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雄在第十八回对抗剿捕官兵的唱词是:“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梁山好汉对赵宋皇室的忠诚无可质疑,而北宋末的一干奸臣贼官,卖国害民,最终导致了江山沦丧,人民对他们的痛恨,大概不下于金人。这是符合在金人统治区进行反抗的各路义兵的思想状态的。把他们的斗争对象置换为高俅、蔡京、梁中书一干贪官污吏、卖国奸臣,在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 
  再看看史料,《宋史·侯蒙传》载:“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张叔夜传》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可见,宋江等实行的是流动作战。区域遍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区。根据现有史料,他们从来就没有以梁山泊为根据地进行过活动,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宋江等人,根本就不是梁山好汉。而《水浒》中那些凭借凭借湖港水泽、芦苇蒹葭进行战斗的场景如此活灵活现,绝不可能是书斋里的杜撰,那么谁才是梁山泊的真正主人呢? 
  根据史载,靖康之后,山东梁山泊内果然兴起了一支强大的水上抗金义军。《金史。斜卯阿里传》载:“天会六年,伐宋主,取阳谷、莘县,败海州兵八万人,海州降。破贼船万余于梁山泊。招降滕阳、东平、泰山群盗。”,虽然是金人自矜功伐,然而梁山泊水上抗金大军规模之盛,让人震惊!如此大规模的水上会战,让人想起小说里的两赢童贯、三败高俅。这难道不才是真正的“水浒”? 
  宋金交战的史实,也融入了《水浒》故事,虽经数百年的演变磨洗仍若隐若现。大家大概还记得梁中书手下的李天王李成,使双刀,曾与梁山泊交战,后年梁山攻取大名府,他护卫着梁中书“逃得性命,投西一直去了。”,从此就没有了下文。这个李成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本为宋将,也使双刀,后来投降金国,成为金国扶持的刘豫伪齐政权下的一员悍将。《金史》对他评价很高,称之为:“降附诸将中最勇鸷。”。大家大概也还记得梁山英雄排座次居第五把交椅的大刀关胜。这也是正格的历史人物,也是刘豫部将,屡屡与金兵作战,《金史》载:“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刘豫降金前将他杀害。凡此种种,不会纯属巧合吧? 
  《水浒》中各头领籍贯遍及天南海北,很多都是宋朝军官,这绝不可能是北宋末淮南盗宋江队伍的面貌,如解释为靖康之后正规军溃散之后参加北方义军的宋朝军官。就比较好理解了。 
  最显著的证据还是来自《水浒》本身,梁山寨主晁盖被在曾头市被曾家府射死,这是《水浒》中的重大关目,从此梁山与曾头市结下大仇,大兴问罪之师。这个曾家府是从哪里来的呢?《水浒》第五十九回明写:“这个曾头市上共有三千余家。内有一家唤做曾家府。这老子原是大金国人,名为曾长者,生下五个孩儿,号为曾家五虎。”,这可真是奇哉怪也!当时宣和年间,金国刚刚才在极北苦寒地带兴起没几年,正忙着和辽国打仗,为什么在中原会出现金人的地主庄园和武装力量呢?为什么梁山泊在前八十回唯一一个阵亡的头领就是寨主?为什么又偏偏就给这么一伙奇怪的外国侨民射死了呢?现在答案昭然若揭了,说书者或作者无非是以此点醒后世读者,金人,才是梁山好汉真正的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水泊梁山的大堂上挂了块匾叫“忠义堂”,这块匾在某个时期曾经饱受批判。“忠义”二字有何深义呢?因为在宋金年代,北方各路抗金义军就专称做“忠义军”! 
  至此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梁山泊是忠于赵宋的,然而说书者因为环境的限制,不得不让他们去跟宋军做战,随着战争规模越大,这个矛盾越突出。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招安。现在看来这个解决办法还是不太成功的,不太为现代读者接受,原因在于小说对前期反抗的描写太成功!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苦心呢? 
  招安之后《水浒》并没有结束,在其后的故事中,具有影射南宋正规军抗金事迹的意味。破辽国一节自不待言,请看破辽的结局:梁山人马已在燕京城外团团围定,旦夕可破。辽国狼主却遣使来到东京,“见了太师蔡京等四个大臣,次後省院各官处,都有贿赂。”,于是“令宋先锋收兵罢战,班师回京;将应有被擒之人,释放还国;原夺城池,仍旧给辽管领;府库器具,交割辽邦归管。”,梁山好汉破辽国,在历史上自然是没有的事,然而联想到二十多年后那十二道金牌,其中比拟的意味还不够明显吗? 
  《水浒》最后的结尾异常凄厉悲怆,梁山好汉,在为宋王朝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之后。他们所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两壶毒酒。人民怀念他们的功绩,造祠堂以祭祀。神灵哀怜他们的不幸,封为梁山泊土地。而岳飞在死后不久,不也被南宋人民奉为土地神吗?《水浒》的最后一回,宋徽宗梦游梁山泊,梁山好汉的幽魄向他诉说衷曲枉死之冤。而李逵,“手持双斧,厉声高叫道:皇帝,皇帝!你怎地听信四个贼臣挑拨,屈坏了我们性命?今日既见,正好报仇!黑旋风说罢,抡起双斧,迳奔上皇。”,这一声断喝,难道不可以看作中原望断、泪尽胡尘的北方人民,对宋朝君臣发出的一声质问吗? 
  《水浒》中的抗金意味,在海外早已传播多年。可见张爱玲《国语本译后记》: 
  “《水浒传》源自民间传说编成的话本,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近年来才经学者研究出来,是用梁山泊影射南宋抗金的游击队。当时在异族的统治下,说唱者与听众之间有一种默契,现代读者没有的。”。 
  《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金庸:据孙述宇教授在《〈水浒传〉的来历、艺术与心态》这本精采著作中的分析,《水浒传》故事的起源与抗金名将岳飞有很大关系,本来反抗外敌的意义还大于杀官造反。” 
  可惜台湾学者孙述宇教授的原文无从得见,本文部分材料来自一些转述。 
  《水浒》的续书,除《荡寇志》外无一不是以抗金为宗旨,其中犹以《说岳全传》最为著名,岳飞在书中就是林冲、卢俊义的小师弟。当年那些在金人统治下忍辱传书的民间艺人,还是可以含笑九泉的。        
《水浒传》的故事源流    
  《水浒传》的故事源流 
  北宋徽宗年间,宋江三十六人聚众起事。官私野史,对此皆有记载,可惜记载都很简略,人物固然不得其详,结局也异说并陈。有关这些材料,今人马蹄疾辑入《水浒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大家可以查阅。我们誊抄数条以供讨论。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载: 
  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知州张叔夜设方略讨捕招降之。 
  《十朝纲要》卷十八载: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乃降。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 
  方勺《泊宅编》卷下载: 
  宣和二年十月,睦州青溪县曷村居人方腊,托左道以惑众。……十 二月四日 ,陷睦州。初七日,天章阁待制歙守曾孝蕴以京东贼宋江等出青、齐、单、濮间,有旨移知青社。一宗室通判州事,守御无策。十三日又陷歙州。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载: 
  (宣和)三年四月戊子。初,童贯与王禀、刘镇两路预约会于睦、歙间,分兵四围,包帮源洞于中,同日进师,……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宜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而门岭崖壁峭拔,险径危侧,贼数万据之。 
  以上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在徽宗宣和初,宋江聚众造反,声势浩大,足迹所至,遍及今豫皖、齐鲁、吴越一带。后来为张叔夜讨剿,兵败投降,反为朝廷出力,攻打在睦州和歙州之间活动的方腊。 
  至于宋江一伙人的结局,《史略》据洪迈《夷坚志》“乙”部云宣和七年蔡居厚卒,其妻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而推断为“山泺健儿终局”。不过,《夷坚志》所记常多虚妄无稽之谈,此事未必可信,即使真有其事,被杀的一群人虽云“梁山泺贼”,也未必是宋江那一伙人,是另一群盘据梁山的好汉也说不定,反正宋代军匪不分,盗贼多如牛毛,随时随地可以出现叛乱。宋江征方腊后,下场确实如何,目前还未能找到可*文献可供详细追查。 
  《水浒传》是一部小说,可以不必附从历史,尽作主观发挥,但因为故事主线联系北宋后期一段历史,因此其中一些人物,也可以在历史记载中找到。例如万恶不赦的太尉高俅,王明清《挥廛后录》卷七就有这样的记载: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会文肃,文肃以使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佑祜陆为端王,在潜邸日,已自好文,故与晋卿善。在殿庐待班解后,王云:“今日偶忘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耶?”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贶,并所送人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逾月,王登宝位。上优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耶?”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座。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幸无比,极其富贵。 
  《水浒传》开卷虽由洪太尉误走妖魔写起,但实际上故事是从高俅发迹展开,不过把历史上的大苏学士(苏轼)写成小苏学士(疑指苏辙)罢了。百回本第二回写高俅的遭遇几乎全部照搬王明清的记载,不过加盐加醋,敷写成故事而已。高俅做了殿帅府太尉,首先迫害王进,只因为高俅昔日学使棒时,曾被王进父亲一棒打翻,三四个月休息不起,现在欲公报私仇。王进因患病未能参拜新上司高俅,高俅下令痛打,幸赖同僚劝阻,只好连夜携母逃亡延安府。王进逃到史家村,向史太公借宿,后来因母亲染病留下,而招收太公的儿子史进为徒以为报答。这样就把水浒人物逐个介绍出来。王明清记载的是真人真事,却把北宋后期的昏君无道及政治黑暗揭露无遗。高俅晋身公卿,只因擅长踢球,而宋徽宗得识高俅不久就登位,认为他是“好脚迹”,高俅一人得道,鸡犬皆仙,父兄都高官厚禄。故此《水浒传》写他的过继儿子高衙内欲强抢林冲妻子,他的堂兄弟高廉做高唐州知府贪赃枉法,无所不为,也就其来有自。 
  然而水浒的主角,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的姓名,历史记载既缺,其它文献也并非一模一样。《漫稿》(236-237页)将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所录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及《水浒传》所见三十六天罡星列表比较,最为清楚,大家可以细览。这些资料,都收在马蹄疾的《水浒资料汇编》中。 
  “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是较原始的资料,故事性并不是很强。真正把梁山英雄刻画得有声有色的,是元剧中的水浒戏。元杂剧当中的水浒戏,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共有三十四本,其中八本写李逵,这就难怪水浒故事中李逵个性特别生动活泼,人物栩栩欲现。《漫稿》(237-238页)提及的几出戏,即《黑旋风双献功》、《还牢末》、 《燕青射雁》、《黑旋风乔断案》、《折担儿武松打虎》、《病杨雄》、《双献头武松大报仇》、《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梁山五虎大劫牢》、《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张顺水里报冤》、《小李广大闹元宵夜》、《宋公明劫法场》等,这些戏本中精采的内容,后来都被《水浒传》的作者吸收进小说里面。因此,研究者都认为《水浒传》实际上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书。同学如有兴趣深入探究,可从臧晋叔《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找出上述几个杂剧阅读,并比较一下水浒故事与元剧故事的异同,既可加深印象,也可培养鉴赏力。 
  我们不要忘记,从宋江横行齐鲁到元杂剧编撰期间,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不断流传,几经演变,内容肯定越来越丰富,杂剧的作者正是吸收了无数的民间传说才能成功编成精彩动人的戏本。而今天流传的《水浒传》,当中有许多无法从元杂剧中找到的故事情节,可能是小说作者自己编造的,也可能是直接取材自民间传说,只因为我们失去了过渡期间的文献而不知道罢了。 
  这样,总结水浒故事来源有四:第一是史册上的宋江资料;第二是宋代文人笔记下的宋江及北宋后期人物的资料;第三是民间编造的关于宋江一伙的传说,包括宋元说话人的故事;第四是元杂剧故事。这些材料不一定是直线传播,从南宋开始可能在文人和民间之间并行流传甚至互相影响。 
  孙述宇(1984)认为,水浒是南宋抗金队伍的人所编,主要是借以影射岳家军人马。北宋后期,兵匪难分,因为军队战败溃散,容易变成盗匪。裁汰兵员或缺饷也使军队溃散成贼。朝廷往往通过招安来控制局面,又使盗匪变成正规军。金人入侵,汴京沦陷,宋室南迁,两河流域忠于赵宋的武装力量,即遣卒、散兵、盗贼之中的忠义之士——“忠义人”非常活跃,他们后来逐步收编或归附入岳飞麾下,成为岳家军。孙述宇《水浒传的来历与艺术》第一部《水浒传的来历》其中“南宋民众抗敌与梁山英雄报国”一节特别指出,“第七十一回的梁山大聚义是《水浒传》中高潮所在……应视之为抽象广泛地象征保聚的山寨转变成宗宋抗金的忠义山寨。……也可猜想一下这个忠义堂大聚义是不是喻言在绍兴七、八年时岳飞把两河和山东的忠义山寨联结起来那回事。大聚义之后,梁山好汉有几件集体的大行动,即是‘平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撇开次序不论,我们发现每个故事都与岳飞生平的事迹相应。”“宋江遇毒之事,最可能是影射岳飞在狱中毒死……”        
水浒五虎将人物画像及武力特点    
  五虎将是水浒寨中的顶尖高手,武力超群的马军大将,也是施老先生重墨刻画的梁山好汉中的好汉。 
  1.大刀关胜。关胜显然是武圣关老爷的克隆,只不过是从三国演义中搬到了水浒,从汉末三分天下来到了北宋末年。要说这老关家的基因可实在是好,传了近一千年都不走样。到关胜这儿,还有与其祖爷爷关云长一样的“规模”:大高个,八尺五六身躯(比关羽的九尺略低一点,但有可能是古时粗糙度量衡系统所致的误差),红脸膛(面如重枣),凤眼朝天,两眉入鬓,细细三柳髭须(胡子短了点,关老爷的胡子让给了朱仝)。既然已有了关氏标签中无法仿冒的相貌部分,剩下的就只是早已标准化了的关公道具、行头了,戏班子里就能找得到。关胜出场时当然一定是要穿绿色战袍的,并身披黄金甲,胯下赤兔马(不知是否也是关爷爷赤兔龙驹之玄孙啊?哪位懂马的兄弟能否解答一下?呵呵),掌中一把青龙偃月刀(书中没说重量,但肯定没有八十三斤,也不会比智深大和尚六十二斤的禅杖重,估计有四五十斤的样子)。关胜丝毫不敢辱没祖先名声,不但把青龙刀使的精熟,赢得个大刀关胜名头,而且还幼读兵书,深通其它诸般武艺,具有万夫不当之勇。套句三国中的说法,关胜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也应该是犹如探囊取物一样。全本书中,除用青龙刀隔开张清飞石无心恋战而回阵的小小尴尬外,关胜在所经历的百十场厮杀中并无任何失手之处。作为作者施老先生从三国演义中搬来的镇书人物,关胜的武力在水浒中即使不算数一数二,也毫无疑问是数三数四的。这关胜也颇具先人遗风,常常帐中秉灯夜读。更为可贵的是,小关读的是兵书战策,不是关爷爷有点装样子的春秋,其勤奋务实形象犹胜其祖。可能是饱读兵书和勤于实践的缘故,大刀关胜还是一百单八将中难得的帅才。在俺看来,与其祖爷爷关君侯相比,关胜去守荆州可能更令人放心,当然前提是东吴不派呼延灼去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