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灵附在他的身上,他拿著乩笔,两个手振动,在沙盘里面,动作非常快,我在那里仔细观察看了一个小时,一个字也没有看出来。他口里头念,这个乩在沙盘里头动。沙盘,我们仔细看沙盘,沙盘上我一个都不认识。可是他这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长篇大论,几千字写出来了,他一面念,旁边人在那里写,我觉得这个不可靠,这是有问题。你说找两个不认识字来的时候,这个东西我们相信。
  我就把这个事情请教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说:扶鸾是真的,灵鬼在操作,但是像元玄学社这个,靠不住。我问他这个事情,他告诉我,慈禧太后喜欢这个,所以满清亡国是亡在乩盘上。国家大事不找大臣商量,在扶鸾坛上由鬼神来决定,你说糟不糟糕?所以在政策上很多很多错误。鬼神有,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要尊重他,但是你不能被他欺骗。你被鬼神欺骗,那你很可怜,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偈颂里面所说的:
  【乐观众生无生想。普见诸趣无趣想。】
  这两句我们可以合起来看。『众生』,主要是讲有情众生,广义的来说,也能够把无情众生包括在其中。『诸趣』就是讲六道。这两句话最重要的意思,是从相上你能够见性,从事上你能够明理,两句话都是这个意思,你就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否则的话,见相不见性,凡夫!迷惑颠倒,著相不见性;见事不明理,所以你才会起心动念,你才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
  如果你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明了理,你就是法身菩萨。为什么?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烦恼诸位要知道,顺境、善缘你见到生欢喜心,欢喜心是烦恼。中国古人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烦恼。七情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个欲就是欲望,这是七情。你看看情,情就是情执。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人不生七情五欲?生七情五欲就是生烦恼。生烦恼,没智慧!
  佛菩萨为什么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而不生烦恼?他没有情执。我们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笑笑,也不赞叹他。为什么?怕别人嫉妒,会陷害他。五祖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保护他,不动声色,知道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你看看我们这么多年来,走了许许多多地方,遇到许许多多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来看我,谈什么?总是烦恼,一大堆烦恼!他要没有烦恼,他就不来找我了。所见到的都是能大师的反面,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没有遇到一个是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现在明了,你在相上能见性,你在事上能见理,你就常生智慧,你就不生烦恼了。
  《钞》里面讲,「无即是理,有即是事」,第二句讲,「定散无碍者,恒住禅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禅不系心,不碍散也,即涉事也」。注得虽不多,注得好,字字句句都给我们点清楚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在这个地方练功夫,在这个地方叫真修行。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可是那个念头会起来,起来怎么办?念头不起,你功夫成就了。念头起,你赶紧把它转变,赶紧把它控制,这就叫功夫。控制的方法,总不外乎止观,念佛也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用戒定慧的方法,念念不能忘戒定慧。见到顺境善缘,欢喜心生起来,这时怎么办?学教的人,《金刚经》不能不读,《金刚经》不能不熟,为什么?便於观照。这个境界现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立刻从相上看到性里面去了,相是幻有,性是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你能这样子观照,那个贪恋的心就平息了。
  如果不用经教来观照,我们念佛人,那有特别方便法门,心才一动,动这个贪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贪的念头打掉。口念阿弥陀佛,心里面专注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把你那个注意的力转移,转移到阿弥陀佛上去,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这叫会用功。功夫得力是从这个地方学来的。否则的话,一天念个十万声、二十万声佛号,遇到境界还是起心动念,那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逆境现前,冤家债主找来了,人家恨你,侮辱你,毁谤你,骂你,打你,这时候自自然然怨恨的心起来,报复的心起来了,错了,这又生烦恼。应该怎么样?用般若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念佛的方法,在这个境界里面,一心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提起来,瞋恚的念头伏住了,报复的念头化解了,这叫真会用功。受一点委屈,受一点冤枉,不必跟人说,跟人说,你还没忘记,你还没放下,你不过是勉强在那里忍住而已。忍不能解决问题,忍久了,所谓是忍无可忍,这个爆发就更严重了。
  忍是有极限的,忍是属於定,一定要用慧,定开慧,慧把这个化解了,没有了。这个化解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真的度一切苦厄,都化解了。所以这化解,照见,智慧照见。知道什么?这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我们在作梦一样,梦中,梦中又何必计较?不要计较了。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总是用平常心看待,用平等的心,用清净心,用慈悲心,这就生智慧,这样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你要说怎么用功?功夫怎么用起?功夫从这里用起。你要说用什么方法?我们现在大家都用念佛的方法。念佛这个方法妙极了,真正不可思议。
  我在讲席里头举过例子,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金刚经》上就这两个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须菩提提出来了,「云何降伏其心」,要用现在的话,就是用什么方法把我这个妄念断掉,那个「心」就是念头。这妄念断了之后,我们这个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一部《金刚经》就是世尊给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说得不少!《金刚经》我相信很多同修都念过,你们懂不懂?你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教导须菩提安心?怎样教导须菩提降伏妄念?能答覆出来的人不多。答不出来,好好的再把《金刚经》多念几遍。《金刚经》念了还是不懂,你去念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你就会明白了。
  可是这个事情,如果要是用净宗法门来解答他,太简单了!你要晓得这净宗之妙。如果说是我怎样降伏我自己的妄念,佛要教净宗有缘人,有净宗根性的人,他不会那么麻烦,他一定会直截了当,「南无阿弥陀佛」,念头转在阿弥陀佛上去。不要去想妄念,你就专想阿弥陀佛,妄念就没有了,你看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取而代之,就降伏了。应云何住,我的心要住在哪里?世尊一定说「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弥陀佛这名号上,一点都不错,决定往生。你看看用净宗来答覆,一句话就把两个问题全答得圆圆满满。你能够体会到这一层,你才知道净宗之妙。所谓是简单容易、稳当快速,成就超越教下、超越宗门!成就不在他们之下,你怎么会不欢喜这个法门。
  你接触到净宗的经论,听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古来祖师大德不在面前,但是他那些注解,注解就是讲经,看他的注解就是听他们的教诲,法喜充满。你只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了,尝到法味了,法味是快乐,其味无穷,你就会欲罢不能。你每天去读诵,每天去思惟,每天去观察,每天去实行,无比的乐趣在其中,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然学这东西干什么?快乐无比!人一生要快快乐乐,不可以忧悲苦恼,忧悲苦恼,伤人、伤心、伤身,身心都受伤害。所以古人常讲「忧能使人老」。人为什么老化?忧虑。年岁愈大忧虑愈多,对自己忧虑,还对家庭忧虑,对儿孙忧虑,他忧虑的事情太多了。愈是年岁大,老化的愈快速,道理在此地,你不能不懂!年轻、儿童他没有忧虑,他不懂事,活泼天真。这些道理,古人讲得很多,现在科学也给我们实验,给我们做出证明,真是这个样子的。
  学佛没有别的,学什么?学快乐。你在学佛里头没有能够离苦得乐,那你什么都没有学到。离苦得乐就是来生,现在不行。现在不能离苦得乐,来生怎么可能离苦得乐?这佛在经上常说,现前叫花报,来生是果报,像植物一样,先开花后结果。花开得好,我们就能知道果一定结得好;花开得不好,虽然结果,果恐怕也不太理想。所以我们现前是花报。学佛,真的,你能够真正学到一分,你就得一分利益,你学到两分,你就得两分利益。学一分得一分快乐,学两分得两分快乐,你真学到了。
  你学得很苦,没有法喜,那不是佛法的问题,是你自己不会学,你的修学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错误,不是在理上,就在事上、在方法上。遇到这种情形,古大德一定劝导你亲近善知识。古德确实有这个能力,我们在语录、在传记里面看到很多。学人来参学,老和尚教导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你去亲近某人,那个人跟你有缘,你到他那里去,你一定会得到满意的解答。他去了,果然在那里开悟了。老和尚能够认识人,能够教你到哪里,你能够成就,那他怎么不能教你,要叫你去找别人?你们看到这些著述有没有这个疑问?为什么老和尚不给他解答,不教他,叫他找别人去?这什么原因?缘不同。这个参学的学人与这个老和尚没有缘,与那个人有缘。
  诸位要晓得,中国的文字自古以来著重在「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又详细、又明白,要求这四个字,标准!言语如是,文字也如是,这跟外国不一样,尤其跟印度不相同。印度人喜欢详详细细,我们看起来这罗嗦,一遍一遍重复,中国人这是忌讳,简要详明。所以文字的记载不多,只是把最重要的几句话点到为止。
  那我们想一想,他去参学,老远的地方,跑去拜访老和尚,向老和尚请教,要是文字上记载,也不过三分钟、五分钟就完了,这不可能的。一定见面,见面之后一定会问,通常都要礼貌,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里人,你为什么到我这里来,总是要问这些!这很正常的。既然来参学了,你过去读过什么经?修过什么法门?亲近过哪些善知识?亲近过哪些道场?一定是要问清楚、问明白,一定问你。你修学这个法门,你的心目当中希望什么样的道场?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这一问一答出来了。
  老和尚心里清楚,你所希望的道场,想一想,这天下丛林道场,哪个道场适合他,适合他的愿望。哪一位法师,就是他心目当中最仰慕的那个人,这个人跟他有缘,为什么?那个人教他,他百分之百服从,他能依教奉行。我,他虽然很尊敬,尊敬的程度不够,我给他讲也能听,但是他做不到。纵然做到,做到几成,做不到圆满。他要亲近某个人,那是他心目当中所仰望的,介绍到那里去,那个人教他,百分之百服从,他成就了。这是我们在历史记载里面看得太多了。正是大乘法里常讲的,「佛度有缘人」,什么叫有缘?百分之百的依从,这叫有缘人。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百分之八十,都不行,你都很难成就。你亲近知识,确确实实是自己心目当中真正仰慕的、真正佩服的,同样是一句话,在别人口里,漫不经心,绝不以为然,在这个人口里就像圣旨一样,怎么会相同?这就是有缘跟没有缘!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今人,现代的人找不到我们心目当中所仰慕的,古人有没有?找不到今人,找古人,行,一样成就。古人不在世了,你对他非常仰慕,五体投地,他的话那就是圣旨,绝对不能够违背的,他人不在了,他著作在。像中国古时候,孟子,这是中国大圣人!孟子心目当中所仰慕的是孔子,孔子那个时候已经不在世了,过世了,但是孔子的著作在,他读孔子书,孔子所说的,他都能够依教奉行。他不能够理解的这些东西,他向孔子学生请教;过去曾经跟孔子多年的,跟孔子学习的,他向他们请教,真干。他是真正的孔老夫子的传人!所以在中国学术地位上,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孟子被尊为亚圣。这是什么?跟古人学学成功,在中国第一个人,孔夫子的私淑弟子!
  孟子开端之后,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这种人,真正学成功的。汉朝司马迁写《史记》的,他学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的人,左丘明的著作是春秋《左传》),专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成为大文学家,留了一部《史记》给后人。唐朝,唐宋八大家第一个,韩愈!韩愈学司马迁,韩愈唐朝人,司马迁汉朝人,怎么学法?专攻《史记》,成为唐代的文豪,唐宋八大家第一个人。这都是向古人学习的。在我们佛门当中最著名的,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对於莲池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跟莲池学,莲池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莲池大师全集》,这是现在我们很容易找到的,现在精装这么厚,四册,《莲池大师全集》,专学莲池的,成为净宗一代祖师。世出世间法,如果我们找不到,在现实环境里面找不到人,找古人。
  我早年初学的时候,李老师很不错,我出家之后,他对出家人非常尊敬,给我讲:我没有能力教你了,我给你介绍个老师。我说到哪里找?有!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叫我依印光大师为师。印光大师往生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你要常常读,认真努力学习,依照印光大师的教诲去做,你就是印光大师真正的传人,真正入室的学生。对,没错。你要不真干,怎么行?《文钞》一打开,老师教训我,《文钞》都是印光大师(书信很多)答覆某个某个人的。你千万不要说印光大师这个话是对他说的,是对那个人说的,不是对我说的,那你什么都学不到。他老人家字字句句都是对我说的,你才能学到东西。你怎么能说这与我不相干,他是教别人的,那你还学什么?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千言万语,方法、仪式尽管不相同,方向目标、原理原则决定相同。教给我们什么?即相离相,此地就是这个意思。观众生无众生想,这就对了,无众生想是不著相。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性相、理事、因果是一不是二,说是从六个方面来说,一桩事情,这样你才圆满,哪一方都不执著。给你讲性、给你讲相,不执著性相;给你讲理、讲事,我也不执著理事;给你讲因、给你讲果,也不执著因果。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就入境界了。
  可不可以亲近?可以,亲近不能执著。为什么佛教初学要远离?你没有能力不执著,你没有能力不分别,那就是远离一点比较好。如果真正通达甚深的义理,离即同时,离即不二,当相即空,你只得其益不受其害;而这个益是自利利他,自利不著相,利他是不但教化他,而且自己做出榜样给他看。做榜样是身教,言语是言教,意里面,意地里面所存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意教。三轮教化,这才能感动人,才真正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境界,自利利他,自他不二。
  『普见诸趣』,这个「见」字在古时候跟现象、现前的「现」同音也同意思,所以在这个地方不念普见,念普现;现是普现诸趣,就是你应化在六道。应化在六道,绝对没有六道的分别执著,没有!要有,你就堕落了。没有,这个诸趣我们讲六道,六道就是一真法界。决不是说六道之外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之外有六道,那你就完全错了,统统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之中。
  离开六道,到哪里找一真?离开我们娑婆,到哪里去找极乐?中峰禅师讲得好,「此方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此方;我心就是弥陀,弥陀就是我心」,你把中峰禅师的话跟这两句偈对比一下,你就能体会到这里头的意思。应化在人间,绝对没有人道的分别执著,念头都没有;应化在畜生道,应化在饿鬼道,应化在地狱道。你们有没有想到,佛菩萨无论应化在哪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虽现身,虽说法,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寂而常照,照就是现身说法,寂是如如不动,就是虽现身,虽说法,他没有起心,他没有动念,分别执著就更不必说了,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分别执著!
  这些道理,这些经教,我们要常常讲。常常讲是常常薰习,讲一遍薰习一次,讲两遍薰习两次,古德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天天念,天天学习,常常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