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主的细节-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个后果就是“曲线救国”,通过“软钱”来影响选举。“软钱”是指捐给政党、用 
于非促选目的的“建党”捐款,因其数额不受法律限制,所以称之为“软钱”。按照法律规 
定,原本这样的捐款只能用于本党的基本建设和运转,而不允许用于推销某一个候选人。但 
是,七八十年代起,随着对“硬钱”的管制越来越严,两党逐步发明出一种钻法律空子的方 

法:从公司、工会、富人或其他组织那里筹“软钱”,然后用“软钱”给候选人作“议题广 
告”(Issue Ads)。广告中不提及候选人的名字,所以不违法,但是又推销了某候选人的 
政策,从而间接地搭售了这个候选人。就是说,如果我是比尔盖茨,虽然我一年只能捐 
2。5 万“硬钱”给某党候选人,但是我却可以捐 100万“软钱”给这个党。因为“软钱” 
数额不受法律限制,所以它对选举的影响力直线上升。比如克林顿1992年当选之后的18 




个月里,各政党“软钱”的筹款仍只有4600万美元,而2000年布什当选后18个月里, 
各政党筹了2。56亿“软钱”。事实上,2000年选举年,两党共筹集了5亿“软钱”来影 
响各级选举。由于“软钱”大部分捐款者是公司、工会和富人,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腐 
败的“政治交易”的忧虑。 


     增强“散户的力量” 


     顺便说一句,如果想当然地认为是“富人党”共和党从“政治行动委员会”和“软钱” 
中受益,而“穷人党”民主党只能站在一边流口水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不错,共和党历年 

来“化缘”能力比民主党强,但是,在“政治行动委员会”和“软钱”的筹款能力上,民主 
党和共和党实际不相上下,比如2001~2002年选举周期,民主党筹集了2。46亿“软钱”, 
而共和党筹集了2。5亿,基本持平。共和党的优势恰恰是体现在它对“散户”的号召力, 
尤其是捐款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散户”的号召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据说是共 
和党走街串巷的群众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是共和党的主要基础是中产阶级中上层,而这些 
人吃饱喝足之后,总还有几个余钱可掏。 


     正是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清除软钱”的竞选筹款改革方案,恰恰是共和党执政期间 
通过。从1997年起,McCain等议员就开始在国会提案改革竞选筹款机制,禁止“软钱”, 
“洗涤政治”。2002年2月,“两党竞选改革法案”在国会通过,3月,布什签署该法, 
同年11月6日生效。该法案的主要条款是:禁止“软钱”,即各政党不得再接受任何“建 
党资金”;工会、公司和其他民间组织在初选之前的一个月内和大选之前的两个月内,不许 
在电视广播里打“议题广告”,挂羊头卖狗肉;同时也提高“硬钱”的上限(比如,个人捐 
款数额从1000美元上升为2000,个人一年可以用于支持选举的钱数最高从2。5万上升为 
4。7 万左右)。就是说,如果我是比尔盖茨,我现在一年最多只能掏四五万的“硬钱”, 
但是一分钱“软钱”都不能掏了。从此以后,6位数以上的政党捐款就是违法的了。可以看 
出,这个法案的宗旨,是进一步打击集团捐款和超级富豪的力量,增强散户的力量,尤其是 
中产阶级的捐款力量。毕竟,美国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羊毛还需出在羊身上。 


     自然,“政治平等派”的这个胜利,是对“言论自由派”的一个重大打击。不到一个月, 
从美国最大工会AFL…CIO到共和党议员McConnell,从基督教联盟到民权联盟,这些昔日 
的“敌人”,竟然团结起来,共同把“联邦选举委员会”告上了最高法院,称这个新法案“违 
宪”,认为它禁止集团或者个人向其支持的政党“慷慨解囊”,是对“言论自由”的公然践 
踏。2003年12月3日,最高法院作出裁决,以5比4的微弱优势,裁定该法案“合乎宪 
法”。可以说,“政治平等派”在一个更高的山头插稳了旗帜。 


     总的来看,从70年代开始,美国竞选法案是沿着“政治平等”的方向前进的。虽然那 
些走投无路的“软钱”目前还在寻找影响政治的方式(据说目前的逃窜方向是具有党派倾向 
的民间团体),虽然“言论自由”派还在为有话不让说而忿忿不平,虽然无论怎么样改革, 
富人的选举捐款势必多于穷人,但是选举改革的方向,始终是防止经济上的不平等转换为政 

治上的不平等。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社会里的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但是观察美国竞选法案 
的变迁,我们发现“资产阶级言论自由”,在选举捐款问题上,实际上是在一个被围追堵截 
的过程中。如果民主选举是一场盛宴,正是成千上万个名不见经传的、出于个体利益或者“信 
念”而从自个儿腰包里掏钱的“小人物”,自告奋勇地在给它“买单”。 






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 

------------------ 

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大跃进”的阶段。据统计,1998年中国的大学招生人数还只有 
107 万,到 05 年已经有 500 万左右,不到十年,升学率从 9%上升到 21%。这种“大跃 

进”趋势对高等教育本身的贡献有多大不甚清楚,但是它的财政后果却令人堪忧。前一段, 
媒体曝光说吉林大学欠贷30亿,引发许多高校都纷纷出来吐苦水,“倾诉”自己的财政问题。 

其实,高校的财政危机是整个社会缺乏“财政问责体制”的一个表现而已。它与政府给一些效 

率低下的国企“有去无回”地砸钱异曲同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糟:国企产品质量如何、竞 

争力如何,市场还可以检验,教育质量如何检验就要难得多;国企缺乏竞争力还可以通过拍 

卖、并转甚至破产等方式重组,高校哪有这么容易重组?如果说公共投资的一个弊端是“财 
政软约束”,那么高校财政体制是这个“软约束”问题里最软的环节之一。高校管理层大约也 

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抱定一种“大学请客,政府买单”的态度搞“大跃进”。 

高校这种“我请客,你买单”的轻浮态度,正好与政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虚荣心一拍即合, 

导致了大量公共资源稀里糊涂地流入高校、不明不白地被花掉。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投 

资稀缺,许多孩子们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我们成天嚷嚷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一会儿“211工程”,一会儿“985工程”,钱哗哗地往高校倒。“一流大学”的愿望虽然美好, 

但我总觉得有点家里这边还缺米下锅、那边就非要跟邻居比谁家计算机配置更先进的意思。 

就在中国这些年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美国近年的一个重头戏却是“建设世界一 

流中小学”。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似乎是一个连续谱的两个极端。中国的孩子学习书 

包重课业难补习班层出不穷,是作业和成绩的奴隶,美国则似乎相反,孩子作业少课业简单 

放学早课外活动多……一个极端固然不好,另一个极端却未必就好。调查表明,美国中小学 
教育质量不佳。03年OECD的一个报告指出,在 38个被调查国家中,美国15岁学生的 

数学能力排 24,科学能力排 19,阅读能力排 12,解决问题能力排 26。在一个竞争激烈 

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放弃基础教育,就是放弃未来。美国这样一个一心领导世界的国家, 

怎么会听任自己的中小学教育沦为“二流”呢? 

“不让任何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方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 
的。它是联邦政府针对公立中小学的一场教育改革, 年底国会通过,02年初由布什签署, 
                                                     01 

至今已经5年。 

这个改革的宗旨就一条:让公立学校对公共资金负起责来。其核心举措是用标准化考试的方 

式对 3 到 8 年级的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进行年度检测,以此衡量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 

如果学校连续两年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那么就应该允许学生转到别的学校去。 

如果连续五年没有改进,就可能更换该校的领导管理层。当然,该法案还包括其它的重大举 

措。包括加大联邦政府的教育投资力度;考核教师的水平,给教师的“上岗”设立一个门槛; 

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方式有更大的发言权,也给家长择校更大的自由等。 






这个教育改革的本质,可以说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计划经济”。美国教育部声称,此项教育改 
革5年来成效显著:9岁儿童过去5年的阅读能力提高程度超过之前28年的总和, 1971   为 

来最高;数学能力也是1973年以来的最高点(13岁儿童的数学能力则为有史以来最高); 
9 岁黑人和西班牙裔儿童的数学能力达到新高,白人学生和有色人种学生的差距缩到有史以 

来最小。 

当然,这项改革也不是没有阻力。最大的阻力,显然来自于教育系统内部。这其实不难理解, 

以前我就是制造产品就行了,现在你非要加一道产品质量检验的程序,还要考核我的技术水 

平,我当然不乐意了。教师本来就是工会势力的“重镇”,加上政府的钱谁花起来都不心疼, 

所以说这项改革的确是触动了一个重大利益集团的根基。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这项改革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比如,由于标准 

化考试的标准是州政府决定的,一些州为了“出成绩”,刻意地压低自己的考核标准;又比如, 
不少老师抱怨这种考核方式只是鼓励“应试教育”,并不一定真正提高学生们的水平;还有人 

指责联邦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当然,这些批评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的,对“公共教育质量 
应该有评估标准”这个核心,并没有太大争议。 

其实,这项改革体现的是民主体制的基本精神之一:公共资源的要对公众负责。让贪官污吏 

们公款吃了喝了固然令人痛心,但即使是用在公共事业上,如果对这些钱花的效率效果不闻 

不问,一味砸钱“连个响”都听不到,同样是浪费的一种。事实证明,公共教育是投资的问题, 

但不仅仅是投资的问题。如果没有对教育质量进行考核的问责体制,再多的钱都可能打水漂。 

比利时人均教育投资只有美国的一半,但因为开展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学生水平远在美国 

之上。虽然考核体系可能强化教育中的“应试”成分,但是别忘了,美国不是中国,美国的国 

情并不是孩子们背着小山一样的书包起早贪黑地做作业,而是孩子们书包都用不着背下午三 

点就放学青少年中吸毒怀孕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项改革的目标并不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 

生并以此决定他们的未来,而是用考核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督促校方和教师尽责尽职。 

就在中国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美国却在忙着“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中国的某 

某大学又上了某某大学排行榜固然鼓舞人心,不过我总觉得先吃饱肚子再跟邻居比计算机配 

置更合情合理。事实上,即使就“效益”而言,重视基础教育也是一件“合算”的事。据统计, 

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中,初等教育回报最大,高等教育最小。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初等、 

中等、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分别为 23%、15%和 11%。道义上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 

建成几个世界一流大学是为中国“锦上添花”,那么填补基础教育的财政漏洞则是“雪中送炭”。 

政府的职责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我觉得,这事没什么好讨论的。 






有钱人该交多少税 

 

我以前单知道人类社会中会产生明星,却不知道在病类中,也会有明星。然而,“非典”这 
半年来以其神秘、凶猛而名声大躁,雄辩地证明了就是病,也能病出明星风范来。 


碌碌无为的平庸之病,诸如胃病,关节炎等等,虽然是病中老将,多年来戎马倥偬,为争取 
病毒的生存空间而浴血奋战,却也只能对非典的崛起而自叹不如。然而最不服气的,恐怕还 
是“艾滋病”。艾滋病比非典出道更早,身手更狠,却始终默默无闻,不能不说是病途失意。 
据联合国数据,中国现在至少有1 百万爱滋病人,但迄今为止,爱滋病还很少象非典那样 
大摇大摆地走上新闻头条,爱滋病人也不像非典病人那样,可以长驱直入医院,接受高效的 
免费治疗,也难怪爱滋病对非典感到妒火中烧。 


其实非典的成功之道,无非是“眼光”二字。它下车伊始,就直捣政治经济重镇北京、广东 
等地,确立了威胁社会“强势群体”和国际资本的路线,不像爱滋病那样胸无大志,和经济 
的或者道德的弱势群体勾勾搭搭。因为疾病是“明星式”的,所以治病是“运动式”的。各 
级领导,各界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将病魔扼杀在摇篮之 
中。 


然而,等到“明星”病的热闹平息、铅华散尽,在这个8 亿农民缺乏医疗保障体系、而城 
镇居民的医疗权益也岌岌可危的国家,我们还是要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一般的人,在一般 
的地方,生了一般的病,该怎么办? 


运动的脂粉拭去之后,还是要回归制度。这个制度可能是个什么样?也许西方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一个美国人生了病怎么办? 


一般情形下,如果一个美国人有工作,他的工作单位会从私人的保险公司为他买保险,生病 
时,他拿着保险卡去看医生,看完了病,医生会把帐单寄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再把钱寄给 
医生。其间虽然病人也要付一些手续费或分担一些费用,但总的来说,病人不至于被医疗帐 
单压死。 


也就是说,一个四角关系支撑了美国最通常的医疗保障体系:单位,保险公司,医院(及私 

人诊所),个人。可以看出,这是个“市场主导”的医疗保障体制,私人保险公司是这个制 
度的灵魂。那么政府就在一边闲着,悠哉游哉地看保险公司被各类疾病死缠烂打?当然没有 
这么便宜的事。对于老人或者残疾人这些医院的发烧友,保险公司避之不及,就把他们推给 
了政府。所以美国政府就资助一些公共医疗保险项目(其中最大的两个:MEDICARE 和 
MEDICAID),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极度贫穷的人提供医疗保险。 


实际上2000 年美国只有55%左右的医疗支出来自于私人保险公司,其它的医疗支出则来自 
于政府。二者加起来,美国社会的医疗支出占GNP 的13%左 
右。 
这样看来,在美国生病不是什么让人心惊肉跳的事:年轻时,有保险公司撑着;年老时,有 

政府撑着。市场和政府这么左扶右搀着,群众就可以放开手脚生病了。 






当然,我描述的这幅图案这么美好,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了。这幅美好图案当中还有还多裂缝、 
漏洞和污点,正是因此,医疗保险制度在美国也是一个激烈地政治斗争场所。 


正如在中国,美国也有很多个下岗工人,或者做点小本买卖,这些人可能买不起保险,又不 
够格政府的资助,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市场和政府都无法覆盖的空白区,这一空白不要紧,一 
空就空出了4 千多万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公众会对布什先生破口大骂――这小 
子,肯花750 亿美元打一场几乎没有必要的战争,却不肯用这钱的九牛一毛来扩大公共医 
疗保障的覆盖率。 


所以说,由私人保险公司一统天下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有问题的。它的问题就是:不平等和不 
确定。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除了把一大群穷人扔下不管以外,就是好不容易挤进保险体系 
的人,获得的服务也是参差不齐。有钱人比如超级名模Claudia Shiffer,可以把把她那张 
脸蛋保个5 百万美元,没钱的人比如我,因为学校买的保险不包括牙医,只好亲自与牙疼 
做殊死搏斗。简单地说, 
就是“只许大款抽风,不许百姓牙疼”。 


“不确定”也是一个问题。保险公司高兴的时候,嗤着满嘴金牙冲你微笑,不高兴的时候, 
一个白眼就可以把你翻下悬崖。比如有一回,我举着一张帐单兴冲冲跑到保险公司那里去报 
销,结果它只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