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怎样塑造成功者-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练和培养了。下面几个游戏对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游戏一:

在客厅或其他房间的中间放一张茶几,茶几四周放上几把小凳,然后用
布帘把茶几和小凳围起来,要让布帘与小凳之间留有余地,可以让孩子能绕
着走。同时准备3 个不同的玩具,如小熊、小狗和小鸭。假设房间里的其他
家具有沙发、书桌、电视柜和椅子等分布在房间的不同位置。

准备好后把孩子领进布帘,第一步,让孩子隔着布帘指出各个主要家具
在什么地方,然后对孩子说,现在小熊想坐沙发,小鸭想看书,小狗想看电
视,请他把3 个玩具放到不同的家具上,就是把小熊放到沙发上,小鸭放到
书桌上和小狗放到电视柜上。然后和孩子一起看摆放的情况,如果放对了就
说孩子真能干,帮助3 个小动物做它们想做的事。如果有放错的,也不要批
评孩子,但要让孩子纠正过来。然后和孩子一起进布帘,带孩子绕到桌子的
对面,再让孩子指出各个小动物现在的位置。不管孩子说的是否正确,说完
后让孩子出去把3 个玩具拿回来。第二步,带孩子绕着桌子走几圈,再让孩
子指出沙发、书桌和电视柜等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对孩子说,小鸭想坐沙发,
小熊想看电视,小狗想看书,请他把它们放到指定的家具上。

这游戏适合幼儿。

游戏二:

准备一大块橡皮泥和一些火柴杆,把橡皮泥做成小山似的形状放在桌


上。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种树游戏。火柴杆是小树,橡皮泥是山坡,让孩
子在山坡上种树。看孩子是怎样把火柴杆插到橡皮泥上的。这一游戏适合婴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

此外,跳棋、围棋、象棋等棋类游戏也都对训练儿童的空间想象力有很
好的作用。

月亮是活的吗?

幼儿是无意识地将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的,
成人是有意识地将有生命体的情感赋予无生命体。

记得小时候,自己常常望着天上的月亮发呆,总不明白为什么月亮老跟
着自己,我走,月亮也走,我停它也停。有时还与其他的小伙伴,为了月亮
到底跟谁好的事而发生争执。我说月亮和我好,因为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
里。可我的小伙伴们谁也不服气,都说月亮跟他们好,他们也说,自己走到
哪里,月亮就跟到哪里。这时,我就会奔向一边,边跑边看着随自己而动的
月亮高兴地喊着:“看,月亮跟着我跑到这里来了。”但我的结论总得不到
同伴的承认,因为,他们看到月亮根本没动。那时我和同伴们都认为月亮是
活的。

后来长大了,上学了,就逐渐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觉得小时候是多么的
好笑。但这种好笑的想法却传给了女儿。女儿也觉得月亮是多么可爱,特别
是在父亲出国的日子里,每次看到月亮,她总觉得月亮能理解她,可以帮她
把对爸爸的思念转告爸爸。月亮能看见她,也能看见爸爸,月亮是她的好朋
友。

其实,不是个别孩子会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而是所有正常发展的孩子
都产生过月亮是有生命的想法。也不只是认为月亮是活的,而且还认为其他
所有的东西都和自己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研究者称婴幼儿的
这种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现象为泛灵论,也就是把生命现象、灵魂现
象广泛化,把所有无生命的东西都当成有生命的东西。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
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泛灵论现象会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泛灵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婴儿最早是不分有生命与无生命的;随后是
把所有的东西都当成是有生命的;接着儿童把自己认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看
成是有生命的,没用或他看不到直接用途的东西是无生命的,如把玩具、桌
子、猫、狗等作为有生命的,而把石头、山和树木等看成是无生命的;稍后
是把能活动的东西当成是有生命的,不能活动的东西看成是无生命的,如把
汽车、自行车等看成是活的,有生命的,而把树、草等看成是无生命的;再
往后是把有生命的东西只限制在自己能活动的范围,如把风车、太阳、月亮
和各种动物等看作是有生命的,而把树木、花草和房屋等看作是无生命的;
最后,才开始认识到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真正区别,这时才能最终摆脱泛
灵论而向更高级的认知阶段发展。

人到成年,虽不会再把无生命的事物误以为是有生命的了,但寄情于景,
寓情于物的现象却并不少见。人们把这种现象叫“移情”现象。如“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等,都是人们借物抒情、
移情于物的表现。


认识到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这种泛灵论现象,对父母培养教育子女有
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当父母发现孩子在事物分类时,出现诸如此类的错
误时不要觉得可笑。另一方面,在育儿实践中,父母可以适当利用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这种特殊现象,培养孩子爱护物品和富有同情心等一些良好个性心
理品质。如当孩子见花要摘时对她说:“花不能摘,你把它摘下来,它就会
疼,会死去。你可以摸摸它、闻闻它,它会很高兴地让你闻到它的香味。”
当孩子发脾气摔打玩具或其他物品时,可以对孩子说:“玩具是你的好朋友,
怎么能打它们呢。打了它们,它们会疼会生气,以后它们就不喜欢和你一起
玩。赶紧对玩具说‘对不起,以后我不对你们生气了’。”

父母认识到泛灵论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普遍现象,还可以利用这一心理
特点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和替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当然,这些只是品质培
养中的很小部分,品质的培养不是靠少数几次说教或行为纠正就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父母对儿童从小开始,在他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时时处处注意对
孩子的培养教育。

挫折

学会忍受挫折,才能更坚强。

一天,和一位日本来访的高桥先生探讨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讨论中我
发现,中日双方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对待孩子受挫折的问题上态度有很
大的不同。他告诉我,在日本的幼儿园里,如果孩子们在一起打架,当教师
的多半不干涉,只是在边上看,只要不出现危险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对付。他
说这样孩子在一起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成功也有挫折,各种体验他们都会
去经历一番。我很奇怪地问他,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受了气,家长会怎
么看呢?高桥先生的回答是:家长一般都能接受教师的这种态度。大部分的
家长会认为让孩子自己学会对付这种挫折,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在我国,怕自己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吃亏,或者怕孩子在幼
儿园里受气,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谁家的孩子都是小宝贝,哪里舍得让他
受人欺负。如果孩子是带着眼泪或带着伤回家的,那么父母的心情常常会比
孩子更为复杂,恨不得立刻回去找老师问个究竟。也有的家长干脆教孩子打
人:“他打你你也打他!”的确,在家一直受宠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该如何
对付别人的攻击。

其实,对孩子来说,挫折远不只是来自其他孩子的攻击,而且开始经受
挫折体验的年龄要比被攻击早许多。例如,一个婴儿想自己独站却不能站稳,
结果摔倒了,这对他来说是挫折;想自己吃东西,但又不能把食物送到嘴里,
这对他来说是挫折;刚会走路就想奔跑,结果跌倒了,这也是挫折;在商店
看到一个玩具,但妈妈就是不给买,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又是一种挫折。。。
可见,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因此,作为父母在帮助
孩子对付挫折时,不要让孩子回避挫折,而要教会孩子正视挫折。帮助孩子
建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当婴儿站不稳而摔倒的时候,有的父母可能会心疼地对他说:“宝贝摔
疼了吧,你还小,以后不能这样。”有的父母可能鼓励式地对他说:“宝贝
真棒,一个人都快能站起来了,只要再长大点就能站起来了。宝宝还需要使


劲。现在让妈妈来帮一下吧。”显然,前一种父母可能会使孩子以消极的态
度对待最初的挫折,而后一种父母则会使孩子充满信心地对待当前的挫折。
又如,孩子在商店缠着要买玩具,如果家长不给买,他就开始哭闹。有的家
长见孩子哭闹厉害就向孩子投降,最终给他买了。另一些家长可能在孩子哭
闹时打他。还有一些家长则告诉孩子,妈妈不买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东
西想要都能得到的,你哭也没有用,虽然不打孩子,但态度是坚决的。在这
3 种办法中,最后一种算是最明智的。第一种办法会使孩子学会用哭闹来达
到自己的目的,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讲道理。第二种办法确实也能使孩子体
验到挫折,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受到挫折。第三种办法,孩子在体验到挫折
时也知道,自己之所以遭受挫折是因为自己的要求不合理。

要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一件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小开
始,也要求父母每时每刻都注意对孩子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使他今后更坚强。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父母突然的态度改变会使孩子无
所适从。例如,今天觉得孩子可以受些挫折,父母在孩子摔跤时要求他自己
站起来,不很乖巧,有时又“不讲理”。

我们主张儿童必须有经受挫折的体验,并不是说让孩子经受任何挫折都
没关系。对于那些突发性的、能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的挫折应该
竭力避免。例如,因家庭破裂,使孩子幼年失去母爱或父爱,同时又得不到
必要的补偿,这种挫折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心理上笼罩的阴影即
使到了成年期也不会消失。

一个人在一生中难免要受到挫折。在考试、升学、婚恋、就业或工作中
所遇到的挫折,都足以使一个脆弱的人消沉。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经受
住冲击,在挫折中站起来,重新去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希望做父母的
要注意让孩子从小就能赢得起也输得起;既有搭起“高楼”的喜悦,也有积
木倒塌声中的欢笑;要有成功时的赞扬,更要有受挫折时的鼓励。

乱涂乱画

涂鸦应是其乐无穷的游戏。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乱涂乱画都很反感,这种反感在成人看来是完全可以
理解的。因为,父母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财力才能把家庭布置得比较整
齐、美观,可孩子却往往不理解父母的心思,不管三七二十一,在雪白的墙
壁或漂亮的壁纸上,在地板上,甚至在各种家具上展现他的绘画才能,红条
绿条、黄斑黑斑,有时还重重地用铅笔戳上几个即使擦也擦不掉的痕迹。尽
管爸爸、妈妈多次制止,但他乱涂乱画的兴致却一点不减,甚至更浓。爸爸、
妈妈辛辛苦苦整治起来的家就会被孩子的“杰作”搞得面目全非,当父母的
自然会心疼、会生气。但是,心疼也好,生气也好,都无法阻止孩子发展的
必然趋势。因为,只要是正常发展的孩子,到了两岁左右时都会有一段喜欢
乱涂乱画的时期。孩子出现乱涂乱画是正常现象,也是孩子发展有新进展的
标志。孩子最初对涂画感兴趣可能完全出于偶然。

我们知道,小孩子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触摸、敲击或摩擦等手段,来认
识它们的许多特性的。他们拿到能拿住的东西时,就会用它来敲击其他物体,
他们可以用小球、积木或小棒等东西去敲桌子、衣厨或墙壁等,当然也会用


铅笔之类能在另一个物体上留下痕迹的物体去敲击或摩擦。用铅笔之类在纸
上或墙上摩擦的结果,就会在上面留下明显的痕迹。当孩子第一次看到这些
痕迹时感到惊讶。他们会像发现了什么奇迹似地感到兴奋,于是他们要迫不
及待地重复刚才的动作,以便留下更多的能使自己高兴的痕迹。孩子也在这
横的、竖的、粗的、细的,或者被成人称为乱七八糟的图案中,进入了被学
者们描述为涂鸦期的阶段。

涂鸦期通常被认为是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儿童在涂涂画画的
过程中,也许并没有什么目的,但是这一过程却发展了孩子的运笔能力和想
象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孩子对笔纸的兴趣。因此,这时如果对孩子不恰当
地斥责或禁止,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因为,一旦孩子在这
方面的兴趣消失了,要再去培养和建立则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而且很可
能事倍功半。

由着孩子性子来,任他到处乱涂乱画,这在许多家庭都是不可容忍的,
适当的限制是必须的。怎样做才能既维护了家庭的整洁,又不打击孩子的积
极性,使孩子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呢?这的确是最让父母
费心机也最体现父母智慧的地方。

首先,做父母的应该积极迎接孩子的涂鸦期的到来,也就是当孩子长到
1 岁左右时,主动给孩子提供笔和纸,并给孩子提供一个能画画的场所,经
常对孩子说:“画画要坐在桌子边,把画画在纸上。”这样可以使孩子慢慢
形成一种在桌子上、在纸上画画的习惯。

其次,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父母从一开始就注意培
养孩子在桌子上的纸上画画的习惯,但孩子仍有可能在其他地方涂画。因为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弱,而且孩子做事往往由兴趣决定,一时兴趣来了
就会在他认为方便的地方作画。于是,墙上或家具上仍会留下他的杰作。为
了不让孩子把整齐、漂亮的家具和墙壁弄得过于难看,父母可以事先在孩子
可能作画的地方贴上随时可以更换的白纸。在墙上或家具上贴白纸的目的并
不是要鼓励孩子在上面作画,而只是当父母没看住孩子,被孩子在墙上或家
具上涂画时,可以保护墙壁和家具的外观。因此,贴了保护纸以后,父母仍
应该要求孩子在桌子上的纸上作画。

最后,在孩子涂画时,如果父母能抽出适当的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
作品作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是非常有益的。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孩子在别的地方
乱涂乱画,更重要的可以诱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表象。例如,开始时孩子可能
只是信手画出了一些图案,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画了些什么,这时如果父母
提醒孩子“这是不是草?”或“这好像是一个圆圈”等,孩子会因此进行积
极的思维,还会得到鼓舞,因为他觉得自己原来还能用笔画一些像样的东西
而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

带孩子串串门

要为孩子寻找玩伴,只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是不够的。

“串门”对从前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一个大院里住着好几户、
甚至十几户人家,每家差不多都有几个孩子,于是,几个或十几个年龄差不
多的孩子常常能在一起玩耍。今天到张家一起写作业,明天一起到李家捉迷


藏,后天可能又到王家一起吃顿饭,孩子们的生活总是能过得热热闹闹的。

现如今,孩子变少了,家庭变小了,许多大院也改成了单元楼房。原来
那种开放型的家成了封闭式的“蛋壳”。孩子生活在“蛋壳”里,从小就成
了“孤家寡人”。孩子失去了玩伴,却成了家庭的中心。行为的准则由从前
的具体形象,变成了现在的抽象教条。从前,在训导孩子时,只要说“看你
‘哥哥’或‘姐姐’怎样”或“看谁家的某某怎样”,就能起到作用。因为,
行为的准则看得见摸得着,榜样是实实在在的。现在的情形就不同了,哥哥
姐姐或弟弟妹妹没有了,邻居家的孩子是谁都可能不知道。游戏机是孩子的
伴,电视里的角色是孩子的榜样。于是,一连串的儿童行为问题也随之而来。
自私、不合群、不好好吃饭、习惯不好、社会交往能力差等等,都是让现在
的家长非常头疼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孩子的伴就有了,孩子
的交往能力也就自然发展起来了。但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例如,有一天,一位怀疑自己的孩子得了孤独症的家长向我们讲述了他
孩子的情况。他的孩子在幼儿园不和其他孩子玩,不参加集体活动,尤其不
愿意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当父母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活动时,孩子说“怕输”。
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多参加些活动,也让他多学些东西,家长为他报名参加各
种各样的学习班,如绘画班、电子琴班、舞蹈班等,但结果也是白花钱,因
为他还是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下了课就愿意独自在教室里坐着。因此,
家长怀疑孩子是否有孤独症。但是,当我们问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时,完全
排除了孩子患有孤独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