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尊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法的修学有次第、有程序,不能乱,不能够躐等。小乘修的是什么?是戒定慧三学,大乘修的是闻思修三慧。你们想想,闻思修叫三慧,闻慧、思慧、修慧,叫三慧,这个慧是什么慧?是戒定慧那个慧。那么我问问你,你戒定慧得到没有?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是说听几年经你就有闻慧,没有,这个误会会害了你一辈子。正好就是这个比喻,在钻燧取火,你还没有开始钻,火星哪里会出来?你根本连方法都不懂。
  所以佛法要从戒定慧当中学,慧开了之后,那是什么人?法身菩萨,这要知道,这不是普通人。无明没有破,自性般若智慧没有现前,用什么方法?用戒定慧。戒是规矩,你要遵守佛的教诫,因戒得定。人能够在常轨上去走,心是定的,不会胡思乱想,不会见异思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直走下去,这个心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智慧。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什么时候你的定功与性定相应,自性般若智慧就现前了。这个境界在禅宗称之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在教下称为「大开圆解」,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称之为「理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不乱往生是生实报庄严土,你说他有没有把握?当然有把握。实报庄严土的法身菩萨,从戒定慧修的。
  你现在听经,实实在在讲,听了两年没有受益,你听的是什么?佛学常识,听的是一些皮毛。听了两年不再听了,回去研究,研究是什么?胡思乱想,自己以为觉悟了,那再去修行,修行叫盲修瞎练。这能成就吗?我这几句话说了之后,下课我再问他,我说你下一次还来不来?他说:我懂得了,我下次还来。这是误会。这种情形我相信决定不是他一个人,很多。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都是不守规矩,这问题都出在戒学上。戒学里面第一句话,诸位要知道净业三福是属於戒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做到。我们学佛法,佛法是属於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印祖讲的话不错,「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形式上皈依,对老师恭敬心生不起来,你就是听一辈子都不得利益。为什么?没有把老师看重,有行,没有也行,这种心态你怎么会成就?
  对老师的尊重就像我们航海的时候,在大海里面,老师是指南针,你一定要依靠,你不依靠,一定你就错了方向。你走很多冤枉路,那是另当别论,路走错了,这时间延长,怕有灾难发生,意外的海难,这种常识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做学问,无论是世间或者是出世间的佛法,老师就是我们的指南。我们没有老师,十个人有九个人走错路;有老师,对老师没有相当的尊重心,真的依教奉行,也容易走错路。尤其是现代这个时代,孝道没有了。诸位要知道,孝道没有了,师道就不存在,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为什么我在早年,这也是在二、三十年前,我提倡建百姓宗祠,我们今天九楼「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就是从这个构想里面生出来的。从前我们是百家姓,现在才晓得中国的姓氏有二万二千多个,这么大的一个族群。我们要纪念万姓祖先,这是孝道,对於祖宗不忘,对於眼前的父母才知道孝顺,所以这是孝道。有孝道而后才有师道,这些话我也讲得很多。佛法的承传,世尊灭度之后,他的这些弟子们是向四面八方去弘扬。可是真正有成就、有结果的是传到中国来这一支,在其他地区有很多消失了,现在完全没有了。传到现在只有在中国、在西藏、在南洋,南传佛教,小乘,藏传的,在汉传的,二千五百年以后只剩这么一个局限。为什么在中国它能够生根,它能够茁壮,开花结果?什么道理?那就是中国五千年前就提倡孝道。儒家继承了古圣先贤的道统,把孝道发扬光大,这个时候佛法到了中国。佛法是后汉明帝的时候,公元六十七年,今天公元二千零五年,所以说是佛法在中国两千年了。
  佛法建立孝道的基础上,中国这个环境是非常适合於佛陀教育发展的理想环境,所以它有这么好的成就,我们要知道。正是净业三福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中国人做到了,接著他就能修「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十善业道在中国人很容易就落实。在这基础上,佛法就分了许许多多的宗派,在中国当时有十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宗派都有非常可观的成就,原因在此地。
  在今天孝道没有了,哪来的师道?可是真正有成就的,你细心去观察,这个人真的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还是这样的人有成就;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决定没有成就,你细心去观察。成就不是名气大,诸位要知道,名气大的那是他的福报,那不是道学。真正有道有学跟名气大没有关系,有的确实并不很出名,真有学问,真有道德。明师,明是光明的明,你看小乘经里面,大小乘经都常常说到「亲近明师受教」。明师是个开悟的老师,是个有修有证的老师。今天证果找不到,至少要找个真正有修有学的老师,我们依靠他,听他的教诲才不至於走错路。自己真正能够好学,能够发愤精进,肯定有成就。
  所以修学的次第决定不可以疏忽。这次第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是取最简单的「净业三福」,这是我们指导原则,就是从孝亲、从尊师,念念不忘亲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念念不忘。我们每天所修学的天天回向,回向,这是我们自己一点报恩的心。你教我的,我很认真在做,做得年年月月还有进步,足可以安慰父母、安慰老师,这个心意不能没有。所以不是说我听得多了,这就叫闻慧,那只有闻,下面慧没有。现在人有闻、有思、有修,不能讲慧;慧是一定戒定慧成就了,你才有慧。实际上,法身菩萨修行,他这个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不是分开有阶段的。智慧开了之后,不会再分阶段,分阶段的那是初学。
  三慧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佛学常识,我们也不能不知道。所谓「闻」是接触,用这个字来做代表,我们听经用耳闻,我们读经用眼看;换句话说,六根所接触外面境界、六尘境界就用一个闻字做代表。「思」也是代表,代表什么?代表明白了,我们有不明白,多想想,多研究研究。可是在佛法里头不主张叫你去想,想什么?会想错了,佛法用直觉,你才不至於产生错误,所以佛法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是什么?里头有心意识,就是你里面决定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会把你的思路引错,所以用参究。什么叫参?不用心意识。什么叫不用心意识?识是分别,不用分别;意是执著,不用执著;心是妄想,不用妄想。所以说离妄想分别执著叫做参,如果夹杂有妄想分别执著在里面,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研究,不是参究。
  参究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参究。参究能开悟,研究不能开悟。你要说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参究是用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研究是用妄心,我们六道众生都有妄心,妄心里头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怎么能够断妄想分别执著?要知道这三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真心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华严经》上佛讲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还用妄想执著,你怎么能证得?不能证得。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慧就现前了,德能相好也现前了。
  佛法没有别的,帮助我们除障碍而已。障碍是自己造的,佛只能提供他的经验,提供他的方法给我们做参考。我们如果懂得这个意思,依教奉行,我们也会像他一样的成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离妄想分别执著,在工作里面离妄想分别执著,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也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大乘教,大乘人的功夫是这么做的。就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所说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是法身菩萨,这不是凡夫,连声闻、缘觉都比不上。声闻缘觉这执著没有了,还有分别;菩萨虽然分别也断了,还有妄想,权教菩萨没开悟,没见性!所以他还是要修三学,他还没有办法进入到三慧。
  《华严经》上这个地方是讲的法身菩萨,这是大乘圆教,不一样,我们要懂,但是这个三慧我们没有办法学。虽没有办法学,我们明白了,在日用平常当中,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尽量少,那就很有进步。一年比一年少,这是从前老师教我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说工作放下了,不是的,那你就搞错了。工作要放下了,那释迦牟尼佛就不要讲经说法了,他还要讲经三百会,说法四十九年,那他不是还没有放下吗?所以放下是心里面没有。事情那是要提起来,放下之后所有一切都不是为自己的,为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众生,怎么个做法?就是佛在经教里面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为一切众生做一个觉悟的榜样给人看。
  我们在这么多年,早年我在台湾环岛各个地方讲经,我那时大概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时候。我是遵守老师教诫,老师叫我四十岁之前不可以在外面讲经。这外面诱惑太多,怕受不了诱惑,堕落了,四十之前不可以。四十之前要学习讲经,在自己道场。老师自己的道场就是慈光图书馆跟台中佛教莲社,这里面讲没有问题,这自己家里,不能出去;四十岁之后,这才准许到外面讲经,但是依旧不能离开老师。哪个地方邀请,先要得老师的同意;讲完之后,回来也向老师报告,守住老师的教诫;遇到有困难的时候都要向老师求助,不能随著自己意思去做。
  老师是我们一生修学唯一的依靠,老师了解我,我了解老师,这在古时候叫「师承」,师徒如父子。即使以后常常离开台湾在国外讲经,我回到台湾头一桩大事情,就是要到台中看老师。一定向他会报我们所见所闻、所修所学,以及所说的,向老师请教,得老师的印证,才知道自己没走错路,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到老师往生。自己接受几十年的训练,老师往生了还行,还能守得住,还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
  学佛无论在家出家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能不断贪瞋痴,自己断贪瞋痴,还要帮助别人断贪瞋痴。我的法缘,可以说从出道法缘就很殊胜、就很好。在台湾,早年大家都晓得高雄隆道法师,一般人都说隆道法师很小器,心量不大。我在他道场讲经十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十个月不是连续讲,是每个月去讲一次一个星期,就是十个星期,十个月。很多人觉得非常奇怪,隆道法师为什么对你这么好?实在讲,我们只要如教修行,你法缘就殊胜。在别人道场讲经,我知道一般道场最忌讳的,为什么不愿意请法师讲经?法师来一讲经,道场的规矩就被破坏。这法师讲得不错,听众很欢喜,听众被他拉跑了,这是第一个反感的事情,第二个供养被他拿走了,第三个这个法师声望提高了,显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干脆不请外面人来讲经。
  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到道场去讲经,第一个什么?不接触信徒,听众都不接触。只有到讲经的时间,大家都坐定了,我上台跟大家讲,讲完之后,我就退下来,跟群众没有讲话的机会,没有接触的机会,这个常住很欢喜,为什么?你不拉他的听众。第二听众当中有求皈依的,统统皈依老和尚,我跟大家讲解皈依的意思,皈依证由老和尚发,全是老和尚的徒弟,他高兴。第三个所有一切供养统统供养常住,我一分钱不拿。这样子就法缘就很胜,到处都有人请我去讲。
  在那个时候我的生活很苦,也没有人供养我,请我讲经,我只有一个条件,哪个地方请我,我的旅费,车票你要给我买;到这个地方,当然饮食起居你们要照顾,除此之外,我一分钱不要,一生都守这个规矩。所以在哪个地方讲经,名闻利养全部归那个道场,我们边都不沾。这是什么?在这个时代遵守世尊教诲「为人演说」,我们要表演给他看,远离贪瞋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自己身心清净。每天读经,没有离开佛菩萨,每天讲演,没有离开大众,上求下化,这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我们的本分,这样就对了。
  所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接触叫闻,明了叫思,远离过失叫做修。明了你就不迷惑了,明了你烦恼就不生了。不生烦恼是修,通达明了是思,接触是闻。所以一而三,三而一,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那是小乘、初学,初学有阶段,到法身菩萨没有阶段。所以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讲到三慧,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把注解念下去,「多通三慧以辨懈怠,此喻约闻,即听习数息,明解不生」。实在讲,这个经上还是讲初学,大乘初学听得不够多,解得不够深,结果它不起作用。你的心,妄想分别执著依旧没有放下,境界转不过来。所以初学最重要的闻薰,薰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今天出的毛病都在此地。
  我们香港这边有一套《四库荟要》,前天才上书架,这样我看的时候就方便。愈看愈感慨!现在有些学校有意要找我去讲一点儒家的东西,我选择的四书,像《弟子规》、《孝经》这一类的,我让学生们去讲经,我找四书的参考资料,因为《荟要》里面有。前清在康熙、雍正这个时代,宫廷里面讲经的,现在的话叫讲义,《四库荟要》里面有。我要翻开来看看当时这些帝王、大臣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我们看了很感动。前清开国的这些帝王天天上课,天天学习,他把儒家、佛家、道家,儒释道三家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这些高僧大德们,都礼请到皇宫里面给他们讲经说法。经书这些易解就是现在我们讲的讲义,我现在要看看那个时候在宫廷里面天天上课,他们讲的是什么。这一份资料很珍贵。
  所以清朝治国不是用开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办班,我们现在办《弟子规》的班,大家知道很有受用。如果是天天都办这个班,哪里要开会,这些干部员工哪里要管理?不需要。所以这样看到,从清朝这是三代最兴旺的,康熙、雍正、干隆没有一天不读书,没有一天不讲学。皇帝领著这些王公大臣天天在学习,他们有一定的制度,也有一定的进度。你想想看,每天都听著仁义道德,每天都接触孝悌忠信,这种薰陶这还得了吗?真的都是圣人!我们看了之后非常感动。所以无论大小团体,家庭也是如此,如果这个家庭父母懂得这个道理,每天能够跟小孩,跟他的子女,不要多,上一个小时家教,每天讲一个小时,他的儿女跟别人决定不一样。公司行号里面,每天也能够上课一个小时,至少是半个小时,你这个公司行号、这个团体决定兴旺。
  真正的学问,实学!几千年的智慧,几千年的经验,几千年的效果,这个力量多大。所以从前这些帝王聪明,他不说他自己的意思,他没有他自己的,像现在什么语录东西他没有,像语录、训辞这些东西他没有,全是念古书,经、史。经史根扎稳了,然后再有子集,集是属於文学欣赏,娱乐的性质。所有一切娱乐都遵守一个指导原则「思无邪」,寓教於乐,很难得,所以你不接触不知道。那些人我们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圣人不是凡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很认真去学习的。
  所以听非常重要,天天听,天天讨论,天天学习,时间久了,智慧就生。为什么?时间久,他心定,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就叫做禅定。有能力不受外面境界影响,里面这有定功,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人开智慧了。这要相当的时间,每个人时间长短不一样,看就是你什么时候在这花花世界眼见耳闻不动心了,这可以,这就可以提升自己;还会动心,不行,要天天学,学得不够。现在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第四首偈的《疏》,清凉大师的《疏》,前面我们读到约闻,这三慧里面「约闻,即听习数息,明解不生」。这句非常重要,听教学习不能够,这个数息就是常常中断,就是这个意思。数是数数、多次,息是熄灭的意思,就是中断的意思。所以学习不能中断,读经不能中断,听教不能中断。中断怎么说?如果你是同时学很多门,都属於中断。
  为什么明解不生?现在很多年轻人书念得很好,还都能背诵,都能记得住,没智慧,这是什么原因?学习的方法有问题。中国古时候,这中国、印度都一样,圣贤的教育都是「一门深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