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要取你性命。
  孟子事件,结合张士诚取名事件,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一边采取拉笼高压的政策,让知识分子完全驯服在皇室威权之下,为自个儿所用。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猜忌的,与自个儿不合作的知识分子,朱元璋采取搞文字狱的形式,进行政治迫害。所以在朱元璋之世,搞出了许多文字狱。
  四、朱元璋与思想襟固。
  几百年之后,我们再回头看朱皇帝的知识分子政策,从对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角度来说,朱元璋是“一贯正确”的。一方面,他下令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国家在选拔过程中,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只要能通过国家考试,许多人“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但他此时已经明白了两手抓的道理; 对于皇家集权不利的思想; 从朱元璋开始; 就动用国家权力; 进行压制!有许多人认为,咱中国人的思想,到明清两朝,被严重襟固。而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清之际,砍向中国古代思想自由第一刀的家伙!
  自此之后,到晚清灭亡,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思想越活越僵化,越活越呆板。在国内,就有学术专家们提出“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的观点。(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与蒙古人,于崖山一战,彻底败北,20余万人全军覆灭)在国外,也有日本学者提出:中国人自南宋之后,就开始退化之说。此观点可能不全对,但也不无道理。
  蒙古人入侵中国,他们作为军事强大,而文化落后的民族,对中国人进行思想压制,可以理解。但朱元璋一统中原之后,他对中国人的思想,同样地进行了高压的政策。同时,他对于孔孟之道搞修正主义,把适合皇权统治的一部份,无限放大夸大。最后只仅仅是儒家孔孟之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为皇室的需要,被浮夸成了儒家的全部。在一个独裁、极权的国家里,如果选择了某一思想,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教,则按照统治者的欲望,这一思想学说的每一个文化细胞都必须为极权服务。
  远古的孔孟之道好象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很纯正的孔孟之道,如“中庸”、“和谐”等的思想,或被皇权剪裁,或被国家删除,或被打入思想的冷宫。
  自明至清,国家虽然还打了儒家的旗子,笼揽人心。但这一时期的儒学,仅仅是笼在皇权外壳上的一件外衣,而其内核独裁,是极权与专制。学术大师们,对中国古代的这种现象,给起了一个学术名字:外儒内法!
  外儒内法的结果,是权力阶层,越活越爽,他们给民众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他们控制民众的手法,一天比一天多,他们对民众控制的方式,也是一天比一天复杂。民众在一天又一天压力之中,被臣服、被驯服。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中国人》一书中说:咱中国人培养忍辱负重的能力,就象乌龟培养自个儿的甲壳一样。
  确实在这种独裁、极权、高压的体制里,民众只有向乌龟学习,才能活下来。所以经明清两代,咱中国人之中,自由思想的人少了,思想解放的人少了;而属乌龟的人、属绵羊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这就是朱元璋这类皇权的独裁者们,想要的结果。他们认为,把一群人变成乌龟、或者绵羊,比把一群人变成人,好统治得多。所以,为皇家的江山永固,朱元璋给近代中国,开了一个很坏很坏的头!
  五,分封
  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摆平了功臣集团,还想出了“驯服”知识分子的政策。但历来皇权的敌人,不光光是拿枪杆子的武将,及一些有野心的、拿笔杆子的文化人。在中国民间,总有一些不怕死的陈胜、吴广,他们也在想着,“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想着“江山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就是朱元璋本人,也是从一万万人之下的叫花子,变成万万人之上的皇帝。抛开迷信的天命之说不谈,朱元璋可以从一叫花子变成皇帝,在中国乡间,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民众,难道不会为朱元璋的成功心动?
  为了防止种种可能性,朱元璋想出也为大明王朝设置“屏藩”的主意。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后,据说是以宋、元之灭亡为戒,(朱元璋认为,宋、元所以灭亡,一部分原因是中央政府过于孤立。)所以他封皇二子朱梜,为秦王,封地西安;封皇三子朱棢为晋王,封地太原;封皇四子朱棣为燕王,封地北平……共选项出皇子、皇孙十人,皆封于全国要冲之地。洪武二十四年,又封了一批皇子,前前后后,共封二十四位皇子,为藩王。
  二十四位藩王,在各自封地,可以拥有军队,最大的藩王可以拥有二万人左右的武装,最小的藩王,也有权拥有数千人的军队。而且他们在封地内,还拥有民政、司法,任用官吏等权利。所以二十四位藩王,就等到于把大明王朝划去了二十四份。
  分封之初,就有人担心,大明王朝会重蹈汉王朝七王之乱的旧辙,藩王们总有一天,会尾大不掉,危及中央王朝。但朱元璋没有当回事。其时明王朝距离刘汉王朝,时间过于久远,而宋、元两朝,近在眼前的案例,迫使朱元璋采用分封诸王之法,结果为日后“莫逐燕、逐燕燕高飞”谶言,创建了现实的基础。
  公元1368年五月,明洪武三十一年,英雄了一辈子的明太祖朱元璋,终于抵挡不住自然的规律,生病死了,时年七十一岁。朱元璋临死之前,下了两道诏书:一,命皇太孙朱允文继承皇位;二,命分封在全国各地的儿子们,化悲痛为力量,镇守藩国,不得来京奔丧。
  朱元璋的第一道诏书顺理成章。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后,朱标之子朱允文,被朱元璋立为太孙。其时朱允文十六岁,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允文已经做了五六年的储君,所以朱元璋一死,皇帝之位,非朱允文莫属!
  但朱元璋的第二道诏书,有点不近常理儿。按当时封建论理,明王朝普通朝臣逢到“丁忧”(父母之丧),尚需“夺情”(辞职回老家奔丧,守孝27个月左右),堂国家最高领导人死了,他二十多个儿子,居然不让到场哭个别,仅让孙子送葬,从人情上讲不通!在朱元璋众多儿子中间,也许有真心孝敬的,但迫于皇命,多不敢说一个“不”字。独建文帝朱允文的四叔朱棣,知道父亲驾崩的消息,星夜南下,到达淮安时,被当地驻军所阻,急报建文帝。其时朱允文才称帝几天,见四叔朱棣不服从皇爷爷之命,他既气又急!所以他也下一道不近人情的诏书:责令燕王朱棣北还!
  《明史》记载,燕王“怏怏北还!”
  在太子朱标死后,因为皇位继承权的问题,朱棣与建文帝已经埋下日后冲突的伏笔。据《明史》记载:因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认为,皇四子燕王朱棣“类己”,所以想立朱棣为太子。但大学士刘三吾等人,坚持“立嫡”原则。按“立嫡”原则,太子朱标死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应是朱标之子,朱允文;第二继承人,皇二子朱夹;第三继承人,皇三子朱拓。再其次,才能轮到皇四子朱棣。为反对立朱棣为太子,刘三吾提出两个理由:一,皇孙朱允文时年十六岁,已经成年,而且聪明仁孝,在朝臣之中,口碑很好,是一个不错的守成之主。二,如果皇帝跳过朱允文,立皇四子朱棣为太子,这做老子的心眼儿太偏了,置皇二子朱夹,皇三子朱拓于何地?
  刘三吾一席话,打消了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的念头。但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却传得宫里宫外满天飞。这些消息,对于燕王朱棣来说,有相当强烈的心里喑示,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但对于建文帝来说,从听到这类小道消息开始,他对自己这位四叔,多了儿份猜忌与怀疑!以至,在他还是皇太孙时,就表现出,对全国各地众多强势的藩王叔叔们的“远滤”。一次,他在皇宫的东角门里,与太常卿黄子澄闲吹时说:“众位皇叔分封天下,一旦有变,当如何应对?”
  黄子澄给朱允文吃了一颗定心丸:武力清剿!为了给朱允文增加信心,黄子澄还给朱允文列举了汉景帝之世,汉景帝成功削平七国之乱为例。确实,朱元璋的分封诸王,与汉高祖刘邦分封一样。而分封制度,可能是防止外乱的一贴药。但吞下这贴治世之药,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是内乱。汉景帝之时,有周亚夫这等帅才,帮汉景帝稳住了天下。可朱允文的大明王朝,只有李景隆这类降将!所以,同样的历史布局,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个性的人物身上,最后的结局自然也不会一样!
  朱允文未必明白这个理儿,在他称帝之后几天,就发生了燕王藐视皇命事件,这让朱允文心里十分窝火,所以过了几天,他就把黄子澄找来,对黄子澄说:“先生可记得东角门谈话否?”
  黄子澄当然没有忘,于是乎朱允文与黄子澄开始“畅谈”,如何如何处置外藩的种种设想。而就在朱允文与黄子澄在皇宫里密谈时,燕王朱棣,早就在朱允文的皇宫里,密布了许多线人。他们把皇帝的谈话内容,原原本本的泄露给了燕王朱棣!
  公元1399年,明建文帝颁布了,朝庭对全国各地藩王的新政:诸藩王不得节制封地的文武吏士,不得代收国家税赋,不得干涉地方民政!皇帝一纸诏书,把藩王们的军权、人事权、民政权统统给没收了!而且喑示朝臣们,罗烈证据,给各地藩王找茬儿。
  其时,明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已经二十余年时间,这些皇子、皇孙们,在他们的封地里,他们是货真价实的“王”,什么巧取豪夺、欺男霸女、为非作歹、胡作非为之事,做了到是正常,不做到是不正常!如果朱允文下定决心,用大明法律,把藩王们一个一个往里套,大概也是:全部砍头,可能有冤枉;一个挨一个砍头,肯定有漏网!
  结果,朝庭整治藩镇的命令,才执行两个月,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皇十七子岷王朱楩,吓得自杀。皇十二子,代王朱桂,查出问题,被贬为庶人。
  三个月后,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举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变”。其时距离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才十个月时间,按古制,也算是老皇帝尸骨未寒!这叔侄两就这样闹腾起来!
  从建文帝称帝时间上看,他撤藩之举,过于迫切。燕王“靖难之变”,多少有点官逼民反的意思。据《明史》记载,“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谶言,产生于建文帝中期,有一不知名的道士,游走于南京的大街小巷之间,边走边唱: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时人不知其意。
  建文帝自公元1398年称帝,公元1402年去位,连头带尾仅五年时间。而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间,为公元1399年7 月,在时间上,属建文初期。所以是燕王朱棣“靖难”在前,道士作谶歌在后。当时许多人都看到一个疯疯癫癫道士,嘴里反反复复地,唱着“莫逐燕”这则谶歌,但没有人把道士的谶歌,与眼下正在进行的叔侄大战联系起来。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经过数年的“靖难”之战,攻占了南京,把朱允文逼上了绝路。有人说他投火自焚,也有人说他逃出了南京,出家当了和尚。等燕王朱棣进了南京,称了帝之后,有许多南京人才想起道士的谶歌!“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这不是明摆了劝说建文帝不要“逐燕”(王)嘛?
  可唱谶歌的道士早就不知所终,只留下这则应了谶的谶言歌!
  这则谶言,是大明王朝,比较有影响的谶言,和中国历史的许多谶言一样,这则谶言出现得比较神秘,出自方外道士之口。而这个所谓的道士,很可能是一看破世情的世外高人,他可能是想通过谶歌的形式,劝说朱允文撤藩不能太急!
  但此时的朱允文,是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道士想进忠言,却找不到说话的台阶。所以出此下策,佯装疯癫,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里,苦唱谶歌。希望某个重要的朝臣,或朱允文听到,起当头棒喝,悬崖勒马之效!
  道士唱歌之时,朱允文的“国军”,与“燕军”正处于战略僵持状态。朱允文此时,还有很大的战争主动权。但他没有听到道士的谶歌,或者就是偶有听到,也没有弄明白!所以他不遗余力地“逐燕”!最后,皇四子燕王朱棣,在战争之中,壮大起来了,真的飞上了京畿!皇四子燕王朱棣,化身为明成祖朱棣!
  所谓的历史,都是从前的现实。我们把从前的历史,不是当做故事来读,而是当做发生过的现实,来研读时,我们对“莫逐燕”这则谶言,所牵及人物最后的命运,以历史之中,并非绝对化的情节与过程,许多人会止不住为建文帝的失败,而扼腕叹息!
  遇顺而止-明
    一
  明洪武初年,一次朝会结束,朱元璋留下刘伯温。他对刘伯温说:“刘爱卿精通星象历数,可否为我大明王朝,测测运数如何?”
  刘伯温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有大明王朝“张良”之称。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谶学大师(谶纬之学),据历史记载,他通天文地理、数学、命数、风水之学,传说中比较神秘的谶学著作《烧饼歌》,作者就是刘伯温。
  明太祖朱元璋在朝会结束后,把刘伯温留下来,居然问出这么一个问题,刘伯温不好回答,但又不得不答。所以他客套式地对朱元璋说:“我大明王朝福泽长久,陛下当传万孙。”
  明太祖朱元璋的这个问题,确实不怎么好回答。只要略读明史之人,对朱元璋猜忌多疑品格,不会没有印象。刘伯温作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跟随朱元璋打拼了若干年,他对朱元璋的性格,看得很透。所以他把皇帝的恭维话,客套话放在第一位,说明朱王朝,能够千秋万代。但这话,是刘伯温怕犯政治错误的吉利话,朱元璋心里当然明白。他对刘伯温说:“世间哪里有什么万年王朝,万年天子?
  赦爱卿无罪,爱卿不防为朕据实以闻!”
  朱元璋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刘伯温如果还是扭扭捏捏、假谦虚的话,这皇帝可能就要龙颜大怒了。所以刘伯温只能细心推演,良久方对朱元璋说:“我大明王朝,历世当在三百年左右,后遇顺而止!”
  明太祖朱元璋遂手书“遇顺而止”四字数遍,良久才曰:“三百年亦足矣!”
  在清人邓士友编著的《国朝要典》这部书里,记载了这则谶言:“高庙命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而止。”
  历代开国帝王,天下创建之后,对于自家王朝未来的预期,基本上和秦始皇一个心理,希望自家王朝,能一世然后二世,二世然后三世,世世不歆,传之万世。但从秦始皇公元前221 年称帝,到朱明王朝创建,前前后后,有一千五百年时间。在这一千五百年时,中国经历过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蒙元。可以数得上台面的大王朝有九,如果连上乱世割据,偏安于中国某一偶的小政权,小王朝,就更多了。在这么多大小王朝之中,没有那一个王朝,能传之万世,世世不竭!
  在秦始皇称帝之初,他有野心,想让秦家王朝万世不竭。可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才被秦始皇开了一头,对于这种体制生命力,许多人只是处于想象当中。可到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创建明王朝之时,所谓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了一千五百多年,已经存在的历史,让后来的开国帝王,再也不敢预期自家王朝,能传万世,能世世不竭!所以刘伯温推演出大明王朝,只能“历世”三百年时,朱元璋“知足长乐”,这一点,他比秦始皇好多了。
    二
  转眼之间,到了公元1627年,明王朝倒数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死了。
  这位明熹宗朱由校,不喜欢做皇帝,他最喜欢做木工活。《明史》里说他喜“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而且日营造,“成而喜,喜不久即弃,弃而又成,乐之不倦。”唯独对权力、女色不感兴趣,或者说提不起兴趣。
  作为中国古代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对女色不感兴趣,与众多好色的皇帝们相比,这简直是一个大大的优点。但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皇帝,对权力没有兴趣,或者提不起一点欲望,文化了一点说,是“尸位素餐”,粗俗一点说,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这样一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皇帝,结果国家大权,旁落于魏忠贤手里,而魏忠贤是什么人?
  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太监,没有一丁点儿文化,连大臣的奏章都看不懂。可他有了权力之后,许多人,争着、抢着、哭着、喊着要做他的干儿、干孙!
  《明史》里说,当时魏忠贤门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而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其中有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