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说:善为五德者为仁,“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
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意思
是,仁者应当具有五德。五德就是谦恭、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能恭敬
谦虚,人们就不会轻视你;为人宽厚,别人就会追随你;能讲信用,别人就
能信任你;做事勤奋敏捷,就能成功、有成绩;能以仁爱慈惠待人,则别人
会甘愿受你驱使。

[温]所谓的温,就是对人来说过冷过热都不适合。为此《论语·子张
篇》中孔子弟子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君子给人的印象会有三种变化:远望感觉很威严,接近感到温和可亲,
听他说话感到很严肃。“三变”之说很恰当地揭示了经营者应有的经营态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接近自己的部下时态度要温和。这样做,部下就会不断
与你接触,彼此就能顺利沟通思想。反之,态度傲慢,部下就会害怕老板,
不与老板接触。这样的话,老板与部下的距离会越来越大,企业的整体感不
知不觉中也就消失了。


[良]所谓良,是指易亲近、正直。《论语·颜渊篇》中有“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宪问篇》中有“夫子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前引文意
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后引文
意思是,夫子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快乐时才笑,
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该取的财才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取。这些全是所谓
“良”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正直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良]所谓良,是指易亲近、正直。《论语·颜渊篇》中有“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宪问篇》中有“夫子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前引文意
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后引文
意思是,夫子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快乐时才笑,
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该取的财才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取。这些全是所谓
“良”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正直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恭]孔子的弟子们在赞美孔子伟大品德时常用“恭”字来形容他。“恭”
是孔于主张的“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儒教精髓之一。

恭,并不单指只在语言、态度上恭敬。《论语》中说:“恭而无礼则劳。”
(《论语·泰伯篇》)意思是,尽管你注意态度恭敬,但如不符合“礼”也
是徒劳的。就是说,不光有恭敬态度就行了,没有“礼”的恭敬对对方仍是
不恭的。理想的态度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
即:既温和又严厉,虽严厉但没有压抑感,既礼数周到又不让人感到拘谨。

人们都讨厌傲慢的人,称其为“讨厌鬼”,这种人被单位辞退的情况并
不少见。对经营者也是一样。经营者如对客户态 度傲慢,对方感觉不到你
的诚意,就不会同你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营者是被客户所“辞退”。
这样经营者经营的事物势必受到损害,不会有别的结果。部下对上司也是同
样,谁也不愿为态度骄横的人努力工作。因此,经营者在接人待物时必须恭
敬,有诚意。

[俭]孔子非常注重俭朴这种美德。孔子对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管仲
评价很高,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
称霸诸侯,统一天下,恢复了天下的秩序。如果没有管仲,也许到今天我们
还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像落后民族那样呢。但另一方面,孔子也批评
过管仲:“安不知俭乎。”就是说,管仲不是一个俭朴的人。而在俭这方面
被孔子奉为楷模的是禹。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
禹,我挑不出他的缺点。他每天吃得很俭朴,却向宗庙奉献了丰厚的供品,
他平常穿破衣,祭祀时穿的衣服却很华美,住在矮小的屋中却依然致力于水
利事业。对禹,我确实无可指责呀!

孔子对禹倍加赞赏,禹的俭朴作风应该也是现代领导者的榜样。中国古
代有名的经济学家陶朱公就制订过“决不可浪费一寸线、半张纸的家训。

[让]让,是指谦虚的美德。在《论语·里仁篇》中可以看到孔子以礼
让治国的主张。“子曰:能以礼让为国(治国)乎?何有(这有什么难的呢)?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又怎样对待礼仪呢)?”孔子认为把礼让的精神
用之于治国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强调切忌徒具形式,要从实质上推行礼让。
在一个经营机构,上下级之间若仅仅是形式的客套,忘记礼的精神,再怎么
讲究礼的形式也会与本来的礼背道而驰。

《左传·襄公十三年》记载了一段话:“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
宣子让,其下皆让。栾庞为汰,弗敢违也。晋国以平,数世赖之,刑善也夫!
一人刑善,百姓休和,可不务乎?”刑善,同行善。这段话的意思是:谦让,


是礼的主体。范宣子能谦让,他下面的人都谦让,就是栾庞这样蛮横的人,
也不敢不谦让。晋国因此而团结,几世都依赖这个,是由于取法善行的缘故
啊!一人取法于善行,百姓都友好协调,能不效力于国家吗?’“由此而推
论,治国者,懂谦让,就能赶走邪恶之人,建立安定的国家。任用自称有功
的小人,不久小人就会凌驾于君主之上,国家就会变乱,直至灭亡。这是因
为失去了上下之礼和谦让精神的缘故。

是礼的主体。范宣子能谦让,他下面的人都谦让,就是栾庞这样蛮横的人,
也不敢不谦让。晋国因此而团结,几世都依赖这个,是由于取法善行的缘故
啊!一人取法于善行,百姓都友好协调,能不效力于国家吗?’“由此而推
论,治国者,懂谦让,就能赶走邪恶之人,建立安定的国家。任用自称有功
的小人,不久小人就会凌驾于君主之上,国家就会变乱,直至灭亡。这是因
为失去了上下之礼和谦让精神的缘故。

因此,经营者决不能忘记孔子的话:“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
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

[宽]宽——就是宽容。孔子的弟子子张曾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
善而矜不能。”(《论事·子张篇》)意思是,君子尊重贤人,同时也能容
纳普通人;奖励好人,同时也怜惜无能的人。这既是子张的想法,自然也是
孔子的观点。因孔子曾强调过,君子在尊敬有德之人同时还应以宽容态度对
待普通人。弟子仲弓向孔子请教治国之法时,孔子回答“允许小过”(“赦
小过”,见“子路篇”)。在孔子的基本思想中,宽容是重要的一点。

把握好“宽”的分寸是一门学问。在人事政策上宽容,部下会放纵:反
之,过严厉,部下会害怕,畏缩不前,丧失主动性,企业活力也会受损。孔
于赞赏政治家子产“对宽容辅以严励,对严厉辅以宽容”的主张,就是说,
宽容中有严厉,严厉中有宽容,使两者取得平衡。(“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以是和。”见《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辩证法吧。

[信]《论语·子张篇》中写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
厉己也。”意思是,统治者得到人们信任后才能使唤人们。如还未得到人们
信赖就使役人,则人们会认为政府虐待他们。《论语·尧曰篇》中“信则民
任”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

中国很久以前就以国家受人民信任程度为衡量政治的标准。那就是《论
语·颜渊篇》中的“民无信则不立”。就是说,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是立
不起来的。这不只对政界,对于现代经营者也可完全照搬采用。经营者得不
到职员的信赖,干什么也不会有成绩。如走到这一步,那他就是“孤立的经
营者”。而且没有信赖关系,组织的向心力就不存在了,活力也不能焕发出
来。

[敏]孔子说:“敏则有功”(《论语·尧曰篇》),就是说勤奋、行
动敏捷就能成功。在西方,有“只有早起的鸟才能吃到虫子”这样的谚语。
干事业也是这样,只有具备勤敏作风的人才能成功。

[惠]所谓惠,对政治家而言,要以“民之所利而利之”,即经常想到
国民的利益,给老百姓以恩惠。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则应常想到职员的利益,
就是应想法使职员能安心工作。这样职员就会拼命工作,为企业带来发展。

·以义致利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君子忧
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君子而言,第一
任务在探求道之所在,而不是谋求衣食,耕田,常常饿肚子,而学习则能得
到俸禄。故君子担忧的是学问,而不是贫穷。

孔子在社会分工合作的前提下,提出了“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篇》)的主张。孔子认为:高级知识分子是深研专门的学问且时时动脑,指
导经济生产,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

篇》)的主张。孔子认为:高级知识分子是深研专门的学问且时时动脑,指
导经济生产,治理国家使天下安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孔子还认为,能
第一考虑“义”的是君子,而小人却是最先想到“利”。

所谓“利”,就是对每个人自己都方便合适的事物,所以一定会跟别人
起冲突。为追求利益而生活可说是追逐利益却反而丧失利益,就利来说这是
错误的,最后会造成无尽的悔恨。原因就在于不明了“义者利之本也”这句
话。

孔子说,品行方正的人常会以“道义”为标准,来体察万物;但是品行
不佳的人,在面对任何事时,只会马上以利来衡量而已。

品德方正的人注重道义,所谓“得道多益”就是透过道义给予他人利益,
且在不损及他人利益的前提之下,品德方正的人最后会得到本身所应得的利
益。

就企业而言,今日最大任务乃是优先考虑对社会服务的公共性事物,来
增进国家利益及促进企业的国际化。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为了己身的私利私
欲,忘却道义与义务,沉溺于金钱的追逐,使得社会成为个人私有物;或是
政治家忘却国民的整体利益而一味追求私利等等,这都是人类所应引以为戒
的事。


“安民”技法

“安民”技法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曾经提出过一个“需要层次论”。
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从低层到高层归纳五类:一是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安全
上的需要,三是社会性的需要,四是对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先秦儒家如孟子涉及马斯洛的前三类需要,对于后两类需要,注意不够,
但并不是毫不关心,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予以触及,以下事例,对当代人来说,
不无启发。

先富后教

孔子前去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到了卫国,见人口众多,冉有便问:
“百姓既然众多,还要加添什么呢?”

孔子答道:“人既众,就怕贫穷,所以需使百姓富足。”

冉有又问:“百姓既然富足了,又还要添加什么呢?”

孔子说:“须广施教化,使他们受教育,懂得礼义廉耻,便无人为非作
歹了。”(《论语·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可知孔子对于国家管理,首重经济建设;其次是政治、教
育的施行。

一个国家管理者,当制定能够使社会经济安定发展的长远计划和方案;
组织百姓,让他们从事各种规模较小的经济活动;而且,必须调节两者至一
均衡程度,实施上下监督;如此一来,百姓的生活将丰足不缺,经济也可持
续发展;然后便可致力于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活动,以求教化百姓。

假使做不到这些,假使经济管理无法顺利推展,假使陷百姓于挨饿受冻
之境,根本谈不上治国;一旦民怨四起,便很有可能发生暴乱。

孔子认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就是说生于贫穷,困苦不堪,
能不生怨恨很难;处于富裕,宽裕顺逐,能无骄奢之气便较容易。

孔于主张先让民生富裕,而后施以教育。孟子和荀子继承了这个管理思
想。管子在“治国篇”中提到;大凡治国之道,必先使人民富足安乐。这个
主张和孔子的想法相当类似。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篇》)

说到供养国民的政治、企业,必需以谋福利为第一优先。

这表明了孔子的主张:以顺利推展经济管理为先,富裕人民的生活,强
化国防军事,获得人民的信赖。

孔子说道:“衣食足而知礼节。”管仲在《牧民篇》中扩充为:“仓廪
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认为,并不是衣食不虞匮乏,就知道
礼节;应该是如果民生富足了,再教以礼节,广立学校,施以教育。这是非
常必要的。

孟子曾说:“虽没有恒产,却有恒心,仍可有所成就;一般人却因有恒
产而没有恒心。”孟子私淑孔子,并宣扬孔教;没有祖传的财产和工作,就
无法安定的话,可说是没有一颗安定的心。中心思想仍然是为了让民生能够
富足,所以尽可能地减征税金,让人民多置家产;同时也应以教育人民作为
政治的基本。

减税则民富


减税轻徭是孔子“施惠与民”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孔子家
语·贤君》中有一段话:

减税轻徭是孔子“施惠与民”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孔子家
语·贤君》中有一段话:

孔子在这里强调,减轻劳役的目的在为使人民能够专事生产。这跟“使
民以时”有同样的旨趣。

鲁哀公曾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询问:“饥馑荒年,国库预算不足,该怎么
办呢?”

有若说:“将现在的税租减半,只取一半,不是很好吗?”

哀公立刻就说:“目前的税收都不足了,如果只征一半,那还能做什么
呢?”

有若答道:“百姓的用度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
又怎么会够?”有若所提倡的说是孔子的思想也不为过。孔子一贯反对苛征
巨敛,现在就举个例子。

鲁国的大夫季孙主政时,比周公时代还要富有;自从冉求辅政后,协助
季孙横征暴敛,更增加了财富。

冉求是孔子第一个弟子。对这个不听自己教诲的学生,孔子非常生气地
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大家可以一起声讨他!”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孔子主张轻徭役少税租,还要让人民有更多的时间
从事经济生产,也让他们能更充分地享用自己的工作所得。这是能够促进经
济生产的经济管理原则。


组织方法

组织方法

儒家起于乱世,因而强烈要求组织的安定与和谐。他们认为,维持安定
及和谐关键即在于每一个成员皆能心甘情愿地“各安其位,各尽其分”。对
于这点,荀子做了许多阐释。

《荀子·富国》“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急者
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
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依荀子看来,社会组织的形成有其实质上的好
处及必要。如果人人皆独自生活,则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够完成的事情也是
很少的,结果是每个人都生活于穷困落后的境地。因此,为了使生活更为富
足,人们必须相互结合以汇集力量。但是,一群人若是不能组织妥当,人愈
多反而争执也愈多,相互争斗的结果,还是穷困落后,依然没有享受到群体
的好处。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
辨也。。。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礼论》:“曷谓别?曰: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荣辱》:“夫贵为
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执不能容,物不能
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
之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