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作者:世外老人-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在一次北伐中,也碰到过一次; 数万人攻不下,魏国仅千余守卫的一个小城的窝囊事儿。但诸葛亮以他的谦虚谨慎和体恤,化解了将士们的怨气。
  而诸葛恪自知失计,却委过于他人。因无法组织起新的进攻,诸葛恪以受到皇帝诏书为名,下令退兵回国。
  回到健业,诸葛恪召来中书令孙峻,历声对他说:“卿等何敢妄发召书?!”诸葛恪一话,问得孙峻嘿然不敢回答。
  对于吴国小皇帝的这个所谓的退兵召书。可能是诸葛恪的左右,请小皇帝出面,给诸葛恪一个台阶下。所以给他下了一个退兵召书。诸葛恪如果真聪明,回到吴国后,就当没有这么会子事。则他武断地下令伐魏,并且受到严重的失败这事儿,在吴国,可能会当作是国家特级机密秘密,保存一二十年。
  可诸葛恪太骄傲了,他是不能承认自己伐魏失败。所以委责于中书令擅发召书。并且发了狠话,要对孙峻等人,治以重罪!
  诸葛恪骄横,已经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已经危机四伏了,他却浑然不知!到是健业大街小巷里的一些儿童,他们先意识到什么。不知道那日开始,他们学会了唱一首歌:
  诸葛恪,何弱弱;
  芦单衣,蔑钩络;
  何处寻,石子冈。
  这首歌说诸葛恪会穿了芦苇做的衣服,以竹丝束着腰身; 到城外的山冈上。当时许多人不明白这首歌是什么意思。
  最初大力举荐诸葛恪的中书令孙峻; 对诸葛格的支持开始动摇; 他没有想到诸葛恪连他的帐都不买了!而且自己很可能会成为,诸葛恪北伐失败的替罪羊。他向吴国皇帝孙亮进言:“太傅恪可能发动政变,拥立吴大帝故太子和。”
  此时的吴国皇帝孙亮; 已经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说太傅恪将拥立故太子和,他十分相信。故太子和,此时虽然被废; 却被孙权改封为南阳王。更而且,故太子和与太傅恪是亲戚关系。孙峻说太傅恪会谋反; 小皇帝特相信。 所以他和孙峻商定; 伺机诛杀诸葛恪。
  “冬十日。 孙峻与吴主谋宴酒请恪。”孙峻与吴国小皇帝; 摆下了鸿门宴,准备在宴全上解决诸葛恪。
  诸葛恪对于孙峻的喑杀行动; 也不是没有感觉。《资治通鉴》记载:“将入夜,恪精神振动,不能入寐; 且家数有妖怪! ”
  不光是现代人有感应之说; 古人也早有感应案例。赴宴前一天晚上; 诸葛恪兴奋得睡不着; 而且家里还闹妖怪。不知道司马光这个老先生所说的妖怪是什么。他当年记下来; 今天我们再读; 也是够吓人的。
  第二天; 诸葛恪出门时; 有人对他说: “国家近来没有什么重大的值得庆祝事儿,皇帝突然设宴。应不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吧?”
  “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事!”
  诸葛恪却非常自信地说:“儿辈何能为?”
  可就是宴会举行到一半时,孙峻这个儿辈,亲手格杀了诸葛恪!
  诸葛恪尸体被人抬出去时; 就是芦席包裹; 用一根竹蔑束住了腰身; 扔到了城外的石子冈上。吴国人眼中昔日的大英雄; 象狗一样被人喑杀了。而杀他的人; 就是昔日大力举荐人中书令孙峻! “诸葛格,何弱弱”的谶言; 也就这样给应验了。
  诸葛恪与孙峻之间的故事; 如韩信与萧何之间的故事一样; 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葛恪是成也孙峻,败也孙峻!
                青盖入洛
  一。末帝出世。
  吴景元三年十月,公元263 年,魏军兵临成都。蜀汉最后一个皇帝刘禅不战而降。由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幸苦创建起来蜀汉政权,历时四十三年,宣告终结。蜀国“户二十八万,口九十余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归于魏。
  中国历史上,公元220 一280 年这一时期,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是:魏国占据中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 以人口计、以国土面积计,三分中国,魏得其二。国家如此强势,所以不管谁作了魏国的皇帝,一统中原,就是他们的最大的政治梦想!
  另中国三分之一地区,孙权创建的吴国; 占了中国东南大半; 刘备创建的蜀汉; 占了中国西南小半。从国力上比较; 只有孙刘两家联合,才能勉强与魏国抗衡。所以吴蜀之间,不仅仅是牙齿与嘴巴的关系; 更是一根线上两蚂蚱的关系。现在蜀国已亡,吴国的国旗还能打多久?
  蜀国皇帝刘禅举国投降的消息; 传到吴国首都健康。吴国人大震!
  此时的吴国,也正遭受着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内乱外患; 所谓天灾与人祸一起作祟; 快让吴国君臣吃不消了。 一; 内乱。 皇帝孙休生命垂危。在专制体制里,国家、民族、臣民幸福、安定,都维系在皇帝或独裁者一个人的身上。他要是好了,大家都能跟着过几天太平日子; 他要是坏了,大伙都要跟着倒大霉。吴国的领导核心出了问题,吴国人民日子很不好过! 二; 外患。 吴国交趾洲扯起独立的大旗。三国时期,吴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广东一带。一直以来,是吴国比较稳定的后方。但在吴景帝时期,交趾人开始公然向吴国中央政府叫板,谋求独立。
  老天已经抛弃了蜀汉政权,吴国外在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谁能保证,已经得陇望蜀的魏国君臣,会不会剩吴国内乱之机,进攻吴国?
  吴国的许多有识之士; 都在为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而这个时候,生命垂危吴国皇帝孙休; 第一担心的却是,如何让他八岁的太子顺利继承皇位!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国家、或民族的政权交接,多是在两种人之间交接:一; 精子传人。国家或民族政权的撑控者,如皇帝、国王、部落酋长等; 与他们的继位传人之间,在肉体上有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由政权撑控者的生理上精子控制。这种传承关系; 称之为精子传人关系。 二,精神传人。国家或民族政权的撑控者,与继位传人之间,在精神上有血缘关系。他们彼此之间,多是同事,或者信奉同一理论的同志。前者视后者如自己的衣钵传人,后者视前者如师长,如前辈,比自已的父母还父母。
  吴皇帝孙休的时代,是“精子传人”规律起作用的时代,他选择自己七八岁的儿子,作皇位继承人,符合传统的中国特色。可当时的吴国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悲的孙休皇帝,却没有能与时俱进地注意到这种变化!
  吴景元三年年末,皇帝终于支撑不下去了,他把太子托付给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希望他们能好好扶助太子。此时的吴国,是一个有数百万人口,物产丰富的渔米之乡,一个几岁的孩子,能不能当看好这个国家?
  只有天晓得!
  右典军万彧也是吴国众多的有识之士之一。他主动拜访丞相濮阳兴,及左将军张布。开诚公布地向他们表明了自己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他对丞相濮阳兴说:“国家内忧外患,当今圣上病重,如国无长君,非社稷之福!”
  所以,右典军万彧强力向丞相推荐乌程候孙皓作皇帝。按当时的“精子传人”规律,孙皓是吴国开国皇帝孙权的嫡长孙。他的父亲孙和曾被吴王孙权立为太子。吴赤乌十三年,孙权因听信谗言,废孙和太子之位,另封其为南阳王。立他的小老婆的儿子孙亮为太子。
  大将军诸葛恪被杀,废太子孙和是诸葛恪外孙女张氏夫婿。孙和遭池鱼之殃,被赐死。临死前,孙和与张氏等人作临终决别。张氏是一贞烈女子,她对孙和说:“妾当与夫君同生共死!”说完自杀。
  孙和另一待妾何氏失声痛哭,她说:“人生在世,死亦何难?若皆从死,谁来扶育遗孤?!”
  何氏咬着牙关,选择坚强地活下来,把孙皓等兄弟三人扶养长大。 《资治通鉴》“何氏曰:若皆从死,谁当扶育遗孤?皓三兄弟皆赖获全。”
  孙休称帝后,给诸葛恪、孙和等人平了反。封他的侄儿孙皓乌程候。
  孙皓作了“候”后,是夹着尾巴做“候”。吴人对他的口碑不错。右典军万彧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他对吴丞相濮阳兴说:“皓之为人,才识明继,好学,尊守法度,有人君风度!丞相如能顺应民意,推皓为帝,相国实为保全我吴国第一大功臣也!”
  右典军万彧对皓的好感,是好到家了。他不只一次地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进言,每一次都把孙皓夸得象一枝花一样。说得濮阳兴等人心有所动。吴帝孙休死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一起向当时吴景帝的皇后朱太后进言。他们向朱皇后汇报、分析了吴国当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向她“灌输”右典军万彧所说的“如国无长君,非社稷之福”的观点。
  朱太后说:“我只是一女人,文不能帮你们出谋划策,武不能帮你们冲杀沙场,各位的建议只要能保全国家,保全宗庙,我坚决支持!”
  应该说朱太后是一位识大体的女人。以当时的吴国政治形势,如果没有朱太后的支持。万彧、濮阳兴等人的建议再合理,也不可能实行。只是可惜,没有多长时间,历史就向他们每一个人十分残酷地表明了,他们都看错了人!
  在右典军万彧强力建议下,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努力推动下,朱太后以大局为重的同意后,孙皓,成为当年吴国政坛,最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一匹黑马,他一步登天,从小小的乌程候,跃升为万万人之上的吴国皇帝。
  这位对于吴国来说,绝对是祸国殃民吴国末代皇帝,终于艰难地出世了。
  二。一张翻得太快的脸。
  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孙皓贫贱之时; “有人君风度”、且“才识明继”、“尊守法度”; 这些用在他身上的好词好句如果属实。这孙皓在自己人生的低谷时期,表现不错。
  与当时的许多人相比,孙皓的人生如同坐着过山车。先是父亲孙和; 从吴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太子; 一夜之间,被废拙为南阳王。
  所谓的王,也只是说起来好听,实质是吴国被流放的政治犯。后来,舅老爷诸葛恪出事儿,父亲孙和被当时的吴国皇帝孙亮赐死。年幼的孙皓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就很不错了。有人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孙皓这只小凤凰,是一只随时都可能被人捏死的麻雀。因为父亲废太子的身份,儿时的孙皓,受尽了他人白眼与讥讽!许多人怕受瓜田李下之赚,对孙皓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孙皓的童年,除了承受太多多风雨之外,还承受太多的与生俱来的血腥!
  公元258 年十月,吴大帝孙权第六子,时琅琊王孙休称帝。即为吴景帝。他上台后,给他的大哥孙和平了反,恢复了孙和南阳王的身份,封侄子孙皓乌程候。
  从一庶人,跃升为国家王候,孙皓的命运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好运再次降临孙皓,公元263 年,蜀国的灭亡,让孙皓一步登天,成为吴国皇帝。
  即位之初; 孙皓对于帮助过他的所有人; 都心存感激。 他下定决心; 想做一个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所有帮助支持他的臣子的好皇帝。所以他是新皇帝上任三把火; 这三把火他烧得更猛; 做了一些深得民心的大好事儿:
  1。下忧诏,恤士民。对于吴国民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发布了一些宣传政见的诏书;对于一些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国家关照的功臣、烈士或其家属,实行国家补助。
  2。关照弱势群体。对于一些吃不上饭老百姓,实行国家救助;大批量放出皇宫里的宫女,以配无妻者。
  3。放生,把关押在皇家园林里的一些野兽,统统给放了。
  俗语说:“外孙不离舅家门。”孙皓称帝的种种举动,很类于他的舅老爷诸葛恪。诸葛恪执撑吴国大权之初,也放了几把火,只是没有能善始慎终。
  孙皓皇帝三把火烧后; 吴国人都以为,他们碰到了一位圣主。《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翕然称为明王。”
  可惜这位明王是属兔子的。只几个月时间,就开始刚愎自用,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和他舅老爷诸葛恪有一拼。而且青出于蓝甚于蓝。与诸葛恪相比,他还有“好酒”、“好色”、“多忌讳”等毛病。吴国人民,才高兴了一小会儿功夫,就对于孙皓皇帝失望了!皇帝却没有意识到自已错误,他紧接着又做了一件让全吴国人民更加失望的事儿。
  吴景帝死后,景帝皇后朱太后从大局出发,同意由孙皓继皇帝位。但朱太后提出一个条件,新皇帝必须作为景帝孙休的嗣皇帝继位,孙皓必顺在名义上过继给孙休,作为吴景帝的继子,而朱太后就是孙皓的继母。
  孙皓答应了朱太后的条件。可孙皓称帝两月后,贬朱太后为景皇后,把自己的养母何氏封为太后。人一阔,脸就变,孙皓一称帝,脸变得更快。
  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对于皓皇帝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伤在心里。在言词上不注意表达出来,后悔当初草率拥立孙皓称帝。
  濮阳兴、张布言行被小人告密,传到了孙皓耳朵里。孙皓皇帝做人道德水准一般,可镇压异已的能力超强。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濮阳兴、军张布。随便按了一个罪名,“徒于广州,道杀之”。在流放的半路上,命人结果了拥立他称帝的两位功臣。
  拥立孙皓称帝的四位重要人物,万彧、濮阳兴、张布、朱太后。才几个月时间,孙皓就摆平了三,孙皓皇帝这翻脸不认人的水平,快达光速了!
  三。荆州有王气; 当破扬州兵。
  孙皓皇帝把他的恩人朱太后贬为景皇后; 心里还不踏实。 在杀死了丞相濮阳兴; 左将军张布后; 他对朱太后下手了。 什么理由也没有找; 而是让人直接逼死了朱太后。 并把朱太后的四个儿子、他的四个叔伯兄弟; 一个个先软禁起来。 过几天;杀死了其中两个年龄略长者。 对于另外两小兄弟; 他下令象饲养动物一样; 把他们〃 饲养〃 在皇宫里。 只许给他们饭吃; 不许教他们说话、做事。
  这种事儿,明成祖朱棣也做过,他把自个儿的侄孙朱文奎(朱允文次子,时两岁)饲养在皇宫里,到五十多岁放出来时,连话都不会说。
  对于一个政治家; 在管理国家过程中; 不可能不用阴谋。 在普通人看来; 这叫手腕; 在政治家们自已看来; 不能直接叫做阴谋; 他们更喜认为是谋略。
  孙皓称帝之初,做了见不得阳光、见不得目光的事儿。 与后世许许多的政治家们比; 也算不得什么。 伟大的如李世民这样的政治家; 还有惹出玄武门事变丑事儿。 孙皓逼婶子; 杀兄弟; 放到普通人身上; 是一大罪过。但放到皇帝; 或政治家们身上; 什么〃 杀兄弟〃;〃 逼婶娘〃 之类的事儿; 只是小节。 用对他们放得很宽很宽的标准; 他们只是犯的只是一些〃 错误〃。
  如果皓皇帝称帝之后; 把吴国的各项工作抓起来; 最好能统一中原。则他那点〃 杀弟〃 逼婶〃 之类的事儿; 在后来人眼里; 都是太小太小的小事儿。 人民很快就会忘了濮阳兴张布是怎么死的; 朱太后和她两儿子的血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可惜; 皓皇帝不是一好鸟。 他的缺点绝不仅仅是刚愎自用。 还嗜酒; 还残暴;还好杀! 一次宴请大臣。他下令所有大臣不醉不散。 一大臣被孙皓怀疑装醉。 孙皓大怒!下令左右把这位大臣,直接推出去砍了。 并把大臣的家人,都活活地喂了老虎。《资治通鉴》里说:“作虎跳狼咋啃之。”
  喝酒装醉了,皇帝罚他喝酒就是;或者皇帝陛下认为喝不喝酒是小事,欺骗皇帝是大事儿,把他杀了,大臣们也能理解。但皇帝陛下却把他的朋友,家人都当作老虎的饲料!做皇帝就能这样不讲理? !
  而孙皓的蛮不讲理的事儿还不止这些。历史说吴国大帝孙权是“赤须碧眼”。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曾骂孙权碧眼小儿。这孙权所以赤须碧眼,很有可能他的遗传基因里有阿拉伯人血统。当时中国的南方,已经有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有许多碧眼赤须的阿拉伯人,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定居做生意。孙权长得碧眼赤须,可能是汉族人变种的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身上有阿拉伯人的基因。
  孙皓皇帝为吴大帝嫡孙,未必也赤须碧眼,但他长得不自信。所以孙皓向全国人民颁布了一条,不可思议的法令:不许臣民抬头直视皇帝,违令者斩!
  这种法令太平天国洪天王也颁布过:看主只能看到肩。洪天王是一秀才,读过历史,他制定这一荒唐法令,可能是以吴末帝孙皓为榜样。只不过他比孙皓好一点,他还许可臣民看到自己的肩,皓皇帝是连自已的脚趾头也不给看一下。太不讲理了!
  孙皓不仅不讲理,而且特迷信。称帝之后,坚持认为自己作乌程候时,所居的武昌是自己的发祥地。所以称帝之后,就下令把吴国的国都迁至武昌。
  武昌是什么地方?
  吴国时,大臣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