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渔夫与管理学-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戴着那张面具,你知道它不是真的。你躲在它的后面,你并没有得到那种安全感。你在忐忑不安地想,它真的让人敬畏吗?它真的让人喜欢吗?于是,你开始寻找证明。你需要别人的认同,你需要社会的认同。为了赢得更多的认同,你选择了一条悲壮的征服之旅。你要征服这个,你要征服那个,你到处挑战,你要成为一个英雄。

  你成了一个英雄,你找到了许多证明,但危险也在与日俱增……(此处省略1460字)。

寓言一样美丽的梦乡

 天真的小孩和那些返朴归真的老人是快乐的,但你不必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快乐。你为什么要在痛苦中煎熬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你回过头来,你就能立即看到彼岸,看到彼岸那一片翠绿的椰林、那一片金黄的沙滩、那一片五彩缤纷的童话。打开你的心灵地图看一看吧,那个地方就是你苦苦追寻的快乐老家。

  事实上,你对那里并不陌生,小时候你在那里嬉耍过,后来你也多少次从梦中回来。有时候,你会把那里叫做梦乡。

  那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人开始进入梦乡了。他脱了长裤,摸黑上了床。他把长裤卷起来当枕头,用毯子裹住了身子,在弹簧垫上铺着的旧报纸上睡下了。

  不多久,他就进入了梦乡,梦见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耀眼,还有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他如今每天夜里都回到那道海岸边,在梦中听见拍岸海浪的隆隆声,看见土人驾船穿浪而行。他似乎还闻到甲板上柏油和填絮的气味,还闻到早晨陆地上刮来的风带来的非洲气息。他看见群岛的白色顶峰从海面上升起,随后梦见了加那利群岛的各个港湾和锚泊地。

  后来,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样嬉耍着……

  圣地亚哥在弹簧垫上铺着的旧报纸上睡下了,然后进入了梦乡……生活就像一张旧报纸,他睡在旧报纸上,睡在一些往事中,他梦见风暴、梦见妇女们、梦见伟大的事件、梦见大鱼、梦见打架、梦见角力、梦见他的妻子……最后,他梦见了狮子……喔,他梦见沙滩了,那一片金黄的海滩,还有小猫一样嬉耍着的狮子!梦乡啊,寓言一样美丽的梦乡!

  梦是一种寓言,但你却不一定理解。醒着的时候,你不能哭、不能笑,于是你在梦中哭、在梦中笑——等你再次醒来之后,你却以为梦是荒唐的。你甚至以为快乐也像梦幻一样,也是荒唐的。

  就这样,你从梦中一次次回来,又一次次离开。你从未想过,你苦苦追寻的地方原来就近在咫尺,闭上眼睛就能够到达。

梦的解析

   担任过精神病医生的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1900年,他出版了《梦的解析》,试图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解释梦的奥秘。在这本书中,他把梦分为“显梦”与“潜意识”两部分,前者犹如“谜面”,后者犹如“谜底”。所谓梦的解析就是根据“谜面”来发掘做梦者被压抑在潜意识内的那些矛盾冲突,帮助病人来解决其致病情结,从而使之获得康复。 
 
  然而,尽管佛洛伊德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有关梦的解析却无法付诸实验。由于缺乏客观的证据,实验心理学家认为他的著作不过是自圆其说,对他的研究成果不屑一顾。

  佛洛伊德把梦叫做“谜面”,就好像我把梦叫做“寓言”。我更喜欢“寓言”,因为这个名词充满了神秘的暗示。想必科学家们也不会认同我,就像他们不认同佛洛伊德一样。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直到现在,科学仍然无法解释生命的奥秘,美妙而无法解释的特性正是生命的本质。然而,透过寓言,那些无法说明的奥秘得到了暗示,让你我心领神会。

  不过,我并不完全同意佛洛伊德的看法。梦怎么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呢?梦是伸向快乐的一种体验,快乐怎么是一种病态呢?不快乐才是一种病态,你之所以不快乐,全是拜你的自我所赐。自我是一个罪恶的魔头,你的快乐被它抑制了,你的能量被它抑制了,你觉得难受,你要寻找一条出路,你要重新回到快乐中去。当你像圣地亚哥一样睡下之后,你的自我也被放下了,你躺在那里,一身轻松。于是,你的能量得到了释放,它开始用某种象征的方式,展开了对快乐的搜寻。等我们醒来之后,就把这种搜寻称之为梦。

  需要解释的是,不快乐的人们在这种搜寻中会遭遇到一些障碍和曲折。佛洛伊德是一个精神病医生,他看到的全是那些令病人恐慌的梦境,以致于他错以为梦也是病态的。

  睡在旧报纸上的圣地亚哥正在梦中一路搜寻,他穿越往事,他经过风暴、经过那些女人、经过那些伟大的事件、经过他捕获的大鱼、经过打架和角力的场面、经过他的妻子……最后,他看到一些狮子,在海滩上,在暮色中,像小猫一样嬉耍着……他看着它们,心中充满了爱。

  当他爱着的时候,快乐也神奇地包围了他的全身。

梦回童年

  圣地亚哥在梦中一路搜寻,一路回归童年的纯真。他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现在,他又沿着那条路回去了。他回到了童年的快乐中,他看到一些狮子,像小猫一样嬉耍着的狮子……

  佛洛伊德认为,在梦里出现的动物象征着人的本性。带着幼兽的动物是母亲和母性的象征。梦中出现幼兽说明做梦者关心自己纯真的部分。如果幼兽受伤,象征着做梦者在他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梦中出现神奇的动物,会说话,聪明伶俐,令人望而生畏,说明做梦者潜在的创造力。

  如果做梦者注意到自己心理上的迫切需求,梦里就会出现象征这些需求的动物:在梦中驯服野兽,表示做梦者有着善良的愿望;动物在梦境中也会帮助人,这其实象征着做梦者内心深处的助人为乐精神;如果在梦境中,做梦者在寻找躲避野兽的地方,实际上他所躲避的不是现实中的危险,而是自己的内在兽性。

  圣地亚哥梦见了狮子……那又意味着什么呢?狮子象征着庄严、实力和勇气,像小猫一样嬉耍着的狮子则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童年、象征着童年的圣地亚哥和他的玩伴。他一次又一次地梦见狮子,一次又一次地梦回童年。喔,童年,他魂牵梦绕的快乐老家!闭上眼睛的时候,他找到了回家的路——睁开眼睛,他却再一次迷失了。

有趣的男女关系

   他是从那里出发的,后来他有了妻子。

  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成为配偶呢?佛洛伊德认为,是因为有性的欲望。他认为,性是人的本能。可是,人为什么有这种本能呢?那些清心寡欲、自得其乐的佛教徒——他们的本能又到哪里去了呢? 
 
  在中国地区旅游,大凡名山大川之中就可能会有一座庙宇,在庙宇的旁边就可能会有一座尼姑庵。尘世中的红男绿女们觉得不可思议:庙里住着和尚,庵里住着尼姑,和尚和尼姑住在一起,他们真的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吗?他们为什么住在一起呢?他们私下里是否发生过令人刺激的情色故事?

  也许真的有某个和尚和某个尼姑做过令同门羞耻的勾当,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对佛教徒们产生普遍的怀疑。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怀疑只能反映出怀疑者自己的肮脏。

  人为什么有“性本能”呢?同样也是因为自我。由于自我意识作祟,就出现了一系列有趣的男女关系常态:

  1、由于自我意识作祟,你会在异性面前表现你的性特征,并且希望得到对方的证明。男人的性特征越鲜明,就越证明他是一个杰出的男人。女人的性特征越鲜明,就越证明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2、由于自我意识作祟,你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明,你会选择一个优秀的异性作为伴侣,因为越优秀的异性越能够证明自我。

  3、由于自我意识作祟,你们还会用做爱的方式来证明自我,当你们做爱的时候,你们各自的自我都会膨胀到极点,并最终得到发泄和满足。

  4、由于自我意识作祟,男人和女人之间始终充满了交织着自傲与自卑、爱慕与敌视的复杂情结,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

  《圣经》上说,亚当和夏娃在上帝的伊甸园里天真而又快乐地生活着,后来他们在蛇的引诱下偷尝了禁果,被上帝双双赶走,从此开始经受各种痛苦和磨难。那条蛇正是自我意识的象征。

  自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一种病态。佛教徒的修行,就是为了放下自我,回归于天真和健康。当自我意识消失之后,佛洛伊德的“性本能”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和尚和尼姑住在一起,他们之间没有性别、只有纯洁的友爱。

  圣地亚哥不是佛教徒,也不是洞悉人性的圣哲,他需要一个女人证明他的自我。出于同样的需要,一个女人走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他的配偶。

杨振宁的黄昏之恋

   谈到男女关系,2004年发生过一桩颇具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圣诞节那天,82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与年仅28岁的女孩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领取了结婚证。不久又有新的消息传出,杨振宁在蜜月中成功使得少妻受孕,并给小孩起名叫杨帆。

  由于男主角是知名学者,新郎与新娘之间的年纪又相差过大,消息传出之后,非但轰动华人社会,甚至引来众多外国媒体的争相报道。有趣的是,路透社把这则新闻刊登在“奇闻异事”(Odd)的专栏中。杨振宁教授大概没想到,他的黄昏之恋会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趣闻吧?

  正当天下人争说杨翁之恋的时候,杨振宁的家人却普遍保持沉默。他的弟弟杨振汉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他只能向哥哥表示祝福,不能做出任何评论。那么,杨振宁自己又是如何评价这桩婚姻的呢?

  杨振宁形容这个年轻的女孩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并声称她“给了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许多媒体向他质询“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是什么意思,但他拒绝回答。

  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怎么忽然变成了“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呢?难道上帝会做出这种缺德事吗?当然不是,是杨振宁的自我意识在说话,他认为他得到了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孩,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孩成了他证明自我的道具。

  如果杨振宁在爱着,他的眼里就只有那个女孩,他会尊重她的人格,绝对不会把她视作一件礼物。如果杨振宁在爱着,他就会为女孩一生的幸福着想,他会关心她的成长,他会为她的成长提供无微不至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杨振宁在爱着,他的眼里就只有那个女孩,他会忘我地爱她。但是,他没有爱她,他关心的不是她,他关心的是他自己。他把她视作一件礼物,一点也不关心她的感受。

  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志对他说:“其实,我们都很希望杨先生幸福。能不能帮你的妻子说句话呢,她爱你什么呢?”

  杨振宁愣了一下,回答说:“我们没有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这是我的猜想。”

  直到现在,我们无法得知这对新婚夫妇之间更多的情感内幕。直到现在,那个女孩还在逃避记者们的质询。如果她是快乐的,她就会有许多爱的感悟。如果她是幸福的,她就会把她的幸福告诉所有关心她的人。她在逃避什么呢?

出于需要的爱

   马斯洛把爱划分成两种,第一种叫“出于匮乏的爱 (deficiency…love) ”,第二种叫“存在的爱(being…love)”。路易士也将爱分为两种:“出于需要的爱(need…love)”和“赠与的爱 (gift…love)”。很好,他们注意到了爱的两种层面。 

    “出于匮乏的爱”和“出于需要的爱”其实是对爱的索取。你匮乏,你需要,你利用她,你操纵她。她也在试图利用你、操纵你。你们相互利用、相互控制、相互占有对方,把对方当作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即使你们踏上婚姻的殿堂,也不过是为了合法地利用对方的身份、财产和身体。是的,男人有许多用途,女人也有许多用途,你们彼此需要,但那不是真正的爱。“出于匮乏的爱”怎么是真正的爱呢?“出于需要的爱”怎么是真正的爱呢?那不是爱,那是爱的赝品。多么幽默啊,原本能够打开天堂之门的爱,最后却打开了地狱之门。 

  当两个“性本能”的男女走到一起来的时候,他们都只有“出于匮乏的爱”和“出于需要的爱”。他们没有爱,他们是那样强烈地需要爱,以致于他们会如饥似渴地占有着对方。他们在榨取,你争我夺,但他们还是没有得到最初所期望的那种爱,他们失望了,彼此憎恨。

  刚刚来到这个人世间的小孩子,对于母亲的爱也是一种“出于匮乏的爱” 和“出于需要的爱”。他需要母亲,他依赖母亲,没有母亲他无法活下去。他爱他的母亲,因为她关系到他性命之维系。其实这不是真的爱,他可以爱任何一个呵护他的人,只要那个人给他爱抚、食物和安全——母亲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但从她身上得到奶水,同时也得到了他所需要的爱。

  如果你的父母真的爱你,他们应该培养你的独立性。但大部分的父母没有这么做,他们喜欢那种被需要的感觉,孩子越需要他们,就越能证明他们的自我,就越能证明他们是伟大的父母。他们心甘情愿地付出,同时也要求回报。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给他们带来荣耀,这些荣耀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他们是伟大的父母。当然,仅有荣耀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孩子的孝顺和赡养。很遗憾,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失望了。社会舆论总是谴责那些忘恩负义的子女,却不去追查父母们的失职。

  因此,许多人一辈子都表现得幼稚。他们永远长不大,年龄上变大,心智却没有跟着长大。他们的心态也依旧是不成熟的,总是在索求爱,就好像幼年时期对奶水的需求一样。他们总是在索求,却不愿意付出——如果他们有所付出,那就一定要求回报,就像父母要求他们回报一样。他们总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处理他的社会关系,包括情人、包括朋友、包括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果他得不到那种回报,他就会失望、就会憎恨、就会去重新寻找。于是,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女人,她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男人,却依然是失望与憎恨。这种情形在职场上也很常见:你以一个打工者的身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老板,你以一个老板的身份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员工,但每次都是失望与憎恨。

  然而,当一个人真正爱着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回报的。他会无怨无悔地爱着,无怨无悔地付出。当一个人开始爱,而且不是出于需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成熟的人。

  一个成熟的人才会拥有真爱的芬芳。就像一朵花的绽放,无论是在山谷、地头、阳台上、或者公园里,它不会在意有没有人来欣赏它。它只是尽情绽放着,让生命的芬芳在身边弥漫——弥漫在那个有人、或者没人的空间。即使没有人知道它的美丽、没有人分享它的快乐、没有人品味它的芬芳,它也不会难过。它是一个独立而又成熟的生命,它绽放着,不求回报地绽放着,在那个有人、或者没人的空间。

  “出于需要的爱”和“赠与的爱”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在于如何得到、如何得到更多。后者在于如何给与、如何给与更多——他会无条件地给与,他的给与是爱的绽放,是飘逸的芬芳。

  杨振宁教授与翁小姐之间的婚姻,很显然是一种“出于需要的爱”。他把翁小姐看成一件礼物,他有一种得到的快感,但那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赠与的爱”,他决不会把翁小姐看成一件礼物,恰恰相反,他会把自己当成一件礼物奉献出来。

两棵树的爱情

 女诗人舒婷为她的爱人写过一首非常优美的诗作《致橡树》。在诗中,她这样咏叹道: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