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之源-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人周口店文化遗址出土文物

  北京人出土的化石材料十分丰富,尤其是珍贵的北京人化石,对于研究人类的发展进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目前,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材料包括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头盖骨残片9块、面骨6块、牙齿152个以及断裂的股骨、胫骨、肱骨等,全部材料分属于40多个不同年龄的男女个体,从幼儿到老年均有代表。

  1959年,根据出土的北京人头骨,古人类学家复原了一具北京猿人中年女性头像。这具头像如今成为了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形象大使”,标志着我国从事古人类复原像研究工作的开端。

  在发现的北京人头骨中,1929年裴文中发现的完整头骨是最为珍贵的,被考古学界称作科学之宝。令人遗憾的是,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停泊在珍珠港内的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与珍珠港相距万里之遥的周口店也劫数难逃,保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化石从此下落不明。现存惟一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处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北京猿人遗址共发现100多种动物化石,其中有90多种哺乳动物,包括54种大型哺乳动物,它们所代表的个体数量和层位分布情况不同,有的差别悬殊,其中个体数量最多的,要数食肉类的中国鬣狗、偶蹄类的肿骨鹿和葛氏斑鹿,还有奇蹄类的周口店双角犀和三门马。根据这些化石的研究,北京猿人并非是洞穴唯一连续的居住者,中国鬣狗也曾在这里安家。北京猿人遗址中的鸟类化石,共有62种1000件以上,这些鸟类化石大都经过火烧,说明鸟类也是北京猿人食物的来源之一。

  在北京猿人遗址发现的石器,原料主要是脉英石、水晶石和燧石打制的。方法是砸击,北京猿人的工具以石片工具为主,多从背面加工。北京猿人遗址发现的石器数以万计,远远超过其它同时期遗址。

  北京人文化遗址现状

  周口店是北京猿人生活了几十万年的地方,是人类起源和发祥地之一,名声十分显赫,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纵贯五六十万年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和人类最早用火证据的遗址。在世界范围内,直立人和智人演化与生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周口店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人类在东方大陆的起源,并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十分重视。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拨款,在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300平方米的“中国猿人陈列馆”,于同年9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1972年,在遗址上又建成了一座北京猿人展览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展出内容分6部分,包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现及发掘经过;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根据北京猿人遗址出土的北京猿人骨骼化石,描摹出北京猿人相貌及四肢形态;北京猿人的行为,通过出土文物以及一幅幅画面展示出北京猿人采集、狩猎以及用火等生活图景;从地质科学角度,阐释北京猿人所居住的洞穴形成及发育的过程;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的气候和环境等。1994年,北京猿人展览馆改为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

  1987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清单”,这表明,北京猿人遗址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它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具有世界意义”。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考察团来中国考察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并于1991年正式颁发证书,把中国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6处遗址列入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2年4月28日,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被北京市政府公布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同年6月被评为北京十大旅游之最。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将其列入全国100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为了保护北京人遗址,2002年8月,北京市政府与中科院签署了《关于共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协议》,决定“改变遗址现行管理体制,实行市院共建”。北京市负责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教育工作,中科院负责遗址的科研。

  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一直陆续进行,目前的周口店仍有很大的发掘潜力。2003年11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与法国电力公司合作,对龙骨山西坡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周口店猿人遗址中很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古代化石,遗址发掘的潜力巨大。

  2004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加固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目前,周口店遗址的价值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美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约翰·澳尔森说:“国际学术界认为,由于周口店能比亚洲、欧洲或非洲其他地点在有关更新世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方面提供更准确的图式,所以它无疑是世界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反穿裤子的魏敦瑞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外考古专家都在关注着北京人遗址的发掘进展,期盼着重大发现再次出现。结果,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就在人们的希冀中来临了。

  1936年11月,贾兰坡在11天之内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兴奋之余,他把头盖骨包了又包,裹了又裹,亲自送回北京。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当时正在北京,贾兰坡回来时他还在睡觉,当有人报告魏敦瑞这一消息时,他惊喜得一下子跳了起来,兴奋之余赶忙穿衣,结果竟连裤子都穿反了。出门后,大家见了他都禁不住笑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疏忽。他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对于这次伟大之收获,我们不能不归功于贾兰坡。”   


盆地里的古人类大聚集——泥河湾盆地遗址群

  遗址名称:泥河湾遗址群,包括著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小长梁文化遗址、马圈沟遗址等早期文化遗存80多处。

  发掘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

  发现及发掘时间:1921年首先被国外传教士发现,解放后引起了我国考古工作者的关注,1965年我国学者第一次走进泥河湾进行考古。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是在1976年的许家窑遗址。

  距今历史:1。17万(虎头梁遗址)…250万年(小长梁遗址)

  考古地位:泥河湾不仅为探索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人类及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也为了解近200万年来自然环境变迁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泥河湾遗址群涵括整个旧石器时代,其文化关系一脉相承,前后连贯,从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马圈沟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发展脉络十分明晰。

  二十世纪初,人类起源“非洲论”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论断,但仍有一些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关注着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神秘东方。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类学家涌入了这个充满神秘的伟大国度,开始了他们寻访古人类的历程。泥河湾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发现的。

  考古发现过程

  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境内的泥河湾,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诱人、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在这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化石,从此泥河湾就成了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代名词,成为驰名中外的古人类、古地质、古生物学家探索寻根之圣地。

  对泥河湾的关注源于一名外国传教士。1921年,在泥河湾附近矗立起了一座天主教堂,教堂里有一位很特别的神甫文森特,平时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对教友们随和平易,爱问人们各种种样的问题。他还有一个古怪的爱好,就是喜欢收藏一些人们看来既不值钱也不好看的骨头、石块之类的东西。在他极为简陋的居室里摆满了各种动物遗骨、化石和石器。

  也就是在这一年,天津“北疆博物院”开始动工。为了搜集文物,博物院的倡导者,法国的考古学家桑志华写了一封《向传教士呼吁》的信中,他恳请在华北各地的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帮助补充标本。不久,文森特看到了这封《向传教士呼吁》的信,立刻将收集来的动物化石送交给了桑志华,并引起了桑志华的兴趣。

  此后的3年中,文森特走遍了化稍营、大田洼、石匣里和深井一带的坡沟山梁,在桑志华不间断的书信指导下,采集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化石,成为了一名业余的考古学者。

  1923年5月,考古学家德日进应邀于来到天津,先后几次与桑志华赴西北考察。1924年夏,他俩在萨拉乌苏考察返回途中,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

  正是这次短暂的地质考察离开了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帷幕,从那一年起至今80余年,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对泥河湾进行了考古发掘和研究。在这片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

  1930年,德日进和皮孚陀在《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专著中首次提出泥河湾盆地更新世初期有人类活动的可能性,并生动描绘出古人类生活的场景:在早更新世,三趾马常来泥河湾饮水,泥河湾湖滨地带有古人类在那里出没、狩猎和生活。

  1935年,在某一本法文杂志上,考古学家步日耶进一步把想象的空间生动化,因为他在泥河湾发现了一件沉睡了许久的古人类“手斧”,还发现泥河湾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上有被石器砸击过的痕迹。步日耶断言:在泥河湾盆地曾经有过一种人类生存着,他们可能是中国猿人或者其它人类。但有科学家说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那柄所谓的“手斧”只是一件形状酷似天然的石块,还不能证明有人类制造工具的痕迹。泥河湾远古人类的存在与否便又成了悬而未决的疑案。

  解放以前泥河湾盆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大都是由外国学者完成的,且多局限于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直到上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才走进了对泥河湾的考古行列。主持周口店北京人发掘的考古学家裴文中一直在寻找着北京人的去向,而最让他关注的就是太行山山脉东麓一带。于是,这个横跨河北、山西两省的泥河湾盆地进入了我国考古学家的视野。

  泥河湾盆地东端与北京距离大约150公里。从山西省吕梁山发源的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大同盆地后进入泥河湾盆地,然后从东端的石匣里切开盆地边缘向南流出。沿途汇合了宣化、怀来、延庆几个盆地的河流,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永定河。桑干河、永定河成为连接泥河湾盆地和包括周口店在内的京西地区的通道。

  1965年,为中国旧石器考古调查做出巨大贡献的王择义,带领王向前、武文杰来到泥河湾,他们在盆地中部桑干河北岸的虎头梁村找到了第一件旧石器。尽管这一发现与前人的愿望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与早更新世的三趾马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们毕竟率先叩开了追寻泥河湾盆地原始人类活动的大门。

  1972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卫奇走进了泥河湾,发现了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遗址。

  卫奇和泥河湾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大学地质系读书时,泥河湾的故事就深深的影响着他。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古人类的考古和研究,桑干河成为卫奇破解悬案实现梦想的阵地,从此桑干河两岸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但是古人类化石像幽灵一样,似乎总在躲避着卫奇的追踪,年复一年,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之中,他在顽强地坚持着探寻。

  虎头梁遗址位于虎头梁村东南约800米处,是一处距今约1。17万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72年,卫奇和盖培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现了古人使用过的灶坑。

  卫奇对泥河湾的关注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愈加迷恋上了泥河湾。一天,卫奇在药品收购站意外得到一个线索:在许家窑,有人曾看到过类似人类头盖骨的化石。

  许家窑位于河北山西交汇处,这里人烟稀少,临近两省的农民疯狂抢挖“龙骨”,卖给药品收购站赚钱。循着“龙骨”的线索,卫奇来到了许家窑。当他急匆匆地赶到当时的挖掘现场时。映入眼帘的除了一堆堆不能换钱的石头,就是深沟大坑。

  来晚了,卫奇懊悔地坐在石堆上。不经意间他抚摩着手下的石块,突然振奋起来。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球,是传说中的古人类的投掷器——飞石索。有了这一线索,卫奇认定这里也一定有古人类化石,发掘价值非常大。

  但是,当时的许家窑由于村民挖取“龙骨”,地层已经遭到破坏,想要找到古人类化石有如大海捞针。卫奇没有放弃,他像就地打井般一铲一铲的挖,一点一点的找,终于17件古人类化石相继出现。卫奇兴奋地把这些发现拿给他的老师贾兰坡教授。

  泥河湾遗址的发掘很快就提上了日程,1974年秋,贾兰坡利用短暂的时间在许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极其丰富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1976年春,对许家窑遗址的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除获得万余件石制品。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外,还找到了9件人类化石。贾兰坡、卫奇根据最初的调查估计,许家窑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万至10万年左右。

  随后的几年中,“许家窑人”的化石越来越多,包括顶骨、枕骨、颞骨以及上下颌骨等。这批人类化石十分耐人寻味,头骨骨壁之厚、牙齿之硕大竟与北京人不相上下。但是,许家窑人的脑量比北京人的大,已经超出直立人而进入早期智人的水平。另外,许家窑人石器的工艺水平比北京人的高,但是两者在技术和类型上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于是,贾兰坡决定将遗址时代提前,国外的考古学家也曾就许家窑遗址的年代做过研究,并最终将遗址年代确定为距今50万年前。

  许家窑文化和许家窑人的发现与研究,毫无疑问地被载入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史册。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找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了至今仍然为数不多的晚期智人化石,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化渊源的探索中,充当了过渡的桥梁。

  泥河湾考察更大的收获是在盆地东端发现一批时代更早的文化遗址。

  1978年8月21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再次进入泥河湾盆地考察,并在阳原县小长梁发现了很多用燧石、石英和火成岩等岩石、矿物打制的石器。这些石器都埋藏在地面以下67米深的湖相地层里,人工痕迹清楚,制作精致,而且数量很多。专家们命名它为小长梁遗址。

  这里发现的石器共2000多件,同时还出土了若干打击过的骨片,或留有刻划痕迹的骨片以及吃剩丢弃下来的三趾马、马、羚羊、牛、鹿、象等动物的残骨和牙齿。从考古学角度鉴定,石器与动物群的时代是一致的,也与泥河湾组地层的时代相同,确实比北京猿人的时代要早得多。

  从遗址出土物来看,在远古时代,这里一定有人类活动,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发现人类骨骼的化石。至于遗址的年代,经古地磁的测定,顶部为150万年前,底部为300万年前,所以,考古学家把遗址的层位定为243万年…255万年之间。这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根据石器的分析,当时人类已有语言,不然技术传授会有困难。

  自发现之日起,小长梁遗址就倍受学术界的关注,对中国早更新世的旧石器考古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动着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此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泥河湾盆地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从未间断过。

  1981年,卫奇在小长梁东北方再次发现了一处遗址——东谷坨遗址。新遗址的石器埋藏在地面以下大约45米深处,附近有适于打制石器的岩层露头,发掘出的石器数量多得惊人。第二年,我国女地质学家李华梅对东谷坨遗址进行年代测定,证明遗址的年代距今100万年。后来,参加中美合作计划的美国科学家重新对其年代进行测定,得出的结论和中国科学家的结论相同。

  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