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春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此时的社会阶层变化很小,但周代的贵族礼制已逐渐淡化,这种变化在本书主人公伍封身边表现得十分明显,虽然他大礼不毁,小礼却不甚讲究,我想,战国时的周礼渐亡应该是从春秋后期开始的。
  3、农田制度
  春秋时期的大半时间,各国的农田制度仍是“国”“野”对立制度和“井田制”,这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村社制度而来。不论国人或野人,均是按一夫挟五口,百亩授一夫的授田方式。百亩指的是私田,用来养活农户,此外还有公田,又称“籍田”,田中所产尽数交给贵族,因有良田和恶田之分,要三年一换,这便是“井田制”。由于春秋后期列国的人口加起来仅一千多万,地广人少,这种授田方式便造成了大量的荒地。
  由于农户对公田缺乏积极性,再加上他们在百亩私田之外自行垦田,以致井田之外的私田不断增多,这种私田与井田制所说的私田不同,因此,井田制便逐渐瓦解了。公元前645年,晋国率先承认井田之外私垦田地的合法性,这就是田地私有化之始。其后井田制中私田也开始私有化,先由“国人”开始,后又推广到“野人”。
  此时,各国的“国人”大都已成了拥有私有耕地的小农。不过这时候,广大农村的“野人”大部分还未变成小农。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按田亩多少收租赋,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到本书故事的年间,按田地收取租赋已经很普遍了,所以伍封在莱夷之时,作了一些类似的举动。
  这种农田制度的变化在中国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
  再说一说农耕,中国农耕技术的蓬勃发展主要在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期的农耕工具一般已是铁制,牛耕也比较普遍,而且不少地方已经是一年两熟制。
  春秋时期已有少量铁制农具,仅有少数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
  4、战争
  春秋时期列国争战,一般是争霸主之位,不以兼并土地为主要目的,战国时期是战争便纯粹是争夺土地甚至兼并它国。
  春秋时各国军队的人数较少,齐桓公时也仅有八百乘兵力,共三万人。到春秋后期由于县制的推行,兵力突增,晋楚均用过四千乘以上的兵力。
  本书故事的年间,战争所用的兵力比起后来要少很多,譬如越国灭吴,所用的兵力恐怕并不超过十万人,至于卿大夫的家兵,数千人算是用得较多的了,白公胜的叛乱其实只用了千余人。正因为兵数较少,所以这时战争的成败与将领的武勇大有关系,从中才可看到真正的个人英雄主义。
  这时战争的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兵法的日趋重要。春秋时的车战,常常是在旷野之上,以车阵对车阵,互相冲杀,一两日便定出胜负。后来的战争动则数月数年,与双方投入的兵员、骑兵的使用和兵法的运用大有关系。曹刿论战时的兵车冲杀靠的是士气,后来从孙武开始,诡计便常常成了胜负的关键。本书中伍封之所以能每战必胜,不仅因为其将领武勇绝伦、士卒斗志旺盛,更重要的是善用兵法诡计,如他所说的用兵二字要诀:“骗人”。
  5、铁制品与武器
  春秋晚期,除了青铜业之外,此时冶铁业也有了不少进步,至少在这时,“块练铁”、“铸铁铸造”技术上已比较成熟。所以孔子的弟子冉雍在小说中也大力倡导铁制农具。
  本书中也提到过铸铁柔化技术,但这种技术应该是战国时才有,本书将这种技术提早写了出来。
  此刻,制钢技术也已经发明,此时的制钢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渗碳制钢技术,书中所说的堂溪氏夫概铸的剑便是这种类型的钢剑;还有一种是固体渗碳制钢技术,即是用“铁精”(质地较精的熟铁块)、“金英”(含碳较多的渗炭剂),“断发剪爪”说起来玄乎,其实含有磷质的头发指甲是一种催化剂,以至碳分渗入铁中,“金铁乃濡”,本书中楚月儿的“映月”宝剑便是这种钢剑。伍封的“天照”宝剑也应是这种钢剑,不过他的剑中含有大量陨铁,与众不同。
  以陨铁制器并非虚构,出土文物中便有这种陨铁制品,其效用如何难以论断,因为不同的陨铁质地是不同的。不过,小说中伍封的“天照”重剑是一件很了不起的金属武器,比当时极少见的钢剑还要厉害。
  春秋时代的武器一般是青铜制品,战国时期逐渐采用铁制,这是指普遍的军备。其实在春秋晚期,铁制和钢制武器均已有了,当然只是少数人使用。
  春秋时的甲胄主要是皮革的,战国时有了铁甲,但春秋晚期铁制武器渐多,应该也有铁甲或铜甲出现,只是在出土文物中还未见到罢了,所以本书中也有了少量铜甲和铁甲。
  弩应该是春秋后期发明的。《吴越春秋》中记载陈音对越王勾践说弩是由楚国琴氏发明,传楚国的三侯,再传到楚灵王。不过我想弩的产生没有这么早,《孙子兵法》中谈到的兵器,常有“弩”。《墨子非攻中篇》之中提到了军中的武器,其中并没有弩,由于这是战国初期的作品,可见在战国初期时,弩在中原各国中未见使用,只在楚国、吴国、越国才用。
  6、男女风俗
  虽然在春秋之时女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但在有些方面与宋以后不同,女权沦落到最低处是宋朝理学家出现以后的事。
  春秋时期的女子是允许改嫁的,王侯卿大夫和平民都是如此。
  蔡穆公将其妹蔡姬嫁给齐桓公,蔡姬被齐桓公不喜,送回蔡国,蔡穆公便将蔡姬嫁改给楚成王,引得齐桓公率八国大军伐蔡攻楚,几乎大战;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先嫁夏御叔,生子夏征舒,夏御叔死后改嫁给襄老,后来又改嫁给巫臣,不仅引起了陈国之乱,还导致了楚庄王伐陈和巫臣教吴人车战、吴国始强等若干历史变故;贾君原是晋惠公的嫂子,晋惠公继位后公然娶了她;秦穆公有个女儿叫怀赢,先嫁了晋惠公之子太子圉,太子圉本在秦国为质,后来逃回晋国,秦穆公便将怀赢嫁给了太子圉的亲叔叔重耳(晋文公)。
  这些例子并非少有,史书中多能见到,国君都是如此,自然不用说卿大夫和平民之家了。后时的学者见“再适”二字而皱眉,那是宋代理学家种下的恶果。
  春秋战国之时,男女之间也有自由恋爱的,甚至有私定终身的,从《诗经》三百篇中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诗篇,譬如《关雎》、《静女》、《木瓜》等诗。《关雎》是周南一带的作品,《月出》是陈国的作品,当然不是伍封写的,小说中是游戏笔法,当不得真。
  自由恋爱的例子有不少,春秋时鲁庄公曾与大夫党氏之女割臂为誓,继而娶之,生下前文说过的公子般。公子般与大夫梁氏的女儿梁女亦私下往来,约立为夫人,是典型的自由恋爱。战国时更有燕军入齐,齐世子法章逃到太史府上为佣工,与太史之女私定终身,后来继位,便是齐襄王,立太史之女为君王后。
  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是以后的说法,虽然当时也有男女之防,如坐不同席,乘不同车,其实当时男女常常同路同车而行。卫灵公曾与南子同车过市,并命孔子陪乘。齐桓公常带姬妾外出,管仲也因此带着爱妾随行。虽然小说中伍封与妻妾常常同路同车而行,是我对一些俗礼的有意忽略,但未必是不可能的。
  春秋时的男女丑闻是极多的,其中影响政事的才会见诸史书,以史书所载之多,可以推测当时绝对没有后来森严之极的男女大防。譬如田恒故意“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不禁”,他死时,“有七十余男”,生女还不知有多少。若非当时的社会没有后时的贞节概念,田恒绝对不会用这种方法来壮大田氏一族(按:春秋时的“宫”指大屋,非王侯专用之词)。
  所以,小说中伍封与妙公主私定终身、与众女的自由恋爱绝非没有历史依据。
  春秋战国之时,女人是可以拿来赠送赏赐的,运气好的被赏赐给下属为妻妾,运气不好的便是奴婢侍姬,卿大夫之间互相索要、赠送女人的事常见得很。最骇人的是齐相国庆封与大夫卢氏两家,妻妾互不为禁,两家常行换妻之举。
  有时候为了抢女人,常常酿出影响政局的祸事。前文所说的夏姬便是如此,还有楚文王闻息侯夫人息妫之美,索性灭了息国,将息妫抢了去立为夫人,号称桃花夫人,生下二子先后为楚王,幼子为楚成王。楚平王因抢了儿子的新妇,以致逐杀太子建和伍氏一家,伍子胥奔吴,十余年后攻入楚国,鞭尸报仇。国君如此,卿大夫亦然,宋国太宰华督见司马孔父嘉的妻子魏氏甚美,设计杀了孔父嘉,连宋殇公也死于乱中,魏氏自尽,孔父嘉之子木金父被家臣抱着逃到了鲁国,其六世孙便是孔子。
  一夫多妻是定制,但那时候并没有“三妻四妾”的说法,妻妾的地位分得很清楚,嫡妻只有一个,其次是媵,然后是妾,妾媵不限人数,至于姬婢便不在妻妾之列了。
  现代人的历史小说中常常时有意忽略此事,写成一夫一妻,这是不合历史习惯的,尤其在春秋战国女权低下的时候,如果伍封只娶了一妻,从地上掘一个那时人出来,他若能说话,必定会讥笑作者之无知了。
  贤如孔子,也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像伍封这样爱护、善待甚至重用女子的人,当时可能是没有的,即使有也应是微乎其微,我想,这只能在小说中才能见到吧。
  伍封对女子并不大守礼,因为他没有受过后世有关“男女大防”的教育,何况以当时的环境,作为贵族来说太容易得到女人,他在婚前只是时时与女人搂搂抱抱,这在当时应该是罕见的了。其实也可以将他写得如理学家心目中的君子,但那样太不合乎当时和环境,也不合乎伍封的性格。
  7、夷人
  春秋战国之际的夷人除了齐东莱夷之外,还有淮北沿海的夷人,统称九夷,小说中为了方便,只写了齐东的夷人。至于九族的名称是来自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小说中对各族的写法各有参照,譬如倭人便象是日本人,乐浪人、高丽人较似朝鲜人,满饰人更似后来在东北一带生活的鲜虞人和后来的女真人等。
  8、骑马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很有名的历史事件,这是战国时期的事。春秋晚期,中原各国有没有人骑马呢?一般的看法是没有。不过我觉得春秋时除了代国、中山等地外,其它国家可能有少数地方也骑马,因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这么一句:“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这可能就是说骑马。不过,小说中伍封提倡部属骑马应该是超前了些,不必深究。
  二、几点说明
  1、小说中的人物
  (1)、伍封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确有伍子胥将其子托付给齐国鲍氏的记载,其后不见于史书,而伍封之名又是从《吴越春秋》中而来。在《东周列国志》中也提到过伍封其人。不过,《逍遥游》中伍封的事迹却是虚构的。
  根据一些记载和民间传说,伍子胥身高一丈,力大无穷,武勇和智谋都是出类拔萃的。伍封作为他的儿子,身高一丈、天生神力是可能的,不过,那时候的一丈相当于现在的2。25米左右,伍封身高超过两米,的确是很高的了。
  (2)、其他人物
  妙公主、楚月儿、庆夫人、平启、子剑等人都是虚构的;支离益、任公子、董梧、颜不疑、市南宜僚、南郭子綦、东郭子华、朱平漫、阿九、渠公等人一般取自于《庄子》、《列子》中的故事,譬如朱平漫散尽家财向支离益学屠龙之术,学成而无所用;任公子在东海钓上大鱼;颜不疑向董梧求学等等,这些人物历史上未必真有,市南宜僚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中也有描写;老子、孔子、孔子的弟子既是历史人物,也可算是传说中的人物;越女、柳下惠、柳下跖是传说中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如周襄王、楚惠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齐简公、齐平公、卫出公、晋定公、田恒、田盘、田逆、蒯聩、浑良夫、桓魋、范蠡、西施、文种、伯嚭、智瑶、豫让、赵鞅、赵无恤、刘卷等等。
  2、关于老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弄不清楚老子究竟是是何年代的人,在他矛盾的说法中,老子有三个年代:
  第一,老子名李耳,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那么老子便是与孔子差不多时代的人,孔子的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那么孔子向老子问礼应当在这些年中,那么老子应是春秋晚期的人。
  第二,老子是前374年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那么老子的生存年代又是战国中叶后了。
  第三,老子的儿子名宗,曾做魏将,封于段干。有人疑之为《战国策魏策》中的段干崇,段干崇是战国晚年之人,那么老子也是战国晚期的人了。
  由于《道德经》对战国中期的黄老学派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说《道德经》应该是战国早期的作品,那么太史儋和那位段干先生的父亲都不可能是老子,我以为老子还应该是孔子问礼的那个人,但孔子在春秋晚期死了,其后便开始渐渐入了战国时代。我想,老子未必年老,说不定年记还小过孔子,因此是跨春秋战国之交的人也有可能。另一种想法,也可能老子是个极长寿的人,若他能活一百多岁,孔子向他问礼与战国初期写《道德经》便有可能了。
  如果《道德经》是战国初期的作品,那么有关“道”的说法在《道德经》之前就有了。
  公元前594年,也就是鲁国“初税亩”的那一年,《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伯宗曾对晋景公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天之道也。”《道德经》中有“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之句,这两个观点是一样的。
  公元前484年,《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夫差赐剑命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时说:“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道德经》上说:“得此道者,不欲盈”,仿佛与伍子胥互为问答。
  《国语越语下》记载,范蠡曾说:“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必顺天道,周旋无究”,“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环形,天节不远,五年必反”。这些物极必反,强弱互变的道理,纯粹是《道德经》中一类的道家者言了。
  有关“天之道”必定是老子的时代或其之前时代有识之士的认识,或者是《道德经》书成之前就有的了。
  3、朝鲜
  朝鲜的国主据说是周武王封的,名叫箕子,朝鲜至今还在流传的歌谣中,也说他们的祖先是箕子。这位箕子是商王之后,周武王夺得天下之后,不肯臣事于周,武王招见他,他便写了一篇《洪范九畴》的文章交上去,然后去了辽东,也就是现在的朝鲜。由于朝鲜在历史上分为百济、新罗、朝鲜等国,分分合合,箕子是哪一国的祖先已经不可考究了。由于朝鲜与中国相交,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乐浪人、高丽人散居朝鲜是大有可能的事。
  4、日本
  关于日本人的起源问题,日本人在明治之后就进行了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两种说法与中国有关: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南方,这是从各种文化联系上得出的结论;还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国的东北、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这是从古坟、陪葬品的马具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根据近年一项新的基因研究成果,科学家们通过对日本人DNA 排序研究发现,日本的本州岛上的日本人,有四分之一基因排序与中国人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这四分之一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国人。
  日本传说,伊奘诺尊(伊奘那岐命)和伊奘冉尊(伊奘那美命)男女二神创造了日本列岛,生下天照大神(日之女神),天照大神继承大地,派其孙子迩迩艺神统治日本,迩迩艺神下凡后,最终将王座传给了神武。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登基,但这个年代太早,基本上已经被日本史学家推翻。神武是日本第一位凡间天皇,血统一直延存到现在,现任明仁天皇是神武天皇的直系子孙,从神武到明仁已经传了一百二十五代。
  根据中日两国的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迁往日本。第一次是中国秦灭六国之时,日本弥生文化的初期,即公元前300年之后的数十年间。那时候,中国人不仅带去了汉字,还带去了水稻等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技术。徐福东渡见于史书,不过并没有说他到了日本,但日本特别敬仰徐福、崇拜徐福,在日本有很多关于徐福的传说,也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