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起时,就激励北来士族为光复中原而努力,以劝导他们放远眼光,别为眼前小利而争吵不休。对于南方士族,他主张保护其既得利益,特别是旧士族的祖传产业,只在一些地旷人稀的地方让北来士人落脚。这样就成功地协调了南北士族的矛盾,维持了东晋国内的政治平衡和稳定。
唐初“善谋”的房玄龄是李世民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灭隋建唐的过程中,房玄龄一直在李世民身边侍奉,他很早就有辅佐李世民继帝位的打算。当李世民和太子建成矛盾激化后,房玄龄准确把握时机,与长孙无忌商议“安宗社”之大计,策划夺取帝位的具体步骤。当建成鼓动唐高祖李渊把房玄龄逐出秦王府后,房玄龄敏感地意识到建成就要加害于李世民了,于是他乔装打扮成道士潜回秦王府,劝说李世民当机立断,“大义灭亲”,从而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建成,李世民由此登基。事后,李世民称房玄龄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可与汉之萧何相提并论,功居唐初重臣第一,进封为邢国公。
北宋建立后,靠陈桥兵变称帝的赵匡胤最关心的是如何防止军将作乱,避免使赵宋成为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他在谋夺帝位的过程中一直以赵普作心腹谋臣。建宋后,赵普任宰相,对赵匡胤忠贞不贰。赵匡胤多次与赵普密谋,希望解决好军将专权问题。当时随赵匡胤起兵的石守信位居殿前都点检要职,掌握禁中军权,客观上对赵匡胤构成直接威胁。但石守信功勋卓著,毫无离心迹象,赵匡胤一直不忍心罢免,却又总是对石守信放心不下。据载,在一个大雪之夜,赵匡胤来到赵普家中,君臣二人围坐在火炉边商量如何对待石守信。赵普当时只轻轻说出12个字:“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听了赵普的话马上心领神会。但是,这里边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匡胤对一般节度使使用这个办法并不怎么犯难,而惟独这个石守信却很让赵匡胤犹豫难决。赵匡胤觉得,石守信这个人一生都不会背叛自己,因为自己曾有恩于他。而赵普却说:“如果陛下念及对石守信的恩情,那么周世宗对您也施过恩,陛下又为何取周世宗而代之呢?”赵普的话正中赵匡胤要害,这一反问才使赵匡胤最终下了决心。在成功地解决了石守信的问题以后,大宋朝廷又在赵普的导演下演出了一幕“杯酒释兵权”的活报剧。如此对待握兵重臣,开创了宋朝巩固中央集权的一条新思路,从而使得大宋江山在几百年时间里始终没有出现诸如唐朝后期那样“内轻外重”的割据局面。对于宋王朝来说,对此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就是赵普。
王导、房玄龄、赵普们,虽不生活于同一时代,面对的帝王和问题也不一样,但由他们的实践所体现出的却都是灵活机动的应变才能。
/* 43 */
臣 相
术在书外:4.即兴表现的才能
在谋臣这个家族系列中,除了预言未来的天才之外,其他则都是“可学而能”的正常本领,所以在这正常的为人主谋划中,还有一种,那就是常在帝王社稷发生危机的关头突发奇想、献出妙策。这种妙思奇想虽属小道,但它发挥的作用却千万不可小视。
齐桓公一次亲率大军讨伐山戎,行军途中,大队人马走进一个迷谷,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四周全无人烟,人们无法辨认方向。加之长途征战,天气酷热,没有水喝,人马都渴得要死,将士们万分焦急,却一筹莫展。这时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选几匹老马带路,信马由缰,我们跟在后面,便可找到水源和出路。齐桓公照此行事。果然,几匹老马很快把齐军带出了迷谷。
韩信随刘邦打天下,立下赫赫战功。韩信破齐后想自立为齐王,怕刘邦不高兴,先派人去求封“假王”。当时刘邦正为作战不利而苦恼,盼望韩信救援,听到的却是韩信求封的要求,立时气不打一处来,张口大骂:“求什么封?”接下来还要痛骂,张良在旁赶紧用脚踩了踩刘邦的脚,给刘邦递了个眼色,示意刘邦应允。刘邦也很机敏,马上改口说:“求什么假封?当什么假王?要当就要当真的!”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并派张良持印往告。同时令韩信追击项羽,韩信愉快地奉命而行。韩信求封时张良马上意识到,假如刘邦拒绝封赏韩信,韩信肯定会倒戈反叛;而答应封王,便赢得了楚汉争斗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谋臣们一般都读过书,可他们读的又是什么书呢?据说张良年轻时曾在桥头遇见一白发老翁,约他半夜相会,送给他的是一部《姜太公兵法》。张良日夜诵读,终于成为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智囊,13年后辅佐刘邦时全靠此书点拨。但此书事实上并不存在,授书者自称黄石公,这黄石公实际上也只是山下的一尊石像。赵普辅佐赵匡胤时屡出奇谋,据称是深夜读书所得,但人们不知道他每天夜里读的是什么书,他也从不对人提起。待他死后清理遗物时人们才发现他已翻烂了的只是残缺不全的《论语》,这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创帝业之前,在去元大都(今北京)赶考途中一个书摊上看到一部素所未闻的天文书,当时他身无分文,只好借去阅读,仅一个通宵便熟记于心。据说他的计谋全都来自这本天文书中……不难看出,这些“书”或属子虚乌有,或是残缺不全,可见谋臣们之所以成为谋臣,并不是靠什么这书或那书,靠这师或那师的指教,而是靠经验和天资,他们神奇的计谋是一种可实践而无法总结的智慧和才能。这样说是否有点神秘呢?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某伟人早有伟言一则,实践出真知是也。
/* 44 */
臣 相
术在书外:5。谋臣的反派
古代戏剧里常常安排忠奸分明的两类角色,习惯上人们一般把忠臣类角色称之为正派,而把奸臣类角色称之为反派。在中国古代皇宫中,帝王手下的谋臣也有正派反派之别,前述若干谋臣都是正派,除了他们之外,反派谋臣也有不少,秦桧、严崇、魏忠贤不用多说,在此仅举一个例子。以往人们对他不太了解,但他的谋划却对朝廷、国家起了不小的副作用,这个人便是隋朝的裴蕴。
裴蕴原在陈朝做官,由于在隋灭陈时他为内应,帮了隋文帝杨坚的大忙,所以隋文帝对他很是优待。隋炀帝掌权后,裴蕴官至御史大夫。这御史大夫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掌握着许多人的生杀予夺之权,在这个位子上,裴蕴为隋炀帝出了许多坏主意,害了许多人,这其中有两例最具代表性。
一是薛道衡。此人是个著名文学家、学者,以写诗著文闻名。由于他早年曾在隋炀帝政敌手下做过事,所以隋炀帝对他颇有成见。隋炀帝登位不久,这位文学家即写了一篇赞颂隋文帝的文章。照正常情况而言,对儿子赞扬父亲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因为隋炀帝心里有鬼,所以对薛道衡的颂父之辞非但不以为好,反而认为薛道衡是有意借古非今,借父亲批评自己。善于察言观色、看风使舵的裴蕴马上就明白了隋炀帝的心思,便乘机为隋炀帝出主意说:“薛道衡一向自负,仗着和先帝之间的旧情,全不把陛下放在眼里。他对陛下有意见不敢妄讲,心中的不满全靠这种方式来发泄。他只说先帝如何如何好,却不讲陛下的英明,这不正是反对陛下的表现吗?”言下之意,是说薛道衡犯的是腹诽罪外加影射罪。隋炀帝听裴蕴这么一说,正中下怀,很快处死了薛道衡。
另一个是苏威。苏威是隋朝大将。隋炀帝的奢侈挥霍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不仅如此,他还穷兵黩武,在他执政期间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有一段时间,由于隋炀帝对外连年战争,对内残酷压迫,后来终于引起开国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的起兵反叛。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仍然执迷不悟,又企图发动征辽东战争。如何征辽东,隋炀帝向大将苏威征求意见,苏威明知此时不宜出征,却又不敢直谏,就说:“这次征辽东其实用不着朝廷出兵,只要陛下把各地反抗朝廷的盗贼赦免,就能得到几十万兵力。陛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这些人一定会奋力杀敌报效陛下,这样辽东很快就会平安。”苏威本是一番好意,只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提出而已。这其中暗含的规谏之意隋炀帝本人并没有听出来,而裴蕴在一旁不但听出了苏威的本意,而且对此作出了另一种解释。等苏威一出去,裴蕴就对隋炀帝说:“苏威犯了欺君之罪,天下哪会有那么多盗贼?而且还主张用盗贼去征辽东,这不明明是小看皇上吗?“隋炀帝本欲亲率大军出征,苏威的主意已经使他有些不高兴,经裴蕴这么一点拨,隋炀帝似乎恍然大悟,当场破口大骂苏威。裴蕴见炀帝同意了自己的看法,就唆使手下人捏造苏威的种种罪名,把苏威法办治罪。虽然隋炀帝没有同意裴蕴处死苏威,但苏威正确而有远见的建议却被隋炀帝置之不理,最后还是发动了征辽东战争。结果,隋征辽东不但没有获得什么利益,反倒给隋帝国带来创伤性的巨大损失。
与诸葛亮、刘伯温、王猛等人相比,裴蕴的确也是个谋臣,但他的谋划不仅使许多忠贞之士遭到残害,而且也给国家、社稷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这不能不说是谋臣反派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 45 */
臣 相
唇舌下面的心计:1。齐国多辩才
在风云变幻的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在严肃而又滑稽的宫廷议事厅前,常有一些以游说为职业的“说客”。这些入以能言善辩而著称,他们在关乎国家、社稷和皇权利益的种种纠纷中,凭三寸不烂之舌斡旋于“三国四方”之间。仅仅靠着这张犀利灵敏的嘴,在如簧之舌上有节奏地弹奏的曲调,就可以使对方最终放弃某种于己不利的主张,使差不多已定型了的事态骤然间向着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人利用唇舌往往能发挥比浩浩荡荡的军队、璀璨夺目的财宝更大的作用。对于这种邦国兴亡系于一身的作为,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看似夸张的说法其实绝不是夸大之辞。
这里说的这批人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谋臣,他们中的有些人职位也许并不算高,有的甚或也不参与邦国内政,而专职从事外交,充当职业说客。这些人虽然也读过不少书,阅历也很丰富,但他们之所以受到帝王的青睐和器重,成为世人有口皆碑的风云人物,很显然并不是仅靠他们读书学到的本事,而是靠天生的才能,靠一种独特的素质和性格。这种才能和素质是从任何书本上学不到的,它常常表现为敏捷迅速的反应,准确无误的事态把握。他们善于揣测、把握对方心理变化。往往在对方的话尚未出口前就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并且早有对策在胸。这种人的存在不仅于帝王、社稷极为重要,而且他们本人也常因口舌而顷刻间位至卿相。就这种行为方式的本质而言,它不仅属于东方人特有的智慧表达,也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封割据,战事频繁,因此各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诸侯与诸侯间的联盟需要有人穿针引线,左右周旋。即使征伐兼并也不能全靠战场屠杀,外交斡旋也必不可少,这就为说客的产生及其发挥作用提供了时代舞台。民间流传这方面故事甚多,其中最著名的说客之一就是齐国以“习辞”而著称的晏婴。
晏婴一生出使他国不计其数,以两次出使楚国为例,很能说明他言语的敏捷、幽默和机智。晏婴第一次出使楚国,狂妄自大的楚王企图用污辱齐国的方式来吓倒这位不起眼的齐使,于是故意安排在接待晏婴的酒席间让全副武装的士兵押着一个盗贼从席前经过,并说这是他们刚刚抓到的齐国人。然后,楚王挑衅性而又不无得意地问晏婴,齐国人是不是都爱偷盗呢?晏婴听到这话立即避席而答,说:“我听说,橘子生在淮河以南就是甘甜的橘子,如果生长在淮北就成为苦涩的枳子,两种东西叶子虽然相似,果实味道却大不相同。同样的种子,栽种在不同的地方,长出的果实就不同,这是因为水土不同造成的。齐国人在齐国个个安分守己,来到楚国却成了小偷,这说明是楚国这个地方容易产生小偷吧?”这一下问得楚王哑口无言。
晏婴第二次出使楚国,楚王又故伎重演,不怀好意地说:“齐国难道没人才了吗?不然为什么派你这么个身材短小又无能的人来出使楚国呢?”晏婴本是五短身材,但气度不凡,听到这话,从容答道:“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居民万户,怎么能说没人才呢?只是我们齐国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把有才能的人都派往英明的国君那里去了,对于昏庸的国君执政的国家,我们才派无能的人前往出使。我晏婴在齐国是最无能的人了,所以我们国君就把我派到您这里来了。”这一席话,既机智、幽默,又充满着讽刺,一时让楚王尴尬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齐国还有另一位著名的说客叫鲁仲连。战国中叶,当时秦国国势强盛,企图挥兵东向,削平六国。长平一战,秦人坑杀赵兵45万,并包围了赵都邯郸。邻近的魏国派辛桓衍去劝说赵国尊秦昭王为帝,投降秦国。鲁仲连认为,此举只会助长秦人的虎狼之心,决不可如此行事,便赶到赵国和魏使辛桓衍展开了激烈的舌战,直说得辛桓衍汗流浃背,终于明白了:一旦秦王称帝,不仅不会给赵魏带来安定,而且连现在的处境都保不住,辛桓衍再也不提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国听说后,见进逼不成,只好退兵50里。
20年后,齐、燕两国交战,齐将田单围攻燕国聊城时,燕将怕退兵被杀,故而死守聊城,齐军将近一年未能攻下。据说鲁仲连听说后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城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守城的燕将读后哭了三天,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最后引颈自裁,聊城随即大乱,田单率齐军趁机攻入城中。战斗胜利后士兵们都说:鲁大夫的一封信抵得上百万利箭百万兵!齐国能够在竞争兼并激烈的战国时代成为七雄之一,其原因实在很多,但这一结果与齐人多伶牙俐齿之士,并由伶牙俐齿而赢得大大小小的外交胜利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
/* 46 */
臣 相
唇舌下面的心计:2.活用舐犊心理学
古代历史上巧言劝人的事例很多,而劝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战国时期的赵国赵孝成王继位之初,因本人年幼而由母后当政。一向有东侵之心的秦国见时机已到,即发兵攻打赵国。赵国面临严重的危机,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看到赵国形势危急,便答应出兵相助,但又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以执政的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然后齐国方才发兵。赵太后特别疼爱小儿子,不同意齐国的条件,大臣们反复劝说也无济于事。前来劝说的人多了,赵太后竟然发怒说:“谁要再敢在我面前提人质的事,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赵国派不派长安君去做人质,决定齐国发不发兵,齐国发兵与否,更决定着赵国的生死存亡。赵国的左师触龙听到这件事后,便前来面见赵太后。
赵太后听侍从报告说触龙求见,心想这触龙也一定是为人质的事而来的。自己早已有言在先,触龙胆敢冒险而来,赵太后便怒气冲冲地等他到来。触龙进宫时故意缓慢地行走,一见太后就先道歉,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如何不方便。然后又关切地问太后的身体可好?近来饮食怎么样?就这样,两人谈了一阵不痛不痒、无关宏旨的家常话,一句也没提人质的事,太后觉得触龙来见,好像不是为了人质,脸上的怒气也就慢慢缓和下来。接着,触龙对赵太后说,他来见太后是有一件事相求,“我有一个小儿子今年十五岁,年纪小,不成器,可我还是很疼爱他。我人老了,所以想在老死之前给他安排个去处,请求太后就让他做个保卫王宫的警卫吧!”太后一听,一口答应下来.并问触龙说:“你们男人也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男人比女人爱得还厉害。”太后笑了,说:“触大夫,你弄错了,女人是最疼爱自己的幼子的。”这时候,双方的谈话已经完全打破僵局,赵太后的防卫心理也完全平静下来了。触龙见此又趁机说:“照我的看法,太后您疼爱女儿燕后远远超过爱儿子长安君。”赵太后说:“你错了,我最疼爱的孩子就是长安君。”触龙说;“父母关心子女,就应当为他们做长远打算。当初太后送女儿出嫁燕国做燕后的时候,她走时您拉着她的脚哭,她走后您也一直想念她,您还经常心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