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什么好事,一次两次就算了,次次如此,要出大事情的。

    看到朱由检的目光过来,候徇苦笑着鞠躬拱手:“陛下,户部没银子,京官欠薪都没发。”说这话的时候,候徇心说还指着登州的税赋发京官的俸禄呢。

    “既然如此,那就照旧吧,在现有官职之上,给陈燮再升一级便是。”朱由检只能这么对付了,按说武将打胜仗,上银子是最常见的手段,这不是朝廷没银子么?武将封爵,你得有老李那个本事,把文官喂饱咯,都替你说话才行。陈燮不是这样,文臣都反对,这事很难办。这一点,朱由检心里很清楚,同时他放心陈燮离开,也是因为这一点。文武勾结,才是最可怕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八章宣传队、播种机

    第三百五十八章宣传队、播种机

    加强政治教育,统一思想,树立登州营仁义之师的光辉形象。这是登州营西进的工作重点。为了顺利完成这个工作重点,直属登州总兵侍从室的执法处、生活指导处的任务最重。这两个部门,基本都是年轻人,自天启七年开始,陈氏洗脑**培养出来的知识青年。

    “这一次西进,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要让百姓都知道,登州营是一支仁义之师。通过你们的宣传印象,让士兵们都明白,当兵打仗不仅仅是为了胜利,而是要为了天下百姓都能吃上饭,过上安稳的好日子。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登州营上下必须团结一致奋斗终身。”

    大道理讲再说都没用,还是浅显易懂的好。这一点陈燮很明白,围绕着吃饭过好日子这个核心,自然能衍生出无数行为准则。配合登州营的军纪,让士兵明白军纪为什么会这么要求大家。

    西进之前的准备工作很多,后勤补给无法指望各地政府,被流贼洗了一遍又一遍的河南大部,湖广北部,就地解决给养问题就是个笑话。动辄几十里的无人区,你有银子都花不出去。所以,登州营上下都有清醒的认识。

    后勤处直接从流民中招募民夫三千余人,从浦口上岸的粮食,一车一车的运走。还是在浦口,卸下粮食的船只,装上流民沿江而下。各地官府惹不起登州营,也不愿意搭理登州营。全都袖手旁观。联合商号和大发钱庄潜藏的实力,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长江上千帆相竟,粮食、物资,不断的运到浦口,接走人口。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五万流民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船奔向未知的陌生世界。

    登州营不紧不慢休整三日之后才开始西进。对此卢象升一言不发,也没人敢说什么不是。再挑剔的文官,也不敢再这个时候去招惹登州营。就算想出名想到发疯的文官,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碰登州营。很简单。被吓坏了。长江上的船只。能够轻松的把军队运过长江,然后……。战无不胜的登州营,轻松碾压形同虚设的各地驻军的一幕,很容易想到。

    卢象升是个眼睛里不容沙子的主。他都捏着鼻子忍了陈燮。何况别人?为啥?实力!卢象升根本就无法想象。一旦他对陈燮下手失败的后果是什么。豁不出去!

    要不怎么说文化人成不了大事呢,历史上造反成功的草根两大代表,刘邦和朱元璋。都不是读书人的出身。一个是地痞流氓,一个是叫花子。

    陈燮率部南下庐州,滁州过来的乙字营在这里等着,带来了大批的辎重,数千民夫,缴获的大量牲口和车马。汇合之后,乙字营留下半数人马在庐州,主力往西慢慢的走。在庐州留下的一半人马,设了一个后勤中转站。

    设置后勤中转站这个事情,没人能挑理。地方上是不会提供钱粮的,只能靠登州营自己来。这就是登州营的待遇,天下文官都一个招数。《明报》每一期都在提这个事情,就是没有任何改变。换成一般的队伍,估计早撂挑子不干了,但是登州营就不,偏要迎难而上。

    大军出征,骑兵开路,后续的两个甲字营护着辎重缓缓往西,走不算太快,每天六十里。倒不是陈燮谨慎,实在是没法走的更快了。不带辎重能走的快,带了辎重就只能慢慢走。道路情况太差了,一点法子都没有。

    沿途遭遇的流民,登州营都是先喊话,我们是登州营的,是来帮助百姓的。愿意顺从的流民,每人发一斤装的小袋炒面,告诉他们往庐州去,那里有登州营的收容所。

    进入河南,登州营一路无战事。基本上就是在武装游行,没法子,名气太大了。流贼听到登州营来了,没有不撒丫子跑路的。登州营走到哪,都会受到“欢迎”。地方上的官员不出面,让地方上的缙绅出面去劳军。对于地方官员来说,任何明军过境都不受欢迎,但是又只能捏着鼻子去“欢迎”。这都是被之前的各路明军搞怕了,流贼过境是一趟,官兵过境又是一趟,倒霉的全是地方上。

    登州营到了商城就是这个待遇,这一路都是山区,行军困难,走的叫一个辛苦。山区里的小城市,看见大股军队出现,全城上下吓的魂不附体,城门紧闭。登州营派出信使,然后在城外扎营,军纪好的一塌糊涂。半信半疑的地方官员,派出几个士绅来,牵着牲口和粮食来劳军。回去之后就开始大肆吹捧登州营的军纪如何,真正的秋毫无犯。

    口碑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在朝为官的文人,会去担心陈燮造反。在地方上的缙绅,看到的只能是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利益这个东西是最直观的,登州营在商城境内,别说抢劫了,一根草都不碰百姓的。这种军队上哪去找?

    到了光州,这地方被李自成洗过一趟,被就破败不堪了。逃命的张献忠又来一趟,为了钱粮挖地三尺的抢掠,城里的百姓都没剩下几个。登州营来了,遇见一个百姓算一个,东西不多,一袋炒面,说的很好听,大军要打仗,能给乡亲们的就这些了。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就奔着庐州去,不怕路远的,去登州也行。总之,这是条活路。

    张献忠鬼精鬼精的,他跑的快,手下的实力没什么损失。带着七八万人,一直在往山区跑。陈燮在后面慢慢的追,也没说什么穷追不舍的意思。李自成就比较生猛了,到了归德看看开封不远,陆续收拢了各路好汉和流民十万,直接奔着开封就去了。

    开封府有陈永福,这哥们要说野战,肯定干不过李自成。直接闭门死守,你来吧。李自成一看这不是个事情,后面还有个卢阎王在追呢,干脆往山东去吧。山东那边刘泽清早有防备,你得过黄河吧?要船?做梦!过桥?登州营架设的浮桥,一把火点了。你爱上哪上哪,别来山东祸害老刘就行。

    要说这个刘泽清也很搞笑,挨着登莱,一点都不担心陈燮打过来先要了他的命。该吃空饷吃空饷,挣了不少银子也不说采购军械壮大队伍,改善士兵待遇什么。手底下本来有三千多人,堂堂一个总兵,这点兵力有点丢人了。人家不在乎,过的好的很。什么军户逃亡,士兵逃亡,一律看不见。有逃亡山东的难民,他是不客气的,全部打包交给登州来的商户,按人头收银子,价格绝对公道。流贼肆虐河南,各路官兵累死累活,半点好处都没落下,就他发了一笔横财,一万多难民转手变成了银子。

    指望大明的武将有节操是一件很虚幻的事情,还是银子来的实在。

    苦的是李自成,好不容易有机会当老大,带着一帮没饭吃的手下,来回兜圈子。看看卢阎王有追上来的意思,赶紧的跑路,奔着西边跑,不行就会陕西好了。再不行就往河南西部的山区钻山沟去,反正就是一路狂奔。

    “西征是宣传对,西征是播种机……。”陈老爷每天例行的会议上,都是在老调重弹。

    谎言说一千遍都是真理,何况登州营为了打造“仁义之师”这个品牌,撒出去的都是真的能吃的炒面。一路跟着张献忠的脚步慢慢的追赶,一路把登州营的品牌打出去。这个比较是很直观的,登州营走了上千里,沿途的百姓都知道,官兵来了不都是来祸害百姓的。到底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的,那还真不多。大明这个路引制度,到这个时候名存实亡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人很少离开生养的一方土地,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那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他们不是跟着去造反的流民,左右活不下去了,有个吃饭的地方就行。

    李自成和张献忠往山区里一钻,这个作战难度就变大了。主要是卢象升那边的关宁骑兵,死活不肯进山区。陈燮这边也开始怠工,借口四处分兵围堵,然后到处搞他的政治宣传。张献忠也挺配合的,基本上就缩在河南和湖广交界的山区几个地区游荡。

    登州营出工不出力,出了山区奔着襄阳去了。湖广这边巴不得陈燮留下,让流贼去祸害河南一辈子都不来湖广是最好的。张献忠也苦啊,在山区找吃的太难了,每天都有手下逃走,人马越来越少。逃走的人,多数是被炒面勾走的。

    登州营这一次西进,打仗很有特色,到了某个据说有流贼的山区。到了山脚下架起大锅熬汤,香味四处乱飘,饿的不行的流民扛不住了。都说登州营仁义,那就派人下来试试看。

    于是乎不断的有百姓逃出山区,进入登州营准备好的难民营,好歹有个安稳日子过,每天能吃两口炒面,不用颠沛流离的生活了。至于将来,谁顾的上呢?难民营里也是整天的洗脑,送大家去海外,那里有大把的荒地,提供农具耕牛,只要开荒出来,地就是自己的,三年免田赋。(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九章恰到好处

    第三百五十九章恰到好处

    二月初十日,明驻守宁夏(今宁夏银川)士兵,因兵饷无措,发生兵变。饥兵群起围攻官署。巡抚右佥都御史王楫因不能措饷,饥兵索饷无着,乃鼓噪而杀之。兵备副使丁启睿率军镇压,捕获为首者七人,立即处斩,兵变才被抚定。

    这一事件再次将大明朝的财政困难摆在桌面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抚定!也就是说,一名朝廷地方大员的性命,还有无数在兵变中遭劫的百姓,处理结果不过是斩首七人。而这七人之中,真正为首的又有几个的问题,没人去关心。大家关心的是,这个事情平息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没有饷银,官兵变成悍匪的事情还会不断的重演。

    类似的事情在明末崇祯年间反复上演,始终没有一个根治的方法。或者说,大明朝如果不做出改变,这样的事情就没法根治。那么,朝廷的官员们真的看不到么?

    襄阳,再次拒绝城内富商的邀请,陈燮如往常一般,在城外的军营内巡视。人口买卖意外的供销两旺,登州营需要人口这个事情,在本地很多商家眼里,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大明的人真不值钱,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就是四五两银子一个。这么大的孩子,因为登州营的大肆采购,价格上涨了一些。陈老爷要这些孩子去干啥,没人关心。这些孩子关心的是每天有饭吃,未来如何他们都不去想。

    这些孩子的命运。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从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襄阳一段时间的修养后,身体好了一些,装船走海路运到登州,那里有专门的人负责接收。这些孩子的去向,是各个学校。学什么的都有,相同的是他们今后长期被人灌输一个概念,吃的是陈老爷的饭。

    做这种事情,第一次的时候大概还是有压力的,第二次就没什么压力了。次数多了。陈燮就麻木了。按照自己的需求,培养需要的人才,这个模式陈燮做了多年了。登州的学堂,从最初的两三百个孩子。发展到现在分散各地十余个学校。五六千个孩子。

    这一次出来。陈燮又弄回去不下五千个孩子,只要五六年,这些孩子就会变成陈燮的死忠。并且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

    四月十一日,后金国汗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以是年为崇德元年;改国号金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定都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次日,清太宗率百官祭太庙,尊奉父努尔哈赤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祖父到始祖都尊奉为王。十天后,清太宗大封其臣属。其诸兄弟子侄、诸外藩蒙古贝勒,及明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封为王。清太宗即位之典持续约二十余天,礼仪多仿汉制。

    四月初,借口兵力不足,将两个乙字营调往河南,同时自登州再调来三个甲子营,摆出一副要玩死河南流寇的态势。五月初的时候,陈燮在南阳汇合了本部各路人马。两省交界的山区里大肆追剿流贼,陈燮极为卖力的举动,导致两省流寇连山区都呆不安稳了。在河南的张献忠无处藏身,掉头往湖广跑路,一口气跑到郧阳山区才停下。这时候他的难兄难弟李自成也在卢象升的围堵之下,钻进了山区。因为登州营的发疯行径,活动在河南、湖广、陕西三省交界的流贼,损失了大批的人马。躲到山区的时候,李自成手里只有一万多骑兵,张献忠好一点,手里有三万多人。这哥俩,直接给卢象升调集各路人马围困在三省交界的山区内。

    清洗了河南境内的流贼之后,陈燮又不动了,借口是需要时间休整,调整围堵策略。这个时候河南境内的登州营有三股,常时仁率一个乙字营一个甲字营在南阳地区,王贲率一个甲字营一个乙字营,直接杀到洛阳附近去了。苏皓宸则带着三个甲字营,在开封城外呆着。作为登州营的老大,陈燮带着骑兵一营,沿着汉水来回溜达,那意思大家别过汉水啊。

    登州营的发力,直接导致整个河南境内看不到流贼的影子也就算了,一些小股的劫匪也不好过。登州营借口维持地方治安,隔三差五的搞扫荡。拿剿匪练兵,大大小小的土匪,完全没了活路,不是下山投降,就是逃亡外省。

    两位难兄难弟在郧阳山区会师之后,互相谈起最近的境遇。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登州营,说起这个两人都不是滋味。张献忠比较倒霉一点,他是被陈燮亲自带人围剿的。从桐柏山一路往西南跑,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人马,才算逃出陈燮的追杀。李自成的运气也不好,在河南流窜,先是被卢象升按着打,接着在洛阳附近打算往陕西跑,遭遇了王贲。结果自然是被一顿暴打,转身往西继续跑,没跑多远,被祖宽追上,又是一顿猛揍。这日子没法过了,没头没脑的往西南狂奔,最后到了这里。现在的局面是,一个洪承畴,一个卢象升,都在围堵。跑是肯定没地方跑的,只能缩在山里,不然出去就得被祖宽和祖大乐揍他们。万幸的是,登州营没有来凑这个热闹,不然真的是没活路走了。

    喜峰口。巡关御史王肇坤巡视到此,屁股还没坐热,就被眼前看见的一幕惊呆了。密密麻麻的蒙古兵,战马望不到头,烟尘滚滚的扑向喜峰口。

    五月三十日,清太宗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统八旗兵十万攻明。六月二十七日,阿济格兵分三路入喜峰口(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县北)。明巡关御史王肇坤拒战,兵败而死,明军退保昌平(今北京昌平)。

    一队快马冲进洛阳城,最近恰好到洛阳来巡视的陈燮,接到了来自京师的急令。

    清军破长城之后,再次把大明京师附近当成了游猎场的事情即将上演,朱由检第一时间找来温体仁:“登州营在哪?陈燮在哪?”

    温体仁赶紧问兵部尚书张凤翼,得到的回答是:“正在河南休整,前一阵子配合卢督师和河南地方官兵,将流贼驱逐出了河南,围困于郧阳等地的山区之中。”

    朱由检立刻做出了决定,为了避免出现清军再次走宣大入寇的现象发生,卢象升出任宣大总督,急调登州营立刻北上勤王。哦,之前因为陈燮的休整计划,还被兵部一帮人弹劾了。这个时候,陈燮的休整真是恰到到处。担心陈燮不肯快速北上,朱由检还派出了一个特使。这个人是登州营的老朋友吴直,他比王德化混的好的多了。王德化现在呆在登州不动,都没有随军剿贼。王德化先一步接到朱由检的密旨,让他去找王启年,出兵敌后,牵制建奴。

    接到密旨的王德化,立刻坐船去了旅顺,见到了王启年,拿出密旨给王启年看之后,哀求道:“王将军,京师告急,必须尽早出兵。”

    王启年一摊手道:“我倒是想出兵,现在登州营是个什么情况,监军大人不是不知道。总兵老爷在河南,八成的兵力都调过去了。卢督师要剿贼,总说兵力不足,老爷就调兵去了。”

    王德化心里那个别扭啊,其实他又不聋不哑,知道登州营手里至少还有两万人马,这还不算原来的东江镇那帮人,比如沈世魁手下,有三千多,李维鸾手下,有五千多。问题是,这俩不靠谱不是,要说打仗的时候,还是登州营让人放心。

    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