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社会实践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必然要涉及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正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形式,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即自然科学实验,指的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仪器、设备等手段,在人为的控制的条件下模拟自然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科学实验是从直接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并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领域和实践活动形式。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他各种各样的实践形式,是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三种基本形式的展开。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活动的产生,根本上是因为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的要求。正是在实践中,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反映于主体的感知和思维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外界事物接触,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才有了进一步产生理性认识的可能。所以,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认识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所取得的认识;一种是间接经验,也就是通过书本和向其他人学习取得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间接经验来源于他人的实践,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成果的总结,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前人、他人则为直接经验。所以,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身实践。学习和接受前人的认识成果,借鉴他人的间接经验,是重要的认识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的认识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为了适应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2)实践提供必要条件,推动着人的认识不断发展。这些必要条件包括经验材料、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这些条件必须依靠实践来提供。同时,实践的不断发展,为人的认识提供新的经验材料和认识手段。    
    (3)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判断。一般地说,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反之则是错误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认识的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否则,人的认识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认识是消极、被动的。恰恰相反,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认识的功能正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但是,认识按照其性质可以区分为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因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从而取得成功;相反,错误的认识理论则对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总之,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六、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产生依赖于实践,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觉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主体首先获得的只能是通过各种感官产生的对于客体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客体的内在本质又是通过外部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主体只有通过对客体现象的感性认识,才有可能达到对客体本质的理性把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只能是无源之水。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把握客体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就认识的实际过程来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感性认识渗透着主体的理性成分,理性认识则包含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不包括理性认识的纯粹感性认识和脱离感性认识的纯粹理性认识,都是不存在的。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没有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的质变和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体现为对感性材料的“数量”方面的要求。其次,所掌握的感性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能是虚假的。这体现为对感性材料的“质量”方面的要求。第三,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有效的加工制作。这体现为对认识“工具”方面的要求和对感性材料的改造制作的“功夫”。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只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步。理性认识形成之后,还要将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更为重要,意义更为重大。这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的目的;也只有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用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起点、基础,要求它正确是飞跃的前提条件。用错误或空想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只能导致挫折和失败。当然,这里所说的正确只是相对的,它本身还有待实践来证实。要求前提正确,实质在于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不让缺乏根据的理论用于实践。    
    第二,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一个一般认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自觉实现这个结合,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第三,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这些计划、方案、办法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具体转化进程的“中介”、环节。这些中介、环节,本身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是一般的,也是具体的。    
    第四,要将理论、计划、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理论只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是一个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第二次飞跃的重要环节。    
    3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认识过程中,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在一次实践中,人们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也是有限的。具体的认识是受现实的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反复认识。这是认识的有限性和反复性。    
    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发展是无限的,而实践活动也是持续发展的。而就人类认识世界的潜在的可能性来看,人类可以通过持续发展的实践,对无限的世界进行永无止境的认识。这就决定了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中的必然与自由、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相互转化的。在认识运动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这两个方面、两次飞跃,是辩证统一的。这个辩证统一,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现目的。所以,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实践。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地选择和实现预期的目标,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决定理论和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必须全面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两次飞跃的辩证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割裂,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第二节认识和真理    
    □大纲要求    
    1掌握真理概念,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并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意义。    
    3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学会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要点速记    
    一、真理及其特性    
    1真理的概念    
    所谓真理,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反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我们称之为谬误。    
    2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特性。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在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因此,真理又叫客观真理。    
    真理之所以具有客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作为真理认识对象的客体具有客观性。第二,作为真理认识的基础的实践具有客观性。    
    所以,真理虽然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但其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主观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存在,因而必然具有客观性。一种认识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对象,就具备了客观性,就是真理。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必然坚持真理观上的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所谓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唯一的。这是因为,在确定的、唯一的条件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也是确定的、唯一的。客观真理一元论并不否认在探索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多元化的局面,例如,人们对同一真理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有时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正确认识表面上看来是互相排斥的,但却不妨碍它们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是真理。这些情况只是说明了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真理是多元的,恰恰相反,在对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认识上,真理只有一个,尽管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真理多元论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同样,肯定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在发现真理、坚持真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真理是客观的,但是,人的主观行为,却能决定人们发现真理的早晚、深度与广度;同样,人的主观行为还决定着人们坚持真理的深度与广度。坚持客观真理论正是要求人们在探求真理、实践真理时必须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和认识,并时刻注意从根本上把握正确的立场、充分发挥积极的、正确的主体性。    
    3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在它适用的范围和限度内永远不会被推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只有没有被认识的事物,没有完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今天没有认识,将来会认识,这是绝对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真理的发展也就是无限的、绝对的。所以,真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无限发展的。人类认识,在永无止境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在无限发展的认识之路上前进,可以无限接近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实践的无限性,承认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4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它也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一定部分、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远远没有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第二,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精确化;同时也是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承认世界上尚有许多未被认识的事物,承认人类认识总是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肯定了真理的相对性。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所谓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观点,就是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形而上学真理观不懂得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往往割裂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所谓绝对主义,是指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真理相对性的真理观。绝对主义者认为人类可以一下子就能全面地、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