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代皇陵-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傲榛瓴凰馈钡墓勰睿」湃巳衔说娜馓謇肟巳耸溃堑牧榛耆匀换钭牛堑搅硪桓鍪澜缛チ耍一够峄氐饺思淅唇盗俑;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后人对死者的崇拜和信仰,人们对逝去的人除了存有感情上的怀念之外,还希望他们能到另一个世界去过美好的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护和庇护,死者虽然离开了人间,但他们的灵魂也应该有一个安居之所,他生前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他喜欢的装饰品也应该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享用,氏族成员、妻子儿女死后也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同他欢聚。这个死者灵魂的安居之所、亲人死后同他团聚的地方,就发展变化为墓葬或墓葬群。但这样也只是将死者的墓穴挖的更大一些,随葬的物品更多一些,埋葬死 者的方式更隆重一些而已,因为当时还没有产生把死者的墓穴作为永远祭祀的意图,所以,地面上也就没有留下什么特殊标志。这种挖坑掩埋死者的方式,在目前发现的夏、商、周代遗址中已得到证实。如河南安阳的殷墟,商代在这里建都达三百年之久,现已发掘出商王墓十一座,而墓的地面上就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标志。这种埋葬死者的方式,经过了夏代、商代、一直到周代的春秋时期,延续了几千年。古代墓葬有各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亚”字型墓是最高级别的,是古代天子和皇帝的墓葬;“甲”字型墓是大臣级的墓葬。

  二、封土的起源

  封土,既俗称的坟头《礼记&;#8226;檀弓》上说:“土之高者曰坟,葬而无坟谓之墓。”在墓穴的上面培土垒坟、种树,大约是从周代的春秋前后开始的,据《史记》、《汉书》、《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东周以前的墓葬是没有封土的。

  古人自从迷信灵魂以后,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祷,在庙堂祷告总不如直接到墓前祷告好,为了更方便的辨认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们就在墓穴的上面垒坟或种树为标志。《礼记》上有一段孔子寻找父母之墓的故事,说明了垒坟和种树的作用。孔子是春秋时人,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孔子成人后,想去祭祀父亲时,却找不到墓地,后来经过许多老人的回忆,费尽工夫才找到了。孔子是一个很“重礼”的人,他认为子孙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礼节。为了经常方便的前来祭祀、悼念祖先,于是他就在父亲的墓上培土垒坟作为标志。孔子说:“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在墓穴的上面垒坟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引用这段故事作为封土的起源,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墓穴的表面垒坟种树,开始是为了辩识墓穴的位置,方便祭祀,但后来就变成了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周礼》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与其树数。”就是说,按照官位的等级来定坟头的大小高度和种植树木的种类、数量。《白虎通&;#8226;崩薨》明白地说明了封土的高度和植树的种类:“天子坟高三仞(周代一仞为八尺;西汉为七尺;东汉为五尺六寸),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一种落叶乔木,又叫灯笼树);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扬柳。”虽然如此,敢于奢侈逾制者也大有人在,如东汉明帝时,桑民枞阳侯

  因坟冢“过制”就被处以“髡削”(剃光头)之刑。

  随着墓葬封土的普及与发展,封土堆逐渐变的高大起来,形状好似山丘,因此墓葬的名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各类墓葬统称为“墓”,到了战国时出现了“陵”、“冢”、“坟”

  “丘”等多种名称。“陵”的原意是高大的土山,这时用作了帝王墓葬的专用词,“冢”和“丘”也都指高起如山的土堆,《方言》说:“冢,秦晋之间谓之坟。”《周记&;#8226;冢宰》说:“山顶曰冢。”用“丘”来作墓葬名称的有如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的虎丘,战国时赵武灵王的灵丘,楚昭王的昭丘。历史上最早将坟墓称“陵”的是战国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国君赵绁(公元前349—326年)。《史记&;#8226;赵世家》记载:“肃侯(赵绁)十五年(公元前339年)起寿陵。”

  帝王陵的封土:帝王陵的封土,主要有三种形式:

  (1)垒土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层夯筑,使它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就像倒扣着的 一个斗,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顶,没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称“覆斗”。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就是迄今为止封土最大的一座垒土陵墓,它高1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顶部东西长24米,南北长10米,看上去象一座小山,它的形式就是方上。汉代帝王陵墓的封土也都是方上形式,现在在陕西西安附近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方上帝王坟头。汉代封土的等级不仅表现在封土的高低大小上,同时还表现在封土的形状上。皇帝的陵墓封土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覆斗式。高级贵族和大官僚的封土多呈正方形。封土以方形为贵。

  (2)以山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秦始皇陵是用了38年的时间建造的,动用劳动力最多时达70万人,当时,秦国人口有2千万人,劳动力只有400万,这就是说,有六分之一的劳动力每年要从事建陵工作。象秦始皇陵这样大的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体积达11241375立方米),用工之多(仅土方工程就用了170130000多万个工日),工程之大,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办到的,而且高土垒筑也不安全,容易被盗掘,于是就出现了以山为陵的形式,如唐代帝王陵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选择了长安西北礼泉县海拔1188米的九嵕山为坟,凿山建造。据说这一葬法是长孙皇后提出的,她在临终前对李世民说:“为了节俭,要薄葬,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这实际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张,借长孙皇后之名提出的,她在为长孙皇后撰写的碑文上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及为己有,今因九稷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贼盗息心,存没无累”。说是如此,实际上李世民并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为陵,不过是利用人工难以造成的山岳雄伟的气势,以体现帝王气魄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掘的目的。以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方式来看,唐代帝王陵墓的雄伟气势,连秦始皇硕大的封土也难相比。至于防止盗掘,唐太宗的昭陵却没有能逃过,唐亡时被军阀温韬所掘。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至今没有开掘过,这与山石坚固、巨石铅水封固是有很大关系的。其实,这种以山为陵的方式,也不是从唐代开始的,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如陕西西安白鹿原上西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河北保定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等,就是开山凿洞建成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只不过没有唐代帝王的雄伟宏大罢了。

  (3)宝成&;#8226;宝顶。自秦汉时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续到宋代。但是经过唐代的以山为陵后,帝王们对方上和以山为陵的形式有所触动,因为方上形                                                         土丘的尖棱很容易被雨刷风蚀,成为圆钝,山形也很难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时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现了园形(即馒头形)。如南京五代时南唐李升、李景两个帝王的钦陵和顺陵,四川成都前蜀王王建的永陵,都采用了园形封土。王建墓为了保护封土的流失,在封土的脚

  下还砌筑了条石基础,这种形式在以后的一般墓葬坟头上也被广泛采用。

  北宋时的帝王陵墓虽然又恢复了秦汉旧制的方上坟头(宋时称陵台),但是规模已经小的

  多了,并且发展为重层方上的形式,如山东曲阜宋代建筑的少昊陵全部是用石板砌成的方上形式,与埃及的金字塔如同一辙,可谓巧合。到了元代,却又回到了远古时期墓而不坟的古制上去了,地面上没有任何封土标志,直到现在,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记载在起辇谷,确切位置至今没有找到。 

  从明清时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变了方上之制,两个朝代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封土都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墓穴上面砌筑一个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使土高出城墙形成一个圆顶,在城墙上面设置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这种城墙就叫作“宝城”,高出城墙的圆顶叫作“宝顶”。宝城的形式有圆形和长圆形两种,明朝帝王陵一般为圆形,清朝帝王陵多采用长圆形。在宝城的前面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一个方形明楼,叫做“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着死者的谥号碑,方城明楼是和宝城、宝顶一起联体建筑的。这种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建筑构造上比以前的方上复杂多了,它不仅突出了陵墓的庄严气氛,也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明清时期的陵墓封土算是达到了高峰。

  三、墓穴的发展

  墓葬自从出现了封土以后,就分成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而这两个部分的建筑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豪华、坚固,由其历代帝王陵墓最为突出。帝王陵墓的墓穴,因为奉行“事死如事生”的制度,因而死者生前享受的东西死后仍然要供奉到坟墓中去。帝王陵墓的墓穴结构豪华富丽,可与人间的宫殿相媲美,所以又称为地宫,玄宫、幽宫等,俗称“地下宫殿”。历代帝王陵的地宫,因为年代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尽相同,追溯其源,它原是以最简单的黄土墓穴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大概分为五个阶段。

  (1)土穴墓坑;这是原始社会早期所有的墓葬形式,它结构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个坑就行,即无棺也没有墓室,死者的尸体也没什么特殊的东西加以包裹。大约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才对死者的尸体加以保护,但也只是以树枝、树叶等覆盖物加以遮掩,这就是古代文献里“厚之以薪”的说法,这时还谈不道墓室的结构。

  (2)木材、木板墓室;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贫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一些发展,稍微富裕者,对墓葬开始注意起来,墓坑除了土璧之外,又加用了木材围护,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群就有了长1—4米,宽2—3米的大型墓坑,坑内在围置木材和铺垫木材作为木椁,有的木椁底部还涂上朱色,但这时的木椁还是用没有加工过的天然木料。到了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经过加工的木板围成的椁室,如浙江嘉兴马家滨的墓葬就属于这一种,说明当时的墓葬建筑向前发展了,但这和后来的奴隶主和帝王陵墓的地宫还是差的很远的。

  (3)木椁墓和黄肠题凑;进入奴隶社会后,奴隶主和帝王们除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生前使用的宫殿、坛庙之外,对其死后地下宫殿的营造更是不惜一切。于是原来简单的木材、木板墓室很快就发展成了坚固的大型木椁“玄宫”,并出现了十分考究的“黄肠题凑”形式,开创了地下宫殿的先河。这种木椁玄宫的建筑结构,从奴隶

  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都在沿用,大约经历了两千年。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岗一座大墓,地宫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地宫的中间位置放棺,棺外用长大的木杠构成椁室,椁室的内壁雕饰花纹,其建筑艺术在那时已经相当精美了。

  大型木椁墓室是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广泛使用的。“椁”是盛放棺材的“宫室”,它寓意着生前的宫殿。它的做法是将砍割整齐的大木枋子和厚木版,用卯榫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面有底盘,上面有大盖,椁内分成几个方格,正中放置棺材,两旁和前后围绕的几个方格,称之为“厢”,也叫“左厢”、“右厢”、“头厢”、“脚厢”。有的厢内又分成几个格,分别贮藏殉葬物品,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主人,他只是一个侯爵,在他的

  椁室厢中就分别放置了帛书、帛画、竹简、漆器、丝织品、木俑、陶器、农畜产品和中草药等三千多件。汉代帝王陵墓的地宫尚未正式发掘,想来规模之宏大,殉葬品之多必然会超过马王堆汉墓。据文献记载:陕西兴平市西汉帝王陵中最大的一座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即位的第二年开始建造的,他以全国税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建造陵园,用了53年的时间才完成,《汉书&;#8226;贡禹传》说:他的地宫中:“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相传武帝身穿金镂玉衣,玉箱、玉仗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入金箱,一并埋入。虽然记载武帝殉葬品甚多,但是他的地宫结构却没有记载,想必宏大,是否也是大型木椁玄宫,现在还不知道,但根据已发掘的同时代帝王陵墓来看,春秋和西汉这个时期的地宫大都是木椁墓,还没有发现大型砖石砌筑的墓室。唯有一个未解之迷,就是处在春秋战国和西汉两个时代之间,今陕西临潼由于科学技术等原因而无法打开的秦代秦始皇陵。关于秦始皇的地宫,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这样记载:地宫穿三泉,下铜而置棺,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今匠作机弩失,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意思是说秦始皇的地宫挖的很深,直到地下水层,用铜液浇灌,并涂以丹漆,上面再放棺椁,地宫中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有大量的珍宝器皿、珍奇异兽。地宫门上置有弩机暗器,以防止人盗掘。墓室顶上绘有天文星宿图像,地下则模拟山岳九州的地形,灌注大量的水银做成江河大海,并以机械的动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鱼脂膏做成蜡烛,这种蜡烛可以点燃很长时间。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有的以得到证实,如地宫中灌有水银,1981年和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所用地球化学探汞方法两次对秦始皇陵进行测试,发现秦始皇陵封土的中心部位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呈不规则的几何形,面积达12000平方米,封土堆中的水银成分大大高于周围地区,这说明两千多年来,地宫中的水银还在不停的蒸发,直到今天还起着作用。在陵墓中使用水银,并不是秦始皇的创造,在秦始皇以前就有人使用了,如江苏苏州春秋时吴国国君阂闾和山东临淄春秋时的齐桓公等,他们的陵墓中就有水银。在陵墓中放水银,一是因为水银有防腐作用,二是水银易挥发,盗墓者如进入地宫,就会被毒死,所已,秦始皇陵地宫中有大量水银是有可能的。

  另外,秦始皇地宫中有上具天文的记载,在今天发掘的西汉陵墓中大量发现,如近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发现的一座西汉墓中, 其上顶部即有28宿图象。活人在世时受日、月、星、辰的影响,死后必然有所反映,因而秦始皇陵地宫中出现天文图像不以为怪。 

  人鱼膏为烛的问题:人鱼即娃娃雨,人鱼膏就是娃娃鱼的鱼油。在今天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仍在使用鱼做蜡烛。有一种叫“艾乌拉霍”的鱼,体内含有大量脂肪,它除了可以吃之外,还有一种作用就是照明,扑来这种鱼之后,先把它晒干,用一根绳从鱼身穿过当作灯芯,然后把它挂起来点燃灯芯照明,出海的人经常用这样的灯。据说这种办法是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发明的。从史记的记载来看,中国人在秦以前也发明了这种用鱼做灯的方法,而且在陕西秦岭一带盛产娃娃鱼。

  从目前来看,通过对秦始皇陵地宫的钻探得知,秦始皇陵地宫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108320平方米,相当于270亩地。秦始皇陵地宫的建筑结构因为没有发掘,我们不得而知,如按史记记载,这样一个浩大的地宫恐怕不是木椁玄宫所能承担的,因为秦始皇陵地宫顶端跨度为392米,而据说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只有200米,如秦始皇陵地宫中不是木椁玄宫构造,或者出现了砖石砌筑或发券的结构,那将又是一个世界奇迹了。

  “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建筑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木制结构地宫建筑的高峰。黄肠题

  凑这种墓葬形式,根据文献记载,最晚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到了西汉时期这种地宫形式更趋于完善。黄肠题凑就是“以柏木的黄芯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的一端皆向墓室中心,故曰“题凑”。但这种地宫形式,以前只是知于史书记载并没有发现过实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一直是个谜。直到1974年6月在北京丰台区郭公庄发现一座西汉时期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