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面前过关,他人又奈我何呢?如秦代的赵高,就是这种瞒天过海的高手。他篡改始皇遗诏,要挟李斯共立二世皇帝胡亥。为了掩盖其改诏和陷害公子扶苏的罪过,他劝二世大修始皇陵墓,以显孝道。另一方面他假胡亥之威,迫害政敌,打击开国老臣,并用族株连坐等苛法牵连上几十个公子公主,并将他们全部杀戮。后来他又挑唆皇帝大修阿房宫和长城,征民戍边,接连不断的折腾,使国力耗尽,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为了掩罪,他嫁祸李斯,杀了李氏一家,此后他还担心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便编造瞎话对二世说:“您是圣君明主,可是群臣们如果天天见到您的尊容,听到您的声音,那么陛下就显得不那么神圣了。如果天天与大臣在一起,有点不妥之处被群臣小看,那更不值得。依我看,您深居宫中,一切由我们代办,您既清闲,天下人又觉得您神圣,岂不两全其美。”胡涂的二世皇帝乐得自在,满口应允。赵高的胡作非为也就被这“频见不尊”之说瞒混过关了。
  欺骗皇帝,瞒天过海,是宦官惯常使用的伎俩。汉代末年的赵忠,重演老祖宗故技,哄骗汉灵帝,其做法与赵高如出一辙。灵帝中平年间,张让、段NB06E、赵忠等宦官受宠,他们教唆灵帝大兴土木,先后修造了万金堂、玉堂殿等大型宫殿。后来,天下大乱,起义蜂起,对此他们不但不知收敛,却反而以为是妖邪作祟,于是铸铜人4具,放置苍龙玄武门外;又铸黄钟4架,悬于玉堂云台殿中,还用铜范制成天禄虾蟆,当中设置机关,口中喷水,放在平门左右,以为这些东西可以镇妖除秽,避邪攘灾。这些宦官趁此修造之机,假公济私,各建宅第,他们私建宅第的富丽堂皇,简直可比皇宫。偏偏灵帝有登台览胜的嗜好,有一次,灵帝要登高台俯视京都全景,以逞一时豪兴。赵忠等害怕灵帝见到自己壮丽豪华的私宅,百般找借口阻拦。赵忠说:“人主不该登高,登高恐怕百姓乖离!”灵帝不知赵忠何指,想问又怕失了身份,便不再登台览景。其实赵忠的“登台乖离”之说根本没什么依据,不过是信口胡说、瞒天过海的的托辞而已。就赵忠本人而言,他目不识丁,更谈不上有什么学养,对赵高劝二世深居简出以博神圣之事或许根本就不知道,但他可以信口雌黄,随便说出“登高乖离”的话来恐吓欺骗汉灵帝。用虚妄之说,瞒天过海,目的是为免遭责难。此举虽简单如儿戏,可实际上却非常奏效,这也就是赵高代有传人的秘密。

  /* 90 */




  宦 官
  固宠的策略:5。诬人宠己



  要保受宠信受重用的地位永固,宦官们常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小计释忧,投石问路,以致瞒天过海,或表示至诚忠信,或欺骗蒙蔽主上,一不奏效而三致焉。而有时得宠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受到威胁时,他们便厚起脸皮,黑了心肠,干起诬陷他人、抬高自己的勾当。这是宦官隐忍之处,也是他们背水一战、固宠求荣时不择手段的手段。这种方法意在抓住皇帝最敏感的部位,诸如篡逆、谋反、废立等问题,妄加诬陷。不论是明君,还是庸主,对威胁其王位的事总是很难保持理智的,只要听到风声鹤唳、闻得蛛丝马迹,便一定严惩不贷。这样,宦官们便可再度得到皇帝信赖。诬人宠己的做法无疑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如东汉的曹节、王甫就曾这样干过。曹节、王甫二人因迎立灵帝继位有功,很得灵帝赏识。他们勾结灵帝乳母赵娆,朋比为奸,扰乱朝政。此举曾引起外戚窦武与太尉陈蕃的不满,陈、窦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宦官,但刚刚着手就被曹、王二人占了先。曹节、王甫凭借皇帝之威,先发制人搞垮了陈、窦,又幽禁窦太后,以致太后竟在南宫抑郁而死。曹、王所为深为朝野不满。一天,宫城朱雀门下发现匿名信一封,上言“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位苟禄,莫敢忠言,天下当乱”。曹节、王甫甚是紧张,他们一方面向灵帝表白冤屈,下令查奸。另一方面,又继续制造事端,转移矛盾焦点。恰巧有人报称勃海王刘悝与中官郑飒、董腾交通不轨,曹、王二人便乘势大加诬陷,说刘悝要谋反为逆,以此冲淡匿名信的影响。这刘悝本是桓帝之弟,曾袭封蠡吾侯,后因渤海王刘鸿身后无子,把刘悝过继为子,承其封号,得为渤海王。桓帝时曾一度降为瘿陶王。桓帝驾崩,遗诏复其爵号。灵帝继位,曾有传言说刘悝恨不得继帝位,因此灵帝视刘悝为王位最有力争夺者,对他也就格外小心。所以当王甫派人告发刘悝交通中官,欲谋大逆,曹节又从旁做证时,就不由你灵帝不信了。灵帝立即下诏,拘捕刘悝下狱。结果刘悝被逼自尽,全家五十多人皆死狱中。曹节、王甫用诬陷刘悝的办法冲淡了匿名信影响,灵帝不仅不加追究,却反觉其忠,又增加曹节食邑4600户,王甫也被封为冠军侯。曹、王势力盛极一时。
  诬人宠己所以能立见奇效,原因在于他们常常在皇帝最敏感最多疑的问题上做文章,用焦点问题转移皇帝视线,转移矛盾,淡化自身的罪责或过失。比如唐代吐突承璀就曾用诬谄卢从史之计转移皇帝视线来掩盖罪责。宪宗元和四年,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率军平叛。双方相持一年多,官军不能取胜。吐突承璀便暗中与王承宗妥协讲和,密令王承宗上疏待罪,答应以罢兵停战以抵叛罪。吐突承璀为了回朝报功,巩固得宠地位,便诬称卢从史常与王承宗通谋交好,卢曾答应替王承宗在朝中请官爵,承宗谋反叛乱皆因卢从史起。同时吐突承璀还诱使潞州牙将乌重胤策谋。拘捕卢从史押往京师,更成了卢从史罪过的佐证。吐突承璀以此掩盖了出兵无动,又暗通贼众的罪责。回朝以后仍做禁军中尉,位宠如初。
  诬人宠己之术,是宦官们玩弄厚黑学的产物,或者高举维护君主皇位的忠义大旗,抓住皇帝生怕他人抢了皇位的脆弱心理,陷害他人。一言奏效,便制造焦点问题,转换矛盾,分散皇帝注意力,淡化、掩饰对自身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固宠求荣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诬人宠己是用不正当手段显其忠信赤诚,以他人的失败、罪名甚至性命做自己荣宠的阶梯的。

  /* 91 */




  宦 官
  控制皇帝:1。投靠太子




  中国古代宦官之所以能够由非政治人物变为政治人物,从洒扫的奴仆而挤进政治中心并发挥自己的作用,理应是与一定时代一定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君弱臣强、君少臣老的时代宦官最为活跃,也最容易发挥政治作用。比如说在外戚专权或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严重威胁,儿童天子、懦弱皇帝,他们或受外戚控制、摆布,或苦于地方藩镇势大,皇帝此时既不信朝官臣相,又疑心宗族亲戚,那么可信任的就只有家奴了。在这种情况下,宦官的得志是必不可免的。从宦官这一方面来说,他们本人也千方百计迎合皇帝心理,力争获得皇帝的赏识,以求跻身要职,荣登王侯之位,享尽这人间的富贵与荣华。然而宦官们走这条路虽有因利乘便的天然优势,却也不免多有坎坷与麻烦。皇帝至尊,翻手可为云,覆手又为雨,其喜怒阴晴,变化难测。这是非曲直全操在皇帝手中,你离皇帝近,皇帝离你也近,宦官的毛病、弱点皇帝也会看得一清二楚,因而对宦官来说,其一着不慎,也就会全盘皆输。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宦官尽管忠信赤诚,却不曾得到皇帝的信赖,终其一生与得意无缘。面对这种情景,宦官们也便想方设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变曲意讨好以争取帝王之心为主动出击,凌驾皇帝之上,操纵皇帝视听,驾驭皇帝作为,把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俗话说得好,给了鼻子就上脸。当宦官们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一反奴才面目,竟公然学做起主子来了。他们拉起皇上大旗,随意发号施令,一切都随心所欲,一切都畅通无阻。为了达到这一步,宦官们还是要各显身手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那至高至尊的皇帝也是如此。在宦官们看来,皇帝老了要死,老皇帝死了太子就是新皇帝。因此,投靠太子是宦官控制皇帝的有效途径之一。谁都知道,太子是皇位的接班人,是未来的皇帝。这个角色对于那些梦想出人头地的宦官来说,其魅力仅次于在位皇帝。而太子本人为了能够顺利登上皇位,他也总想暗中收买人才,培植亲信,不断扩充自身势力,以备不时之需,这就为失意宦官投靠太子易主求荣打开了方便之门。翻览宦官参政史,通过太子之门来控制皇帝,获取好处的宦官为数可真不少。比如唐代李辅国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玄宗朝入宫做宦官起,就一直不讨玄宗欢心,直到40岁才当了个掌管马厩院簿籍的小官,富贵对他来说似乎完全无望。天宝年间,为了向上爬,他悉心畜牧之事,深得闲厩使王NB122
  的赏识。王NB122嘉奖其勤心畜牧之能,推荐他进入东宫,做了太子李亨的役使。从此他便百般巴结太子,用心服侍,以求太子继位,自己捞点辅佐之功。恰巧天宝十四年,河朔三镇爆发安史之乱,玄宗不听忠臣之谏,用杨国忠之计逼迫哥舒翰出潼关攻击叛军,致使潼关失陷。玄宗不得已又采纳杨国忠的建议,率六宫大臣匆匆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坡,士兵哗变,诛杀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死杨贵妃,稍平众怒,才得以继续起驾西行。谁知沿途百姓东拼西集,遮道请留圣驾,他们一伙围住玄宗,一伙拦下太子,扬言“皇帝不肯留驾,小民愿率子弟草民,跟随太子殿下东行破贼”。玄宗只得留太子李亨宣慰民众。李辅国一向不讨玄宗宠信,便抓住机会,拥戴太子。他一边劝太子招集西北边兵,笼络郭子仪、李光弼诸位名将,扩充自身势力,一边又暗中怂恿太子分侵玄宗侍卫兵马,他说:“目下急要之事,乃是多得侍卫兵士,不如奏明圣上,分部分兵马与您,凭此大事可成。”这话正中太子下怀。原来太子李亨在众兄弟之中,虽属仁孝,但对玄宗的百般压抑也早有不满,为了皇位,他亲眼看见父亲杀死三个兄弟,而自己因为与边将交谊,也险遭杀戮,因此心中对玄宗早已忿忿,巴不得立即摆脱玄宗,只是羽翼不丰、势力不大,所以面子上仍装得至诚仁孝。所以李辅国之谋一出,太子便命人曲意奏报,结果玄宗命令把后军2000人及飞龙厩马分给太子。李亨得报,觉得李辅国之言甚有远见,且又忠于自己,从此便对他另眼相看。后来人马到了灵武,军士拥太子继位。李亨怕招致非议,执意不从。李辅国又百般陈述利害,并以不失民心为由相劝。于是李亨在灵武城南楼上正式登位,称肃宗皇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登位后,一面召故人李泌为谋士,一面马上重用李辅国,命李处理内务。从马嵬兵变至灵武继位,李辅国出力不小,成了肃宗心腹之人,因此一切内事尽委李辅国。收复长安后,李辅国升开府仪同三司,封成国公。他统揽朝事,威震朝廷,官吏稍有小过,或不如其意,他便细察苛责,穷治三司,朝中诸事,任其随意区分,胡乱批奏,对错与否,都称帝旨,无人敢违半分。而且每出禁中,护卫甲士百人,前呼后拥,中贵人不敢直呼其官,皆称“五郎”,连宰相李揆见了他都执子弟礼,呼之“五父”。至此李辅国靠投靠太子,为太子出谋划策,终于实现了他飞黄腾达,位居臣上的愿望。
  不难看出,投靠太子是一种易主求荣之策,当时的观念是“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违逆此道,则常常被视为不忠不孝。投靠太子虽非侍奉异姓之主,但对当朝皇上来说,实属侵犯皇权、威胁皇位安全的不忠之举,但用此策略却能既免遭世人非议,又能得终身之安,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宦官们转向于太子未做人主之前。因此,不管其阿谀奉承、巴结讨好,种种非分之举做得如何紧锣密鼓,都属人情交谊之列,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人不惊异。久而久之,这些努力便化为一笔不小的人情债,重重地加在太子身上,所以,凭借故交情谊,太子继位,宦官跟着升迁也就势属必然了。
  再比如明代大宦官王振,此人自幼被选入内书堂,就服侍皇太子朱祁镇,与朱祁镇在一起很是相投。王振当然明白,今天的太子,明天就是皇上。后来,宣宗死,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当时太皇太后张氏已经看出王振为人的狡诈,也担心王振在朱祁镇继位后会狐假虎威、搅乱朝纲,于是就委任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英国公张辅、尚书胡滢等5人辅政,对英宗说:“此五人,先朝所简贻皇帝者,有行必与之计。非五人赞成,不可行也。”同时要赐死王振,只是在英宗下跪求情的情况下,王振才免于一死。但是几年过后,辅政5位大臣死的死,病的病,太皇太后也因病去世,王振便开始大权独揽了。王振得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当年明太祖立于宫门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其后的种种劣绩不一而足。王振之所以后来得志,那也是和他早年与太子厮混分不开的。由此可见,投靠太子虽非惟一之荣宠捷径,但对宦官们来说,这却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进身良策之一种。

  /* 92 */




  宦 官
  控制皇帝:2。拥立可意之君



  宦官要得意,就需要笼络、控制住皇帝。但是要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也并不是一件易事。对此,宦官们心里是有准备的。讨皇帝喜欢,谄媚皇上,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皇帝的封赏。如果让皇上喜自己所喜欢的,使皇帝的发号施令完全掌握在自己所控制的范围之内,那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主动索取,才能达到目的。为此,宦官们不得不在帝位接班人身上下功夫。他们选择的对象或是年幼无知者,或是优柔寡断、懦弱老实之人。只有把这样的人推上皇位,他们才可能真正实现变被动为主动,所选之人登位后,他们凭借拥立新皇继位的莫大功劳,便可高高在上,操纵包括皇帝处理朝廷大事在内的一切了。这样,自己的意志也便可通过皇帝的诏令,名正言顺地得以实现。这种做法在各个朝代的宦官中都能见到,而尤以宦官强大的唐朝最为集中。
  中唐时期,藩镇超常强大,其迅速发展大有危及朝廷的可能。由此,德宗由疑心文武大臣,而更加宠信家奴。他重用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任命两人担任禁军主帅。朝廷把军政大权一齐交给了宦官,宦官也就从此凭借手中的军队,把朝中从内政外交到皇帝的起居,甚至包括皇帝的生杀废立,都一股脑地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掌心之中。由此,他们要求皇帝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稍不如意,便可以另立新君相威胁。此风已树,则相沿不衰。所以从宪宗至哀帝,中晚唐时期的10位皇帝中就有7位是宦官拥立的。其中宪宗、敬宗因不惬宦官心意,而遭宦官杀害。宦官们杀害老皇帝,目的就是再拥立一位容易驾驭的可意的新皇帝,这样就可以永远控制着这些政治傀儡,永远把持朝政了。为了拥立可意的皇帝,他们常常预先替皇帝选择太子。比如元和七年,太子李宁死了,为了控制未来的皇帝,宦官们纷纷选择可意的人选做太子。吐突承璀觉得澧王李恽一向对己言听计从,便进言宪宗立李恽为太子。宪宗以李恽之母出身微贱没有同意。王守澄认为宪宗三子遂王李恒为人和顺易于驾驭,便向宪宗保举。结果宪宗用王守澄建议,立李恒做了太子。这样,王守澄便在宫中占了上风。但王守澄也深知,吐突承璀手握兵权,一直是宪宗的亲信,如果吐突承璀干掉太子而将李恽扶上皇帝宝座,他自己只有联合同样握有兵权的马进谭、梁守谦、刘承偕、韦元素等人,来与吐突承璀相抗衡了。到元和十五年宪宗病重,王守澄一伙便毒死宪宗,秘不发丧,即刻拥立李恒在中和殿灵位前登基继位。同时派兵杀死吐突承璀和李恽,以绝后患。等做完了这一切,王守澄才发布宪宗死讯,号召大臣祝贺穆宗登位。就这样王守澄靠拥立李恒这位可意之帝,在穆宗朝大大地出了风头。
  敬宗继位,喜欢打球,太监刘克明最受宠爱,被封为击球将军。但他最怕武宗喜怒无常,又对王守澄等人专权不满,便想发动政变,另立可意之主。他看中了敬宗之叔绛王李悟,便在一次“打夜狐”深夜回宫时,突然把敬宗杀死在更衣室中,并连夜逼迫翰林学士路隋,以敬宗口气写下诏书,让李悟继承皇位。显然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策略,却不料王守澄等拒不听命。王守澄联合杨承和、梁守谦及宰相裴度,讨伐刘克明,结果刘克明投井身亡,李悟被杀,而王守澄等又选中了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