的父亲算是好爸爸,怎样的父亲算是坏爸爸呢?一些心理学
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评价父亲好坏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总的说来,一个称
职的父亲,一个好爸爸,首先应该具有做父亲的意识。这种父亲意识不应该
在孩子出生以后才开始建立。换句话说,父亲不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才开始当
父亲,而应该在妻子怀孕的时候起就要开始参与到养育子女的工作中去,从
这时起就应该逐渐培养自己的父亲意识,树立父亲形象,扮演父亲角色。除
此之外,在养育子女时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能够保护子女,给孩子以安
全感,但不是庇护和娇纵孩子;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
榜样,让子女摹仿;③能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
能力,不包办子女自己的事情;④能发现并尊重子女的实际能力,不过高或
过低地看待子女的才能;⑤能经常与子女活动(或游戏)、聊天,与子女一
起讨论各种事情,听取子女的意见,关心了解子女的情况;⑥能尊重子女自
己的发展方向,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变成对子女在这方面的期望,不给
孩子预先规定发展方向;⑦能客观地评价孩子的行为,在人际关系中不用势
利的态度对待子女待人接物的方式;⑧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失败或
挫折。
“养不教,父之过”,道出了父亲在教养子女中的责任。“有其父必有
其子”,描述了父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
在父母都有职业的社会里,父亲要常常自问:“如果母亲出差了怎么
办?”也许这会有助于父亲经常主动地参与育儿实践。
当然,在我们强调父亲在育儿中的重要性时,丝毫没有削弱母亲的作用。
我们认为,如果把母亲比作大地的话,父亲应该比作太阳。宽厚的大地给万
物以养料,温暖的太阳赐生灵以光明,只有丰富的养料和充足的阳光同时满
足,才能确保生物的茁壮成长。父爱与母爱应该同时赋予孩子,才能使孩子
真正庭康地发展。
有苗不愁长
认识个体差异,做一个轻松的家长。
不必过于发愁。
带着婴幼儿的母亲们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总离不开孩子。“你看
看,我这孩子睡觉睡得太少了,他才几个月就老醒着。我看一本书上说,这
么大的孩子每天应该睡XX 小时,可他才睡。。”“你看人家强强,8 个多月
就能走了;可我们佳佳,都快1 岁了,还走不利索,是不是。。?”“悦悦
都1 岁半了,还不怎么说话呢,会不会。。?”母亲们细心地观察着孩子的
每一变化,而且总在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或书本上提供的参数作比较。
若强于其他,就喜上心头,若稍有不及,便生出无限的忧愁。。
虽然每个孩子都经过十月怀胎,刚出生时也都软弱无能,是只知道吃、
喝、拉、撒、哭、睡的“小肉球”。但每个孩子即使刚出生时就不仅在外表
上千差万别,头发有稀有密、有黑有黄,皮肤有白有黑、有黄有棕,眼珠有
蓝有黑;而且在行为上也是各式各样,有的哭声尖,有的哭声长,有的在刚
生出来时也只是轻轻地吭几声,有的白天可以安安静静呆着,可一到晚上就
开始来劲,又哭又闹,而又有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白天要抱要哄,可到晚
上却能“照顾”父母的情绪,乖乖地睡上一整夜。独生子女的母亲可能不知
道别的新生儿是怎样吃奶的,但抚养过多个孩子的母亲会感受到不同新生儿
之间在吃奶方式上的差别:有的孩子表现得很贪婪,一口气几乎把奶头全部
塞进嘴里,把自己堵得出不来气;有的则很秀气地先舔一下奶头,再开始吃
奶。有的孩子在吃奶时安安静静;有的则一边吃一边还要挥手蹬脚;有的新
生儿甚至还会不时地发出一些叽叽咕咕的声音。总之,10 个孩子10 个样。
正如美国儿科专家布拉泽尔顿博士所描述的:“有多少新生儿,就有多少新
生儿的模式。每个新生儿都是不同的——有外表、感觉、对刺激的反应、动
作模式、发展自己模式的能力等方面的千差万别。”
其实,这种个体差异早在胎儿期就有所表现。例如,即使在同一月龄的
胎儿,不同的孕妇所报告的胎动频率和幅度都不一样。有些胎儿活动次数多,
幅度大,母亲常常弄得坐卧不安,有时甚至在睡梦中被胎动惊醒。有些胎儿
的活动则较弱,需要母亲十分注意才能感受到。另外,有些胎儿比较敏感,
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变化、母亲体位的变化、甚至母亲情绪的变化都以强烈的
胎动来反应,而另一些则要温和得多。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个体差异将越来越明显,表现自己才能的方式
也各不相同。例如,有的孩子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出天赋,而在智力测验上
分数中等;有的在音乐表演上才华出众,但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却很一般;有
的孩子每次考试都能高分,但只能单干独斗,不能与他人合作;有的正好相
反,自己的能耐可能很平常,却深得同伴的爱戴和支持,一呼百应,能领导
一个团体干出一番事业。。
了解这种个体差别,对将为父母或已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